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密乘一品一论讲略 》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2)


  [释世尊譬如火界至烧一切智薪无厌足]
  智如火种,假使积薪充满世界,皆如须弥山王,次第焚之,无有层弱,不作是念:“我当烧尔所薪,不烧尔所薪”,炽然不息,胜进无厌,要所焚尽已,然后随灭。如来智火,变复如是,烧一切戏论烦恼薪尽,乃至缘等皆尽,此慧光亦无所依。复次,如世间之火,贵贱所同用,能于暗夜而作照明,迷惑颠倒者咸得正路,又悉能成就一切诸物;如是一切智火,圣者异生平等有之,于无始大夜之中,令诸行人,见如实道,次第成就一切佛法,故以为喻也。《指心钞》就《疏》文配合法譬如下:
  譬:                法:
  世间之火              一切智火
  贵贱同用              平等有之本有本觉
  能于暗夜              于无始大夜
  迷惑颠倒者             诸行人修生始觉
  面作照明              令字见字
  咸行正路              见如实道
  又悉能成就             次第成就
  [释世尊譬如风界至除去一切诸烦恼尘]
  如大风起时,烟云尘雾,一切消除,大虚澄廓,三辰炳现,蔚蒸热恼,众生皆得其清凉,能使卉木丛林,开荣增长,亦能摧坏一切物类。又如风性,遍无所依,处在旋转,无能挂碍。如来慧风,亦复如是,涤除一切障盖烦恼游尘,令证涅槃清凉法性,又复能令一切世间善法增长,摧破无明大树,拔其根本,而此无障碍力,都无所依,故以为喻也。《指心钞》就《疏》文配合法譬如下:
  譬:                  法:
  大风                  如来慧风
  烟云等二句               涤除一切句
  大虚等四句               令证涅槃句
  能使卉木等二句             又复能令句
  亦能摧坏等二句             摧坏无明句
  又如风性等四句             而此无障句
 [释世尊喻如水界至为诸天世人利乐]
  如水大从高赴下,多怕饶益,能润草木,能生花果,又能本性清洁,无垢无浊,悉能满足饥渴众生,洗诸滓秽,蠲除热恼,澄深难入,不可测量,于坑坎之处性皆平等,生助道法,成大果实,利益群生,体无烦恼故清洁,能离诸惑故无垢,一相非异故无浊,诸有得之,思愿悉息,获清凉定,洗除尘劳,湛寂难思,证平等性,故以为喻也。《指心钞》就《疏》文配合法譬如下: 
  譬:                法:
  水大                如来智水
  从高赴下等句            从真法乃至利益群生
  又复本性等二句           体无烦恼乃至无浊
  悉能满足等二句           诸有得之
  洗诸滓秽等二句           获清凉定
  澄深等四句             湛寂难思
  [释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如是说已]
  金刚手发为如是三句之问,实一经之大宗,然后如来印以实相,乘机演说,令动执之徒,得离疑网。譬如春阳之始,萌种甲坼,雷风鼓动,时雨润洒,得离莩壳,苗能出生,若无机之人,虽则遇际会,不能发起深益也。
  毗卢遮那佛告持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执金刚善哉!金刚手,汝问吾如是义,汝当谛听,极善作意,我今说之。金刚手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
  讲曰:如来将酬金刚手三句之问,先重言善哉!赞叹其启发功德,盖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秘密神力甚深之事,惟金刚手能问也。又复诫言,汝当谛听,极善作意,亦为未来弟子明此嘱耳,深心受法之仪式也。
  [释善哉善哉执金刚善哉金刚手]
  经文三个善哉,或云即称赞金刚手胜义、行愿、三摩地之三种菩提心者。金刚手发起大会生解,是行愿心,亦即胜义心,而二心不离三摩地心也。
  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方便:十波罗蜜之一。又作善权、变谋,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为究竟。
  讲曰:此三句,即佛所以答金刚手之三问者:一句因,二句根,三句究竟。《疏》云:
  犹如世间种子——因
  藉四大众缘故得生根——根
  如是次第乃至果实成熟——究竟
  这是就世间种子譬说的话,却不可于微妙的法上,认有生灭断常之相,而谈因说果,当以中智观之,毕竟不生不灭。此所谓因,正“因果一如”之因也。
  又:问凡三句,答亦三句,而以下大段经文,征问答说,只详细反复说明“菩提心为因”一句者,这是因为其余二句,都在“因”的一句之风的缘故,如根如果,皆一种子所具足也。《疏》云:“此菩提心为后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则名为果”,这更可明了以下大段经文只详说菩提心,是当然的事,而这个因字,并且还是个果字,又更可明了这因字的正义了。
  [释菩提心为因]
  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疏》云:
  譬如有人闻善知识言,汝今宅中自有无尽宝藏,应自勤修方便而开发之,周给一国,常无匮乏。彼人闻已,自生谛信,如说而行。
  这譬说中的“自有宝藏”、“自勤方便”、“自生谛信”几个“自”字,正与以下经文“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的“自”字,同一微妙。这“自”字,便是本来清净,也便是白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由此白净信心,堪能发起殊胜加行,故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疏》又云:
  今行者观心实相亦复如是,出过一切戏论,如净虚空,于内证所行得深信力,萨婆若心坚固不动,离业受生,成就真性生,万行功习从此增长,故曰菩提心因也。
  这观心实相的“心实相”,这如净虚空的“虚空”,这萨婆若心的“心”,正与以下经文的“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同一微妙,故“云何菩提”以下大段经文,详说此“心”此“虚空”此“菩提”,乃至此“自知心”,即皆此第一句“菩提心为因”之释之也。
  [释大悲为根]
  根是执持义,犹如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不倾拔也。
  梵音谓悲为“迦卢拿”,“迦”是苦义,“卢拿”是剪除义,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耘除草秽,故此中云悲,即兼明大慈也。且如行者修供养时,若奉一花或涂香等,即以遍一切处净菩提心兴供养云,普作佛事,发起悲愿,回向群生,拔一切苦,施无量乐,由自善根及与如来加持法界力故,所为妙业,皆得成就,即是普于一切智地,乃至无余有情界,皆悉生根也。随行者以无住心所修万行,即由大悲地界所执持故,大悲火界所温育故,大悲水界所滋润故,大悲风界所开发故,大悲虚空不障碍故,尔时无量度门,任运开发,由如芽茎枝叶,次第庄严,即是一切心法具足因缘之义也。
  [释方便为究竟] 
  “方便为究竟”者,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又净“菩提心”者,犹如真金,本性明洁;“大悲”如习学工巧,以诸药物种种炼冶,乃至镜彻柔软,屈申自在;“方便”如巧艺成就,有所造作,随意皆成,规制中权,出过众伎,故其得意之妙难以授人也。如《摩诃般若》所明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总持门等,皆入大悲句中,即彼万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说名方便,由内具方便故。方便之业,即是利他,是以梵音“邬波娜”,亦名发起,如从种子生果,果还成种,故以为名也。
  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
  讲曰:这一段经文,有两节,皆是释明菩提者。
  一、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二、菩提————虚空相是
  文虽两节,义实一贯,从第二节讲起,诸法无相,叫作“虚空相”,这菩提一法原本无相,所以菩提就是虚空相了,“虚空相”当然是“无知解者亦无开晓”的。若问“菩提”是什么呢?所以第一节说是“如实知自心”了。合两节为一段,正是“菩提”的正释。而由这段的正释,必然要发起以下两段经文的征问答说,因为既然“无智解者亦无开晓”如何修证呢?所以必有以下金刚手征问如来答说的一段经文了。再就第一节讲,究竟怎样地知自尽呢?所以必有以下如来自为征问“云何自知心”用语答说的一段经文了。可知以下两段经文,皆此一段之转释,合成一大段皆所释“菩提心为因”之一句也。
  [释云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疏》云:如人虽闻宝藏,发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无由进趣,故复指言。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者,此法从何处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实观察,了了证知,是名成菩提。其实不由他悟,不从他得。问曰: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答曰:以不如实知故,所谓愚童凡夫,若闻是法,少有能信;识性二乘,虽自观察,未如实知,若如实自知,即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譬如长者家穷子,若自识父时,岂复是客作贱人耶!
