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密乘一品一论讲略 》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3)

顾净缘          
  [释贪心] [释无贪心]
  第一“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染著前境,即是染污净心。若随顺行此法,名有贪心。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事业,必有相彰于外,譬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可以比知,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夫,务除秽草,以辅嘉苗,则净心势力,渐渐增长。勿谓是因缘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中,不自觉知也。
  第二“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谓与前心相违,乃至(对)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同事异,最须观察也。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自然贪不染心,不应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
  [释瞋][释慈心]
  第三“云何瞋心?谓随顺怒法”者,怒谓瞋心发动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随修怒法”释之,若数起如是不寂静相,即知是瞋心相也。但于此众缘中观察,瞋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
  第四“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与瞋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上慈字据内心,下慈字是外相,所为事业。既觉知已,但汉防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即是对治。
  [释痴心][释智心]
  第五“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者,谓不观前言善恶是非,过即信受,凡所为事业,不能先以慧心甄别筹量是非,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
  第六“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应受,所其胜上者而后行之,即是无痴相也。然道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辨聪难是彼对治也。
  [释决定心][释疑心]
  第七“云何决定心?谓尊都令如说奉行”,第八“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释疑心,令决心相易解明了故。“疑心”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歧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
  [释暗心] [释明心]
  第九“云何暗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杌,生种种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音心使然也。
  第十“云何胆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是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
  [释积聚心] [释斗心]
  第十一“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
  第十二“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非,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答,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
  [释诤心][释无诤心]
  第十三“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谓内怀是非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尔,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
  第十四“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者,准梵本转声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更闻异言以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是,即能改之,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
  [释天心][释阿修罗心]
  第十五“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怕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有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牵,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也。
  第十六“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期果报似天,而行业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观察天常苦等,是彼对治。
  [释龙心][释人心]
  第十七“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宝,有此多贪无厌之相,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世间悉地,障出世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也。
  第十八“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谓好追求思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
  [释女心][释自在心]
  第十九“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或想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
  第二十“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就,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
  [释商人心][释农夫心]
  第二十一“云何商人心?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者,如世商人,先务储聚货物,然后思惟分析之,此物当某处用,彼物当某处用,可得大利,若行人先务内外学问,令周备已,方复筹量,此是世典,当如是处用,此二乘法,用应接某人,此大乘资粮,是某缘所要,是名商人心,亦由先习使然也。修捷疾智(捷痴智:于一切法无碍自在。),是彼对治。谓随闻何法,即应观彼因缘事用,岂待多闻蓄聚,方求用处耶?
  第二十二“云何农夫心?谓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者,如学稼者,问老农云何知地良美,云何耕植耘耨,云何候时,云何获藏,如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此心亦尔。先务咨承智者,广闻道品,然后行之,皆宿习使然也。以利智为所对治,如闻诸蕴无常,即知界、入、缘起等,其相例皆尔。又如毒箭入体,岂得竣三农月广问而后拔之耶?
  [释河心][释陂池心]
  第二十三,“云何河心?谓顺修依因二边法”者,此心性双依二边,或时修常,或时修断,或复邪正兼信,如河水双依两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系一边。此中对治,谓行人专心一境,则能有所至到,若心不定守,能令事来俱办,无此理也。
  第二十四“云何陂池心?谓随顺渴无厌足法”者,譬如陂池,若众水流入,终无厌足,此心亦尔,若名利眷属等事,来集其身,终无厌足,乃至于所法尔尔,如已得乳糜,不务速食,更复渴望余味。是中少欲知足,以为对治。
  [释井心][释守护心]
  第二十五“云何井心?谓如是思惟深复甚深”者,谓如俯窥井水,浅深之量难知,此心性亦如是,凡所思惟,好尚深远,所有善不善事,皆欲令人不能测量,共住同事,亦不识其心行,当知是井心也。缘起法门及善人相比的显了易知,是彼对治。
  第二十六“云何守护心?谓唯此心实余心不实”者,如世人为护已身财物等故,乃至周墙重阁,种种防守,不令为他所伤,此心亦尔,常守护身心,乃至如龟藏六,不令外境所伤,谓唯此为实,诸余有作之务,皆为不实,学声闻者多生此心也。以兼护他人为所对治。又有人自保所解,不欲令他种种异论所伤,谓余见解悉皆不实,亦是也。
  [释悭心][释狸心]
  第二十七“云何悭心?谓随顺为已不与他法”者,谓此人诸有所作,皆悉为自身故,财物技艺乃至善法,皆好秘惜不以惠人,有此相者,知是悭心也。以念施及无常等,为所对治,当念财物技能,设无常时,无有随我去者,然今此身,念念不可自保,云何惜之耶?
