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4:21
阅读量收藏禅钥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钥 》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

一、学佛有层次

此次前来南美洲有很多巧合的因缘,一是为参加圣保罗中观寺的开光典礼,二来拜访此地法师及华侨界居士们。

今天的题目是陈慧净居士在午饭后才告诉我,希望听「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我临时匆促拟了大纲,希望大家不要失望。以往有好多的中国人讲佛法,比较笼统,而且有民间迷信的倾向,又不注意层次。今天我则是有层次的来讲,那便是如何学佛、修行,最后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往人们一听到佛教,就认为是迷信,仅会消极地诵经念佛、消灾求福、超度亡魂。其实那是宗教信仰的层面,虽也有其必要,然而佛法的利益、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是要给活人用的。

二、禅与净都是整体佛教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先当了解禅与佛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禅与佛教不一样?

有人认为禅宗为佛教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佛教与禅实是分割不开的;最好是说:「佛门虽浩瀚,方便有多门,若从一门入,即见其全貌。」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门,不仅是佛教的一部分。

在近代中国佛教里,把修行分为两大类:一为念佛法门,叫作净土宗,一为禅修法门,称为禅宗。若将禅与净土,看作截然不同的法门,也是错的;若说参禅即不念佛,念佛即不修禅,那也不对。因为念佛的方法也是禅的修行法门之一,禅修基础的重要,被列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支,故与念佛的净土法门不相违背,而且能够相辅相成。所以在中国,自五代及宋朝开始,许多禅宗大德特别强调参禅与念佛并行,称为禅净双修。像明末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禅宗的禅师,近代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但他也劝人念佛并主持佛七。念佛往生净土,参禅明心见性。禅修得力,念佛便能易得一心不乱,保证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念到心无妄想杂念,正好可参「念佛是谁」的话头。一旦「疑情」的话头成片,便接近悟境的现前了。

念佛工夫已深,正好可以参禅。念佛时妄念纷起,也不妨反问:「念佛是谁?」用来打住妄念,正好又是参禅的方法,好象是在提醒自己,正在做着什么。

今天下午,在汽车上,有位居士问我:「念佛的方法是什么?」因为他常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问题就是在他没有警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何一边念佛一边妄想?若能常常反省,妄念就会越来越少。尽管如此,若能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也是不错。至少要比一面打妄想,一面做坏事好多了;若能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念佛,才易得致一心不乱,而与禅定相应。所以说禅宗与净土宗都是全体的佛教,念佛与参禅修法虽小异,也都是最好的办法。

三、如何是佛教?

净土是修行佛法者的共同归宿,所以三世诸佛,各有其果位上的清净国土。禅修是修行佛道者共同的条件,所以无论大小乘的修行方法,不能没有定慧的工夫,定慧不二便是禅悟。由此可知禅净两者,都是整体的佛教,净土是从果德着眼,禅修则是由因行着手。

至于如何是佛教?诸位可能听过这样的四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非常有名的〈七佛通诫偈〉,即是离我们最近的过去七佛,成佛之后都是以这个偈子教诫他们的弟子。许多人对这四句话也都耳熟能详,人人会说,但不容易做到,因为它是佛教的总纲。

有的人认为只要不做亏心事,便是好心人,而且说,心好的人便胜过吃素的人。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吃素的人之中,可能有少数人偶尔做了坏事,但是吃素的人中,难道没有好心人吗?若是吃素的人,也有好心,那不是更好吗?

不过,怎样才算好心?这其中有很多学问。不做恶是好心,止恶行善是好心,行善不求回馈是好心,誓度一切众生是好心。所以好心有大小多少、有限无限等不同的多作用、多层面。我有位弟子在他出家前,认为自己是好人,出家后不久,即跟我说他的心不净、语不净、身不净,觉得罪障很重。其实若不学佛修行,许多人因为没有标准就会认为自己是有好心、做好事的好人。若能好好地静下来反省一下,便可发觉,每天所做的坏事、说的坏话、想的坏念头,还真不少呢!所以「诸恶莫作」并不容易。

至于「众善奉行」,是教我们尽可能地多做些好事,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的事,都当义不容辞地全力以赴。

至于「自净其意」,即是打内心起,不存恶念邪念,更不容有邪见。还要做到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净,那就不是很容易了。有人问我:「为何要诵经、念佛、拜佛、打坐、拜忏?」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达到自净其意的目的而设的修行方法。

四、禅的内容是什么?

谈到禅的内容是什么?我也有四句话,贡献诸位参考:「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止恶,不思善恶。」它们也是有层次的。

「有善有恶」即是在人间社会,各有各的善恶标准,只要是宗教、种族、政治、经济等的立场不同,善恶的标准往往就会相反。经常一个人被一方视为神圣的伟人,另一方看作恶魔与罪魁。纵然在同一个宗教之内,也可能由于观点的不同而互以恶魔相待,党同伐异,善善恶恶。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互惠,早上仇视的敌人,晚上成了亲密的盟友。故从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间的伦理,虽然有善有恶,其实是善恶不明。

「知善知恶」必有其客观的标准,否则,仍与有善有恶而善恶混淆的层次相同。其客观标准,可有两个原则:一是以社会共同的立场为标准,所谓公是公非:二是以自我的良心为标准,所谓设身处地。

每个社会因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时代背景,即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生活于共同的风俗习惯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公认的善恶标准也不会一样,古代与现代的标准又有差距。所以地域性及阶段性的「公是公非」,并不就是正确的判断;唯有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在这个社会如此、在那个社会也如此,尽管风俗习惯不同,但原则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善与恶的标准。因此以佛法的立场来看,其善恶标准是以护生为第一,不认为外教徒为魔鬼,只能说他们的层次不够高,但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应该承认他们的价值。