  [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上正遍知义,前已说之,所谓“彼法”者,离此无相菩提外,更无一法也。所谓“少分”者,梵言“阿耨”,即是七微合成,于从缘生色,最为微小,故以为喻。今行者正知心实相故,见一切法悉皆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倚不著,都无所得,毕竟如菩提相,故云: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也。
  [释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至诸法无相谓虚空相]
  “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者: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毕竟净故,离一切相,无动无分别,不可变易,不可变坏,以如是等小分相似,故以喻无相菩提心。然是中复有无量无边秘密甚深之事,实非世间虚空所能遍喻,冀诸学者得意忘筌耳。又如虚空,远离戏论分别,无知解相,无开晓相,诸佛自证三菩提当知亦尔,唯心史观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是中无知解者,非始开晓,亦无开晓之者。若分别小分能所,犹如微尘,即取法非法相,不离我人众生寿命,岂得名为金刚慧耶?
  “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者,经自转释言也。“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者,如《释论》云,佛智慧清净故,出诸观上,不观诸法常相、无常相、有边相、无边相、有去相、无去相、有相、无相、有漏相、无漏相、有为相、无为相、生灭相、不生灭相、空相、不空相,常清净无量如虚空,是故佛智无碍。若观生灭者不得观不生灭,若观不生灭者不得观生灭,若生灭实,不生灭不实,若不生灭实,生灭不实,如是等诸观皆尔,如如是净菩提心,出过诸观,离众相故;于一切法得无挂碍,譬如虚空之相,亦无相故。万像皆悉依空,空无所依,如是万法皆依净心,净心适无所依,即此诸法,亦复如菩提相,所谓净虚空相也。
  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何以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红紫非水晶色,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趣同性。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令彼诸菩萨众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
  讲曰:此段经文,有两节:
  第一节,金刚手征问谁为能求,谁为所求、谁为可觉、谁为觉者:
  上段经文,说“虚空相是菩提,无解者亦无开晓”,既无知解者亦无开晓,是谁寻求一切智呢?又谁为菩提成正觉者?又谁发起彼一切智智呢?如是一问,俟佛开示,自可明了一切不外自心。那“如实知自心”才是菩提的微妙处所,自然显透了。
  第二节,如来答说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又约十二处三界六界法体而详示之:
  上段经文,自佛开示,已说菩提即虚空。今答金刚手问,则惟说一切不外自心,归结到“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一句,而后“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的微妙,豁然全露,于是三句中第一句的“菩提心为因”,可谓反复详细说明了。
  此段经文,自如来答说“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至于“心不在内”等,“心非欲界同性”等,“心不住眼界”等,乃至“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于菩提”,句句不离一心字,微妙真实,不可思议,所谓“如实知自心”者如是,所谓“菩提心为因”者亦即如是,三句中第一句已层层转释矣。而根与究竟,皆具因中,第二三句,自不烦再为转释,故直于此中云“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密满足。”此段最后云“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令彼诸菩萨众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有说《大日经》以“如实知自心”为宗,盖本于此。
  [释尔时金刚手复白佛言至谁发起彼一切智智]
  时金刚手闻佛所说义,萨婆若慧,惟是自心,乃至无有小法出此心者,为未来众生断疑惑故,而问佛言: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此中谁为能求?谁为所求?谁为可觉?谁为觉者?又复离心之外都无一法,谁能发起此心令到妙果者,若法无有因缘而得成者,一切众生亦应不假方便自然成佛。
  [释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
  如来答言:虽众生实相即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然不如实自知故,即是无明。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入种种道,获种种身,受种种苦乐。如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已出,而自缠裹,受烧煮苦;譬如人间净水,随天鬼之心,或以为宝,或以为火,自心自见,苦乐由之,当知离心之外,无有一法也。若瑜伽行人,正观三法实相,即是见心实相,心实相者,即是无相菩提,亦名一切智智,虽得篱诸因缘,亦非无因而得成就也。
  [释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 
  如来更以方便,分别演说,如摩诃般若以无量门入诸法实相,今欲举其宗要,但观内外十二处(内外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即摄一切法也。行者心无如来,多于内法取著心相,故先于内六处,以即、离(即、离:理事不二称为即。事理差别称为离。)相等方便,一一谛观,心不可得,无生无相,无有处所,而作是念:此心或在外耶?复于外六处如实观之,心亦无生无相,无有处所。犹恐错误,更合观之,于两中间,亦不可得,即悟此心实性,本自无生无灭,毕竟常净,戏论云披,譬如珠力故水清,水清故珠现,定不从余处来地。
  [释秘密主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至非不男女]
  前约一切法明心实相已,今复约真我明心实相,此宗辩义,即以心为如来应正等觉,所谓内心之大我也。如有一类外道,不了自心故,而作是言:我观真我,其色正青,余人所不能见,或言正黄正赤,或言鲜白,或言如胭脂色(今义云红紫也);或言我见真我,其相极长极短,乃至如男子相等。然此等众相悉从缘生,无有自性,云何得不真实相耶?对如是种种执故。佛说如来应正等觉,非青色等,所以者何?是青相毕竟不生故,则为非青,青实相不坏,而亦非非青,当知如来应正等觉,无一定相可说,亦不离如是等相也。如有外道阿阇黎,于黑月夜,引诸弟子至大象前而千之言:我于今者,示汝真我。时彼众人,或以目睹,或于身触,其视形者,则言我已识真我,其色甚白,抗然高大,其触牙者,则言真我如戈,触耳者则言如箕,触足者则言如柱,触尾者则言如索,各随所遇,情计不同,虽复更相是非,终不能识其真体。若瑜伽行者,开发心明道时,照见心王如来,如大明中,目睹众色,则不生如是净论也。
  [释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至非人趣同性]
  此亦是对诸妄执,言此心不与三界向性也。有诸外道计,我性同欲界,或同色界,乃至谓非想处即是涅槃,或言梵王毗纽天等生一切法。然此三界皆悉从众缘生,求其自性,都不可得,况令心性同于彼性耶?次广分别无量诸众生处,一一言之,皆不与彼同性。譬如虚空中两八功德水一味淳净,随所受之器,种种差故,或辛或酸,或温或浊,然八功德性不与彼同,温解浊息时,清凉中故,未曾变易。又如真陀摩尼(真陀摩尼:如意宝珠。),自无定相,遇物即同其色,然其宝性不与彼同,若与彼同性者,是色随缘生灭时,宝性亦应生灭也。
  复次世尊将欲开示大悲胎藏生曼荼罗故,先正开示心实相门,何以故?如行者本尊三昧中,说有显形男女等相,乃普门示现六趣之身,恐诸行人不了心因缘生故,于宝王真性而生戏论,故佛说言如来非青非黄,乃至此心不与三界六趣同性。若能如是观察,则不障菩提心也。
  [释秘密主心不住眼界至非见非显现]
  前说不住三处,已摄一切法,今为未悟者,复一一历法分别。若心不与诸趣同性,为住眼界等耶?乃至住意界耶?若心住眼界中!如眼界者,乃至阴(阴:即蕴国王阴即五蕴。蕴、处、界(阴、入、界)三科之一。)入(入:即处,十二入即十二处。三科之一。)诸法,皆应广说。复次,前已破种种外道,今说不住诸法。为破边见声闻故。如犊子《阿毗昙》中说,譬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象和合有人法,是人法在不可说藏中;说一切有道人言,神入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如兔角龟毛常无,而阴、界、入(阴、界、入:即蕴、界、处三科。)实有自性,以如是戏论法故,不识自心。若能观心不住诸法,则心无行处,戏论皆尽也。“非见非显现”者,如有人言,一切众生,本有佛知见性,但无明翳膜除时,自能见理;或有人言,如是常理,非可造作,但除缠盖,云雾除时,日轮自现,皆以世谛言之耳。若净菩提心是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云何能见无上菩提?!
