佛商网

2015
06/19
21:4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学概论 》

魏晋佛学之发展(2)

神与道合

佛家修行之旨在乎明心见性,明心即自心发生明悟,明悟始能破邪妄而见真如。见性即彻见自心之佛性,能明心始能见性,犹之儒家所谓能尽心始能知性。明心见性之道,分为两义:明心在乎追寻心神昏乱之源,而加以澄清,使心境光明,此属于戒律修行之学。见性在探究人生之实谛,而返本归真,此谓智慧修养之学。世高精于“阿毘昙”,善讲明心,为小乘派之实修家。支谶重于“般若”,善修见性,为大乘派之正论家。

中国儒家道家,皆言圣人达乎天德。天命之谓性,性为人之本体,人之性禀自天,故当法天道,道即万有本体之别称。神与道合,即能法天道,顺自然,无入而不自得。老子云:“道”无形无象,惟恍惟惚,窈兮冥兮,不可名状,故又称曰“无”。《三论玄义》云“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华严大疏》卷十八云“通至佛果,故名道”。支谶讲道所常用之名词,曰佛、曰法身、曰涅槃、曰真如、曰空,皆指本体而言。空无之义相同,故佛家又称本体曰本无。支谦所译常有“佛亦本无”(真如)之言,

《道行经?本无品》云:“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本无,无过去当来现在。如来亦尔,是为真本无。”

魏晋玄学亦以“无”之精义为要题,故“何晏王弼,祖述老庄,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老庄与佛学在当时有如汉朝佛教与道教相与之意味。

《汉书?律历志》云“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元气指本体而言,故《淮南子》谓“道即元气”,是以神与道合,与道同体,即僧会《法镜经序》所谓“神与道俱”,亦即归于元气,所谓归本返真也。《梵网经》云“化归本体,言还至也”。至即至真,至真即如来,即真如。还归本体,领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之义,即老子“淡然独与神明居”之境界,即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之境界。晋人谈玄,善说此义,如阮籍云:“阴阳不测,变化无伦,飘飘太素,归虚返真。”(《老子赞》)“夫大人者,乃与造化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万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飘飘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变化迁易,与道周始。”(《大人

先生传》)由上述可知神与道合是何等境界。桓帝时,边韶《老子铭》谓:

“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始终,随日九变,与时消息。”牟子《理惑论》颂佛云:“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老子为真人,真人与佛超出凡俗,达乎天德,其境界非普通人所能想象,只有用此令人惊奇之语以形容之,总之此即神与道合之境界。

佛教之至高人格为“佛”,道家之至高人格为“真人”(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名称不同,其实一也)。庄子以“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形容真人超尘俗、绝生死、大自在之境界,云“古之真人,智者不得悦、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羲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已”(《田子方》);“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大宗师》);“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震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逍遥游》所述之神人,《刻意篇》所述之圣人,皆用此类神化之语,以作形容。庄子称老子为博大真人,后来道教以老子为教主,以真人为神仙。道士之颂扬老子,佛徒之赞美释迦,皆仿庄子之言。

二、名士与高僧

道理相通,情意相投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