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7:3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 》

书首礼赞与立宗

书首礼赞与立宗


 

      南无室芒古茹帕雅(梵音)
      敬礼具德上师(汉义)
      尊您自性离戏论然色身戏论尽展示,
      离诠超越词句声而自声无毁妙音现,
      自他二现①相所净桅悲心相乃利乐本,
      敬礼一切无实有实②遍主金刚持自在;
      
      尊心成就胜寂恬即智慧盈满所知虚空体,
      悲心凉光唯为飘泊轮回长夜无知众生动,
      依诸有情意乐差别三乘③法理光浑放射语,
      离熟身圆④胜师月释迦王趾甲光尘顶礼取;
      尊悲心住少分亦辨了不了义百典义,
      如实讲辩著作时能无阻赐以无畏智,

注释:
  ①二现:承认内心和外境分别在的感觉。
  ②无实有实:即无实有,无有功能,是不能发生作用者,如虚空等一切无为法。有实,即实有法,具有功能,能生起各自取训和各自后续自果之一切色法、心法及不相应行法。
  ③三乘: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
  ④离熟身圆:离,即离系,远离烦恼系傅;熟,即完全成熟。
    
      平常隐蔽分①甚深真实性能使便利通,
      敬礼胜本尊妙金刚亦是辩才胜施库②;
      
      现起深明原始真见所增益法皆为伪, 
      心与法界无别如空体性完具基、道、果③,
      智身者射箭大士等圣境印度诸大圣,
      与教法开宗祖师玛、米、麦、俄、粗④我顶依;

      胜者本已证菩提然佛授记现佛子情,
      月光童子怜爱雪域众生化舞育比丘,
      于些五浊恶世广发了义讲辩诵经声,
      岗布瓦名贯三域此本师第二我敬礼;
  
      雪域一般贤正⑤与诸自诩成就密乘者,
      虽以推理察验证成然所成就唯片面,
      亲见内心实相善巧不费辛劳宣他人,
      谓无匹玛尔巴噶举及其传承我敬礼;
     
      纵以三界所有至高顶髻喷焰末尼严,
      不及尊足迹光尘美愿此引导人天德,

注释:
  ①隐蔽分:三所量之一,领纳体验所不可知,但借因由之力可以推知者,如身内有色诸根、无我、声是无常和有烟山中之火等。
  ②胜施库:殊胜布施藏库。
  ③基、道、果:即基道果三位,大小乘的见修果三位。基位,指起因或基础;道位,指修行的方式或方法;果位,指证得佛果。
  ④玛、米、麦、俄、粗:即译师玛尔巴、尊者米拉日巴、麦敦·村波索南坚赞(福幢)、俄敦·却古多吉和粗敦·旺安等五师。
  ⑤贤正:贤正善良,指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和心地善良三者而言。

      即总摄佛子海大勇再弘佛教大乘师,
      光辉无边普照怙主正法宝幢永胜利。
     
      于诸大仙以关照,
      引众生赴菩提阶,
      由三藏与四续部①
      法钟鼓响一切城;
  
      十万主张大河流,
      汇佛教理无热池,
      种种义理津多故,
      宗论成于各心境;
   
      教法心要名“大印”,
      能灭名言假幻轮,
      能破心造诸验了,
      道乃显密共了义;

      多闻了不了义经,
      善思善察其义理,
      复与正义修结合,
      为欲解脱者所求。

      完全净妙《大手印》甚深宝藏之统治者,

注释:
  ①三藏与四德:三藏是律藏、对法藏(论藏)和经藏。四续是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
         
      圣境印度千百大圣共祖大仙萨罗诃①,
      雪域百圣解脱窟名无匹塔布噶举派,
      诸公正善巧成就者皆散缤纷赞美花;
            
      故其语旨与传规,
      如诸智者所讲说,
      我尽所能汇于此,
      显扬其理之宗规。
注释:
  ①萨罗诃:印度一波罗门名,是最初弘大乘密教者。据说是龙树论师之师。

