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

服务于精英的手工生产(5)

最早的绘画图案出现于公元前6—前5世纪——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从北到南多数中原国家都有出土,见诸带线刻的薄壁铜器(通常为水器盘、匜)、采用嵌铜工艺的各种食器和酒器(豆、壶、鉴),以及各种漆盒上。这些器物的共同特性是用于祭祀和其他礼仪环境之外,可能服务于贵族在宫室内的日常盥洗、饮食,因而作为奢华的器物,可以装饰不适于郑重仪式的图案。当漆盒和铜匜用作写实图案的载体时,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图画的题材涵盖精英阶层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作为君子所需技能的“六艺”。水陆攻战、狩猎、以带绳索的箭射禽、射箭比赛、奏乐和礼仪事项囊括了多数例证的内容。

几件壶,如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例子,描绘了带悬檐的两层建筑(图3-24),下层的柱间乐师正敲击编钟和石磬,上层一跽坐者(高等级?)面对几名站立者,其身后有一持扇侍从,图中可见高柄和有足的铜器,站立者手持酒杯或类似物。该场景可能表现会客之礼或与旁边所绘射猎、战事相关的仪式,无论哪种情形都含宴饮,这是主客之间仪式化的互动。

这些场景中的图画风格相当一致,人物绘成简单的侧面轮廓。通常列出两三种人,如武士、乐师和捕猎者,每种人有特定的标准姿势和特征。人物大小一般相近,很少有在姿势、位置、体量、特征上相异的个体。人物之间通过姿势和组群表达行为和关系:一组人面对另一组人,武士列队杀向敌人。画面常呈示出对称性,但不求精确。人物有时共用一条基准线,也可在同一画面中堆叠成几层。没有背景,但几条线(山丘或池边)或建筑立面做出了提示。尽管图像较小,但没有理由认为较大的画面会有所不同,现今不存的壁画很可能看上去一样。

虽然铜器上的图案最为人所知,但漆器和织物也是写实艺术的重要载体。随州、包山(湖北荆门)和信阳(河南)的墓葬出土了绘有上述风格人物场景的漆器。这一时期的两件帛画也存留下来,都出自长沙,楚国的南部中心。图3-25所示,一块约38厘米×28厘米见方的绢帛缝于顶部横轴上,一身着长袍的男子立于中央,侧身向左,衣袍仅以线条描绘,着重刻画了衣领、长袖和衣褶,男子腰佩带鞘长剑,其下是一条巨龙,也向左,身体呈U形,其上有一顶舆盖。龙和舆盖填以淡墨,可能是一种乘具,男子正驾驭着它(注意缰绳)。为表现运动,舆盖的流苏和男子的冠带呈现出被疾风吹向右面的状态。长沙附近楚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描绘了一名女子。这些小幅帛画可能是葬具的一部分,被送葬队伍从死者的家中带至墓地,它们预示了最重要的早期帛画,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铭旌(图4-24)。(完)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