  第二十八“云何狸心?谓顺修徐进法”者,如猫狸伺捕禽鸟,屏息静住,不务速进,望至度内,然后取之,此人亦尔,遇闻种种法要,但作心领受记特,而不进行,冀待良缘会合,则当勇健励行之。又如猫狸,蒙种种慈育,亦不识恩分,若人但受他慈惠善言,而不念报,是狸心也。以不待时处如闻辄行常念恩德为所对治。
  [释狗心][释迦楼罗心]
  第二十九“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者,如狗以薄福因缘,所期下劣,故遇得少人粗鄙之食,便生喜足,若稍过于此者,则非所望,此心亦尔,闻少分善法,便以为行不可尽,不复更求胜事,此声闻种习所生也。以增上意乐为所对治,乃至心如大海,少亦不拒,多亦不溢。
  第三十“云何迦楼罗心?谓随顺朋党羽翼法”者,此鸟常恃两翅,挟辅其身,秘住随意,以成大势,假少一羽,则无所能为,此心亦尔,常念多得朋党,与辅翼相资以成事业,又因他所作后发心,不能独进,如见人行善,便念彼尚能行我何不为。当念勇健菩提心,如狮菩提心,如狮子王不藉助伴,为所对治。
  [释鼠心][释歌咏心]
  第三十一“云何鼠心?谓思惟断诸系缚”者如鼠见他箱箧绳系等,辄好非理损坏,亦不作念,由此断故,令我得如是利,但尔无趣为之,此心亦尔,所有系属及与成事,好为间隙而殂败之。
  第三十二“歌咏心”梵本缺文不译。阿阇梨言,此喻传法音也,如世人度曲,于他得善巧已,得为他人奏之,出种种美妙之间,闻者欢喜,此心欲从他听闻正法,我当转为众生,以种种文句庄严分别演说,令此妙音处处闻知也。多是声闻宿习,亦能障净心也。当念我当得内证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是彼对治。
  [释舞心][释击鼓心]
  第三十三“云何舞心?谓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者,如世人支分散动,说名为舞,神变亦尔,现种种未曾有事,令前人心净悦眼。多是五通余习,若偏尚如是悉地、方便愿求,亦障净心也。当念除盖障三昧,心无散动,神通不起灭定,而作加持神变,勿贪世间小验,是所对治。
  第三十四“云何击鼓心?谓顺修是法我当击法鼓”者,鼓能警诫众生令得觉悟,若行人作如是念,众生长夜昏寝,我当习种种无碍辨才,击大法鼓而警悟之,亦能妨碍净心也。当念早证无量语言陀罗尼,以天鼓妙间普告一切众,勿以世间小利妨大事因缘,是彼对治。
  [释室宅心][释师子心]
  第三十五“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者,如人造立舍宅,庇卫其身,得免寒热风雨盗贼恶虫等种种不饶益事,此心亦尔,我当持戒修善以自防护,令今世后世,远离恶道众苦,多是声闻习也。当念救护一切众生,非独一身,是所对治。
  第三十六“云何师子心?谓修行一切无怯弱法”者,如师子于诸兽中,随所至处皆胜,无有怯弱,此心亦乐,于一切事中皆欲令胜一切入,心不怯弱,自心谓无有难事,莫能与我较其优劣者。若自觉知已,当发释迦师子心,当令一切众生遍胜,无有优劣,是所对治。
  [释鸺鹠心][释乌心]
  第三十七“云何鸺鹠心?谓常暗夜思念”者,此鸟于大明中无所能为,夜则六情爽利,若行者昼日虽有所闻,诵习昏愦,不得其善巧,至暗夜思忆所为之事,重复筹量,便得明了,乃至修禅观等,亦以暗处为胜。若觉知已,当念等于明暗,令所作意,无昼夜之别,是所对治。
  第三十八“云何乌心?谓一切处惊怖思念”者,如乌鸟,若人善心附近惠养,或时伺求其便,俱生猜异之心,一切时性常如是,此心亦尔,虽善友欲为饶益及陷误之者,一概猜阴而怀疑惧,乃至持戒修善时,亦于生死怀凉怖心。若觉知已,当修安定无畏心,是彼对治。
  [释罗刹心][释刺心]
  第三十九“云何罗刹心?谓于善中发起不善”者,如人见为善事,皆作不善意解,佛说造诸塔庙得无量福,而彼反作是言:“由此故横损无量小虫”,烦扰施主,将何所益当受苦,发起谓如是等不善心生起也。是中但以观功德利益,不念彼短,为所对治。
  第四十“云何刺心?谓一切处作恶为性”者,犹如棘丛,于一切处地,多所损妨,令近者不安,此人心亦尔,若行善事,如大施等,既作已,便生追悔之心,若作恶事,竟复自思惟,亦怀惭惧,是故常怀恶作,动虑不安。此中对治法,若有犯,速务忏除,勿生掉悔,所为善事,应自思惟,生庆幸心。
  [释窟心][释风心]
  第四十一“云何窟心?谓顺修入窟法”者,谓诸龙阿修罗等,皆在地下,或海底深窟中,多有神仙诸药,能得长寿自在,行者或念彼中多有美女,端正同于诸天,可无夭逝之忧,五欲自恣,或念留住彼中,可得劫寿,见未来诸佛,皆是窟心也。当念如法修行,可于此生,见法明道,乃至成佛,不应枉路稽留、念此世仙之法,是彼对治。