至于「设身处地」的良心准则,可能对也可能错,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学识见闻是否够深广,人格的成长是否够健康,否则所谓良心,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见。

「为善止恶」是在知善知恶之后,从认知心发展成为语言行为及身体行为。既然能依客观的标准,知道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便当尽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约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不仅止于不伤害他人,而且要更积极地修福修慧。此在佛法中,有所谓「四正勤」的德目:「已生之恶当断除,未生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以此四德能断懈怠,故又名为「四正断」。这是在修道过程中,必须时时提起,念兹在兹的工作。

「不思善恶」即是修行到了心无罣碍得失的解脱层次,必定会从善恶相对的「有」,而至超越于善恶执着的「空」,才能算是究竟。故对于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萨而言,他虽为了众生得度而说有善有恶,而说知善知恶,而教人为善止恶,但在他们的智慧之中,乃是无善无恶的。

我常说:「世界上有坏事而没有坏人」,这算不算已到不思善恶的程度?不算,因我还有善恶之分,但我至少已根据佛法,考虑到人的本质都可能是好人。佛说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只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失去身心的主宰而动了坏念头、做了坏事,但在这之前及之后,这个人不见得一直在做坏事,也不是永远都在做坏事。只是在那一剎那间,念头混淆而导致行为的错误。因此可知,人在基本上都应该是好人。

曾经有人问我:「若有一个强盗杀了人,而他自己也受了伤,逃到你的庙里去,你会怎么处理?」我说:「当务之急,是先救人一命,不过问他是如何受伤的。」即使是做了坏事的人,也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如果我们常去盘算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会得,何者会失,那就不是超越,也不能从烦恼中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宗的六祖惠能,在他从五祖弘忍座下得法传承衣?之后,逃往岭南途中,被惠明追上之时,六祖便把衣?放在石块上,任他取走,惠明则说:「我不是抢衣?而来,是为求法而来。」惠能便说:「既然为法而来,请将心放平静,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么时,看看你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六祖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不须想到善与恶的问题,超越了善恶相对的执着心,主观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执着、烦恼,全都放下之际,就是本来面目显现了。所谓本来面目是什么?即是无所罣碍的清净智慧心,又称为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就是无得失的心、非善非恶的心。

五、禅的理论是什么?

禅的理论是什么?即是「似有似空,知有知空,悟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四句。

何谓「似有似空」?请问诸位,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了钞票是不是会有烦恼?没有钞票是不是更烦恼?究竟有了好还是没有的好?相信没有人会说没钱是好的。而禅所谓的有,是指有形的财产和无形的功德。无形的功德,往往要借助于有形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从有钱财而变为有功德,已是一大进步。因身外乃至身内的财物,犹如过眼的云烟,不持久也不可靠,功德则是盗贼抢不走、水火坏不了的,乃至多生多劫可以带得走的。

如果更进一步,对于功德,也不该执为实有,否则就是有为有漏和有限的功德。譬如梁武帝做了不少建塔斋僧的善事,菩提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那是因为梁武帝执有功德,希望有回报,便不是无上功德。故当以「似有似空」来做一切功德,是最好的。同时也要以「知有知空」的层次,来指导自己,配合他人。因果的定则,必定是有,因缘的聚散,所以是空;不为福报而做功德,为求佛道,当勤修行。

「悟有即空」又是更深一层了。《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所成的人生是有的,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观照,即知五蕴无常,五蕴本空,便是悟有即空。若见五蕴即空,便不会执着贪取五蕴,也不致厌离讨厌五蕴。所以患得患失的人,不能见到「悟有即空」的境界,若能「悟有即空」,则在得意时不会忘形,在失意时不会绝望,成功没有止境,失败不会持续。能做当做的便要不断地做去。

「非有非空」无所谓「有」,也无所谓「空」,《金刚经》说:「非法非非法」也即是这层道理。执「有」会烦恼,执「空」则消极,不执两端就会左右逢源。例如今天的我,为了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了建设法鼓山成为世界佛教的教育园区,若你们问我需不需要钱时,我一定说很需要。可是钱对我而言,就跟没钱一样,因这只是个管道,取有补无,而我本人仍然一介僧侣,两袖清风。这样的情况,说我有钱不对,说我无钱也错,宜说「非有非空」才好。

六、我愿无穷

今天法鼓山有十多万人在推动净化世界的工作,大家也期望能成长得很快,早日完成大业,而且常有人会问我何日能够完成?我总是回答:「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何日完成则不知道。」因此有位居士问我:「如此说法,是不是对于法鼓山的完成缺乏信心?」我说:「怎么会呢?」我对法鼓山理念的推动,是有绝对信心的,今日世界需要它,永远的未来世界也需要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全世界只要还有人类的日子,都会需要法鼓山的理念来帮助。这不是我的狂妄,也不是我的智慧,而是法鼓山所推行的正信的佛法。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来已历二千六百年,经过无数人的弘扬传承,我圣严只是参与弘扬的一分子;而且释迦世尊以及历代祖师先贤,都还没能把全世界佛化净化,我是何人,怎么可能盼望在我手上就能完成了呢?不是我没信心,而是我不能说这种话的。不过,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效法菩萨的悲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今生做不完的事,愿在未来的无量生中继续推动,我个人无法完成的事,劝请大家来共同推动。

(本文讲于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巴拉圭及巴西交界处的福斯市,由张智惠居士整理录音带,圣严法师亲自修正成稿)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