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4:21
阅读量收藏禅钥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钥 》

禅修的要领(一)

一、禅修基本方法

(禅七第一天晨坐开示)

今天,是禅七的第一天早上。

有些人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是因为周围环境生疏;还是因为靠近马路边声音嘈杂;或者是室友打鼾;再不然就是没有睡意。无论什么原因,第一个晚上睡不好,都是正常的。但是也不必担心,今天白天不会有多大影响,今天晚上一定能睡着的。

禅修者,最重要的是方法。

禅修的方法,有五个基本项目:1.调睡眠,2.调饮食,3.调身,4.调呼吸,5.调心。这五项,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其中有一项做得不好,禅修就不容易上轨道。睡眠的先决条件,是把头脑放松、全身肌肉放松、神经放松,才会睡得香甜安稳。其次,在禅修过程中,饮食七八分饱,不可吃容易发火、起瞋、生淫欲的食物。至于调身、调息、调心,这三项是同时并行的。如果能把心调好,身体、呼吸就不会有问题;如果身体舒畅健康,也会平稳轻松;如果呼吸缓慢稳定,身心也会跟着调柔。

我们这里使用的方法,有数息、念佛、参话头、默照禅等。方法能使心念安定、集中、统一、放下万缘。但是,要用轻松、绵密而又不能着急的态度来用方法。遇到好的情况,不必贪恋;遇到坏的情况,也不必讨厌;这叫作平常心。

一次次的用方法,丢了方法,发觉时马上再回到方法。不要对失败觉得失望,更要紧的是把身心放松,好好用功。

二、接受禅修训练

(第一天早斋开示)

诸位是来修行的,修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实际上,以现在的名词来说,叫作训练。训练我们的身、口、意三种行为,变得更安静、很清净。在接受训练的同时,当然,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从烦恼的凡夫,变成一个身口意三业清净、宁静、有智慧、有慈悲的人,当然不是很容易的事。

禅七中,你们要试着接受这个环境,不要用怀疑的、抗拒的心态,来看修行的过程和方式。这样,才会很快的进入修行的状态中。否则,禅七对你来讲,只是增加烦恼,浪费时间。

在我主持的每一次禅七,只有规则和时间是相同的,其余的情况,几乎每次都不太一样。因为,每一次参加的人员不相同,成员的心态和程度都不相同,因此我讲的开示内容,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这是活的禅七。

禅七期间,我们的要求很严格,但是,并不可怕。诸位在还没有熟悉规则之前,请不要害怕、不要紧张。

第一次来的,不要认为你是个生手而紧张害怕;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紧张。已打过几十次禅七的老参,虽然已经很熟悉禅堂的规则,可是,请不要倚老卖老,还是要保持第一次参加禅七的新鲜感,还要不断地提起初发心,来努力用功。诸位要有心理准备,禅七的前两三天,身心有些不舒服的反应,是意料中的事,这是禅修过程的现象,不能说失败。

师父在小参时的责任,只在解答方法上、身心上的问题。请不要问经教义理及禅宗历史典故等跟目前禅修无关的问题。师父也不想知道你的历史背景,请不要主动告诉我你过去的禅修经验,我并不想知道。也请不要问师父修行开悟的经验;这是我的事,跟你的修行没有关系。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不要东看西看;眼睛只有在做事、走路、待人接物的时候使用,「看」看你正在做的什么,面对什么。修行时,要不视亦不见,否则,徒然浪费时间,也增加妄念。眼睛,要向内看,用「心」眼来看你自己的内心在做什么,是什么?能够如此,妄念、烦恼就会越来越少。

禅修者,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修行的时间;每一个地方都是修行的所在,不只是在禅堂打坐。如果,能将禅七的修行,带到诸位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楚知道那是妄念那是正念,那就是修心。

三、珍惜禅七因缘

(第二天晨坐开示)

水向下流时,不需要任何压力,但是,如果要使水往上流,就要加压力。修行,好比逆流而上。

诸位来接受训练,主动地愿意接受这样的改变,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在接受不断折磨的同时,要抱着不是讨厌、不是痛苦的心态;而要感觉到,这是一份幸运、一份福报。