  [释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
  经中自说因缘,“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妄执,亦无分别,犹如虚空皆竟净法,一切色像无能汙染之者。若无分别,即是离一切相也。
  [释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至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
  如上种种入清净门,皆为发明自心求菩提义。今复结言:虚空无垢即是心,心即是菩提,本同一相而有三名耳。即此一法界心,虽因缘毕竟不生,而不坏因缘实相,以不生故,则无能所之异,以不坏故,亦得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即是究竟不思议中道义也。
  [释是故秘密主我说诸法如是至知识其心]
  佛已开示净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纺论一部始终。无量方便,皆为令“诸菩萨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如此经者,当知一切修多罗(修多罗:意为佛经、佛法。),意皆同在此,如释迦如来所说法者,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法,无非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故云“我说诸法如是”,乃至“知识其心”也。
  秘密主,云何自知心?谓若分段(分段:区别之意,特指显现于外在上的形貌、寿量等果报之差别相。),或显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识,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若果、若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知众生心行,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著,为法界众和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离于邪见,通达正见。复次,秘密主,住此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满足一切佛法。秘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讲曰:此一段有二节,第一节:如来自为征问答说,详明“自知心”;第二节:开示“初法明道”,详说菩提心之所以为因也。
  自知心——上文“云何菩提”段中,谓如实知自心,今转自征问:
  “云何自知心?”知自者,简外凡而言:自知者,直显即心之印,开顿觉成佛之门也。故上来虽已广说菩提心相,以众生未能得意悬悟,此段不得不复作方便,说此顿觉成佛入心实相门,亦为决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故,直约诸法,令识其心。如是入观,实为秘藏之要也。
  初法明道——菩萨入净菩提心门,便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
  不久即得除盖障三昧,便与诸佛菩萨同等住,从此大悲度生,方便具足,乃至满足一切佛法。如是即身顿证法门,根本在以菩提心为因耳。
  自“云何菩提”以来,经文凡三段:初详说菩提,次说菩提心,今第三段说初法明道,详菩提心为因。尝闻一经之教相,在《住心品》,所谓“住心”者,即住菩提心耳。
  [释秘密主云何自知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上文已约十二处三界六界法体种种徵心不可得,且明诸外道小乘皆不入菩提心。今则自我相以至诸法实相,“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所谓直约诸法,令识其心也,故如来自征问云“云何自知心”。
  “若分段”者,是总举从缘生法(事物从因缘条件中产生),以法待因缘成(由于事物是因缘而成)必有差别相故,行者当如是观察。此分段中,何者是心,乃是分析推求,都不可得,即知此心出过众相,离诸因缘。以知心性常如是故,尔时一切诸法,自然不异于心也。
  “显色”谓青黄等,“形色”谓方圆等,“境界”谓六情所对,即六尘也。为令人易解故,复历法观察,今此显、形众色中(在这些形色各异的物质当中),何者是心?色(物质)本非情,无觉知相,况于是中有心右得?如显、形者,当知一切色尘(色尘:六境(亦称六尘)之一,即眼、耳、鼻、舌、身、意中,眼根、眼识怕取所缘之境。)亦如是,如色尘者,乃至声、香、味、触、法亦如是。行者于外中心不可得,复观内身五蕴,亦如聚沫泡炎炎蕉幻化,自求性实,尚无所有,况于其中而得有心。如是从粗至细,云广就略,乃至现在一念识,亦无住时。又复从众缘生故,即空即假即中,远离一切戏论,至于本不生际。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故,当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门也。已说观诸法实相,次明观于我相。
  “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者,如上于诸阴(蕴)中,种种方便观心而不可得,何况我人寿者等法,从本以来,但有假名,而于其中有心可得耶?“清净”者,即外道所计最极清净处,以为涅槃也,如“长爪梵志”(外道),不受一切地,而受是见,今亦如是,取著观空智慧,而生是清净想,即于如是想中,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得入真净菩提心也。以上广对五阴(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次复说十八界十二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阴、界、入义,《阿毗昙》中广明,此三法已摄一切法。复云“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者,即是《摩诃般若》等中,历法广明者是也。如于阴、界、入分析求心,心不可得,当知六度万行,乃至一切总持三昧门中,种种求心,亦不可得。以心不可得故,是心常乐我净非常乐我净等相,亦复如是不可得也。
  复次,如声闻人初观阴、界、入时,即阴求我,离阴求我,皆不可得,相在亦在可得。尔时于八直道(八直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中,远尘离垢,正法眼生,真言门菩萨亦如是,初观阴、界、入时,即阴求心,离阴离心,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故,即时悬悟自心本不生际,于如来知见大菩提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若不作如是方便,先从著处观之,而但言是心遍一切处,毕竟无相,则一切众生无由悟入,当知此观最为秘要法门也。如余远离方便诸菩萨,渐次修习戒定慧,于无量劫,以种种门观人法二空,犹未能远离心之影响。今真言行者,于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若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复名顿悟法门也。
  [释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至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
  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若入此门,即是初入一切如来境界,譬如弥勒开楼阁门,内善财童子(让善财童子入内),是中具见无量不思议事,难以言宣,但入者自知耳。
  “法明”者,以觉以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悲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譬如有人,暗中为利宝所伤,谓为毒蛇,以作毒想故,其心著执,便成毒气,遍入肢体,乘欲命终时,有良医诊之,晓其本末,即时引至伤处,以明灯照之,犹见所伤之宝,有血涂相,其人了知非毒,毒气亦除,分别玩好之具而生喜乐。行人亦复如是,因净菩提心照明诸法故,小用功力,便得除盖障三昧,见八万四千烦恼实相,成八万四千宝聚门也。是中障有五种:
  一者烦恼障,谓根本烦恼,乃到八万四千上中下品障盖净心,及由宿世偏习故,妨碍道机,不入佛法;二者业障,谓过去及现在世造诸重罪,乃至谤方等经(方等经:指大乘经典。),是人虽有得道因缘,以先业障未除故,种种留难,不入佛法;三者生障,谓是人若得胜上无难生处,必当悟道,然乘前业,更受无暇之身(生存环境险恶),即于报生为障,不入佛法;四者法障,谓此人已得无障生处,又有悟道之机,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缘故,不逢善友,不得听闻正法:五者所知障,谓此人乃到遇善知识,得闻正法,然有种种因缘,两不和合,防修般若波蜜,如《大品魔事品》中广明,亦是先世或曾差他道机,故喜生此障。
  [释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 至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行者已行净除五障三昧,尔时于自心中,常见十方一切诸佛,妙相湛然,如观明镜,乃至于诸威仪去来睡寤,皆不离如是佛会因缘。时诸圣者,常以胜妙方便,启悟其心,梵音慰喻,为决疑网,行者随闻随喜,悟已,网障随除,不久成就一切佛法,故云若得此三昧者,即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知行人,则是位同大觉也。以其自觉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觉大牟尼位,犹如净月,虽体无增减,然亦非渐渐增,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动大海潮也。
  又行者由与如来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力,起五神通,不动本心,游诸佛刹,现种种身语意,兴种种供养云海,以无尽大愿,广修诸度;复由意根净故,次得解无量语言声音诸陀罗尼,且如一世间中三十六俱胝趣,随彼上中下性,种类若干,方谷言辞,各各差别,皆晓其旨趣,应以随类之音,如一世界者,一切实世界亦如是也。梵本“噜多”是大声,“啰尾多”是小声,“坚瞿衫”者是长声,又兼多声,所以具足言之,欲总持境界无所不了,对此方文字,难以具翻也。以得陀罗尼故,能知一切众生心行,谓如是众生,瞋行偏多而贪行薄,或如是众生,贪行偏多而瞋行薄,乃至通塞之相,无量差别,如《释论》道种智中广明,明菩萨非但意根能得知,乃至观听嗅触,亦皆互用无碍,又能观彼根缘,为除盖障,以种种方便,成就众生,庄严佛刹,行发来事,当知真言门行者,乃至一生可得成办也。
  复次,如上所说诸功德,一切众生皆悉如其本性,等共有之,但以无明障盖,不自了知,未能声发如是秘密神通之力。今此真言门修行诸菩萨,以见法明道故,即生获除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故,即能与诸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以五神通故,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获此陀罗尼故,能知一切众生心行而作佛事,以能广作佛事不断如来种故,则一切时一切处,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持,犹如婴儿始生,父母爱心偏重,常不舍离,当知如是等句,皆悉次第相释也。
  复次行者以内具如上功德,外为诸佛护持,是故处于生死而无染著,获如莲花出水,不为淤泥之所染污,常于四摄方便,拔苦众生,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常在无间狱中,身心精进,炽然不息,无有退没,不辞劳倦。何以故?净菩提心其性法尔如金刚故,如是极坚固性,即是不从师得,住无为戒,无垢无浊,不可破伤。戒者,梵云“尸罗”,是清冷义也。譬如水性常冷,虽遇薪火因缘,则能灼烂诸物,然其自性终不可迁,若除薪息火,自然清冷如本。真言行者亦复如是,获除盖障三昧时,心之本性,即是尸罗,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无为戒”也。如声闻净戒,要由白四羯磨(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受戒等),羯磨师先向僧众禀白事情原由,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此一白三问的例行程序合称为“白四羯磨”。),众缘具足,方始得生,又须方便守护,如防利刺,一期寿尽,戒亦随亡之。此戒(无为戒)则不如是,世世生处,恒与俱生,不假爱持,常无失犯。
  又由住是戒故,实智增明,逮见不思议中道其深缘起,制止八颠,远离二边,故经次云:远离邪见,通达正见。是中慧不正故,说名邪见,如迦叶自云:我等以前皆名邪见人,盖谓不能正知自心实相也。今此菩萨,于照见心明道故,即时无碍智生,于一切法皆悉现前通达,龙树以为如冶(矿)人以种种方便,消融矿石,然然成金,若神通者,能使土木之类,即成金体,故经复云不久勤修便得满足一切佛法也。
  以是菩萨初发心时,即成佛故,真实功德不可度量,假使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分别演说,犹不能尽,故佛言:取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无量功德皆悉成就也。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以偈问佛:
  云何世尊说          此心菩提生
  复以云何相          知发菩提心 
  愿识心心胜          自然智生说
  大勤勇几何          次弟心续生 
  心诸相与时          愿佛广开演
  功德聚亦然          及彼行修行
  心心有殊异          惟大牟尼说
  如是说已。
  讲曰:上来佛所演说,一经之大旨,心实相,略已周备。今金刚手为令未来众生,具足方便,无复余疑故,以偈问佛,请世尊广演其义,偈中略有九问:
  一、偈第一、二句问云何了知此心菩提发生。
  二、偈第三、四句问菩提心生时有何相貌。
    偈第五、六句是叹佛功德请为开示也。
  三、偈第七、八句问有九心次第而得是心。
  四、五、偈第九、十句有二问:一、问心差别之相,二、问几时得究竟净菩提心。
  六、偈第十一句问是是微妙功德。
  七、偈第十二句问当以何行而能获得无上悉地。
  八、九、偈第十三、四句亦有二问:一问众生异熟识心,二问众生殊异之心。
  如是九问,若以偈第十二句“及彼行修行”,分作二问,一问当以何行,二问云何修行,则有十问也。从此以后,迄至经终,皆是如来广分别说,酬答此九句问者。然佛观当时众会,务令得意求宗,故酬答不依请问一一次序,或后问先答,文无定准,或转生疑问以尽支流,如下文佛目“心续生之相”开示起,乃至本品以后,说大悲藏曼荼罗等,即是答修行句,百字果等,即是答殊异心及功德句。其余随有相应处,皆以类观这,义可知也。
  前讲本经大义,总在“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中,经文至此,金刚手忽起九问。当知此此九问者,与三句义,实为一贯,不过有广略开合耳,非三句义外,别兴九问也。如问菩提生等,即“因”句摄,问功德聚等,即“究竟”句摄,问行修行等,即“根”句摄,是知此九问不外三句义也。又前讲三句义,谓实“菩提心为因”一句,贯彻一切。今讲大悲胎藏生曼荼罗者,亦有“从因向果”、“从果向因”两样之三句,若依其中“从果向因”而谈,则八叶九尊之内证,即所以表示此净心中九种之德相,而此九问者,亦可谓自“菩提心为因”一句中所开出矣。此义更深,非今所详。总之,《大日经》一部始终,皆说三句法门,今此九问,真至经终,无非广开三句义,详示菩提心也。
  [释偈文]
  金刚手问佛:云何了知此心菩提种子发生耶?偈云“菩提生”,即是菩提心生也。如《华严》诸经广叹发菩提心功德,今此中直问心之密印,若已发生,其性云何?又性成于内,必有相彰于外,故次问云“复以云何相,知发菩提心”,如《般若》中广明阿毗拔致(阿毗拔致:即不即,不再退转之意。)相貌,今亦问菩提心时,有何相貌也。
  次云“愿识心心胜,自然智生说”者,是如实叹佛功德,请敷衍前二问也。“识心”是心自觉之智,“心”是心之实相,“识心心胜”者,谓佛境智俱妙,无二无别,故重言之。“自然智”即如来常智,唯是心自证,心不从他悟,言佛既于识心人中最为第一,必能知此菩提发生,及其相貌,唯愿说之也。
  “大勤勇几何,次第心续生”者,“大勤勇”即是佛之异名,叹德而复发问有几心次第而得心也。
  “心诸相与时,愿佛广开演”者,问此诸心差别之相,及相续胜进,凡经几时而得究竟净菩提心也。
  “功德聚亦然”者,言是心微妙功德,亦愿世尊广开演之,故云然也。“及彼行修行”者,次问当以何行云何修行,而能获得无上悉地,亦可分为二问也。
  “心心有殊异,唯大牟尼说”者,初一“心”字谓众生异熟识(异熟识:即可赖耶识的异称。)心,次一“心”字谓瑜伽行者殊异之心,此二者如何殊异,亦愿世尊分别广说也。“牟尼”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语言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
  摩诃毗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
