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密乘一品一论讲略 》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1)


顾净缘   
  讲曰:梵文本品,具有二题:一云“修真言行品”,二云“入真言门住心品”。翻译的时候,因为“入”、“住”两个字已经包括“修行的”义意,所以免去繁文,不具题初名,但云“入真言门住心品”。此品统论一经之大意,所谓:
  众生之自心,即是一切智慧——法
  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人
  若倒转来说,这一经所说的法,就是“一切智智”;这一切智智,就是“众生之自心”;修持这样大法的人,就名为“一切智者”;怎样修持呢?就是“如实知自心”。是故此教诸菩萨,皆真语为门,心自证心也。
  本宗修行,全在身口意三密,成佛要三密具足地修行,古来辩论甚详。照此品的题目,只有“真言”的口密和“住心”的意密,何以不及身密的呢?此若望文生义的解法,“入门”二字,何尝不是身密。但是此品之中,不说手印,不说真言,依然是三密不具。此又有说:说这正是“无相三密”最微妙处。如此愈探讨前人研究的精微,愈使人赞叹本经的圆妙。不过通常所说,此品是明入真言之门如何住心,为一经之教相也。又:
 此品         
    入真言门— |入…………能入
       |真言门……所入
          
    住心——  |住…………能住
          |心…………所住
  能所之义,原有多端,且就统论一经大意而说,亦可知此能入之人,即是一切智者;此所住之法,即是一切智智。所以达此一品,可悟全经,明此一题,可窥全品。
  [释入真言门]
  本来入密之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便是身结“手印”;二者语密门,便是口诵“真言”;三者心密门,便是意作“观想”。这一品的题目“入真言门”,单题真言一密,是以一密代表三密之义,有人引嘉祥大师的《法华玄论》说:
口业具三业
      动舌是身业
      发声是口业
      经意是意业

身通意业
      动作是身业
      动作必经意是意业 (身业不必发声故不具口业)
意唯意业——(唯有意业不必声动作者故不具余二)
  如此唯说“入真言门”,便已包括其余二门了。其实这三密平等平等,缺一不能成佛,所以谓之“三在平等”。本宗通常称为“真言宗”,也就本原于此。
  真言的梵文为“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义,古时有翻作“密号”的,有翻作“咒”的,皆不妥当,即所谓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也未尽“温怛罗”之量。依《秘藏记》说:曼荼罗是“三密圆满具足”之义。今单题真言,不过就语密一门而翻。学者当知此“入真言门”便是“入三密门”,应以此三密方便,自净三业,以自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地波罗蜜:即菩萨于“十地”位所修布施、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行。凡修行圆满此地波罗蜜,即证佛果。),不复经历劫数,而证即身成佛之妙果也。
  [释住心品]
  于文“入真言门”,即是“入三密门”。今此“住心”,即是住“五转(五转:宇航局教修行者发菩提心时,自因至果转升之次第,分为五个阶段,即:发心、修行、证菩提、入涅槃、方便究竟,这五个阶段配合阿字在音韵上的五种变化,即:阿、阿(长)、暗、噁、噁(长),称为阿字五转,略称转。)心”。住五转心者,《疏》云:
自心发菩提
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 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这六个“心”字,便是住心的心字,这“自”字、“即”字、“见”字、“证”字、“发起”字、“严净”字,便是住心的住字。六句适成五转,认识这五转皆是众生自心中的能求所求,相应契当,所以这个“住”,便得住于无住之大住了。
  依着善无畏三藏的传授,配这五句于五方、五佛,阿字五点则为:
东南西北中
     自心发菩提
     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         东因
     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若依着不空三藏的传授,配之则为:
中东南西北
     因
     行
     证       中因
     入
     方便

  这东因、中因的研究,虽理幽事赜,但是概略地讲,可以由此看到“大疏”解释“心”字的五句,都只是阿字的说明,所以人说:
  “大日经的教相,只在阿字本不生上。”
  又以“五转”配经中的“三句义”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则为:
  自心发菩提————菩提心为因
  即心具万行————
  见心正等觉————|大悲为根
  证心大涅槃————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方便为究竟
或又为:
  自心发菩提————菩提心为因
  即心具万行————大悲为根
  见心正等觉————
  证心大涅槃————    |方便为究竟
  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

  虽二说开合不同,总是发明这五转心,确当于经中的三句义的。所以又有人说:
  “大日经的教相,只在三句义上。”
  更有以五转心配当于经中的“如实知自心”一句的,所以又有人说:
  “大日经的教相,只在如实知自心一句上”
  再有说(经中)“十缘生句”是一经宗极的“有说(经中)”法明道“是证理,”队盖障三昧“是断惑,二者是一经旨要的。总而言之,或从“住”字上说一经教相,或从“心”字上说一经教相,无非说欲明一经之教相者,只在此《住心品》而已。今会通之:
  其余之说:亦如是融摄,则知此《住心品》者,无住之“住”,自心之“心”,一品之所说在斯,一经之教相亦在斯也。
  上来释“住心”义,已略尽一二,然更有不可不知者:大乘诸宗,莫不谈“无住”,莫不谈“唯心”,乃至小乘亦有“依心垢净”之说,皆非此真言不共不谈。将来于经中“依心垢净”之说,皆非此真言不共之谈。将来于经中“八心”、“三劫”诸文,宜熟详之。彼但明因果相生者,不知自性之因缘:彼但明缘起由来者,未说唯识之所变。而三乘教(三乘教:指针对众生之根机,而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教法。)中虽说唯识,不说随缘真如理内之性德;至于一乘教(一乘教:即佛乘,指成佛之教法。)中虽说随缘(随缘:此处指真如之理体虽寂然不动,然具有依外缘而变化显现万象之作用。),亦止谓心性不思议三谛一体,犹是质多(质多:梵语,意译为心,有集起、虑知等义。)心缘虚之极际,何尝谈到此心之体性相貌功德,万不可与真言之教混为一谈。真言之住心者,无住而住,有方有所,不生之心,如月如花,秘密之境界果分之庄严也,故宜审知之。
  此品大纲,依《大疏钞要抄》所列,甚为详细,今撮述大要如下:
一、通序————通序
二、别序————别序
三、三句问————金刚手请说“一切智智”为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
四、三句答————佛告金刚手:“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五、征问————佛复自征问“云何菩提”。
六、答说————佛自答说“谓如实知自心”。
七、问答决疑————金刚手复问“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佛告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次约十二处显形色三界六界法体未悟者共六段以明心不可得。
八、法明道————佛告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成住“无为戒”,乃到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九、九句问————金刚手复以偈请广演其义略有九问。
十、九问总答————佛先以偈总答,皆是开显心实相门外道所不能识者,以下经文皆分答九句一一之问也。
十一、卅外道————佛说卅种外道,以彼破坏内因果违理之心,不识自心实相也。
十二、世间八心————佛又说“世间八心”,是最初顺理之心也。
十三、六十心————佛因金刚手问详说诸心相。
十四、起越三劫瑜祇行——佛说“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也。后详三劫修行。
十五、六无畏————佛因金刚手问说菩萨有六种得无畏处,此还约前三劫作差降对明也。
十六、十缘生句————佛答九句中修行句之问而说此十缘生句,最为一经旨要,末以六句结之。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讲曰:通常讲一部经,都要作三分说明: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又说作“六种成就”:经首的“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乃至说经的世尊是主成就,说经的地方是处成就,听经的大众是众成就,谓之六种成就。或者分“我”与“闻”为二,谓之七种成就。又或者合“如是我闻”四字作信成就,谓之五成就,以此五种,成就法会,成就序分。所以欲明了一会的法要,一经的大意,向来看这序分最为重要。
  依《疏》说这七卷的略本,原无通序,现在的通序,是照例加上的。《疏》云:
  此经梵本,阙无通序,阿阇黎云:毗卢遮那大本,有十万偈,以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虽真言行法,文义略周,以非大经正大故,不题通序,今以例如之,于义无伤也。
  此《疏》中所云”阿阇黎“乾,即善无畏三藏是;所云”传法圣者“,即”龙猛菩萨“。菩萨在南天铁塔诵出十万颂大本,又愍时浇机劣,难以受持,于是采要成此三千余颂略本耳,今将照例所加的通序,依着五成就,说明如下:
  通序:       五成就:
    如是我闻          信成就
    一时            时成就
    薄伽梵          教主成就
    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      住处成就
    及如来信解游戏生大楼阁
    宝王等句
    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眷属成就
    及其金刚名曰虚空无
    垢执金刚等句
  有以“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通作教主成就者,谓“住如来加持”句,兼明住处,“一切持金刚”句,兼明眷属,盖《疏》中本有“其所住处是佛受用身”之文,义自可通。然《疏》于“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句,则谓明妙眷属也。要知本宗,六大为大,住处眷属,不外六大。六大即毗卢法身,玄妙真实,回绝恒蹊,于此序分,宜即用心。
  [释如是我闻一时]
  《疏》称“经始五义,如智度中广明”。这五义的解释,古来颇有争论:有说五义即是产五成就的,有说五义单指“如是我闻一时”六个字说的,通常用后一说。
  如是义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是者,即是信也。
  我义——佛说无我,随俗称我,非实我也。
  闻义——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
  一义
     |佛法中数时无实,此皆随顺俗言。
  时义
  如此五义,是显教常谈。然“如是我闻”一语,是结集经者之言,究竟此《大日经》是谁结集而顺俗称我耶?此却有多说:
  一、有说阿难结集者——引《涅槃经》云阿难具足八种不思议,其第八悉能了知旨秘密法,故云阿难结集密藏也。