  第四十二“云何风心?谓遍一切处发起为性”者,风性散乱,由不住故,此人心亦尔,于一切处遍种善根,谓于世间外道种种天尊及三乘诸行中,皆令有分,而作是念,如多种子,于一切处遍之,会有成者,当知是风心也。当念石由不毛虚费种子,当求良美福田膏腴之处,专意耕耨,所获必多,是彼对治。
  [释水心][释火心]
  第四十三“云何水心?谓顺修洗涤一切不善法”者,如水性清洁,虽暂为诸垢所污,澄之则净,又能洗除垢秽,此人心亦尔,常欲发露垢恶,忏洗三业众罪,以见此垢此净,我如是行,则能障碍净心,但当观心实相,了从本业,垢法不生,自能除一切盖障,是彼治行也。
  第四十四“云何火心?谓炽盛炎热为性”者,如火性赫奕躁疾,此人心亦尔,若造善时,于须臾间,能成无量功德,造恶亦少时成极重业。此中治行,应思惟猛暴之心,多所败伤,以柔和慈善之水,方便令灭,而炽然善事,务令恒久,是彼对治。
  [释泥心][释显色心]
  第四十五“泥心”梵本缺文不释,阿阇黎言此是一向无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别记忆,故《律》云犹如泥团。又如泥泞,以淖弱故,难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谓假桥梁等,方能越之,若觉有此方便,必须归凭善友,方便开发,乃能渐去无知,还生慧性也。
  第四十六“云何显色心?谓类彼为性”者,譬如青黄赤白等染色,若素丝入之,便与同色,此人心亦如是,见闻善法,亦随彼行,见闻恶事,亦依随修学,乃至无记亦尔,以种种境界,随事而迁。行人自觉知已,当念专求自证之法,不由他悟,不为他缘所转,是彼对治。
  [释板心][释迷心]
  第四十七“云何板心?谓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者,如板在水中,随其分量受载诸物,过限则不能胜,终亦倾弃之,此人心亦尔,简择善法,随已力分,行一事已,便作是语,我承上以来,唯行此法,不知其他,乃至习行八斋,即不舍离,更不慕行余善。以发广大心学菩提行,是所对治。
  第四十八“云何迷心?谓怕执异所思异”者,如人迷故,意欲向东,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学不净观,而反取净相,自谓我今取不净观,若修无常无我时,反行常我倒中,谓我今修无常无我,由心散乱故使然也。当念专一其心,审谛安详,无倒观察,是彼对治。
  [释毒药心][释羂索心]
  第四十九“云何毒药心?谓顺修无生分法”者,毒谓龙蛇药草诸恶之毒也,如人中毒闷绝,转趣死地,无有生分,此人心亦尔,不生善心,亦不生恶心,乃至一切心不能生起,但任运而行,渐入因无果中,故名无生分法也。行人自觉知已,应发起大悲众善,离断灭空,即是所治甘露妙药。
  第五十“云何羂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者,如人为羂索所缚,乃至手足肢节,不得动转,此心如是,堕于断见五缚之中,此见能缚行者心,乃至于一切处,常为所拘,不能自出,最是重也。既觉知已,应速以缘起正慧力,决除障盖,是所对治。
  [释械心][释云心]
  第五十一“云何械心?谓二足止住为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如人为械所持,故二足停住,不得前进,此心亦尔,常好端坐,寂然住立而修定心及观察法义,为此所拘,故名为械心。此中治行,当于一切时处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是所对治。
  第五十二“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方复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滞淫昏垫,故时俗忧乐思虑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时思念也。觉知已,则当行舍心,离于世间忧喜,随顺法喜,是所对治。
  [释田心][释盐心]
  第五十三“云何田心?谓常如是修事自事”者,如人有良美之田,常修治耕种,耘除荒秽,种种方便,令得清净,此人亦尔,常好修事其事,以香华滋味等灌涂奉养,务令光洁严好。觉知已,常念回此功力,修事其心,以如是诸供养具,播植福田,资成胜果,是彼对治。
  第五十四“云何盐心?谓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者,如盐性咸,凡有所入处,皆增盐味,此人心亦如是,于所思事复加思念,如忆想欲色之时,适生此意,还复自推求,是心由谁而生,作何相貌,观此心未决,复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是则无穷尽也。既觉知已,当一向安心谛理,务使穿彻,又心性离念,非忆度能知,不于分别之上,更增心数也。