诸位想一想,我们的一生之中,能有多少时间来作这样的精进修行?利用有用的身体听到有用的佛法,而且,正在用佛法训练我们。

今天全世界有五十多亿人口,听闻佛法的不多,知道佛教的人很少,来参加禅修训练的人更少。我圣严,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师,但是,要找到像我这样的老师,来指导禅的修行,在今天这世界上也没有几位。东初禅寺的场地有限,设备、环境都不够好,然而,在今日的北美地区,能够如此提供禅七精进修行的道场并不多。所以,诸位都是少数里的少数,能有闻法、修法的因缘,实在应该感到很幸运。因此,在未来的一周之中,不论是苦、是乐,都要以欣赏、享受的心情来接受它。

众生之中,只有具备人的身体,才能够修成佛道。我们的身体,虽然只是个臭皮囊,还是需要用它来修行,那么,色身即是最好的修行工具。请诸位专心的用功,只管将身体交给蒲团,把心念交给方法。

禅修期间,就像进入一场战争,诸位是战场上勇猛的战士,但是,最优秀的战士,一定能够沉住气,不慌、不乱,保持头脑的平静、清晰,储蓄实力则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四、现在最重要

(第三天晨坐开示)

有人把禅修形容作跟自己约会。开始的时候,是有这么一点味道在里面。但是,以佛法的观点来看,禅修的目的是要达到无我、无相的境域,当然也就无所谓跟自我约会不约会了。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写过一本英文书,书名叫作ZenMind,Beginners"Mind《禅心初心》。意思是说,禅的心,就是初发心。所谓初发心,就是从自我开始,不断的跟自己在一起,跟自己约会。然后,要放下自我,这才是最后的目标。

我,是不实在的,因为一般人的心,都不是跟自己在一起,而是跟自己以外的东西在一起。譬如现在的环境、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想象。所以类似「依草附木」的游魂,没有自己固定的身体,它们飘荡不定;孤魂野鬼,依靠草木为身、为家、为自己;但是,那不是无我,而是没有办法安定下来做自己的主人。

禅修者,不要管过去、未来、以及所有一切的好坏,最好只管你自己的现在。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现在」、「开始在现在」、「佛就在现在」。最后,连「现在」也要放下,才是真的悟境现前。

现在,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不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

现在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新鲜而有趣味的,都是新的开始,没有需要后悔的事,没有值得自负的事。

如果,能感受到自己时时都是在开始,就不会有时间去妄想,或者是昏沉。因为,人如果离开了现在的立足点,即使活着,已没有立场,也是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位祖师说过:「夜夜抱佛眠,朝朝共佛起。」每天晚上抱着佛睡觉,每天早上又跟佛一齐起来、一同生活。这个佛是谁呢?是我们自心的佛。不过,只有悟后的人体验到,未悟的迷人,却只见妄念烦恼不见清净的佛。

诸位一定有很多的妄想。在身体没有负担时,心向过去看,念头随环境转;身体有不舒服时,心念老是想这儿痛,那里不自在。请你们把身体放下,把当前的环境放下,譬如像邻座的人在动、马路上有声音、空气不好、天气太热等的念头,通通放下。如果,能够活在现在,只体会当下一念的话,就不会产生这些妄想了。

要让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正在开始用方法。身体的问题不管它;环境的问题不管它;过去、未来的事情不管它;接下去能否用得上力,会不会发生什么问题,通通不要管它。只要能够不断地将身心放松、头脑放松,然后,只管一次又一次地开始用方法,如果发觉有妄念,再三再四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方法,就是得力,就是进步。

每一次回到方法,都是另一次新的开始,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要以享受和欣赏的心情,来满心欢喜地活在现在。

五、共通的禅修问题解答

(第三天早斋开示)

今天上午,为诸位作个别谈话,我们称为小参。

小参时,只可问现在有关你所用方法上的困难,不问公案故事、佛学理论,以免浪费时间。为了避免大家都是问一些大同小异的寻常问题,我先向诸位来说明,如何解决这些共同的困难。

