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子怎么熟的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录》卷七)
这个公案,是关于马祖的弟子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的一个故事,我把它大致解释一下。
法常禅师第一次到马祖门下,问:「如何是佛?」马祖告诉他:「即心即佛。」法常禅师马上就开悟。后来他就离开马祖,到大梅山开法度众生去了。马祖听说法常禅师已经开山了,就派了一个出家僧人去大梅山向法常禅师试探虚实。
僧人到了大梅山便问:「听说和尚您是曾经参访过马祖,您在马祖门下究竟得到什么了,所以到这里来开山传法呢?」
法常禅师回答说:「因为马祖向我说『即心即佛』,我就到这里开山了。」
这个僧人又告诉法常禅师说:「你可知道,马祖最近说的佛法又跟过去不一样啰!」
法常禅师就问:「怎么个不一样啊?」
僧人回答法常禅师说:「最近马祖又改口说『非心非佛』了。」
法常禅师听了以后便给了一个评语说:「这个老头儿真是会迷惑人了,要到那一天才不迷惑人呢?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它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到马祖门下,告诉马祖,他到大梅山见了法常禅师,法常禅师是如此跟他讲的。因此马祖就宣布说:「大众啊!你们知道吗?梅子已经熟了。」
二、机锋不在字面
这段公案在禅宗非常有名,因为法常禅师听到马祖说「即心即佛」就开悟,然后就自己做师父接引徒众去了,马祖要试探法常禅师究竟悟到什么程度,所以派了一个弟子去,告诉他上一次讲的是「即心即佛」,你开悟了,现在讲的是「非心非佛」,看看法常禅师有何反应。可是法常禅师不为所动,就说: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听到的还是一句「即心即佛」,所以不管它。
因此,马祖听了就很赞叹地说:「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山的法常禅师已经成熟了,可以做禅师了。
听到即心即佛就能开悟,非心非佛就觉得是惑乱人、迷惑人。那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两句话,究竟那个才对?这是个大问题。
依禅法来讲,「即心即佛」错,而「非心非佛」对;依开悟经验来说,因人而异,听到「即心即佛」可能开悟,听到「非心非佛」也可能开悟,这跟开悟本身并无一定之关系。
说「即心即佛」就是开悟吗?不一定。诸位!现在我们也念了「即心即佛」,诸位开悟了吗?但是法常禅师的确因为听到「即心即佛」就开悟;他悟的是「即心即佛」吗?错!他悟的不是「即心即佛」,只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不要认为开悟就是悟得「即心即佛」的道理。
那么「非心非佛」又错了吗?如果有人听到这句话而开悟,那是因为这句话帮他的忙,并不是因为懂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开悟,或是悟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道理。这个观念,诸位要了解清楚。
开悟与文字字面的意思,没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是有关系。所谓没有一定关系,是说「悟」,并不是悟那句话的涵义,但的确因那句话而开悟。譬如有人看到树上桃花开而开悟,其悟境即是悟得「桃花开」吗?不是!只是因看到桃花开,他就开悟了。又如虚云老和尚,因为在吃茶的时候,茶杯拿在手上,人家倒开水进去,好烫!一不小心,茶杯掉在地上打碎了,因此而开悟。是不是他的悟境就是悟得「茶杯打破了」呢?当然不是,若茶杯打破就能开悟,那给你一个茶杯打打看,你开不开悟?
祖师们开悟的经验并非就是悟了那个东西,可是当机缘成熟,他的心被一拨一点,突然间就开悟了,不是因为那么一句话,或那个动作,或那个现象使他开悟,而是因为参禅用功的那个人,已经用功到这个程度、这个火候,遇到这个情况在他面前发生,他就开悟了,这是禅的悟境。
昨天台北市发生这样一桩车祸:有一男一女两个人骑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驶,结果摩托车倒下来,两个人的头颅被大卡车压碎不见了,只剩下身体,惨不忍睹。大卡车是谁开的?不知道,已经开走了。听起来真可怜,也很可怕。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这跟开悟看似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讲这个案子?那也是一个案子──无头案。并不是因为骑着摩托车而掉下头来,也不是因为骑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走而头掉下来,更不是因为卡车经过而头掉下来。就是正好碰得巧,碰到一起,头就掉下来被压碎了!我们不能说:「从此以后不能有一男一女,骑着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驶,否则头就可能被卡车压掉。」每天车祸案子层出不穷,因有各种各样的车祸,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死亡情况。
开悟,也是一样,不过开悟的人,并没有像如今发生车祸的案件那么多。每天几乎都有人因车祸而死亡,却未听说每天几乎都有人因参禅而开悟。所以这里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并不是这两句话有什么古怪或魔术。「即心即佛」使法常禅师开悟,是因为法常禅师见了马祖,马祖说了这句话。若不是法常禅师见马祖,当时也不会有人因马祖说这句话而开悟。恰到好处,在这个时间,说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开悟啦!