          玛尔巴噶举派的决定


  对此,是这样讲的:于此娑婆世间①,以权威、能力和富贵圆满而最极自豪,为梵天②、帝释③、遍入天和大自在天等世间所有至高者所礼拜,并为仙人和大圣亦特别赞美,又为天与非天、干闼婆④、鸠盘荼⑤、人或诸胜龙等亦稽首膜拜,故于无余有寂⑥之顶端,遍布了趾甲印迹;又因无缘⑦的大悲事业无量,故成为同等三世间刹土之所有微尘的诸众生之不共亲友,他便是胜者甘蔗人⑧无匹释迦狮子。而将于其善说的教法与证法大宝之荫疵获得诸休息安慰,决定为当前与长远的无余利乐之惟一来源,这便是惟一正法。所以,我等这本师正等觉随顺诸化机的无边种类、意乐和根的等级而讲说的诸不可思议之法门,便是一种进入究竟解脱大寂静城的无上方便且为同一旨趣。但是,现世中由于继持者各个善巧成就

注释:
  ①娑婆世间:佛书说,在南赡部洲修学佛法不须怖畏,故名此洲为婆娑世间。
  ②楚天:即大梵天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往佛之右边,手持白佛,以对于帝释。
  ③帝释:即帝群天。佛教护法神之一。为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立善见城。
  ④干闼婆:寻香。以香为食,故名寻香。天神之一类,又称天界乐师。
  ⑤鸠盘荼:瓶腹,瓮形鬼。为吸人精气之鬼。佛书说为大海中一种似人的夜叉鬼怪,头上生有各种动物的头,肘部、膝盖和耳轮都长有发状肉丝。
  ⑥有寂: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    。
  ⑦无缘:无所得。除彼所缘,更无过所缘之思。
  ⑧甘蔗人:释迦佛的别另。

者的不同智能差别,就在基位抉择正见的方法、道位修持的方法和所得果证得的方法等上,各自的意趣指向、每一显密法类提不提取精要的判别和引导化机于道的方式等便各有稍许不同,因此产生了种种不同的宗派,梵语说为悉檀多。悉地,意为“成就”阿多意为“到达边际”,拼合在一起,故成“悉檀多”,翻译成“宗派”(所成的边际)。所以“宗派”真正的含义实质或正确的道理就除此而外,别无其他。那种心念“唯是此”,而于各自心目中依理树立或全无犹豫而确定的部分,就是所成的边际(宗派)。由于这是从理论法则上来讲说,所以称做“论说宗趋”。
  总之,人类有加不加入宗派两类,而加入宗派者又有外道徒和内道徒两种;内道徒又成为四个宗派①。这些将在下面略讲。如是在雪域藏地,也是自从遍智佛的教法大宝于一切方隅弘广以来,由藏地各个智者与成就者的智能和讲修的语旨等的差别,而形成了一些稍有不同的宗派。如说:
             “宁玛、噶当、道果、噶举巴,
             香巴、希解念修成六派,
             继持道统八位大乘师。”
又讲道:
          “法臣吞米②、贝若③、噶、焦、祥④,

注释:
  ①四个宗派:即中观派、唯识派、经部和有部派。
  ②法臣吞米:即崇法大臣吞米桑布札,叶蕃王松赞干布时一大臣名,早年奉命赴印度留学,精研梵文和佛学,还藏后首创藏文,初译佛经。“吞米”是氏族名,“桑布礼”意为西藏学者,是印度人对他的敬称。藏史称为七良臣之一。
  ③贝若:即贝若杂那(遍照护),又译作毗卢遮那。藏族大译师,是吐蕃王赤松德赞时,在桑耶寺初次选拔藏人出家预试七觉士之一,后为西藏早期三大译师之一。
  ④噶、焦、祥:是八世纪中吐蕃王赤松德赞时,噶瓦拜则、焦若·鲁坚赞和祥·益协德三位藏族青年译师的简称。
  