  二、有不许阿难结集者——引《六波罗蜜经》,明以第五藏付金刚手,不云阿难也。
  三、有谓金刚手是主阿难伴者——谓如文殊引阿难令结集诸大乘教,引则金刚手引阿难令结集诸秘密藏也。
  此事辩论甚繁,且有以此我字为龙树之自称者,显与铁塔中诵出一语不合,今则多用弘法大师之三释:
  一、金刚萨埵亲从佛闻也。
  二、毗卢遮那表自证境也。
  三、法尔而有非人增减也。
  [释薄伽梵]
  《疏》云:论师所解,具有六义:
  一、自在义——永除烦恼系缚故
  二、炽盛业——智火猛严故
  三、端严义——三十二相庄严故
  四、名称义——功德圆满得大名闻故
  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故
  六、尊贵义——内具一切功德外为人天之师利益众生故
  此中初一是断德,次一是智德,后四是恩德。然今经是金刚顶宗,故于《疏》别详三义,特显尊胜:
  一、能破义:薄伽梵一作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能。能破淫怒痴,故名婆伽婆。世尊以大智明,破一切识心无明烦恼,如慧日出时,暗惑自除,故名婆伽婆。
  二、女人义:帝释声论,谓女人为薄伽,是欲求因缘能息烦恼义;又是所从生义,今女人即是般若佛母。无碍知见人,皆悉从是生,密教多有如是隐语也。
  三、有德名声之义: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又婆伽言名声,婆言有,是名有名声。一切世间,无有德名声如佛者,即其义也。
  如是三义,若配释佛、莲、金三部,则佛部者,佛之大定,具足自证化他之功德,配有德名声义:莲花部者,佛之大悲,能成众务,配女人生育义;金刚部者,佛之大智,除暗遍明,配能破义。总斯三部,即毗卢遮那之法身,故《疏》中又云:薄伽梵,即毗卢迦那本地法身也。
  [释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
  “住如来加持”五字,在日本异说多多,新义真言宗人,立加持身教主,多引用此段疏文,与弘法大师《十住心论》之身土主伴合论者,亦有出入,乃至有疏家当“有相劣慧机”、宗家当“无相胜慧机”之说,且有作会合说者。于是说“本地法身”及“如来加持”者,凡数十家,今且就此五字释之,《疏》云:
  “如来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是佛受用身,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如来心王诸佛住而住其中。”
  照《疏》此说,直以佛身作佛住处矣。故《疏》又云:“即此所住,名加持处也。”
  “广大金刚法界宫”者:《疏》云,释叹加持住处也,今以“广大”、“金刚”、“法界”作三名释之:
  “广”谓不可数量故,大谓无边际故。
  “金刚”喻实相智,过一切语言心行,适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中后,不尽不坏,离诸过罪,不可破坏,故名金刚也。
  “法界”是广大金刚智体,此智体即如来实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实功德所庄严处,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也。
  此“广大”、“金刚”、“法界”之三句,以六大、四曼、三密配释之,无不融会。若以配释于胎藏界三部,则“广大”者配莲花部,本性清净之真理,横遍十方,故云大;竖穷三际,故云广,亦即语密也;“金刚”者配金刚部,即金刚之智,意密也;“法界”者,配佛部,法云万有,界谓体性,即法身如来,身密也。此宫谓随如来有应之处,不独在三界之表也。
  [释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持金刚,梵云“代折罗陀罗”,“代折罗”即是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故旧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兼得深浅二释,于义为胜。
  持
   心持——深
   手持——浅
  金刚杵者,诸尊所持之三摩耶形,即五钴、刀、莲花等也。此与常途显教所说“生身佛常有五百执金刚神翊从侍卫”不可混为一谈,依《疏》所说:
  常途显教:                  此宗密义:
  “五百”者,表释迦五百大愿。         一切者表如来金刚智印无量无边。
  “执金刚神”者,唯人非法,又         “持金刚”者,悉如来内证功德,差别智印,如是智
  悉是因人。                  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可知显教,释迦唯主,执金刚神唯伴。今此密宗妙眷属,实互为主伴也。故《疏》释“集会”二字又云:
  由此众德,悉皆一相一味,到于实际,故名集会,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满,即不名一切集会也。
  如来信解游戏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
  讲曰:上文法界宫已是说法之处,今重说之者,上法界监视器是所依国土,今楼阁是所住堂殿也。金刚法界宫与楼阁宝王,俱是住处成就。而中间一句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不似余经之例。说者曰:住处有总别,法界宫是总,楼阁是别也。其以上句“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一段通作教主成就者,则此段经文判属住处成就。
  此段明法之住处者有二:
  一、楼阁————从如来信解游戏生
  二、师子座————菩萨身
  [释如来信解游戏生大楼阁宝王高无中边]
  此说法之处,最尊最胜,故曰:“大楼阁宝王”。此大楼阁不从他生,从如来信解游戏生。
  “信解”者,梵云阿毗目底,本宗始从真正发心,乃至成佛,于其中间通名住解地。