(一)身体上的痛

腿痛时,能接受就继续接受下去,不能接受时,放腿或者换姿势。背痛,是因为不习惯的关系,这时候,可以稍微弯腰,等恢复不痛时候,再把腰挺起。但是,弯腰时,不能低着头,那容易昏沉。除了头痛、心痛,或者受过伤的骨胳痛,请你告诉我;其他的一切疼痛,都是正常的反应。

(二)胸部闷塞时,当放松小腹

不要控制呼吸,使小腹自然的起伏。胸部闷,多半是因为小腹紧张,或者因为控制呼吸。不要管呼吸的深、浅、长、短,只要注意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

不论是数数、念佛、参话头,都要把注意力有心无心地放在数目、佛号、话头上,而不要用呼吸来配合它们。

(三)当头胀、头热、头晕时,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用头脑在想;想公案、想数目。所以,不要用头脑去想。而是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参话头、数数目就好。第二是因为气往上涌,重心点放在头部,所以会头胀、头晕、头热、头痛。这时候,应把全身的重量感移到下盘。所谓的下盘是1.小腹,2.臀部和垫子之间,3.脚掌心。在平时,只要注意小腹;若感觉到小腹有一点热、气胀、气动时,便把重心感移放到臀部和垫子之间;感觉头胀、胸闷时,则把注意点放在脚掌心。

(四)背部

从尾椎骨往上到背部、颈部、头部时,都可能有气动的反应,或者有胀的感觉发生。这种情形,甚至会升到头顶。这时候,有四种方法可用:

头及下巴往上抬。

舌头顶着上颚,嘴巴闭起。

把注意力放在尾椎骨上。

最严重时,注意你的命门。

但是,第四项的命门穴要少用,实在无法忍受时才用。

(五)昏沉

昏沉的原因有三点:

疲倦,因在打坐之前消耗体能太多,或者在打坐时不知道用功的方法,所以会紧张,自然就容易疲倦。

氧气不足,很可能因为坐的姿势不正确。头低着、背弯着,呼吸很浅,头脑便会缺气。

心很散乱,胡思乱想太多,自然容易昏沉。

昏沉可用五法对治:

太疲倦时,应先休息。

两手合掌长跪用功。

请求打香板。

两眼睁大,至出眼泪后,昏沉自消。

挺腰竖颈收下颚。

(六)散乱

打坐不散乱是很难得的,心猿意马,岂得不散乱?正在用方法时,发觉妄念,便回到方法,用方法的心,是正念,时时不离用方法的正念,当然好,如果散乱太多,不要难过懊恼,轻松地回到方法就好,如果根本提不起正念,你就暂时注意妄念,究竟在想些什么,而不要随着妄念去想。

诸位在坐姿上面,不一定要双盘或者单盘。以坐得舒适、持久的姿势是最好的。同时,只用一个方法,而且不断的要修正它、揣摩它,但不要经常变更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最后,请诸位放松身心,不怕失败、不求成功,只管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能够不断的把方法用得非常分明,就是正在欣赏和享受你的现在。

六、参话头.只管打坐

(第三天晚坐开示)

今天晚上,介绍「参话头」及「只管打坐」这两种用功的方法:

(一)参话头

什么是话头?譬如说,念佛的人,问念佛的是谁?数息的人也可以问,数呼吸的是谁?甚至,就像爬山爬到最高点时,再往上去,什么也没有,大家称它为太空;但在人间的万事万物,也仅暂时有而实际是空,我们叫它作无,那个「无」,究竟是什么?

参话头,又可以叫作参禅。它是无法用自己的知识给予答案,不可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更不可能用自己的想象、猜测,来自作聪明给它答案。

问问题时,如果是有答案,或者是自己给自己的答案,再就是它自己跑出来的答案,都要拒绝它,那不是你所要得到的东西。一直要等到惊天动地,天地粉碎,自我瓦解的时候,才来问师父,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否则的话,一直要参,抱着一句话头,一直参下去。

参的时候,是把那个意思贴在那个话头上,进入那个话头的疑情里边,而不是用手或者用心来抓它。因为,那不是一样东西,不是能够抓得住的。想抓住它,是非常的困难,而且,也无从抓起,越想抓它,则离你越远。