             努钦①仁桑②、多罗③萨迦巴④,
             布敦⑤掌讲传统十大柱。”
如此所讲,虽然出现了名为十八位讲修大乘师的彼等宗派,但是,在当今一切时中普遍有名的,当是宁玛、噶举、萨迦和格鲁等四大教派。在彼等四大教派的任一派中,藏地十八位讲修大乘师的讲说传承和修行传承系统的大部分语旨与传规,除了突出的重点有所不同外,传统并未中断,并以相应的讲修之门而修持着。这是由于彼等教派犹如一块圆蔗糖,义理的旨趣同一的缘故。即如班钦·唐吉钦巴⑥的《大印根本大道》中所讲:
            “《俱生和合》、《大印盒》,
            《五俱》、《一味》、《四种字》,
            《能息》、《能断》、《大圆满》、
            《中观正见引导》等,
            各别安名虽很多,
            但由通了义教理,
            且有觉受瑜伽师,
  
注释:
  ①努钦:即努译师桑吉益西。吐蕃王赤松德时一大译师。传称他精通七种语言,曾将大班智达毗玛拉弥扎所讲的印度佛经译为了藏文。
  ②仁桑:即仁钦桑布(958-1055)。他是天喇嘛智光派往印度学法的二十一人之一。他精通梵藏两种语文,毕生译经甚多。后人称为大译师。他又迎请印度法护、慧护诸律师广弘毗奈耶戒。
  ③多罗:即译师多吉帕(金刚吉祥)。是赤松德赞时一大译师。
  ④萨迦巴:是指昆·衮乔杰布(1034-1102)。他在1073年建萨迦寺,是萨迦派祖先第一代。
  ⑤布敦:全名布敦·仁钦竹。藏族著名佛学家。藏历第三饶迥铁虎年公元1295年生于后藏夏麦地方。为超普译师的三传弟子,后居夏鲁寺。所传教派名为布敦派,亦名秋季夏鲁派。有《佛教史》等著甚多。
  ⑥班钦·诏吉钦巴:唐吉钦巴是称号,本名罗却坚赞,为班禅四世。1601年他住扎什伦布寺,作为扎什伦布寺第一任座主,以后由他转世的话佛继承了法座。
    
               观之意趣皆同一。”
和如伟大的五世所讲:
         “无偏宗派蔗乳等,
         不同甘甜差别大。”
云云等甚多。此外,克珠米旁巴①讲道:
         “《大印》、《道果》与《能断》,
         《双运》及《大中观》等,
         不同名称许各别,
         实际乃是逾心智,
         是故一切皆相同。”
  如此所讲,其究竟旨趣,无不同一。然而在当时形成的有稍许不同的彼等教派中,现今于些雪域之境能将喜金刚现为人舞、续部海主、现证殊胜真实性已达究竟,以使有缘利要者即身即世成佛的讲经者、智者与成就者的主宰、一切特金刚者的顶宝、彻底顶礼无污白光的趾甲骨文者是大译师·吉祥玛尔巴·却季洛追(法慧);将所树的宗规执持于赡洲无匹之主、智慧悲心能力等一切德宝盈满的大海是吉祥至尊曰巴钦布·米拉协班多吉(苦行大师·米拉笑金刚);为佛亲自授记赞美为佛子月光童子、袈裟舞蹈的游戏、广发了义法音,以显扬能仁密意者、以融合噶当教法与米拉《大手印》二法流的教授来引导有缘弟子于即身世成佛之地的开宗大师是名享三域的吉祥无匹岗布瓦②。这三位上士名为噶举派三祖师,是一切修行传承系统的教主,而所谓噶举“四大八小”也全是此三位祖师

注释:
  ①克珠米旁巴:即米旁·却珠嘉措。迦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也是该系的最后一世。
  ②岗布瓦:是米拉曰巴的弟子,噶举派支系塔布噶举的始祖。公元1014年生,名索南仁钦,1093年逝世,弟子甚多,成为噶举派的一个重要分派。
  