  “游戏”者,梵云吃微哩抳多,是踊跃义,游戏义,神变义。谓从发心以来,深种善根,起种种愿行,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恒殊胜进,不休息故,即是超升腾跃义,如人掉动鼓舞,能以善巧三业,普悦众生,故此腾跃即名游戏。如是游戏,即是菩萨自在神通。
  《疏》云:“毗卢遮那本行菩萨道时,以一体速疾力三昧”,正是说如来信解。又云:“供养无量善知识,遍行无量诸度门,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正是说如来游戏。毗卢遮那以如是如来智宝之所集成秘密庄严法界楼观,于一切实报所生,最为第一,犹如真陀摩尼,为诸宝之王,故曰如来信解游戏生大楼阁宝王也。
  “高无中边”者,“高”言竖之无穷,“无中边”言横之无际,明此说法之处是一切处身之所住,当知此大楼阁,亦一切处也。
  [释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 
  此言楼阁庄严之相。此大楼阁既为宝王,今复以“诸大妙宝王种种间饰”之者,《疏》有“犹如有人以种种杂色金刚严饰金刚”之喻,金刚体性,无有差别,如来功德,亦同一宝性,而必言间饰者,明此第一寂灭之相,以如来加持神力,令应度者,随诸法门表像,若可见闻触知,即以此为门而入法界也。托事显法,故《疏》又谓如善财童子入弥勒宫殿因缘。
  [释菩萨之身为师子座]
  《疏》云:上说金刚法界宫即是如来身,大宝楼阁,亦即是如来身,今师子座当知亦尔,故《十住心论》亦云:此楼阁宝王及师子座,亦是如来身也。今且释“师子”:
  师子者,即是勇健菩提心,从初发意以来,得精进大势,无有怯弱,犹如师子,随所执缚,必获无遗,即是自在度人,无空过义也。
  次释“师子座”:
  佛名人中现子,降伏一切处道而无畏,故其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后释“菩萨身为师子座”,此有深秘浅略二释:
  浅略去者:菩萨深心敬法,乃至以身荷戴佛师子座,故曰菩萨之身为师子座。
  深秘云者: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次第修行地波罗蜜,乃至第十一地,当知后地即以前地为基,故曰如来以菩萨身为师子座也。
  其金刚名曰:虚空无垢执金刚、虚空游步执金刚、虚空生执金刚、被杂色衣执多、善行步执金刚、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哀愍无量从生界执金刚、那罗延力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胜迅执金刚、无垢执金刚、刃执金刚、如来甲执金刚、如来句生执金刚、住无戏论执金刚、如来十力生执金刚、无垢眼执金刚、金刚手秘密王,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
  及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
  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句:(一)指语言、动作、境界等。(二)诠表事物之义理者。此处应是境界之义。(见后释))法门。
  讲曰:上文已说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今重列举金刚菩萨名数者,说者亦谓上文是总,此段是别,然住处与眷属,各有总别二重说明,而又相间成文者,何也?于是有谓经文脱乱者,有谓非关脱乱者,总之,认得此六大无碍平等法门,自无不融摄也。其以“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一段通作教主成就者,则此段经文,判属眷属成就。
  此段说同闻之大众者有二:
  一、金刚众————十九执金刚等——内眷属
  二、菩萨众————四大菩萨等——大眷属
  [释执金刚众] 
  《疏》云:“毗卢遮那内证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身,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殷勤修习,能令三业同本尊,从此一门入法界,即入一切法界门”,这便是说明执金刚众的能化与所化之相。
  一、能化本迹之相:
    诸执金刚,皆毗卢遮那一一智印。
  二、所化行证之相:
    各随本缘性欲,引度众生。
  经举执多这名数凡十九者,依兴教大师《十九执金刚秘释》,大分三义:
  初六 注阿字之五转而差别
  次五 历因分之住心而设施
  后八 偏寄秘;偏寄秘密庄严而判义
  如是则“次五”当地前三劫之位,“后八”当初地以下之位,而“初六”乃金刚之总体也,就初六金刚言之,有无畏金智之两传,即中因东因之不同也。依东因之传,第一金刚为总体,第二以下五金刚,指阿字五句(见19页)。若依中因之传,则前五金刚为阿字五句,第六为总体云。故于《疏》第一第二金刚,有“正释”、“复次”之两释。然东因中因,体自不二也。又《疏》第一金刚云:即是菩提心体:《疏》第六金刚云:上来五句,亦皆是如来真实功德,无深浅之殊,为欲分别,令易解故,作次第说耳。今依之释前六金刚:
  虚空无垢执金刚
  菩提心体,离一切诤执戏论,如净虚空,无有障翳,无垢无染,亦无分别,如此之心,即是金刚智印,能持此印,故名虚空无垢执金刚。
  虚空游步执金刚
  游步是不住义,胜进义,神变义,以净菩提心于一切法都无所住,而常修进万行,起大神通,故曰虚空游步。
  虚空生执金刚
  菩提心如虚空不碍,念念滋长,以无得为方便,万行为缘,得真实生,真实生者,所谓大空生,故名虚空生。
  被杂色衣执金刚
  菩提心树王,万德开敷,如萌芽增长,茎叶花实渐次滋繁,具种种色,又以种种法界色,染此无垢菩提心,成大悲曼荼罗,故名被杂色衣。
  善行步执金刚
  善字梵云“毗质多罗”,有端严义,有种子义,譬如已得果实复还为种子也。
  依东因之传,上经四为涅槃之转,故于大寂定中普现色身,今第五正出化他门,故以端严义喻已得果实,以种子义喻果后化他。又种子义复有二:
  一、已得果实之菩提之果实——生因之种子也
  二、果后之方便————了因之种子也
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