  [释剃刀心][释弥卢等心]
  第五十五“云何剃刀心?谓唯如是依止剃除法”者,剃除须发,是离俗出家相,谓此人心但作是念:我已剃除欲相,令恶法不得复滋,更何所求。当知此心最恶,以自作分限故,能剃所有善根,令不得生:当念一切贤圣所应断者,所谓无明住地三毒之根,若能剃此令妄相不生,乃名真出家也。
  第五十六“云何弥卢等心?谓常思惟心高举为性”者,如须弥山高绝众峰,无能出其上者,此人心亦尔,常以高举为性,乃至师僧父母等所应尊敬处,皆不能下意,犹如高幢,不可屈挠,若欲挠之,要心当折,终不心其常操。以忍辱谦卑于一切众生作大师想,为所对治。
  [释海等心][释穴等心]
  第五十七“云何海等心?谓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者,譬如大海,百川归之,吞纳无限,此心亦尔,于一切胜事,皆归之于已,谓嫌余人,无有比者,常自恃如是众多所长,自受用此而住,前心务高,此心务广,故云与海等同也。行者觉知已,当念三贤十圣无量大功德海,展转深广,自克心行曾未得其尘滞,不应起大慢之心也。
  第五十八“云何穴等心?谓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者,譬如完坚之器,后若遇缘穿穴,无所堪任,此心亦尔,初进多所受持,后稍穿漏也,或初发心受戒时,具足无缺,不久渐生漏法,同于已败之器,法水不停,凡如此类,皆名穴心也。故行者当令所为之事,皆有所终,又知性多变改,最能障碍坚固菩提心,为彼对治。
  [释受生心](第六十猿猴心于经缺文)
  第五十九“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者,如人由白黑业,受善恶报,由所作种种杂故,受彼彼无量差别身,此心亦尔,所修诸行,皆欲回向受生,当知得果亦兼善恶也。故行者当念,甄择善恶,除去不善,纯修白法,就此善中,又复以慧,更去粗矿,如是次第乃得成纯一清净醍醐妙果。是所对治也。
  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黎云:少一猿猴心也。猿猴之性,身心散乱,常不暂住,行人亦尔,其性噪动不安,故多攀缘,犹如猿猴,放一捉二,大略言之,众生尽然,今偏盛而言也。此中以不随动散之想,系缘一境,是所治,犹如猿猴,若系之于柱,则不复肆情跷踯腾跃,是所治也。
  秘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谓如是解唯蕴无我(唯蕴无我:声闻乘修四谛观法,了悟唯有五蕴之法而无人我之实体。空海《十住心论》卷四说,佛对求声闻乘者宣说人空而法有之理。“唯蕴无我”一名尽摄一切小乘法。),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株机,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如是寂湛,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说,离一切过。秘密主,彼出世间心住蕴中,有如是慧随生,若于蕴等发起离著,当观察聚沫、浮泡、芭蕉、阳焰、幻等,而得解脱,谓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法性,如是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秘密主,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复次秘密主,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无缘乘心:(一)、指以无缘之慈悲普遍加被众生菩萨之心。无缘,即无有任保亲疏差别之诸缘。又作他缘。(二)、相当于六无畏的“法无我无畏”,即以如幻等之行法深入法空,住于缘这心而远离诸法之扼缚。)、法无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观察蕴阿赖耶,知自性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秘密主,彼如是舍无我,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何以故?秘密主,心前后际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行俱胝那庚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帝释天。)等,亲近敬礼。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极无自性心生。秘密主,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世间宗奉常应供养。复次,秘密主,信解行地,观察三心无量波罗蜜多慧观四摄法,信解地,无对、无量、不思议建立十心无边智生,我一切诸有所说皆依此而得,是故智者当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复越一劫,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