的伟承继持者,而且藏地的讲修大教主、智者、成就者和成为如本师第二等许多正士也显然是这三位上士之语旨与传规的继持者。所以,应当略述他们如何开一代道统大宝宗风的情形和见修方法的决定。
  法主玛尔巴噶举的宗规,对于以讲修之门来修习佛金刚持的无垢语旨和《胜乐》、欢喜》与《密集》以及《幻身》、《直超》和《四座》等诸无上续部为首的显密经义大海的方法来讲,是一种特别优异的宗规。此宗规最初是由佛金刚持传与大圣底洛巴①,而由他传出的。这位自在圣人底洛巴,按共同所讲,他被大乘师大圣龙树尊师摄受后,由示现了能教授因位波罗密多道之情,而成为无比的大智者。当殊胜的真实性证悟该现前时,他在西印度索玛布日山寺,于十二年间做了修证。由于修习了道的的证悟,所以获得了大成就者之地。传说此后他仅一讽诵《笃哈》②金刚歌曲,十二万城镇的诸士夫便得解脱,八位获得成就的弟子亦如是成办利生事业。大成就者底洛巴领受了近传与远传的二大语旨,其中远传的语旨,如其所讲:
                 “龙树、咱热、罗瓦巴,
                 以及善缘空行母,
                 依止四大语旨师。”
  就是这四种语旨。第一语旨,由金刚持传与因陀罗菩提王、龙所变化的瑜伽母、地神毗苏迦瓦、大成就者萨罗诃和大圣龙树尊师。是从龙树尊师听受了父续《密集》及其圆满次第五次第的当面指点、《多刚四座续》及其口诀、《六法》中的幻身和迁识与入舍等而领受
  
注释:
  ①底洛巴:原名慧贤。公元十世纪印度那若巴的上师,为修密宗得成就者。因曾作榨油工,故名底洛巴。
  ②《笃哈》:笃哈本是印度一高僧名。此书是收集他所作的证道歌,又名《笃哈藏》。
  
的彼等的语旨。第二语旨,金刚持传与智慧空行母、古古日巴、咱热耶巴。是从咱热耶巴听受了母续《玛哈摩耶》与《六法》中的诸梦境法类而领受的语旨。第三语旨,由金刚持传与金刚手、卓毗赫鲁迦、毗哈那班杂和罗瓦巴。是从罗瓦巴听受了《胜乐》等母续全部和《六法》中的光明为主的贺满次第的诸法类而领受的彼等的语旨。第四语旨,由金刚持会与金刚手、无支分金刚、莲花金刚和善缘空行母。是从缘空行母听受了《吉祥喜金刚本释》诸续和《六法》的教授全部,此外特别领受了拙火①的语旨。如是佛金刚持的证悟与义理的传承便完全转移到了尊者底洛巴的心相续之中。他又从咱热耶巴学习了拙火的语旨,从龙树学习了幻身与光明的语旨,从罗瓦巴学习了梦境的语旨,从乐成空行母学习了中有与往生的语旨。此外,又从因陀罗菩提王听受了他身智的教授和从摩定喀听受了夺舍的教授等远伟的语旨。此远传语旨虽有某些少许的不同,但如吉祥让迥多吉②听讲:“三藐三菩提佛大金刚持讲与了密主等诸菩提萨埵。由彼等将四大语旨传与诸传承师,即龙树、提婆、月称和摩当吉等系是南传派。卓毗巴哈巴、毗那萨、罗瓦巴和因陀罗菩提等系是西传派。鲁伊巴、遮定喀巴、达日迦巴和苏卡哈日等系是北传派。乐成空行母、唐洛巴、辛洛巴和迦那日巴等系是东传派。”
  若讲近传,即如其所讲:“底洛我无人上师,吾之上师一切智。”