  善哉佛真子      广大心利益
  胜上大乘句      心续生之相
  诸佛大秘密      外道不能识
  我今悉开示      一心应谛听
  越百六十心      生广大功德
  其性常坚固      知彼菩提生
  无量如虚空      不染污常住
  诸法不能动      本来寂无相
  无量智成就      正等觉显现
  供养行修行      从是初发心
  讲曰:世尊此偈,答金刚手九问者:自“心续生”第三问说起,次说“菩提生”,答第一问:次说“菩提相”,答第二问;次说“行修行”,答第七问。
  偈自“善哉佛真子”至“一心应谛听”——说心续生
  偈自“越百六十心”至“知彼菩提生”——说菩提生
  偈自“无量如虚空”至“正等觉显现”——说菩提相
  偈自“供养行修行”至“从是初发心”——说行修行
  如是世尊此偈,仅略答九问中之第三问、第一问、第二问、第七问,而不及第四、五、六问与第八、九问者何也?解者曰:第四、五、六问皆摄于第三问中,而第八、九问亦皆摄于第七问中故也。又金刚手自第一“云何菩提生”问起,而世尊自第三问“心续生之相”开示者何也?解者曰:第一金刚手之所问生,是不生之生,生而不生也。第二金刚手之所问相,是无相之相,相而无相也,皆自三句义中“菩提心因”句问来,故必自此始。然不生之生,无相之相,胡可言说?故世尊必自第三问“心续生之相”开示起,明乎“心续生之相”,则进而第一、二问所谓不生之生、无相之相者,亦不可说而可说矣。至于第七问尤为特要,盖明乎心续生之相,而求所以畅菩提之生、圆菩提之相者,则全借乎修行也。是以世尊偈答九问,独注重第三、第一、第二、第七之四,答此四问,则九问皆已全答。此偈之后,长行(长行:为偈颂(韵文)之对称,佛经体裁之一,即不制字数而连续之文章(散文)。)经文,即自心续生相,仍复详细开示,直至一经之终,无非详细酬答此九问也。
  [释偈文]
  “善哉佛真子,广大心利益”者,以从如来种性生,从佛身语心生,故曰“真子”。如前大日世尊现广大加持境界,今秘密主亦欲普为如是无量应度众生,使速成大行,裂大疑网,同获三平等句,无尽庄严,故佛叹言:善哉佛子!汝今能以广大心为利益无量众生故,发如是问也。
  “胜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者,(何以叫大乘)大乘立名略有七义:
  一者以法大故,谓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义,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大人所乘:二者发心大故,谓一切志求平等大悲,起无尽悲愿,誓当普授法界众生;三者信解大故,谓初见心明道时,具足无量功德,能遍至恒沙佛刹以大事因缘成就众生;四者以性大故,谓自性清净心金刚宝藏无有缺减,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谓如是妙乘,即法界众生大依止远,犹如百川趣海,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时大故,谓寿量长远,出过三时,狮子奋迅秘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谓诸法无边故,等虚空心,自然妙慧,亦复无边,穷实相原底,譬如函盖相称。
  以如是七因缘故,于诸大乘法门,犹如醍醐,醇味第一,故云最胜大乘也。“乘”名进趣,“句”名止息之处,故云“大乘句”也。“心续生之相”者,虽此心毕竟常净,犹如虚空,离一切相,而亦从因缘起,有心相生,犹如大海波浪,非是常有,亦非常无。若常有者,不应风飙止息,则澄然而静;若常无者,不应风飙才起,鼓怒相续。当知是心从缘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无相之相、相而无相,甚深微妙,难可了知。诸佛秘密之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两种外道,非但不识无生灭心,亦复不识生灭心,故云“诸佛大秘密,外道有能识,我今悉开示,一心应谛听”也。
  “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生”者,是略答初问,云何即知菩提心生?今佛告言,越百六十相续心。如有人问云何知此乳中醍醐生?答言:若乳酪生熟酥,粗浊变异之相,悉已融妙,无复滓秽,当知即是醍醐生也。行者取初开发金刚宝藏时,见是心生,如净虚空,超诸数量,尔时离因业(因业:因指原因,即内因,业指业力,即外缘。与“因缘”之义相当,二者皆能引诸法之结果。)生,佛树芽生。此芽生时,已遍法界,何况枝叶花果,故云“生广大功德”。以过心行戏论故,不可破不可转,犹若阎浮檀金,无能说其过恶,故云“其性常坚固”。若知自心有如是印,当知是菩提生也。
  “无量如虚空”至“正等觉显现”,凡一偈半,略答菩提心相貌,以世间更无有法可以表示净菩提心相者,唯余太虚空喻,小分相似,故云“无量如虚空”。不为烟云尘雾之所染污,其性常住,离诸因缘,假使八方大风,吹尽世界,亦有能令其动,自本初以来,常寂灭无相,非适今也。心相亦尔,从无始已来,本自不生,以本不生故,无有一法,能令染污动摇,常住不变,永寂无相,故云“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尔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知见,自然开发,如莲花敷,故云“无量智成就”,即是毗卢遮那心佛现前,故云“正等觉显现”,梵本云三藐三佛陀现也。
  “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者,佛已略说如是心实相印,若行者与此相应,当知已具坚固信力。然此信力本从真言门供养仪轨行法,如说修行,得至净菩提心,故云“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也。此中供养有二种:一者外供养,二者内供养,下文当广说耳。或有说言但观心性,无相无为,不应种种纷动,行菩萨道,此说非也。如以四种不生,观矿中金性,虽复在因在果,常自无增无减,若不以方便消融滓秽,则此不生之金,无由可得。行人亦复如是,若不以三种秘密方便供养行门,消融百六十心矿石之垢,何以得此净菩提心?龙树阿阇黎中道正观,正以从缘起故,无生义成,而汝谓龟毛兔角为无生,是故堕在失处。又如世人睹真金刚百炼不移,以为妙性穷极,若五通仙人,以诸药物咱种炼治,能化土石之类,尽为金宝,其有服食之者,住寿长远,神变无方,当知真金性中,自有如是力用,但世人无秘密方便,故不能得耳。净菩提心亦复如是,若以大悲万行种种炼冶,得成神变加持不思议业,故不应未得谓得,保初心为极果也。
  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著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秘密主,若彼不观我之自性,则我我所生,余复计有时地等变化,瑜伽我、建立净、不建立无净,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时、若尊贵、若自然、若内我、若人量、若遍严、若寿者、若初特伽罗、若识者、若阿赖耶,知者见者、能执所执、内知外知、社怛梵,意生、儒童、常定生、声非声。秘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来,分别相应(相应:相等、和合、不离之意。),希求顺理解脱。
  秘密主,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有持斋,彼思惟此少分,发起欢喜,数数修习。秘密主,是初种子善业发生。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施与父母男女亲戚,是第二芽种。复以此施,授也非亲识者,是第三疱种。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复以此施,欢喜授与技乐人等及南尊宿,是第五敷华。复以此施,发亲受心而供养之,是第六成果。复次,秘密主,彼护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种子。复次,秘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转,于善友所,闻如是言,此是天大天与一切乐者,若虔诚供养,一切所愿皆满,所谓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商羯罗天、黑天、自在天、日天、月天、龙尊等,及俱吠滥、毗沙门、释迦、毗楼博叉、毗首羯磨天、阎魔、阎魔后、梵天、梵天后、世所宗奉,火天、迦楼罗子天、自在天后、波头摩、德叉迦龙、和修吉、商佉、羯句啅剑、大莲、俱里剑、摩诃泮尼、阿地提婆、萨陀、难陀等龙,或天仙、或天仙、大仙、大围陀论师,各各应善供善。彼闻如是,心怀庆悦,殷重恭敬,随须修行。秘密主,是名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秘密主,复次,殊胜行随彼所说中,殊胜住求解脱慧生,所谓有常无常空,随须如是说。秘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常断,非有非无,俱彼分别无分别。云何分别空?不知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应了知空离于断常。
