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01:0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听南怀瑾大师讲经 》

25.从大路上求富贵

从大路上求富贵
  南怀瑾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里仁第四》《论语·述而第七》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能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她的声名呢?君子就连一顿饭的功夫也没有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大师释疑
  其道:此指正当的手段。
  恶:疑问词,那儿。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比喻时间短促。
  造次:仓促,匆忙。
  顛沛:穷困,受挫折。
  学儒一得: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富与贵,重不重要?有的人会说不重要。但孔子这个大圣人认为很重要。她当上鲁国高官后,人们看她的眼光就变了。她感慨地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
  孔子的话肯定是肺腑之言,因为中国人的老习惯是“以成败论英雄”。你赢了就是英雄,输了就是狗熊,你发财了就是有能耐,你当官了就是有本事,你要是个穷光蛋,肯定是个大笨蛋。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头一天还在讲某人的傻事、笑话,第二天她收到委任状了,或者收到高中皇榜的喜报了,人们的眼光就全变了,她所有的傻事、笑话都变成了趣味逸事,变成了父母要求孩子学习的成功方法。其实这个人第二天的能力、品行跟头一天仅差毫厘,得到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可见人们的评价是跟着富贵走的,而不是跟着人走的。
  孔子虽然是个大圣人,没当官前,她的学问难免让人半信半疑,比如她讲什么“学也,禄在其中”时,同学们肯定心里嘀咕:您老人家在学问方面下的功夫不少了,禄又在那里呢?比如,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断粮,学生们病倒了一大片。子路就满腹牢骚地跑去问孔子:“老师你天天讲道德、讲学问,讲了半天,结果怎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做君子有什么用呀!”
  孔子官有了,禄有了,人们就不会有疑问了:她的学问肯定是真学问!跟她学准没错!
  所以说,只要你在意她人的评价,富与贵就真的很重要。只有庄子这种超然物外,不把别人的评价放在心上的人,才会视富贵如粪土。
  孔子既然认为富贵重要,她也确实有很多得到富贵的机会,为什么她跟富贵结缘的时间却哪么短暂呢?因为她强调“以道得之”,在机遇面前,她宁可选择道义而抛弃富贵,这正是她人格伟大的地方。
  一般人经常权衡职业是否“高尚”,如果是“低贱”的工作,即使很赚钱也不干。如果要她去捡垃圾、擦皮鞋,她宁可喝掉一大瓶农药。孔子对职业却不抱成见。她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能正当致富,拿着马鞭赶马车她也干。如果不正当,请她当官也不干。
  《说苑》曾说:没有地位没有钱,不是贤士的耻辱,品格不突出,才是贤士的耻辱。贤士并不是喜欢死亡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贵喜欢贫贱,按照正当的方式,尊榮富贵落到自己身上,贤士也不会推辞。
  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富贵观的精髓。
  儒家所谓正当,主要是一种自我要求,不完全是法律与道德的规范。通常来说,儒家的自我要求高于社会行规范。它对于“正当”的富贵,有如下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无功不受禄。对别人有贡献,接受别人的报酬,这是公平的;无功而受惠,在贤士看来不是正道,不屑于接受。
  有一次,孔子去见齐景公,齐景公想把禀丘这个地方送给她。孔子辞谢不受。出来后,她告诉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才受禄,现在我游说齐景公,她不接受我的主张,却把禀丘送给我,她真是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辞别景公走了。
  孔子的做法可能让人想不通。其实类比一下就不难理解。假设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产品,孔子上门推销,如果人家接受产品又照价给钱,这是正常交易,孔子肯定很乐意。人家不要产品却给钱,这显然不是正常交易,有的人可能乐意,孔子就不做这种无本万利的交易。
  第二个要点:烫手的钱不拿。用违反法律道德的方式赚钱,可能受到惩罚和遣责,这明显是烫手的钱,贤士肯定不拿。有的钱虽然没有违反法律道德的嫌疑,却隐藏着难测的风险,贤士也是不拿的。比如,贤士列子住在宋国时,非常贫穷,家里人都饿得面有菜色。有人劝宋国国君接济列子,国君就派人给列子送去一些粮食,列子却坚决不受。她的妻子很不理解,她解释说:“国君既然能够凭借别人的评价来馈赠我,她今后也可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来加害于我。如今我不接受她的馈赠,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独立的立场呀!”
  还有一个例子,晋人山涛是个大名士,曾任尚书之职,后来辞职回乡奉养老母。陈郡袁毅担任县令时,贪汙行贿,不择手段。她也送给山涛一百匹丝。山涛不想表现得同别人不同,接受了这些丝,却把它们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事败,凡是接受她贿赂的人,全都受到檢查。山涛从阁楼里取出丝交给檢查的官吏。这些丝经历了好几年时间,上面布满了尘土,丝质也变坏了,印封仍如以前一样,没有打开过。檢查的官吏认为山涛是清白的,山涛也因为自律而没有被袁毅的赃物烫到手。
  第三个要点,违反道义的官不当。君子求取功名,都要用正当手段。如果只能用不道义的方式得到官位,她们宁可弃功名如粪土。
  齐国权臣崔抒杀掉国君,控制国政后,召集朝中大臣在自己家里歃血盟誓:“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将遭天打雷劈!”
  不少大臣都按照崔杼的话发了誓。
  轮到晏子时,晏子低头含了血,也指天发誓:“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将遭打雷劈!”
  崔抒大怒,用矛顶住晏子的胸膛,用戟勾住她的脖子,威胁道:“你还是把说过的话改回去吧!这样我就会和你共享齐国。你要是不改的话,应该知道后果!”
  晏子镇定地说:“崔抒,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上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君子不以邪道求福,哪我更不能够如此。你考虑一下我的话吧!”
  崔杼想了想,叹息道:“这是个贤德的人,我不能杀死她!”于是把晏子放了。
  晏子是个大名士,正是崔杼力图笼络的人才,如果她依附崔氏,必受重用。可她宁可抛掉性命,也不向这个弑君之徒屈服,足见其君子的品格。
  第四个要点:损害人格的事不干。君子不害怕贫穷,但害怕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曾参住在鲁国时,家里贫穷,每天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种地。鲁国国君为了笼络她,派人送给她一块封地,说:“请用封地的收入为您添置衣服吧!”
  曾参不肯接受。使者反复来了好几次,她还是不肯接受。
  使者劝道:“先生没有向人家要,是人家主动送给您的,为什么不肯接受?”
  曾参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怕人;馈赠别人东西,就会轻视人。即使她送给我东西却不轻视我,我怎么能不怕呢?”她到底还是没有接受封地。
  孔子听说这件事,誇道:“曾参的话,足以保全她的人格。”
  曾参不接受馈赠,为什么能保全人格呢?俗话说:吃人的嘴软,用人嘴短。接受了国君的馈赠,对国君施行的不合理政策就不好意思批评了,对国君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不敢拒绝了。这就丧失了独立人格。对君子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人生好比行路。我们知道,要想到达目的地,最好是循着宽广平坦的大路而行。走所谓“捷径”,未必能节省时间,反而容易遭遇危险。我们追求成功也是这样,最好走大路,不要走“旁门左道”。
  当然,现代的情况跟古代不同了,现代人追求成功,方式方法也可能跟古代有所区别。但以上四条仍然是现代人可行的大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大路:创新。这是现代人最好的成功之路。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