注释:
  ①拙火:又译作猛厉火,脐轮火或绝地火。梵音译作旃陀离。是脐间本有的俱生热力。密乘圆满次第根本法之一。集中坚守脉、风、明点,使脐中梵文短阿燃起乐暖。功能猛烈焚烧一切不净蕴界,灭尽一切烦恼寻思,迅速生起俱生妙智。
  ②让迥多吉:意译自然金刚(1284-1339)。迦玛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生于后藏贡塘地方,七岁在粗普寺出家,十八岁受比丘戒,广学迦玛噶举、宁玛派、希解派许多教法,后来去西康游化,在类乌齐一带创建迦玛拉登寺,后回粗普,在后藏萨迦、江孜等地传法。公元1326年曾到拉萨。后又去西康迦玛地方修整寺宇,收徒传法。公元1332年受元文宗之诏来到北京。公元1334年离京返藏,至粗普寺后,又退居桑耶寺。公元1336年应元顺帝之诏第二次去京。公元1339年贺寂于北京。

  由于是直接从佛金刚持听受了密宗四续部的教授和金刚瑜伽母付与了耳传宝三法类藏,所以一切教授的精华皆集于这位大圣一身。他是由长期成办利生事业后,未舍肉身而飞游于天界空行之中。他的弟子甚多,但是于此节中要讲的当是尊者那若达巴。此尊者在摩诃巴拉(大护)王之子贝雅巴拉王时期,出生于迦湿弥罗①婆罗门族之胜种那若达巴,名为圣贤的种姓,故名那若达巴。他自幼学习吠陀经义,十分精通。由于敬信正法,所以去了中印度,从亲教师益希畏(智光)出家为僧,起法号为年扎桑布(美名贤)。他精通大小乘的一切藏,并又请教了密教的一切内外续。成为大班智达时,他守护那烂陀寺与戒香寺的北门,胜伏了外道的一切辩难,所以被赞誉为吉祥季美扎巴(无畏称)。他在广行听闻与讲说中,自心全然不住于满足的一刹那,每夜都在常修胜乐轮的瑜伽,所以获得了共同悉地与他心智等。诸多空行母展现圣容,策励道:“东方有阿闍黎名底洛巴,当赴其座前,能得悉地。”遵此策励,他寻访底洛巴而得参见。于其座前以修行十二大苦行②之门,使上师欢喜而依止,从而最终凭依言说与表传,领悟了密教的一切义理,并升登于成就之地等。如是传记于整个圣境印度与雪域藏地普遍流传,故不拟在此广述。此阿闍黎的弟子有辛迪巴等守门的诸班智达和具德阿底峡等诸多教主。继持《注释续》的弟子中,四位善巧父续者是那布·吉美多吉(黑行·无畏金刚)、毗卓哈都、杂雅迦热和迦湿弥罗阿迦热索哈等四位。玛那迦室、达磨玛底、旁顶巴钦布和扎杂切达等四位是母续四善巧者。贝乔·卓毗巴、日日巴、甘达巴和迦索日巴等是获得悉地的四弟子。此等仅在我藏地为人

注释:
  ①迦湿弥罗:亦译箇失密,即今克什米尔。
  ②十二大苦行:是指印度佛学家那若巴遵其师底洛巴之命,修行的十二大苦行:1.居高跳远;2.竹签穿腰;3.跳入火坑;4.吞食污泥;5.窍米食宴;6.夺王之妃;7.盗臣之妻;8.娶妻;9.金刚击身;10.献妻于师;11.水蛭河中以躯代桥;12.旷原献曼陀罗。

所共知而已。传说当时圣境印度的大多数斑智达与成就者都顶礼这位阿闍黎。
  如《噶举金鬘》中所载,金刚持与四大语旨的传承上师底洛巴和那苦巴事迹已有详广的讲述,但这里仅做草述亦可。
  现在于此,决定无匹玛尔巴噶举派,是当正说即此道统大宝于藏地最初开一代宗风的祖师与如何开宗的情况、其继持者噶举“四大八小”如何产生的情况和法王卓贡噶举派的宗规等。附则:诠说香巴噶举的源流。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