(二)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就是不用任何方法,只是管着你正在打坐。但是,管着打坐,就有五个层次:

管着身体的姿势,而且,知道坐的姿势和坐的感觉。

身体已经没有感觉,只是念头在看着你打坐。但是,念头里已经没有其他的杂念出现。

对周围的环境清清楚楚,不论是听到或者是看到,清楚得就像一面镜子,镜子本身是不动的,但是,可以反映出所有的形象。

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虽然看到、听到。但是,等于没有看到、没有听到。心不会因为环境在动而受到任何影响。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在平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广度众生,心中则既不存我想也不存众生想。

可见,参话头,可在静中参,也可在动中参。只管打坐的默照禅,初用功时应打坐,工夫成熟时,动中不离静,静中不妨动。这两种方法,均可算是即慧即定、即定即慧的大乘禅法。

因此要知道,「定」又可以分为二类:

凡夫的四禅八定的定,及二乘的九次第定,入了定之后,只是在定中,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了。

大乘佛教禅宗所讲的定,是定、慧不二,是即定即慧的定;如《六祖坛经》所说:「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所以说,参话头和只管打坐的结果是相同的。参话头参到最后,是把烦恼全部爆炸掉,炸得粉碎。而只管打坐是心中所有的东西越来越少;就像用水洗肥皂一样,肥皂越洗越少,到最后肥皂就没有了。

禅修,就是去烦恼而得智慧。当烦恼越来越少的时候,自我中心也越来越少。自我中心,就是自私的我、烦恼的我。智慧越增长,相对的,慈悲心自然就会越广大。

今天讲的这两个方法,对诸位是非常有用的。即使打完禅七后,诸位不再来了,也是值得的。不过,当你自己认为已经开悟时,不要忘了,要来告诉师父,让我看一看,你是不是真的开悟了。因为,你以为开悟了,可能根本没有开悟,这样就会误己误人,你会以盲引盲。但是也有开了悟而自己不知道的,在佛世曾有阿罗汉不知已证阿罗汉的例子。

在日本,也曾有位快要六十岁的在家居士,跟老师在一起时并没有开悟,回家继续修行。过了很多年再去见他的老师,老师在跟他谈话时,发觉他跟过去不一样,于是,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没有什么啊!只是天天打坐而已!」这时候,老师证明他已经开悟了;而这位居士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开悟了。

七、正确的禅修方法及其观念

(第四天晨坐开示)

禅修者,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观念,方法和观念配合起来,才能修成正确的佛道。否则,方法不对,会产生身体上的障碍;观念不正确,很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偏差。

所谓方法,就是从讲解规矩到生活的运作、起居的方式,随息、数息、念佛、礼佛,一直到参话头或只管打坐;这里面也包括了作运动、吃饭、走路、睡觉等。但是,在讲方法的过程中,也附带着讲观念,禅修的基本的观念,就是因果、因缘,苦、空、无常、无我。

修行的目的固然重要,过程更重要。禅的修行,如果观念不正确,就会把目的当作追求的对象。事实上,正确的观念是以禅修的过程为目标,才是最妥贴的。

最近加州正在举行世界杯足球赛,有的时候,一场球赛踢下来,双方都没有踢进一球。但是,踢得非常精彩、非常激烈。踢球的目的,当然是进球。但是,不是轻易就能踢进球门的;要看球员的体能、技术、训练程度、战略战术的运用、临场指挥以及球员之间的应变与默契,还得加上运气,这都是进球的因素。光是把球踢进门,是毫无意义的,而是要在经过了激烈的争夺和拚搏后,才能把球踢进去,前面的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近代中国有位不懂打球的将军韩复?,有一天看到学生们在打球,觉得这么多人抢一个球,他们太可怜了,干脆每一个人都发一个球,好让学生们玩个够。结果,当学生们每人都有了一个球时,球赛的热闹场面也无法继续下去了。

