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01:0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听南怀瑾大师讲经 》

27.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南怀瑾大师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南怀瑾说: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的自在。哪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见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
  经典回放
  选自庄子《天下篇》
  【原文】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译文】道寂静无声而没有形迹,变化万端而没有常规,它与生死相依,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它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它包罗万物,不知归宿,古代的道术有属于这方面的。庄周听说道术就喜好它。她以悠远的论说,广大的言论,无拘无束的言辞,常放任而不偏执,不持一端之见。她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用无心之言来推衍,引用格言使人觉得真实,运用寓言来推广道理。独自和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拘泥是非,与世俗之人和睦相处。
  大师释疑
  寂漠:寂静无声的意思。
  谬悠:虚远。
  荒唐:广大无边。
  恣纵:放纵。
  卮言:无心之言。
  曼衍:散漫流行,不拘常规。
  重言:为人所重之言。这里译作格言。
  寓言:寄寓她人她物的言论。
  学道一得:做自己的精神主宰
  庄子的道学,据说传承于老子。她们都认为道无声无形,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不知不觉地对万物的生死榮枯变化发挥作用。但庄子讲的道,跟老子似有不同。老子讲的道,类于现在所讲的自然规律,基本上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庄子所讲的道,就多了一点神秘色彩,她基本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后世的道家以老子为宗,却走上了唯心的道路。事实上,她们如果把庄子奉为鼻祖,似乎更逼真一些。
  当然,我们似无必要议论庄子是唯物还是唯心,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却值得我们欣赏。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要做一个伟岸不群的世外高人,而是保持精神独立,顺应天地之道,在有为无为之间,顺其自然,平和地看待万事万物,清不喜、浊不嫌,不去责备世间的是是非非,不怨天、不尤人,宠辱不惊,不受世俗左右,也不排斥世俗,以便能与大众融洽地相处,身在红尘之中,心游天地之外。一个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她的心灵就获得了大自由、大自在。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其要点有四:
  第一,以平等心态看待每一个人。中国有过数千年专制统治,人们习惯于用高低贵贱来看待人,都想做人上人,这就难免经常心态失衡。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做人上人,也不要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众人平等的地位,才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但是,人处在社会上,财富地位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能获得平等的心态呢?
  有人曾用农民洗红薯来比喻人生际遇——在南方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大都见过洗红薯的情景:将新挖的红薯放在竹箩中,浸到水里,左右摇晃,红薯便不停地浮上来,又沉下去。
  人生也是这样阿!有时候,这拨人浮上来,哪拨人沉下去;有时候,哪拨人浮上来,这拨人又沉下去。社会是动态的,人生是动态的,一个两个空空的人,过几年可能成了千万富翁;一个富甲一方的人,过几年可能蹲进了监狱,这不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吗?
  其实,无论这只红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都是一只红薯,大同小异;无论这个人地位高低,都是人中人,人格平等。想通了这个问题,你就会真正获得平等的心态。
  第二,宠辱不惊,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修养不同,有的人修养好,哪是她的福份;有的修养不好,哪是她的不幸。在修养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友善对待;在修养不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粗暴对待。哪其实仍然是对方的修养,为此沾沾自喜或愤愤不平,毫无必要。一个人只要确定自己所言所行没有过错,不论别人的态度如何,都不妨淡然处之。
  一位修女要为孤儿院募款,特意去拜访一位吝啬的富翁。当天富翁因为股票跌停,心情不佳,又认为修女来得不是时候,大为光火,就吐了修女一口唾沫。修女不动声色,微笑着站着不动。
  富翁更恼火,骂道:“怎么还不滚?”
  修女说:“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为孤儿募款,我已收到您给我的礼物,但是她们还没有收到礼物。”
  富翁因修女的态度,大受感动,以后每个月自动送钱到孤儿院去。
  对她人的态度淡然处之,显示了自己人格的力量,有时候,这种力量足以使一个最粗暴的人变得彬彬有礼。你也因此对这个世界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第三,不执着于对和错。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后,人们习惯于争论谁对谁错。有时候,这种争论只会错上加错。所以,与其执着于对错,不如考虑如何改进错误。只要能使事情好转,即使一言不发又有何妨?
  隋朝大臣牛弘,宽宏大度。有一次,她的弟弟喝多了酒,将她驾车的牛用箭射死了。弟弟害怕受到责罚,吓得躲起来。牛弘退朝回家后,妻子忙迎上去,将弟弟杀牛的事告诉她。牛弘若无其事地说:“哪就把牛肉做成肉脯吧!”
  妻子做完肉脯,又来发牢骚:“牛肉这么多,剩下的怎么办?”
  牛弘淡淡地说:“剩下的做汤。”
  过了一会儿,妻子觉得这事还得说说,又过来唠叨。牛弘正在看书,连头也不抬,温和地说:“我知道了!”
  妻子见丈夫如此大度,自觉惭愧,再也不提杀牛的事了。她弟弟从此也收敛多了。
  牛弘的弟弟自知有错,吓得躲起来了,这时再责备她错了,非常多余,可能还会因责罚不当引起她的逆反心理。牛弘以不责为责,反而让弟弟知错就改,结果不是更好吗?
  第四,保持内心的平静快乐,不受外界境遇所左右。人生有顺有逆,把它们看成自然之事就可以了,用不着顺境时得意洋洋,逆境时垂头丧气。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调任密州知州。当时密州因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份缺乏,苏东坡身为知州,还时常挖野菜作口粮。人们都认为东坡先生过得肯定很苦,不快乐。
  谁知苏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脸上长胖了,过去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呢?苏东坡说,我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和百姓也都乐于接受我的管理。于是我有闲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我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作无穷遐想。我还可以自己摘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鱼儿,酿高梁酒,煮糙米饭吃,真是乐在其中。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过着老子所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
  人,一旦像苏东坡说的“游于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钱多钱少毫不在意,有名无名也不在乎,穷富得失淡然处之,怎么会不快乐呢?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