  因果自他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入此如实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实际,能持此印,故为名也。
  (以上释前六金刚竟,今释次五金刚)
哀愍无量众生界执金刚
  哀愍亦名救度,谓已住平等法性,自然于一切众生发同体悲愍之心,诸众生界无量故,如是大悲,亦无限量。此是如来一切功德,故能持者,因以为名。
那罗延力执金刚
  已发哀愍之心,若具大势,则能救护,故次明也。
  经中较量,六十象力,不如一香象力,乃至末后那罗力最胜佛生身一一毛孔,皆等那罗延力,故以喻法界身那罗延力。
  大那罗延力执金刚
  大那罗延力者,谓持秘密神通力也,如一阐提必死之疾,二乘实际作证已死之人,诸佛医王,明见如来性故,则能必定师子吼,于救疗因缘,心不怯弱,诸菩萨尚不能尔,故复明不共一切摩托车诃那罗延力。
妙执金刚
  妙者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之义,如来亦尔一切功德,无比无上诸有所作亦惟此一事因缘,故名妙执金刚。
胜迅执金刚
  胜谓大空,大空即是遍一切处,故能起速神通也。住此乘者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故名胜迅。
  (以上释次五金刚竟,今次释后八金刚)
无垢执金刚
  此即是离一切障菩提心也,譬如真金,体性纯净,若种炼冶,众宝磨莹,倍复光明,则知初质尚与微垢共住,能持引毕竟净金刚印,因以为名。
刃执金刚
  此刃字,梵文是忿中之忿利中之利,义翻犹如刀刃,持此金刚利智,一切难断处悉断,难灭处悉灭,故以为名。
如来甲执金刚
  如来甲所谓大慈,由此严身故,摄护众生施作佛事,不为一切烦恼所伤,无能降伏沮坏之者,故以为名。
如来句生执金刚
  句名“住处”,即大空生也,诸佛自证之功德,从如来性生,此加持身者,从如来自证之功德生,以不离阿字门太,故如来句生。
住无戏论执金刚
  住无戏论者,住大空慧也,谓观缘起之实相,无生无灭,不断不常,亦非去来一异,是处诸戏论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以为名。
如来十力生执金刚
  佛之方便智,从如来之十智力生,持如是印,故以为名。
无垢眼执金刚
  即如来五眼,以菩提心毕竟净故,以一切种观一切法了了见闻觉知无所秘碍,能持如是金刚印,故以为名。
金刚手秘密主
  梵支播尼,即是手掌也。西方谓夜驻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密秘。此金刚手秘密主,有添和略深秘二释,浅略释是显途常说,深秘释是本宗所说也。
  浅略释者:秘密主即是夜叉王,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曰金刚手。
  深秘释者:夜叉即是如来身语意密,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至弥勒菩等,犹于如是秘密神通,力所不及,秘中最秘,所谓心密之主,故曰秘密主。能持此印,故云执金刚也。
  (以上释后八金刚竟)
  [释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 
  上来持金刚众,若具存梵本,于列名下,一一皆有“多”声,应去虚空无垢等、虚空游步等、乃至秘密主等。因此等上首执金刚,一一皆有无量眷属部类,大本当具存耳。
  “十佛刹微尘数”者,如来差别智印其数无量也。
  [释大菩萨众]
  前明诸执金刚,一向是如来智印,今此菩萨,义兼定慧,又兼慈悲,故别受名,亦是毗卢遮那内证功德。
  今以四大菩萨为上首,如执金刚有十佛刹微尘众者,当知诸菩萨法门相对,亦有十佛刹微尘众,以加持故,各得从法界一门,为一善知识身也。
  普贤菩萨
  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之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慈氏菩萨
  佛之四无量心,慈为称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家,故曰慈氏。
妙吉祥菩萨
  妙谓佛无上慧,犹如醍醐纯净第一,室利翻为吉祥,即是具众德义,或云妙德,亦云妙音。
除一切盖障菩萨
  障为众生种种之心垢,能翳如来净眼,若以无分别法灭诸戏论,如云雾消除日轮显照,故云除盖障。
 以上四菩萨,普贤是自证之德,慈氏是化他之道,妙吉祥者,演妙法间,除盖障者,如来诸有所作,悉皆为此一事因缘也,故以此明之。又《疏》言此四菩萨,即是佛身四德,依《般若寺钞》云:
  普贤——本有菩提心——常德
  慈氏——大慈与乐——乐德
  妙吉祥——大智无我——我德
  除盖障——断除障惑——净德
  如是有所偏阙,则不能成无上菩提,是故列为上首,以统尘沙众德也。
  [释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
  本宗说菩萨略有三种:
  一、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
  二、有识萨埵——即二乘
  三、菩提萨埵——即摩诃萨埵
  摩诃译“大”,谓如是人中,功业最大,堪能转一切众生无上菩提也。“前后围绕”者,详如大曼荼罗。“而演说法”者,说如下文之法也。
  [释所谓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法门]
  “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者,世间时分,则有过去、现在、未来长短劫量,若以净眼观之,三际之相,了不可得,无终无始,亦无去来,故曰“越三时”。即此实相之日,圆明长住,湛若虚空,无有时分修(长)短之异,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者,于无量劫,谓如食顷,或演食顷,以为无量劫,延促自在,咸适众机,无定相可得,故曰“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也。
