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我心中的少林 》

开启智慧,点燃心灯


  少林寺能不能兴盛,就要看我们对僧才的培养了。少林寺真能到了禅师如林那一天,才是真正中兴到来的那一刻。

  现在少林寺禅堂里的一些中老年僧人是相当优秀的,他们的修持、学问、见解都很好,另有相当一部分很年轻的僧人,还有待于培养,有待于提高。

  少林寺仅通过用少林功夫传播发扬禅宗文化是不够的,还要用问禅的形式来发扬禅宗文化。为此,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问禅活动,以问禅为主题,下面有一个系列,比如机锋辩禅、书法、摄影、名师讲座、祈福活动、朝圣礼祖等等,既能宣扬佛教的义理,也能办出自己的特点。

  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机锋辩禅活动。全国各地的寺院以讲经、体验出家生活为主,保持传统。我们结合祖师的机锋、西藏的辩经、英国大学的辩论赛,综合几种模式,推出机锋辩禅,让四众弟子都能参与。

  所谓机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辨和表达的语句,禅家多用机锋之言,来验证对方的悟道程度,机锋是做一个禅师应具备的能力。僧人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提高他们的学识,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是极其有用的。

  机锋辩禅是禅宗的传统,已有千年历史,可惜近百年来已无这一活动。近些年少林寺举行的少林问禅活动中又才恢复了机锋辩禅。我们将有修正有见地的年轻僧人集中到一块,让他们去碰撞,去辩说。

  机锋辩禅的题目我们也是精心筛选的。都是从禅宗的公案、祖师的语录、参禅的话头,结合东方的智慧,作为选题。比如2008年的题目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宗下曰:不思而知得第二头,思而知之得第三手,何为第一?”“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2009年的题目是:“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为什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独尊什么?”“古德曰:‘无佛处不可停留,有佛处急须走过。’试问汝向何处安身立命?”“达摩面壁,背向何处?”这些都是禅宗有名的典故,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参悟的。

  做了三届机锋辩禅,效果很好,大家都认可,佛教界认可。2010年报名的人会很多。我认为,佛教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要承担佛教的兴衰的责任。少林寺作为一个主体,它对佛教的发展,禅宗的兴衰更是有责任的,所以,我们愿意承担也应该承担这一份责任。

  活动期间,我不担任评委,我出主意,想办法,做服务,请高僧。看到一个个年轻的僧人在辩禅中脱颖而出,我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意:只要有了人,什么还会没有?

  这些年来,有100多位大德高僧、文化大家、学界泰斗到少林寺,参加少林问禅、机锋辩禅、百日峰会、以及禅宗、律宗、少林功夫等国际研讨会,10多个学科领域的名家或先后、或同台,首次跨界说禅,祖庭问道,禅风激荡,一扫佛学界老面孔赶场子的多年一贯制,引起社会和媒体的热情关注。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关门弟子绍云禅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茂昆博士、印度高僧圆度达摩法师、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国际知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歌唱家朱哲琴女士、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林福来博士、台湾画家邱锡勋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先生、北京大学佛学大家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增文教授、台湾光启文教社社长鲍立德神父……沿着祖师的足迹、遵循心灵的指引,他们接踵而至,悄然走进禅宗祖庭少林寺…… 依我看来,名人也都是高人啊,他没有高人之处,也不会成为名人,按传统的说法,这些人我们都称为善知识,他们来少林寺,是贡献他们的智慧来的。通过一个个讲座,一次次评委点评,把他们的智慧拿来与大家分享,这不是很好吗?所以要主动积极的心态让社会上的高人来参禅,这是很难得的一个事情。机锋辩禅这一个宗教性质的活动,有这么多学者、名人来了,可以潜移默化、培养人才、激励后学,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没有这群人的话,活动影响力就不会有这么大。

  再说,历史上王维、王安石、苏东坡等等,许多文化大家参与寺院的问禅活动。如今,我们更要把社会上的科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其他宗教的代表,这些世上的高人请来,这不仅是少林寺有面子,而且通过少林寺机锋辩禅这个平台,提高社会对禅、对佛教的整体认同感,能够参与佛教,认识佛教,推动佛教人才的培养,这有何不好呢?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