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也没有彻底研究经文。藉着实践与探索,我自然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观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里。它所做的,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渐培养了意识与理解,直到亲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要有什么体验、想达到什么境界,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一点宁静,就想:“这就是吗?”“我达到了吗?”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论知识收起来放进盒子里、收到一边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一点真正的洞见时,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你把“贪”字写在纸上时,它与心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里发生时,你来不及读什么,直接就在心里体验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化为内在,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不会亲证真相。我年轻时也那样。尽管我没有一直在念书,不过也考了佛法-毗尼律前三级考试。我有机会听不同的老师谈论他们的禅修,但是一开始我并不留心,不知怎样正确地听。我不理解禅修大师们谈论时的表达方式。他们谈的是亲身经验,描述自己怎样在心里而不是从书里,直接看见了佛法。
后来,我自己作了更多禅定之后,开始看见真相,正和那些老师们描述的一样。我从心里理解了他们的教导。最后,经过多年禅修,我意识到他们在教导中传授的所有知识,来自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他们并不只是从书本出发说话。如果你跟着他们描述的路走,也会同样深刻地体证佛法。我得出结论,这是禅修的正道。也许还有其它的禅修方法,不过这对我足够了,因此我就坚持下去。
你必须坚持努力修行。一开始重要的是去做。心是不是平静,不管它。你得接受它就是那样。你要注意造善业。如果你勤奋修持,不需要担心结果怎样。不要怕不会有结果,那样担心只会妨碍心静止下来。要坚持不懈。当然了,你要是不修,能得到什么呢?只有那些追求的人,才能实现佛法。吃的人才能满足肚饥感,而不是读菜谱的人。每一种情绪都在欺骗你,要是你能意识到这点,哪怕十次,也比毫无觉知要好。老是同一个人,老用同样的事作欺骗。你要能意识到这点,已经不错了,因为你开始了解真相,需要很久。杂染一直在企图迷惑你。
禅修的意思是,在心中确立戒、定、慧。要观想佛法僧三宝的品质,把其它放下。你在这里修的时候,便是在创造此生觉悟的因缘与条件了。要诚实、诚心、不停地去做。
修行的性质是这样,即使你坐在椅子上,还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禅定目标上。一开始,你不需要专注许多不同的事物,只注意一个简单的目标就够了,比如呼吸、或者随着呼吸念一句“哺哆—达摩—桑和”(Buddho,Dhammo,Sangho)这样的禅定用语。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要明确,决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呼吸。如果感觉呼吸吃力,说明你的方法不正确。如果呼吸还不舒顺,可能长短,太短,或者太用力,那就不舒服。你一旦觉得自在了,对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有觉知,那就对了,说明你的做法正确。如果还不对,你还是困惑。你要还是困惑,就停下禅定,重新确立呼吸念住。
在禅定过程中,如果有经历灵异事物的愿望,或者心变得光亮、明朗,或者你看见天宫之类景象,不要怕。要对这类经验保持念住,继续禅定。有时你在禅定时,呼吸感彻底消失了。这个感觉可能极其逼真,让你害怕。实际上,没有必要怕,那只是你的想法,以为它消失了,其实呼吸还在,只是在一个精细得多的层次上进行。过一段时间,呼吸感会自己回来。
一开始你就这样修,让心安定下来。无论何时你坐下来禅定,不管在椅子上、还是在车里、船里,你把注意力放在禅定目标上,让心马上静下来。你要修到这个地步,乘火车旅行,能一坐下来马上入定。如果你这样彻底训练了自己,就能在任何地方修。这说明你已经对禅修之路有了一些熟悉,就可以观了,用这个静止的力量来探索你经历的心智客体——视觉、声音、嗅觉、味觉、触觉、想法等。无论感官经历什么,喜欢的与不喜欢的,都可以进行观照。只要对它们有觉知,但不要赋予意义或者解释。如果你经历愉快的客体,意识到愉快;经历讨厌的客体,意识到讨厌。这些都是常规现实。是好是坏是其它,都是无常、苦、非我。它们都不值得执着、抓紧。这个教导,或者说咒语,你要不停地对自己重复。如果你能始终看见这三个特征,智慧自然会升起。维巴沙那的中心意思,就是把你经历的每一件心智客体扔进这三个坑里:无常、苦、非我。一开始,你就这样修,让心平静下来。无论好、坏、更坏,都扔进坑里去,不久你开始获得知见,升起一点智慧,那就是禅修的意义。要不断地努力。你现在已经受五戒多年,也该在禅修上作点实际努力。你要对现实的真相获得洞见,那样就可以放下、舍弃、获得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