  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在平等句法门”,何谓“身语意平等”?谓如来种种三业,皆至每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通一切处,同一咸味,故曰“平等”。
  何谓“平等句”?“句”者梵名钵昙,正翻为足,是进行义、住处义,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故名为句。本宗为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为平等句也。
  所谓“法门”者,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是为平等法门。平等法门者,则此经之大意也。
  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毗卢遮那如来加持故,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非从毗卢遮那佛身或语或意生,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而毗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名法。
  又现执金刚、普贤、莲花手菩提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
  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缘业生增长有情类业寿(业寿:即依宿世业因而定之寿命。)种除,复有芽种生起。
  讲曰:这一段谓之别序。上来通序已毕,将说平等法门,故先以此别序说自在加持,感动大众,悉现普门境界秘密庄严不可思议未曾有事,因彼疑问而演说之,则闻者信乐倍增,深入语义也。中有三节:
  一、言示现佛身充满十方一切世界,恒常宣说此清净句法。
    自“时彼菩萨普贤为上首”以下至“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止。
  二、言所现金刚菩萨等身,亦复遍一切处宣说此清净句法。
    自“又现执金刚”等以下至“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止。
  三、正释此所谓清净句者,即是顿觉成佛神通乘也。
    自“所谓初发心”等以下至“复有芽种生起”止。
  [释时彼菩萨贤为上首诸执金刚秘密主为上首] 
  按通序中说十九金刚、菩萨四圣为上首,今又说金刚中秘密主为上首。菩萨中普贤为上首,文有简略,义无差别,故《疏》称“普贤秘密主等上首诸仁者”特加一“等”字,以示前后非有相违也。当知此上首诸仁者,即是毗卢遮那差别智身,于如是境界,久已通达,然此诸解脱门所现诸知识,各引无量当机众,同入法界螺荼罗也。
  [释毗卢遮那如来加持故至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庄严藏]
  毗卢遮那如来,为饶益此初入法门实行诸菩萨故,如来加持奋迅示现大神通力:
  奋迅示现“身”无尽庄严藏
  如是奋迅示现“语”“意”平等无尽庄严藏
  所谓“奋迅”者,,如狮子王将欲震吼,必先奋迅其身,呈现材力,然后发声。如来亦尔,将欲宣说一切智门,故先奋迅示现无尽严藏也。
  所谓“示现”此诸大众,但以化威神力故,得见如是不思议境界。如来若舍加持,即不现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护持,能以父母生身,见十方佛,如晴夜无云,仰暑众星,听闻法音,了了无碍。然此境界,由行者心净故生耶?由佛加被故生耶?若由内心,即是从自性生,若由佛力,即是从他性生,悉皆不异外道论义,以自他无故,和合亦无。又复非无因缘而得成就,何以故?内因外缘,随有所缺,即不现前故,当知如是庄严之相,显时无从来,隐时亦无所去,毕竟平等,不出于如故。
  所谓“无尽庄严藏”者,如来三业,一一差别无相,皆无边际,不可度量,故曰“无尽”。盖谓:
  从一平等“身”普现普现一切威仪,如是威仪无非“密印”。
  从一平等“语”普现一切音声,如是音声,如是音声无非“真言”。
  从一平等“心”普现一切本尊,如是本尊无非“三昧”。
  如是毗卢遮那,普于十方一切世界,一一皆现佛加持身,是一一身,各有十佛刹微尘数等菩萨金刚大众。
  此诸大众,诸根相好,亦复无边,如胡麻油遍满法界,于中无空隙处。又如国王,有大库藏,若须示人,则自在开发而陈布之,故曰“庄严藏”也。
  [释非从毗卢遮那佛身或语或意生至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名法]
  这一节是转释“佛庄严藏”所以无尽无边际者,以不异如来一切处常住不灭之身也。
      “身”
  “佛庄严藏”非从毗卢遮那佛“语”生一切处起灭边际不可得
      “意”
     “身”
  而毗卢遮那佛一切“语”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
     “意”
  如是虽如来常无起灭,而能以一切三业,普于十方三世一切时处说真实道,教化群生,轨匠其心,令至佛道。
  [释又现执金刚普贤莲花手菩萨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
  此节又广前相,言非但示现佛身充满十方一切世界,所现金刚菩萨等身,亦复遍一切处也。且如十佛刹微尘数诸执金刚菩萨等身口心印,差别不同,如是一一本尊像类眷属,皆如毗卢遮那,充满十方一切世界,如因陀罗网,互不相妨。今略举三圣者,以为称首也:
   执金刚  对金刚智慧门  降服方便
   普贤   对如如法身门  寂灾方便
   观音   对莲花三昧门  增益方便
  举此三点,则无量不思议妙用,皆已摄在其中,故特言之。所云“等”者,乃至诸天八部五通神仙,以外现曼荼罗之所表示,例可知也。如是等种种因缘无数方便,普门应现,教化群生,虽深浅不同,粗细有异,然究其事实,无非秘密加持,各能开示如来清净知见,若离如是实相印,余皆爱见法生,与天魔外道作诸宫侣,岂得名为清净句义耶?!