  讲曰:上文世尊说偈云:“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外道大能识,我今悉开示”,今之长行却详细开示心相续义也。此中得复有二:
  初破内外因果违理之心(违理之心:谓违悖本不生之理,即违悖真如法性之理之心,于外能招报诸苦。)——自“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著我名我有,分别无量我分”至“分别相应希求须理解脱”。
  次明最初顺理之心即是世间八心也——自“秘密主,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至“是故应了知空离于断常”。
  此二者,皆未达菩提心也。世尊欲明净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说愚童凡夫违理之心,略举三十事,皆由不观我实相故,执著我名我有也。三十事者:
  (1)计有“时”
  (2)“地等变化”
  (3)“瑜伽我”
  (4)建立“净”
  (5)不建立“无净”
  (6)自在天  |
  (7)流出   |——皆自在天种类,此“时”与前之“时”外道宗计小异。
  (8)时    |
  (9)尊贵
  (10)自然
  (11)内我
  (12)人量
  (13)遍严
  (14)寿者
  (15)补特伽罗
  (16)识者
  (17)阿赖耶
  (18)知者   |
  (19)见者   |——经云知者见者
  (20)能执    |
  (21)所执    |——经云能执所执
  (22)内知   |
  (23)外知   |——经云内知外知
  (24)社怛梵——翻译不详,与知者外道宗计大同。
  (25)摩奴阇——经云意生
  (26)儒童
  (27)常定生
  (28)声显    |
  (29)声生    |——经云声非声
  (30)非声    |
  以经文“声非声”句作三计:计声显,计声生,计非声,则为数三十。亦有以“执著我名我有”一句是总,“余复计有时”以下,至“声非声”句作二计,为二十九,合为三十者。然外道宗计,若随类差别,正复无量无边也。
  世尊既说违理之心,次乃说明最初顺理之心。所谓“最初”者,犹是净心之基,未即是净菩提心也,故《疏》云“须即是世间八心也。”八心者:
  ①种子心——持斋
  ②芽种——六斋日施六亲
  ③疱种——施非亲识者
  ④叶种——施与器量高德者
  ⑤敷华——欢喜施与伎乐人及献尊宿
  ⑥成果——发亲爱心而供养之
  ⑦受用种子——护戒生天
  ⑧婴童心——即世间最上心——|殊胜心
                |决定心
  合殊胜心与决定心之二于婴童心中,即世间八心。若离分说之,凡有十心也。《疏》云:“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种子芽疱花叶果等”。今此实自最初须理说起,故此种子心之持斋,《疏》以为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斋,此芽种心之六斋日,《疏》亦以为仅同上代五通仙人劝令断食法耳。然如是八心,实由种子,次第开敷。最初种子,复以何为因耶?《疏》云:“由世间自久远以来,有善恶之名,种子从是生也”。如最初种子离微尘许心垢时,即显微尘许净心势力,虽云善种子生,其实即是不生生,以是坚固性故,在众生心,终不败亡,未至自心实际(实际:指绝离虚妄之涅槃之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大金刚轮,中间更无住处,虽果复成种,展转滋长,然亦不出阿字门。故云:“最上大乘句,心续生之要,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也。
  [释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执著我名我有至则我我所生]
  “无始生死”者,《智度》云: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经中佛言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乃至菩萨,观无始亦空,而不堕有始见中。“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也。
  无始生死愚童凡夫,其所计我,但有语言,而无实事,故云“执著我名”。“我有”者,即是我所。如是我我所执,如十六知见等,随事差别,无量不同,故名为“分”。
  “秘密主,若彼不观我之自性,则我我所生”者,释虚妄分别所由也。若彼凤察诸蕴,皆悉从众缘生,是中何者是我,我住何所,为即(是)蕴异(非)蕴相在耶?若能如是谛求,当得正眼。然彼不自观察,但展转相承,自久远以来,祖习此见,谓我在身中,能有所作及长养成就诸根,唯此是究竟道,余皆妄语,以是故名为“愚童”也。
  [释余复计有时地等变化至分别相应希求须理解脱]
  时计外道者,计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延缓偈言:“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于人,是故时为因”。更有人言,虽一切人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法,细故不可见,以花实等果故,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此时法不坏,故常,亦以不观时自性故而生如是妄计也。
  “地等变化”者,谓地水火风虚空,各各有执为真实者。或言地为生物之因,以一切众生万物,依地得生故,以不观地之自性,但从众缘和合有故,而生是见,以为供养地者,当得解脱。次有计水能生万物,火风亦尔。或计万物从空而生,谓空是真解脱因,宜应供养承事等也。
  “瑜伽我”者,谓学定者计此内心相应之理,以为真我,常住不动,真性湛然,唯此是究竟道,离于因果,不观心自性故,如是见生,以为真我,但住此理,即名解脱也。
  “建立净,不建立无净”者,是中有二种计:前句谓有建立一切法者,依此修行,谓之为净;次句谓此建立非究竟法,若无建立,所谓无为。乃名真我,亦离前句所修之净,故云无净也。皆由不观我之自性,有如是见生耳。
  “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时”者,谓一类外道计自在天是常、是自在者,能生万物,如《十二门》中难云:若众生是自在子者,唯应以乐遮苦,不应与苦,亦应但供养自在则灭苦得乐,而实不尔,但自行苦乐因缘面自受报,非自在天作。又若自在作众生者,谁复作此自在?若自在自作则不然,如物不自作,若更有作者,则不名自在,如彼论广说也。计“流出”者,与建立(一词的意思)大同,建立如从心出一切法;此中流出,如从手功出一切法,譬如陶师子挺填无间,生种种差别形相。次云“时”者,与前时外道宗小异,皆自在种类也。
  “尊贵”者,此是那罗延天,外道计此天湛然常住不动,而有辅相造成万物。譬如人主无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能(够)无有所尊贵者,故云“尊贵”。又此宗计“尊贵”者,遍一切地水火风空处。昔有论师,欲伏彼宗计者,往访天祠,于彼天像身上,坐而饮食,西方以饮食之残为极不净,皆共忿怒。论师言,如所宗,,岂非遍一切处地水火风空界相?答言如是。论师言,彼即地水火风,我亦如是,以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众嘿然不能加报。亦由不观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计也。
  “自然”者,谓一类外道计一切法皆自然而有,无造作之者,如莲花生而色鲜洁,谁之所染?棘刺利端,谁之所削成?故知诸法皆自尔也。有师难云:今日睹世人造作舟般室宅之类,皆从众缘而有,非自然成,云何自尔耶?若谓虽有而未明了,故须人功发之,是亦不然,既须人功发之,即是从缘,非自然有也。
  “内我”者,有计身中离心之外,别有我性,能运此身,作诸事业。难者云:若如是者,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乃从因生,皆无常故;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如是等种种论义,至校量中广明。
  “人量”者,谓计神我之量,等于人身,身小亦小,身大亦大。《智度》云:有计神大小随人身,死坏时神亦前出,即与此同,然彼宗以我为常往自在之法,今既随身大小,即是无常,故知不然也。
  “遍严”者,谓计此神我能造诸法,然世间尊胜遍严之事,是我所为,与自在天计小异。如《论》中破自在云:自在天何故不尽作乐人,尽作苦人,而有苦者乐者?当知从爱增生,故不自在。今遍严者既能造诸福乐,而不能以乐遮苦,何名遍常自在耶?