当然马祖大师能够识得:什么根器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说什么话,就能让他得到开悟的消息。
三、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的心。佛是什么呢?佛是彻悟、大觉;是自觉、觉他、觉满的意思。什么叫作「觉」?大梦已醒即是觉。大梦又是什么?就是烦恼生死梦。什么是「烦恼生死梦」?就是在烦恼生死之中,把烦恼当成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把生死当成自己旅游的乐园。人在生死中,佛称为苦海。什么是苦海?就是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蕴炽盛苦。在苦中还念念不忘,舍不得这样那样,而所追求的,都是生死环境中的种种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把生死过程中,所遇到的苦因苦果,当成追求的目标,一生又一生,了无已时,那是在做生死苦海的大梦。
求不到觉得很苦,求到的觉得不稀奇,再换一个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为止。到要死亡的时候,尚觉得有许多事物没有追求到;这种种的舍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还觉得很喜欢这个生死的环境,还觉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着它不放,这叫作「做大梦」。
「觉」是从生死的梦中醒来,不再追求任何东西。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不为烦恼所困扰,就是觉。不但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他人觉悟,就是自觉、觉他;自己已经彻底觉悟,则是觉满;所以自觉、觉他、觉满,便叫作佛,称作大觉世尊。
众生的心,本来跟佛的心是相同的,佛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和众生心,是同一个心,佛心就是众生心。为什么说「三无差别」?
因为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众生的烦恼心转成清净的佛心;不清净的众生心是烦恼心,清净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与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众生未悟时,此心是睡着的,一旦醒悟过来,则知众生心就是佛心,所以即心即佛没有错。
四、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我们的心当成佛的心,或不当成佛的心,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认为凡夫有一定的心叫烦恼心,而佛有一定的心叫清净心,那凡夫永远不能成佛。所以「非心」是不要认为有一个心是众生的心,或者是有这么一个心叫作佛的心。既不是佛的心,也不是众生的心,那么有众生也应该有佛啰?没有不变的众生,也没有定相的佛!为什么?因为众生不会永远是众生,如果众生永远不能改变的话,那就没有人能成佛了。众生能成佛,所以众生不是真的;众生的心能变成佛的心,所以众生的心不是真的。如果真有一个众生的心,众生就不能成佛了。反之,亦不能说佛也有一个心,佛亦不是真正有一个什么固定的心,叫作佛的心;成佛之后,法身遍在,即无相也无心。
所以,众生无常心,否则众生不能成佛;佛也是无心,如果有心,那不是佛,那叫有相、有执着、有我,岂能算是佛。
那有没有众生呢?没有!为什么?若有固定的众生,这个众生就完了,没有希望成佛了。相同的,如果执着有一个佛,那众生成了佛,就成为永远不变、永恒存在。如果到处都遍在,那就变成泛神论了;永远现佛身,那就变成多神论。佛教乃是无神论的。
因此,佛只有无尽功德,没有固定形象。佛是无相的,处处在,也处处不在,所以叫作如来如去。所以不能讲「有佛」,说「有佛」是毁谤佛。但也不能说「无佛」,否则又成了断灭见的唯物论。因此讲「非心非佛」是对的,因为佛心无相;众生有相,但众生不是真的;有相的佛不是真的佛。佛是无心、无相的,却有其悲智的功德作用,所以说「非心非佛」。
五、信心十足
现在请问诸位:「大梅山法常禅师听到了什么话而开悟?」答:「即心即佛。」又问:「你们听到了没有?」众答:「听到了。」
我又问:「你们听到以后开悟没有?」众答:「没有。」那就是说「即心即佛」这句话,对你们立即的开悟,完全没有用,但也并不等于是句废话。
我再问:「马祖去考验法常禅师时,是用那一句话考验他?」众答:「非心非佛。」我说:「结果法常禅师说:『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知道是即心即佛。』现在诸位听懂了吗?」众无语。