所以,我们要重视过程,不要重视目的;要重视因的培育,不要光重视果在那里。

为了重视修行的过程,就得珍惜现在当下的时间,及时用心及时使用修行的方法;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心与方法合一,心与身体合一。如果,诸位在禅七期间,没有养成这样的观念、习惯,等到离开了禅七的修行道场后,就更不会知道时间无价生命可贵了。

许多人,对过去不是后悔就是骄傲。对未来也是做着白日梦,真正能够把全部的生命投注在「现在」的不多。我们在一生之中,实在没有多少时间,许多人都把时间浪费掉了,这是非常可悲、可惜的事。

对过去的检讨,不是骄傲也不是后悔,而是惭愧心和忏悔心。就是,做得不够,要惭愧;做错了,要忏悔。对未来的计画,要有方向感,那就是发愿,不是作梦,是承先启后、脚踏实地往前走。如果只是流连过去、憧憬未来,而现在不能及时努力,这是不切实际的。

八、一种方法用到熟透

(第四天早斋开示)

同一个观念,我会反复的讲解,让诸位有深刻的印象。内容记不住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几个主题要记牢。

放松身心、不求成功、不怕失败,不要轻易把自己用的方法换掉;揣摩着,修正方法、改进方法。

譬如说:数息、念佛、数数,已经到了没有数目可数,心中也非常地清楚、稳定;这时候,妄念很少,不会昏沉、打瞌睡。如果进一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诸位就可以换成参话头或者只管打坐这两种方法。

数息的最初是随息,即是随鼻息及随腹息;数息的深处也是随息,不只是用鼻孔呼吸,而是感觉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条经络,乃至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再进一步时,把身体放下、念头放下,停留在非常光明、清净、安定的状态。

所以,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用得非常地好。用数息、念佛、数数等方法,用得熟透时,不一定需要换方法。但是,在心非常稳定,念头清清楚楚时,也可以直接换参话头或者只管打坐的方法。

祖师们经常鼓励我们,要抱着同一句话头,参到成佛为止,那句话头便是你的「本参」。也就是说,工夫有深有浅,悟境有大有小。不管是否已经开悟,都需要抱定一句话头,一直用下去。这和现在日本的禅师们,在一年之中,或者在一个禅七之中,可以换好几十个公案的观念和作法不太一样。在中国也有人这么说,《景德传灯录》有一千七百种公案,只要把公案参得滚瓜烂熟、对答如流,就可以了。若真的参透了,倒是好事,如果只是背故事、套公式,就和生死大事、明心见性的事都没有什么关系。

九、身心合一、内外成片

(第四天午斋开示)

诸位要经常练习着,如何使身心合一?如何使内外成片?

(一)身心合一

就是对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及其感觉,都能清清楚楚。身心合一不仅仅在禅七修行时要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非常的需要。否则,心念跟身体的动作不在一起,就会变得口是心非,常常说错话、做错事。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结果都不是你自以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了,甚至连你口中说的也不是你心中所想的!

(二)内外成片

就是身体的一举一动,环境的一事一物,心里都很清楚。但是,心里根本没有要做的事,也没有想说的话;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行为,都是因了恰当地适应情况而作的自然反映。这不是一般人所谓的直觉的反应,乃是发自内在慧心的观照所起的功能,是来自禅修的观慧。既不以自我中心来执着身心世界,也不以自我中心来裁判身心世界;既能干脆轻松地放下身心世界,而能随时灵活使身心适应世界。身心与世界,内在与外在,自在超越,不一不二,可以名为工夫成片。这是悟后的境界,也是禅修者的方向所在。

一○、禅修的四项基本条件

(第五天晨坐开示)

禅的修行,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及观念之外,还须有四项基本的条件。

(一)大信心

有了信心,就会把修行当成是自己的第一个生命、第一桩大事业。而修行,是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上厕所一样的自然。如果没有信心,常常是进进出出、浮浮t沉沉;修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根本无法确定,是需要修行,还是不需要修行。

信心有三等:1.仰信,2.解信,3.证信。以证信最踏实。

如何建立证信呢?1.听闻佛法,2.如法修行,3.如实证悟。

(二)大愿心

从时间向未来看,是无尽的;只要时间存在,自己的修行是永远要做,永无止尽的。从空间上看,是无限的;没有一定的范围,既有无量的众生,就是无量的福田。愿意永无休息地帮助自己也帮助众生,这就叫发大愿心了。