  讲曰:此亦是答诸心相及心殊异也。经文有二段:
  一、说百六十六,经文“秘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是。
  二、说超越三劫瑜祇行,经文自“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至“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是。
  经以贪瞋痴慢疑,五次再数,成百六十心。然经文不说五见者,以承上文六十心而言,五见属见烦恼,多在六十心中也,所以再数者,表一无明心,随事离分,即成阿僧祇(阿僧祇: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妄执也。
  《疏》以断三妄执释三劫之文,不依时分,最为本宗要义。超一动瑜祇之行,与小乘见道适齐;然不堕二乘(声闻、缘觉)地,至第二僧祇劫,乃与二乘异也。超二劫瑜祇之行,犹是对治心外之垢,尚未开此中秘密种种不思议事也;超三劫入信解和地,即是一切智信解地也。惟佛名究竟一切智地,故于三句义中(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更开佛地为上上方便心,至此第四心时(前三心即因、根、究竟心),即经所谓“此四分之一度于信解”也。以此讲者,又多有四妄执之说,宗家疏家,各极其辨,实则无甚出入。今随经文,仍谓三妄执也。
  [释秘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数至出世间心生]
  由有无明故,生五根本烦恼心,谓贪瞋痴慢疑,此五根本烦恼初再数为十,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第五再数成一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数成百六十心也。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随事异名,辄分为二,就此二中复更展转细分之,其名相俱如十万偈中说,若更约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成尘劳,广则无量,总由一无明心随事离分,即成阿僧祇妄执也。
  “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者,三妄执《疏》说有三种:一种谓六根、六尘(境)与六识界,后文所谓“根、境、界淹留修行”也;又谓业烦恼与株杌及无明种子之三;又谓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一重极细妄执凡有三也。“越世间三妄执”,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梵云“劫波”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妄执。超一劫瑜祇行。梵云“动波”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妄执。超一劫瑜祇行,即是度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超二劫瑜祇行,即是度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超二劫瑜祇行,又度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细妄执;真言行者复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之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故曰三阿僧祇成佛也。常途多依时分义说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觉,今依妄执义说,若一生度此三妄执,即一生成佛,何论时分耶?出世间心即是净菩提心,今就第一重内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即名“出世间心生”也。