  经云“若寿者”,谓有一种外道,计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寿命也。如草木伐已续生,当知有命。又彼夜则卷合,当知亦有情识,以睡眠故。难者曰:若见斩伐还生,以为有命,则人断一支不复增长,岂无命耶?如合昏木有眠,则水流昼夜不息岂是常觉,皆由不观我之自性,故生种种妄见也。  
  经云“补特伽罗”,谓彼宗计有数取趣者,皆是一我,但随事异名耳。若有从今世趣于后世,是则识神为常。识神为常,云何有死生?死名此处灭,生名彼处出,故不得计神常。若无常则无有我,如佛法中“犊子”道中,及“说一切有”者,此两部计有三世法,若定有过去未来现在,则同有数取趣者,失佛三种法印,西方诸菩萨作种种量破彼宗计也。
  经云“若识者”,谓有一类执此识遍一切处,乃至地水火风虚空界,识皆遍满其中。此亦不然,若识神遍常,应独能见闻觉知,而今要由根尘和合方有识生,则汝识神为无所用。又若识神遍五道中,云何复有死生耶?故知不尔也。
  经云“阿赖耶”者,是执持含藏义,亦是室义。此宗说有阿赖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万像,摄之则无所有,舒之则满世界,不同佛法中第八识义也。然世尊密义,说如来藏为阿赖耶,若佛法中人,不观自心实相,分别执著,亦同我见也。
  经云“知者见者”,谓有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复有计能见者即是真我。《智度》云: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皆是我计,随事异名也。难者云:汝言能见是我,而彼能闻能触知者为是我否?若皆是者,六根境界,互不相知,一不可作六,六不可作一,若有非我者,是尔同疑。故知根尘和合,有所知见,无别我也。
  经云“能执所执”,谓有外道言,身中离识心,别有能执者,即是真我,能运动身口意,作诸事业;或有说言能执者,但是识心,其所执境界,乃名真我。此我遍一切处,然内外身受心法之性,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是中所执能执,尚不可得,何况我耶,亦由不觉我之自性,故作是说也。
  经云“内知外知”者,亦是知者别名,分为二计:有计内知为我,谓身别有内证者,即是真我;或以外知为我,谓能知外尘境界者,即是真我也。
  经云“社怛梵”者,谓与知者外道宗计大同,但党部别异,故特出耳。
  “意生”者,梵云摩奴阇,《智度》翻为人,即是人执者,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声转意别误耳。
  “儒童”者,梵云摩纳婆,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言胜我,言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彼常于心中观我可一寸许,《智度》亦云:有计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句为净色,或如豆麦,乃至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唐三藏翻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拿婆,此中云纳义别误耳。
  经云“常定生”者,彼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无有更生,故以名也。
  经云“声非声”者,“声”即是声论外道,若声显者,计声体非有,待缘显之,体性常住;若声生者,计声本生,待缘生之,生已常住,彼中复自分异计,如余处广释。“非声”者,与前计有异,彼计声是遍常,此宗悉拔为无,堕在无善恶法,亦无声字处,以此为实也。
  经云“秘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来,分别相应,希顺理解脱”者,经中略举三十事,若顺类差别,则有无量无边。如人坐得四禅,即计此法为真实法理,或生是念:我是得禅者。如是等皆是我分相应,例可知也,皆由不观我实相故。但从久远以来,相承祖习此见,各各自谓有大师薄伽梵,一切知见者,以善修瑜伽故,现觉此法,而为世间说之,唯此是究竟道,更无余道。知劫初时,独有一天先生梵界,而作是念,若更有众生来与我共住,岂不善哉!时有上界天命终,来生此中,先生者即谓之言:由我念力故,汝得生此,当即我的生也。彼亦作时念:彼尊能生我等。便相随顺,计为最初有我者。从是以来,谓是梵天王能造世间,如是展转生于异见,不可胜记。“希求顺理解脱”者,顺理梵音瑜祇,即是古昔修瑜伽行者,谓彼得真解脱,是万物之宗,今顺延缓而行者,希求解脱,故云然也。
  [释秘密主愚童凡夫类犹如羝羊至是为种子善业发生]
  羝羊是畜生中性最下劣者,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故顺西方语法,以喻不知善恶因果愚童凡夫也。世间从久远来,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种种推求而不能得,后时欻然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即是善法,然犹未是佛法中八关斋也。彼由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令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即生少分不著之心,其心欢喜而得安稳,由见此利益故,数数修习之,即是最初微识善恶因果,故名种子心也。
  [释复以此为因于六斋日至是第二芽种]
  此六斋日即是《智度》中上代五通仙人劝令此日断食,既顺善法,又免鬼神灾横,如彼广说也。由见止息贪求,内获利乐故,欲修习此法,令得增长,故于物斋之日舍已财物以与六亲,自念我无守护之忧,而令他人爱敬,获孝义之誉,以见此因果故,转生欢喜,生欢喜故,善心稍增,犹如从种子生芽也。
  [释复以此施授与非亲识者是第三疱种]
  谓欲成此守斋善法,修习无贪、慧舍之心,由数习故,善心渐增长,复能施与非亲识人。见此平等施心功德利益故,尔时善萌培复增广,犹如芽滋盛,未生叶时,故名疱种也。
  [释复以此施与器量高德者是第四叶种]
  谓已能习行慧舍,借此为由,渐能甄择所施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胜,我今宜应亲近而供养之。是即慧性渐开,遇善知识之渐也。
  [释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是第五敷华]
  谓慧性渐开,复甄别所施之境,见其利他之益,以“伎乐人”能化大众,令其欢喜,故赏其功,凡如此类众多,是以云“等”也。“尊宿”耆旧,多所见闻,及学行高尚,世所师范,以其多所遵利故,推诚欢喜而施与之,亦令我施时,心倍欢喜,故即是花种也。
  [释复以施发亲爱心而供养之是第六成果]
  谓所习醇熟,非直欢喜而已,复能以亲爱心,施于尊行之人,又由前施因缘,得闻法利,知彼内怀盛德,谓能出离欲等,狎习亲附而供养之,望初种子,即是成果心也。
  [释复次秘密主彼护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种子]
  谓已能造斋施,见其利益,即知三业不善,皆是衰恼因缘,我当舍之,护戒而往。由护戒故,现世获诸善利,有大名闻,身心安乐,倍复增广贤善,命终而得生天。譬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故曰“受用种子”也。又云从一种子成百千果实,是一一果实复生若干,展转滋育不可胜数,今此受用果心,复成后心种子,亦复如是,故曰“受用种子”也。
  [释复次秘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转至第八婴童心]
  谓已知尊行之人,宜应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渐识因果。今复闻善知识言,有此大天能与一切乐,若虔诚供养,所愿皆满,即能起归依心也。虽未闻佛法,然知此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报,又渐信解甄别胜田,复闻佛法殊妙,必能归依信受,故为世间最上心也。问曰:前说自在天等皆是邪计,今复云归功于依此等,是世间胜心,与前有何异耶?答曰:前是不识因果之心,但计诸法是自在天等所造,今由善根熟故,于生死流转中,求无畏依,欲效彼行因,冀成胜果,故不同前计也。