我这儿有二句话,请诸位记起来:「生命无常,我愿无穷;众生有尽,我愿无穷。」就是说,一生一世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但是,我们修行的悲愿是无尽无限的。

因为我们自己从佛法的修行,得到了实际的利益,解决了很多的困恼,所以也发愿要用佛法救助无边的众生,这就叫作发大菩提心。

(三)大惭愧心

许多人,不太了解自己,几乎不是骄傲就是后悔。其实,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行,非常地清楚、负责。知道自己的缺点,是惭愧心,就是知道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与自己所有相关的人;既知道对不起,就是承认错误,自然也没有怨恨了。因此,唯有惭愧心,才能不骄慢,也能不悔恨。

(四)大决心

决心本身就是不断的努力,不论是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会继续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大决心也是大奋志和大毅力,修行过程中,在身心和环境方面,常有逆境出现,所以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大决心来勇往直前。

如果是参话头的人,应该加上第五项的「大疑情」,因为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一一、处理好坏两种情况

(第五天早斋开示)

打坐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第一种情况,是越坐越好、越稳、越安定;时间坐得越长,越有味道。第二种情况,是已经坐了五天,工夫用得始终不稳,时好时差,很不安定,心浮气躁,度日如年。这两种情况,我都要向你们建议如何处理。

第一种人,不要以为只剩二天了,情况很好,就赶快使出更多的力量,希望得到更好的成绩,那就麻烦了。应该不为成果,但为修行,并且用绵绵密密、轻轻松松、细水长流的心态,来平安地打完七天的禅七。

第二种人,由于体质的关系,或者是近来身心状况不太健康的关系,使你觉得很累、很不舒服、很不耐烦。但是不要急、不要慌,可以用拜佛的方法;注意你拜的动作,慢慢拜下,缓缓起立。或者就到我们的后院去慢步经行;一边注意你脚步的每一个动作及其感觉,一边呼吸屋外的新鲜空气,散步散心,调息调心。如果,还是很累,怎么做都不舒服,就去痛快地睡了一觉再来打坐。不论是用以上的任何一种方式来调整你的身心都可以的,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也就是修行。

一二、最后一天的一念万年

(第六天晨坐开示)

今天,是完整的最后一天。明天做完早课,禅七就结束了。

请诸位以轻松的、愉快的心情,尽情地来享受剩下的最后一天。

我出生时家境很穷,父母不断地教导我们兄弟,要把一个钱当十个钱用,或者一个钱当一百个钱用,而且,是有计画的用钱、谨慎地用钱。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打禅七的态度上。

虽然只剩一天了,如果知道珍惜时间,就会充分地使用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有用。这一天之内,可以完成多生的修行工作,完成多劫的修行过程。三祖僧灿大师的〈信心铭〉说「一念万年」,何况还有一天的时间。

昨天跟果稠师小参时谈起,我说:「师父知道你们很忙,很辛苦嘛!但是,师父比你们更忙。师父的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及分量,都比你们要多要重。」

果稠师说:「是呀!我看师父比我们更忙,自己感到有点气馁!」

我说:「只要学习就可以了,学习着如何运用时间来工作、修行和休息;学习着放松身心;学习着不做白日梦;学习着不碰那些毫无意义及茫无头绪的事。工作做一样就是一样,往往能在慢动作中赶出快速度来。这样,你的时间会非常的充裕,身心也会轻松自在,不致于忙得透不过气来。」

一三、感恩与回向

一星期来,讲了几个观念。第一是方法,第二是现在要用方法,第三是用方法时要有正确的观念,第四是禅修的四个基本条件。今天,再增加感恩心及回向心的二个基本条件:

(一)感恩心

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要感激;不管是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相关的环境,从小到现在所学习到的知识,得到许多人的照顾等。