  [释谓如是解唯蕴无我至先佛所说离一切过]
  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尚留滞在根、境、界中修行,与小乘见道适齐,唯不堕二乘正位,亦稍离下地三执,能拔业烦恼根本及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尔,如前所说,“建立净不建立无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乃至长爪梵志诸大师等,皆亦不能图度,如是寂湛,五根本烦恼及百六十随烦恼等,皆毕竟不生,如清潭万仞,澄恬镜彻,临视之者,不测深浅,是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十方三世唯有此一法门,故曰先佛所说,种种因量诸师无能出其过者,故曰“离一切过”也。
  [释秘密主彼出世间心住蕴中有如是慧随生至是名出世间心]
  然未度法障,未名真菩提心,如莲花已离浊泥,尚未出水,故经云“彼出世间心住蕴中”也。以行者于瑜伽中,湛寂之心,虽已明显,于涉事时,根、尘、识等,犹尚当心,由厌怖有为故,著无为法,然以菩提心势力,自然不由他教,亦“有如是慧随生”,能于蕴等发起其心,修离著(远离执著)方便,于(下面)五种譬喻,观察无性(无性:即无自性。)空。
  初句“观察取沫”者,如水上浮沫,虽可目睹,有种种形,推求性实,了不可得,色阴(蕴)亦尔,若粗若细,无不从众缘生,缘生无性,即是色本不生也。
  次句“浮泡”者,如百般进暴雨,水上浮泡,但亦属众缘,四句观之,都无起灭,受阴(蕴)亦尔,诸苦乐等,皆从情尘和合生,从缘无性,即是受本不生也。
  次句“阳焰”者,如春月、地气、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奔趣徒勤,去之弥远,众生亦尔,不知缘起性空,有法想生,若悟实相,即想本不生也。
  次“芭蕉”者,如人求芭蕉中坚实,乃至分分披拆之,至于邻虚(邻虚:极微。),变不可得,行阴(蕴)亦尔,一微涉于动境,无不从缘生,缘生无性,即是行本不生也。
  次“幻”事句者,如世间咒术药力,蔽惑人心,现种种未曾有事,识阴(蕴)亦尔,从一念无明之心,幻出三界,究其源本,都无生灭去来,当知从众缘生,无自性故,亦复不生也。
  声闻经中虽说此五喻,而意明无我,今此中五喻,意明诸蕴性空,如观五蕴者,当知十二入、十领先界、六入、十二缘等,皆应广分别说。如《大般若》中说,行者如是观察时,从无性门,达诸法即空,得离一重法倒(倒:即颠倒,指违反本真事理之妄见。),了知心性如是,不为蕴、界、处能执所执之所动摇,故名“证寂然界”。证此寂然界时渐过二乘境界,如莲花虽未开敷,而稍出清流之上,行者亦尔,不复心没蕴中,故名“出世间心”,若据正译,当言“上世间心”也。
  [释秘密主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瑜祇行]
  如前所说种子根疱等及归依三宝,为人天乘,行斋施善法,皆名顺世八心。若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初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名违世八心。或可就见道、修道等诸位分之,名自有八心也。
  大乘行者,了达诸蕴性空,故于一切中,都无所取,亦无所舍,双离违顺八心、我蕴两倒,二种业烦恼网,是名“超越一劫瑜祇行”。瑜伽译为相应,若以女声(女声:三声之一,三声(男、女、非男非女声)乃用以区别梵语文法上名词代词等之属性。)呼之,则曰“瑜祇”。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依常途解释,是菩萨从初发心以来,经一大阿僧祇劫,方证如是寂然界,今秘密宗,但度此一重妄执,即是超越一阿僧祇劫。行者未过此劫,(但等于超越此劫)与辟支佛位齐时,名为极无言说处,尔时心滞无为法相,若失方便,多堕二乘地,证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势力,还能发起悲愿。从此以后,三乘经路始分,然所观人法俱空,与成实诸宗,未甚悬绝,犹约偏真之理,作此平等观耳。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间心,合论一僧祇劫,至第二僧祇劫,乃与二乘异也。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