法常禅师是否很执着?牢牢的执着他听到的那句「即心即佛」?不是!诸位不要上圈套,如果他执着这么一句话,能算开悟吗?因此,他是以平常心来处理这样的一个考验。所谓「平常心」就是:「我当时开悟,就是听到这句话,我的经验是如此,至于马祖大师又说非心非佛,那是他跟另外的人讲,和我没有关系。」所谓惑乱人、迷惑人,意思是说:这个老和尚的花样、手段蛮多的,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样说,如果头脑不清楚,就跟着被他弄得眼花撩乱;今天讲这个,明天说那个;究竟什么意思啊!没有开悟的人,这样一听就混淆错乱啦!可是马祖大师真的用这两句话帮助两种不同的人。法常禅师得到的帮助,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非心非佛」则也许真的帮助了其他的人,然而对法常禅师来讲,他只经验到「即心即佛」。
为什么马祖说法常禅师「熟」了呢?因为他已经信心十足,已经不受外边眼花撩乱的情况动摇了。法常禅师若非真的开悟,听到马祖又说出另外一句话时,或许会觉得很惊奇的,以为他当时听到的、经验到的,可能有问题吧?如果真的如此,他当时就不是真的开悟。由于法常禅师对自己的经验,非常坚决的肯定,所以马祖说他「成熟」了。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六日圣严法师讲于农禅寺禅坐会,丘松英居士依据录音带整理成文)
放松身心
教给各位一个呼吸的方法:吸气时观想非常的清凉舒畅,好象因为吸一口气,把体内浊气都排了出去;呼气时把身体感受到的重量、负担──身体的重量和头脑的负担,都随着呼气而排了出去。
换句话说,诸位练习把身体放松、头脑放松、眼球放松,身体每一部位都放松,然后注意呼吸,感觉从鼻尖出入的呼吸很舒畅、很舒服。
平时不知道呼吸是这么的舒服,其实能够呼吸,便是得天独厚的享受。
一、把压力、负担全部呼出
吸气时不要注意吸的气到了那里,只要想象吸进去的气,把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像窗子般打开,体内所有的废气全因吸气换掉。呼气时则慢慢呼出,把身上所有的负担、压力、感觉,全部随着呼气而排得干干净净,就像把仓库里所有陈年霉货,清理得干干净净。
然后渐渐觉得身体虚虚渺渺,不像是一个有阻碍东西,而是四通八达、舒舒畅畅,呼吸就像和煦的微风穿透身体一样,非常温柔明净轻松。这时候因为身体没有负担,头脑也没有压力,所以非常舒畅安定而喜悦,一种淡淡的、轻轻的喜悦。
然后再运用三个原则:观──运用方法,照──知道正在运用方法,提──发觉到离开方法时,立即轻松地回到方法上。
如果打坐不运动,气脉不容易通,因此要做柔软体操。打坐和一般运动的体验不一样,效果、利益也不一样,因为一般运动只是使身体舒畅,但头脑不可能很宁静。要头脑宁静,还是得打坐。
失眠是因为脑神经紧张,而工作繁重、忧虑过度,会使脑神经紧张。用脑过多时,虽然未到达头痛的程度,但头会发热。各位不妨用手按摩眉棱骨正中,如果不痛,表示头脑不紧张,如果会痛,要按摩此处,因为这两条筋一直通到后颈。按摩时要缓缓用力,使它感觉到痛,而不是强力刺激它,按摩太阳穴的效果都比不上按摩这两个眉棱骨的显著。
二、随时练习放松身心
诸位应该随时练习放松身心,一般人坐车时,筋骨常因车子的行驶而紧张,坐飞机时也因为飞机在动而难以睡得很熟,但如果能够尽量放松总是好的。我一上飞机就能睡觉,可以从美国一路睡到台湾;我很喜欢上飞机,因为平常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睡觉。
最近报纸上报导。有位记者问达赖喇嘛:「你做不做梦?梦到些什么?」他回答说:「有时梦到女人来找我,我第一个念头是女人很可爱;第二个念头是我是和尚,不可以接受她;第三个念头是女人不见了。」
我问弟子:「达赖喇嘛的自我表白,在你看来以为如何?」弟子说:「这是工夫呀!不简单。在梦里还能知道自己是和尚,还能拒绝女人,真不容易。」
我说:「是的。不要觉得达赖喇嘛做了这么久的和尚,还是位活佛,竟然也会梦到女人,这是什么话!梦到女人没关系,不接受她就可以了,这也是修行的工夫。」
我们平常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晓得自己是在什么状况下?心态如何?动作如何?就能随时随地该拒绝就拒绝,该完成就完成。这是禅修的工夫,连睡觉时都有用。
三、境界现前也不为所动
有人睡觉时,梦见被强盗追杀,全身紧张;如果头脑放松,身体肌肉放松,就不会做类似的恶梦。平时经常保持身心放松,便能于遇到突发状况时,身心还是处在平常状态,不会恐惧、紧张。不过,必须靠经常打坐才能真正做到松弛,而平常也要练习。
诸位桌上有个红包,里头不是现金,但上面的两句话,对诸位会有受用,可以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分享。「识己识人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这两句并不是我自己的话,我只是把它们凑在一起,但人人可以用得到。有位报社的副董,因为辞职而很难过,但一看到这两句话就想开,知道自己可以离开了。另一位女士也是在报社工作,正考虑要不要接任一份杂志的总编辑,看到这两句话,就决定接受了。
因此,我想不管是进是退,只要自己知道是否适合就好。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在社会菁英禅三联谊会开示,单德兴居士、江美宝居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