  [释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
  此一节释“清净句法”,明此为顿觉成佛神通乘也。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者,如余乘菩萨,志求无上菩提,种种勤苦,不惜身命,经无数阿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今此真言门菩萨,若能不亏法则,方便修行,乃至于此生中,速见无尽庄严加持境界,非但现前而已,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复次,行者初发心时,得入阿字门,即是从如来金刚性生芽,当知此芽一生,运运增进,更无退义,乃至成菩提,无行可僧,然后停息,故云“次第此生满足”。  
  此中“次第”者,梵音,梵间有不住义、精进义、遍行义,谓初发心欲入菩萨位故。以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尔时以无所住,进心不息,为满第二地故。复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第三地。尔时以无所住,进心不息,为满第四地故。复依真言法要,得入第五地,如是次第乃至满足十地,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觉,若于异方便门开显密意,亦皆不离如是宝乘也。
  [释缘业生增长有情类业寿种除复有芽种生起]
  所谓“缘业生增长有情类业寿种除”者:
  缘业生——谓有情痴爱之因缘,造身品意种种虚妄不净之业,乘如是业,生六趣身。
  增长有情类——增长轮回,备受诸苦。
  业寿种除——今修平等三业清净慧门,一切蕴(蕴:集起,聚集。)阿赖耶之业寿种子,皆悉焚灭,得至虚空无垢大菩提心。
  所谓“复有芽种生起”者,既除一切蕴阿赖耶之业寿种子,则一切如来平等种子,从悲藏中生法性芽,乃至茎叶花果,遍满诸法界,成万德开敷菩提树王,然以四不生义睹之,都无所起,亦无起处,当知此生,即是大空生也,故云“有情类业寿种除,复有芽种生起”。
  (以上序分竟)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即一切智中最殊胜者。)?
  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若有众生,应佛度者,即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缘觉身,或菩萨身,或梵天身,或那罗延毗沙门身,乃至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
  世尊,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如是一切智智远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世尊,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世尊,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诸烦恼尘。世尊,喻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如是一切智智,为诸天世人利乐。
  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如是说已。
  讲曰:自此入正宗分,先以金刚手发问。文有四段,问凡三句。
  第一段:问“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耶?《疏》云:问意谓云何令我等逮得如是自觉之慧也——此即第四段中“以何为因”句。
  第二段:问“云何得此慧已,能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疏》云:此中问意,即是发起大悲胎藏曼荼也——此即第四段中“云何为根”句。
  第三段:《疏》云:为欲发起大悲胎藏秘密方便故,复说五种譬喻,所谓虚空地水火风也——此即第四段中“云何究竟”句。
  第四段:总上三段而问云:
      以何为因
      云何为根
      云何究竟
  上文序品,已说如来奋迅示现无尽庄严藏,然皆外用之迹耳。是诸大众,既睹如来无尽身口意,能一时普应法界众生,妙合根宜,曲成佛事,则知如来智力,必于一念普鉴群机,本末因缘,究竟无碍。然照俗之权尚尔,其契实之境界,当复云何乎,于是金刚手,观知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心所惟忖,必知将说如是法门,故先喻其功德,发起大会生解之机,而对佛作如是三问也。
  [释如来、应供、正遍知]
  “如来”梵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智解义、说义、去义、故本可译作“如来”、“如实知者”、“如实说者”、“如去”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亦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然古译多云如来,今且顺古题也。
  “应供”梵云“阿罗诃”,“阿罗”是烦恼,“诃”是害义除义。《释论》谓之杀贼,佛以忍进铠甲,乘持戒之马,定弓慧箭,外破魔王军,内灭烦恼贼,故以为名。又“阿”名为不,“罗诃”名生,谓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矣,无明壳皮脱故。复次,“阿罗诃”是应受供养义,以有如是功德故,应受天人最上供养,故以为名也。
  “正遍知”梵云“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云正遍知,以佛得正遍知慧故,“正”名诸法不动不坏相,“遍”名不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无余,是名三藐三佛陀。然此宗中,佛陀名觉,是开敷义,谓由自然智慧,遍觉一切法,如盛开敷莲花无有污点,亦能开敷一切众生,故名佛也。
  [释一切智智] 
