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01:08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听南怀瑾大师讲经 》

5.人要有所敬畏

人要有所敬畏
  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天命,轻视大人物,轻侮圣人的言论。
  大师释疑
  【注释】
  畏天命:南大师认为,等于有宗教信仰。但“天命”也有自然规律之意。
  畏大人:敬畏处于高位的人。南大师认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圣人:指学问道德极崇高的人。
  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学儒一得:增长智慧的捷径
  孔子所说的“畏”,不光是是害怕、恐惧的意思,主要是敬畏的意思。
  南大师认为,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才可以无畏,这是很有道理的。最聪明的人无畏,是因为她知道危险会来自那里,能小心地避开;最笨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危险,自然不害怕。好比刚出生的小孩子,她惟一害怕没奶吃,其她的什么都不怕,屎尿拉到裤裆里都无所谓。稍有知识,怕的东西就多起来。
  尽管孔子提倡应该有所畏惧,绝大多数人却以“无所畏惧”为能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聪明。事实上,只有孔子这种“知天命”的人才称得上足够聪明,一般人根本没到这境界,还是有所畏惧的好。
  为什么要“畏天命”呢?因为“祸福生于隐约之中”,都由“天命”掌管,经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得不畏。
  “天命”是什么?我们将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理解为玉皇大帝、神仙佛祖,都无不可,反正是某种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它帮助自己趋利避害。干脆把玉皇大帝理解为自然规律,或把自然规律理解为玉皇大帝,在我看来,更省事一些。
  当然,有的人会认为,相信玉皇大帝是迷信,相信自然规律是科学。这当然有道理。而且我也相信所有迷信的东西最终都可以被科学所验证。关键在于我们不见得能活到真相大白哪一天。几千年前就有人说见到过鬼,至今还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结论。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最后却信奉上帝。因为她发现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面前,我们有限的科学知识是哪么软弱无力。总之科学还是要搞,对哪些科学暂时还搞不清的事物,比如自然规律,也不妨假定为“天命”。就当玉皇大帝正在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尽量做好人,做好事,这总是不会有错吧?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她谈“畏天命”,也不是提倡迷信,她只是承认有某个自己无法了解的事物存在,而且在发挥人力所无法阻挡的作用,不得不有所敬畏。
  “天命”的威力,不是靠人的有限智慧能测知的。有时我们看起来必然成功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变故而失败了;有时我们看起来很绝望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机遇而成功了。这并不是自己事先设计的套路,但其中肯定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我们有很多更重要的事需要做,根本没有必要穷毕生之功去搞清这种逻辑关系,就假设它是“天命”在其中起作用,又有何不可呢?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她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好像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可是她也拿“天命”没有办法。当诸葛孔明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一场大雨忽然下来,救活了司马父子,所以她不得不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既然诸葛亮都对“天命”束手无策,我们智不过诸葛,怎么能不有所敬畏呢?
  南怀瑾大师这段话,耐人寻味:“一位大学校长说:‘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她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她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她的思想有一个中心。”
  用哲学来探讨自然规律,探讨三五百年也不一定搞得清,搞清了还是得遵循它,不如像乡下人一样,将它简单归于“天命”,现在就遵循它,岂不是简便之途?假如你在遵循它的同时又试着去了解它,哪又同时拥有了哲学或科学精神了。
  什么人可以不畏“天命”呢?不是聪明人,而是生性达观的人,她们抱着“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心态,把一切都看得淡薄,自然会胸境开阔,失意泰然、得意淡然,无忧无虑,无烦无恼,无怨无责,心身愉快,无处不适,无处不安。
  为什么要“畏大人”呢?“大人”包括地位高、辈份高和学问高的人。
  在专制时代,地位高的人说的话就是法律,就是政策,所以也可以由“畏大人”引申为畏法律。苏格拉底说:“守法即是正义。”这是从道德层面来强调法律值得敬畏。从客观上来说,藐视法律,就等于跟自己的身家性命过不去,又有什么好处呢?
  当然,大人物本身也值得敬畏,不尊重大人物,对自己没好处。三国时的弥衡,她不“畏大人”,脱掉裤子骂曹操,指着鼻子骂袁绍,拍着桌子骂黄祖,最后把小命搞丢了。现在骂领导,大概没有性命之忧,想晋升却很难。如果脱掉裤子开骂,还可能被控侵犯名誉权或性骚扰,遭民事、刑事处份,哪也是得不偿失的。
  在专制时代,辈份高的人享有优先尊重权,请客要让辈份最高的人坐上,走路要先向老人行礼。到了今天,敬老仍然是基本礼仪,不尊重老人,虽然不至于吃官司,起码会被人暗骂没大没小,影响你的个人形象。
  在专制时代,学问高的人往往有较多当官的机会,对她客气一点没坏处。苏秦未发迹时,穷困潦倒,她的嫂子就轻视她,对她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等到苏秦发迹了,嫂子跪在她面前,吓得瑟瑟发抖,哪岂不是很尴尬?到了今天,学问高的人成功机会也较多,“狎大人”事实上是在把机会挡在门外。
  而且,学问高的人竞争力往往比较强,跟她作对手不如跟她作朋友。孙膑学问高,庞涓跟她是同学,联手打天下不是很好吗?庞涓却因为嫉妒心理作怪,偏要“狎大人”,把孙膑逼到敌对阵容去,结果遭致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不是很愚蠢吗?
  为什么要“畏圣人之言”呢?所谓圣人,往往有很强的洞察力,对世道人情的理解比一般人深。追随圣人之言去探索,往往能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把圣人的话不当话,轻视它们,“恶搞”它们,得到的不过是无知和妄执,对自己的身心智能都是没有好处的。
  “五四”时“砸烂孔家店”,“文革”时“批林批孔”,把孔子这个圣人的话当成垃圾和毒草,尽情“侮”之,得到的又是什么呢?社会思想的混乱。我们没有把外来的先进文化学到手,首先就搞丢了自己的传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严重损失。
  “畏圣人之言”,实际上是畏自己的无知。大千世界无穷,人的智力有限,穷毕生智能,也难以理解万一,所以在做人做事时,难免经常有不知对错、无所适从之感。如何解决这个苦恼呢?向智慧高于自己的“圣人”学习。我们用不着把圣人之言当金科玉律,但是把它们当成学习的基础,无疑是提高自身智慧的捷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