如果,没有感恩的心,就会骄傲地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奉献而得来的。

诸位在修行之后,有了谦虚的心,就能体会到其他的人也在奉献。也许,这些人根本没有想到是在奉献,但是,从他们那里,使我们得到了利益,学到了经验。

从佛法及禅修者的立场而言,感恩不仅仅是对自己的长辈、上级的提携和关怀,对自己的平辈,甚至于晚辈的相助与照顾,也都要感恩。乃至于对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抱着感恩的心;能有这种感恩心时,就会感觉到,自己实在太有福气、太幸运了。

人的本身,就是生活在一种困难的情况下。处处有困境、事事有障碍;但是,也处处能够通过及避过这些困境及障碍。克服困难,能使我们学到成长的经验;因此,不论是帮助或者是阻挠自己成长的人,都要对他们感激、感恩。能够这样设想的话,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美好了。

(二)回向心

回向是回己向他,就是把自己所得到的,自己所拥有的,分享给他人。当自己获得利益时,也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那么多的利益。这有二种情况:第一是把我们所有有形的财物,分给人家;第二是我们已经修行的无形的功德分给他人。这跟菩提心和大愿心是有相当的关系。

有了回向的心,就是慈悲心出现,这时候,心量自然广大,人品自然提升,菩萨道就是这样修成的。

一四、苦.空.无常.无我

(第六天早斋开示)

佛法的修行,特别重视正确的观念和安全的方法。

观念,是指导修行的原则;方法,是指导修行的技巧。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两者如鸟之二翼,缺一不能飞行。两者相较,正确的观念尤其重要,所以古来的禅宗祖师也主张:「贵见地,不贵践履。」如果修行的方法错误,最多是身体产生病痛,要是知见错误,就要求升反堕,落入魔道,长劫沉沦了。

修行佛法的重要而又是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苦」:苦不是痛。痛是身体的感受,痛不一定苦;而苦可能会痛,因为,苦是心理的折磨,心理有折磨、有烦恼时,身体就不会很健康。苦是人生的过程,不管是否有钱、有势力、有地位,同样都会有种种的苦;像精神上受到压力、环境上受到挫折、社会关系的种种不如意,这都是苦。除此之外,最明显的,人生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的四种苦。不过,苦是由于造业而来,造业是因,苦报是结果;造业是由于愚痴无智慧,故对人我是非放不下,得失利害舍不得,所以不断地造业,又不断地受苦。修行佛法的目的,便是用佛的智慧,化解愚痴的执着,同时用禅修等方法,完成离苦的功能。

「空」:空就是「无常」,因为我们所拥有的身心世界,都只是因缘生因缘灭,都只是暂有、假有、幻有,不能永远的保持,也不是任何人自己能够掌控。因是无常,所以一切现象的真相即是空,若能知空证空,便得解脱。

「无常」:无常是指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及物理现象的生灭变化,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从负面看是坏灭,从正面看是新生。

「无我」:无我就是没有不变的我。从因到果是在变,有因有缘也会变。「我」的存在,无不出于因果的持续关系及因缘的聚散关系。例如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世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构成我的执着,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也是暂时的、假的。既没有个真正的我,便是以无我为我了。若能实证无我,便得解脱自由,便是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一五、三皈五戒

(禅七圆满日开示)

禅七结束前将举行二个仪式,第一是受三皈五戒,第二是感恩回向。

首先,向诸位说明三皈五戒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宝。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法,是佛所说的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是传持佛法的出家团体。这就是整体的佛教。我们已用佛法来修行,就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愿意接受三宝、依靠三宝,同时也用三宝来帮众生。

五戒的作用,是在保护我们的修行生活。使日常生活处在清净、安乐、健康、安全的状态下。五戒的内容是:

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不偷盗。不可不与而取,不应该取得非分之财及非分之物。

不邪淫。不与已婚夫妇配偶以外的男女发生超友谊关系。

不妄语。不说谎、不说无聊的淫言杂话、不说挑拨离间的是非话、不骂人。

不饮酒。佛法是讲智慧的,但是,酒能使我们丧失理性,可能因为喝酒而违反前面的四条戒。

至于感恩回向,其文字内容在此不录了。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一日东初禅寺六十五期禅七开示,姚世庄居士录音整理,圣严法师修订成稿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的纽约东初禅寺)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