  “商羯罗”是摩醯首罗别名。“黑天”梵名噜捺罗,是自在天眷属。“龙尊”是诸大龙。“俱吠啰”等,皆世所宗奉大天也。“梵天后”是世间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王离欲,无有后妃。从“波头摩”以下,所谓德叉迦龙、和修吉龙、商佉龙、羯句啅剑龙、大莲花龙、俱里剑龙、摩诃尼龙、阿地提婆龙、萨埵龙、难陀等龙,皆是世间所奉尊神也。“天仙”谓诸五通神仙,其数无量,故不列名。围陀(围陀:即韦陀,又称围陀论,意译为明、智。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共有四种,故又称四围陀。)是梵王所演四种明论,“围陀论师,”是受持彼经能教授者,以能开示出欲之行,故应归依也,于彼部类之中,梵王犹如佛,四围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三宝,欢喜归依,随顺修行,是第八“生死凡夫无畏依”也。
  [释秘密主复次殊用珩至随顺如是说]
  谓此即第八无畏依中复有殊胜心也,既闻如上所说世间诸薄伽梵宜庆供养归依,后随生心,此诸三宝,何者为胜,我当择其善者随顺修行。由前善根力故,随彼所说法中,得“殊胜住,”有“求解脱智生”,然以未知缘起法故,所有观空智慧,不离断常,故曰“常无常空”,但“随顺如是说”而勤修学。此中复有二种:若求解脱智生,名殊胜心;已于空法作证,名决定心。右离分说之,并前凡有十心也。
  [释秘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至是故应了知空离于断常]
  世尊欲对明出世间观空智慧故,次说言:秘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义,了知断常,虽作非有非无平等观,绝诸戏论,然亦不能双离是见,由彼未解正因缘故。然佛法中以知因缘有故,则离无见,以观自性空故,不生有见,若离有无见者,即不堕断常。若不达如是空义,虽复不著有无离言绝相,终是以分别想,作此无分别心,犹如“长爪梵志”(一类外道),观诸法实相,不受一切法,而受是见。夫真空离于分别,云何分别空耶?若不解空义者,虽复一心精进,勤求解脱,非彼能知涅槃,是故佛言汝欲求涅槃者,应了知缘起之空,离于断常也。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秘密主言:秘密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瞋心、慈心、痴心、智心、决定心、决定心、疑心、暗心、明心、积聚心、斗心、诤心、无诤心、天心、阿修罗心、龙心、人心、女心、自在心、商人心、农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守护心、悭心、狗心、狸心、迦楼罗心、鼠心、歌咏心、舞心、击鼓心、室宅心、狮子心、鸺鹠心、乌心、罗刹心、刺心、窟心、风心、水心、火心、泥心、显色心、板心、迷心、毒药心、羂索心、械心、云心、田心、盐心、剃刀心、须弥等心、海等心、穴等心、受生心。秘密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云何瞋心?谓随顺怒法。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云何痴心?谓随顺修不观法。云何智心?谓随顺殊胜增上法。云何决定心?谓尊教命如说奉行。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云何暗心?谓于无疑虚法生疑虑解。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云何积聚心?谓无是来一为性。云何斗心?谓互相是非为性。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就。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云何龙心?谓思虑广大资财。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云何自在心?谓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云何商人心?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拆法。云何农夫心?谓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云何河心?谓顺修依因二边法。云何陂池心?谓随顺渴无厌足法。云何井心?谓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云何守护心?谓唯此心实余心不实。云何悭心?谓随顺为已不与他法。云何狸心?谓顺修徐进法。云何狗心?谓得少分以为喜足。云何迦楼罗心?谓随顺朋党羽翼法。云何鼠心?谓思惟断诸系缚。云何歌咏心?(梵本缺)云何舞心?谓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云何击鼓心?谓修顺是法,我当击法鼓。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云何狮子心?谓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云何鸺鹠心?谓常暗夜思念。云何乌心,谓一切处惊怖思念。云何罗刹心?谓于善中发起不善。云何刺心?谓一切处修发起恶作为性。云何窟心?谓顺修为入窟法。云何风心?谓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云何水心?谓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云何火心?谓炽盛炎热为性。云何泥心?(梵本缺)云何显色心?谓类彼为性。云何板心?谓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云何毒药心?谓顺修无生分法。云何羂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云何械心?谓二足止住为性?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云何田心?谓常如是修事自身。云何盐心?谓怕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云何剃刀心?谓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云何弥卢等心?谓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云何海等心?谓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云何穴等心?谓先决定后复变改为性。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
  讲曰:上文已说“心续生”,今详明九句问中之“心诸相”句也。中分二节:
  一、金刚手请问。
  二、世尊开示初列六十心名,次释其相。
  按经中止列五十九心名,其第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黎云少一猿猴心也。
  又经中释相,于歌咏心下泥心下及猿猴心三者,亦皆缺文。
  此六十心者,与顺世八心前后杂起,为障见道(见道: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之前为凡夫,之后为圣者。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之惑(障见道之惑:即见惑,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品(品:此处为品类、品别等义。种类或各度相同者集于一,以区别程度、意义内容之异者。)也,故“唯蕴无我”心现前时,一时顿断净尽,与后文百六十心修惑(修惑:指修道进所断之惑,如贪等迷事烦恼。)头数也。然二者皆“心诸相”及“心殊异”句中事,故连类及之。
  [释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至秘密主谛听心相]
  今金刚手问“彼心”,世尊以
  六十心
  百六十心
  三劫证断
  答之,后文金刚手白佛“愿救世者演说相”,世尊以六无畏
  六无畏
  十缘生句
  答之,故知后文心相,就真言门中为问答,今问彼心,泛就诸心相为问答也。然统观经文,自此以后,直至住心品终,皆详细开示“心诸相”及“心殊异”句耳,又六十心多相对而言列名,故经中详说六十心相亦相对立言。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