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我心中的少林 》
电影《少林寺》
我出家的第二年,电影《少林寺》热映,在一毛钱一张票的时候,创下了过亿的票房,确实是个奇迹。为此,这些年来,不少人问我,是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才有了少林寺如此兴旺的今天?许多文章还根据门票统计说:“从1974到1978年少林寺总共的游客是20万左右,而1982年一年少林寺的游客就达到了70多万人,1984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260万人,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
对于“是电影成就了少林寺,还是少林寺成就了电影”这类问题,很难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来回答。但一提到电影《少林寺》,我就会想到一位重要人物。
这位重要人物就是廖承志。电影《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亲口对我说过,是廖承志提出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廖承志传》里也有关于廖承志与这部电影的记载。
廖承志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港澳办负责人、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文革”后邓小平亲自推荐他出来工作,邓小平说:“侨务工作恢复,要有庙,还要有菩萨,这个菩萨我给你们请来了,就是廖公。”
廖承志对文艺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对武打电影情有独钟。据说他和他的姐姐廖梦醒都曾经跟孙中山的保镖学过武术,所以他懂得武术。他看了香港著名武打影星李小龙主演的影片《精武门》后,赞不绝口说:这不是一部很好的爱国影片吗?他一再鼓励香港的电影摄制人员,不要有条条框框,要敢于用最新的理念去拍摄一部有关少林寺的电影。
当时,香港的一家影片公司写了剧本,廖承志看了,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并要求调整演员。他说:必要时可以请日本的演员,日本有一个少林寺拳法联盟,已付了买片的定金。廖承志一再要求“要找真有功夫的人当演员,而且要到内地实景拍摄” 。果然不久后,中原电影公司就邀请了李连杰等几位武术高手担纲,在河南省嵩山实地拍摄了电影《少林寺》。
筹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香港的摄制组甚至都不知道少林寺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在山东,有人说在福建,最后北京说少林寺就在河南嵩山。他们从广东买了火车票到郑州火车站下了车,登封的革委会开着吉普车去接他们。电影从立项到拍摄,都一直叫《十三棍僧救秦王》,直到最后公映之前,才改为《少林寺》三个字。
影片拍摄完成后,廖承志主张大力宣传,并建议在春节期间上映,因为春节看片人多。在廖承志的精心策划下,电影《少林寺》一炮打响,轰动海内外,港澳人人争看《少林寺》,台湾有人专门到香港看片,美国也放映了这部影片。内地当时刚开放,可看的东西太少,除了样板戏,除了那几部红色电影之外,没啥东西看,所以《少林寺》电影一出来,轰动了很长时间。
尽管少林寺有近1500年的历史,积淀了很深的文化底蕴,但到了“文革”的后期,已经折腾得差不多了,仅一座破庙,几个和尚而已。如果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没有廖承志的鼎力推荐和精心策划,会有一部以少林寺为题材的轰动全球的电影吗?
只要历史出现转折,少林寺的生存环境一旦发生变化,你就会发现,少林文化依旧是那么灿烂,依旧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电影《少林寺》,不少是用少林寺的素材和实景来拍摄的:
白衣殿内,一面是和尚练拳术、对搏的壁画,另一面是和尚练刀、剑、戟的壁画,个个栩栩如生。白衣殿的后壁是纪实壁画,描绘着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电影《少林寺》就是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创作的。
千佛殿内绘有五百罗汉的壁画,形态各具特色。铺有四方砖头的地面,明显留有48个陷坑,这是少林武僧当年练功时留下的痕迹。电影《少林寺》中师父率领众棍僧苦练少林拳术便以此为实景。
自电影《少林寺》拍摄成功后,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少林寺为题材的影视剧陆续有几百部。
由廖承志倡议,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配合宣传国家的战略,由政府主导拍摄的一部电影《少林寺》迅速风靡全球,那个时候的确给衰败中的少林寺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这种作用和效应,当然是不可低估的;对少林寺和少林文化的宣传来说,今后也是难以超越的。
这就是电影《少林寺》产生的大背景。所以,与其说是这部电影成就了少林寺,不如说,是改革开放大背景推动了电影《少林寺》的热映,从而拉开了少林寺再次中兴的序幕,使这座佛教圣地、禅宗祖庭,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