  梵云“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释论》云“萨婆若多”者,即“一切智”。“一切”谓名色等无量法门,各摄一切法,如是无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门摄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异相漏相漏相作相非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缘、各各果报、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种,尽遍知解,是名萨婆若。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实际,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今更以一切智与一切智智对明之:
  萨婆若多————一切智————权智
  萨婆若那————一切智智————实智
  可知此一切智智者,法身之所得,自证极位绝对之智,于一切智之中,玄妙最为第一。
  [释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
  “彼得一切智智”一句,是承前起后,故《疏》文作“云何得此慧已”六字也,此慧即指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一句,即《疏》文所谓安立无量乘示现量身也。
  [释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
  此中“种种趣”者,梵名娜衍,亦名为行,亦名为道,下云“大乘道”等,义同也。《毗婆沙》说有五道,摩诃衍(大乘)人多说六道,如是广衍,乃至此世界中已有三十六俱胝众生趣,何况十方一切世界耶?
  “性欲”者,“欲”名住喜好乐,如孙陀罗难陀好五欲、提婆达多好名闻等,乃至诸得道人,亦各有所好,大迦叶好头陀(头陀:苦行之一,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著,以修炼身心。),舍利弗好智慧,离波多好坐禅,优婆离好知毗尼(毗尼:即律,律藏。),阿难好多闻等,当广说之。“性”名种习相,从性生欲,随性作行,或时从欲为性,习欲成性。性名染心,染心为事,欲名随缘起,是事《释论》中具明。
  “种种方便道”者,龙树云: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而所用有异,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今毗卢遮那亦复如是,能以遍一切处真金智体,造种种乘也。
  此“宣说一切智智”者,即下文“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也。
  [释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至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
  《疏》云:于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之身语心印,皆是一种差别乘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从大悲胎藏,现韦陀梵志(韦陀梵志:智慧行者。韦陀,智论之意;梵志、净行、净行者。)形,为说瞿昙仙(瞿昙仙:密教六火天眷属五仙之一。原为印度太古时代仙人。)等真言行法,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转方便,即成毗卢遮那身也,为是或现佛身,说种种乘,乃至现非人身,说种种乘,随类形声,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无非毒鼓因缘(毒鼓因缘:亦作“毒鼓结缘”。传承说在鼓上涂毒,闻鼓声者死,称为“毒鼓”,以此比喻谤佛法者为毒鼓之说。然谤佛法者,终亦能成佛,故有“毒鼓结缘”之说。)故经云:皆同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也。所以然者,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已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当知感应因缘所生方便亦复不出阿字门,譬如大海中涛相激迭为能怕,然变皆同一味,所谓咸味也。
  [释世尊譬如虚空界至无分别]
 虚空无过无德,今如来智身,离一切过,万德成就,云何得相喻耶?但取其少分相似,以况大空耳。此中相况有三义:
  一者虚空毕竟净故
  二者无边际故
  三者无分别故
  一切智心性亦如是,故以世间易解空,譬难解空也。初云“离一切分别”,梵云动跛,次云“无分别”者,梵云动跛夜帝。所以重言者,是分别之上更生分别义,例如寻伺略观时名寻谛察名伺,又如眼识生进有粗分别,次意识生是细分别。旧译或云以劫跛为妄执,喻意云:犹如虚空,以无妄分别故无分别,亦无无分别也。又如虚空离种种显形色相,无所造作而能含容万像,一切草木因之生长,有情事业依之得成,佛智虚空亦复如是,虽离一切相,常无分别起作,而无量度门,种种妙业皆得成办,故以为喻也。
  [释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
  如世间百谷众药卉木丛林,随其性分无量差别,皆从大地而生根芽,乃至茎叶花果次第成就,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而养育之,亦不作是念:“我今荷负一切世间”,不念恩德,无有劳倦,增之不喜,减之不忧,深广难测,不可倾动。一切智地,亦复如是。大悲曼荼罗,一切种子之所出生,即此诸乘无量事业所依止处,于生死涅槃其心平等,世间八风不能动摇,以如是等少分相似,故以为喻也。《指心钞》就《疏》文配合法譬如下:
     譬:             法:
     大地            一切智地极位
     百谷众药                大悲曼荼罗
     皆从大地          一切种子一切智地
     而生            之所出生
     根芽等           即此诸乘
     一切众生          无量不业
     而养育之乃至劳倦      于生死乃至心平等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