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0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中国僧伽行持 》

三、夏雨好安居

  ◎雨安居源出印度
印度的夏季多雨,在豪雨冲激下,河水暴涨、泛滥,人们纷纷走避,这时在恒河流域一带游化的沙门,就得选择一处适宜的地点,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生活。

  [禁足护生避讥嫌]
安居(varsa),意译为雨期,又称雨安居、结夏、坐夏等。根据律藏记载,佛制比丘安居的因缘有三:一、夏时游行,蹈杀虫草;二、疲弊道路,漂失衣物;三、贻世讥嫌,坏众敬信。安居期间,除不去人间游行外,比丘们的生活与平日并无不同,或坐禅或说法及半月半月布萨。
关于安居的种类有两种说法:一说分为前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则始自六月十六日;一说分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起,中安居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这段期间中任何一天开始,后安居是五月十六日起。所以分成三种安居,是方便因事故或远途赶不上前安居的比丘,让他们也有中安居或后安居的机会,但不管那一种安居都要住满三个月。

  [法义增上道粮足]
对安居的处所佛陀也有制定,《明了论》指出有五处不宜安居:一、离聚落太远,资生将成问题;二、太靠近城市处,会妨废道业;三、蚊蚁太多的地方,容易伤害生命,并干扰修道;四、附近没有可依止的比丘,有疑无法得到解答;五、没有施主可供给饮食和汤药。
由此可知,安居的住处所应考虑避免外缘干扰,环境安全、道粮充足,最重要是若碰到修行上的疑难,可以就近请法,解答疑惑,增益道业。

  ◎佛教史上重要的夏安居
安居是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依著大自然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的修学生活,一则对修行生活作阶段性的划分,二则达到社会认同进而教化的世间功能,这是必要的。

  [首次安居鹿野苑]

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次结夏是在鹿野苑开始的,这是佛陀度乔陈如等五比丘,成立佛教僧团后的首次雨安居。
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尔时世尊成道之后,在波罗柰鹿野苑内,通佛及身合八人,六月十六日安居至九月十五日,……合九十三人解夏」,除五比丘外,结夏期间还有其他城邑聚落的人来鹿野苑乞求出家,佛陀又度了富楼那、耶输陀、娑毗耶等,所以那年解夏时已有九十三人参加。
安居圆满后,佛陀便嘱弟子游化人间,弘扬教义,从此佛弟子便过著雨季安居,而其他季节游化人间的生活。《僧伽罗刹所集经》便记录了佛陀历年结夏安居的地点,计有波罗奈、灵鹫山顶、摩居罗山、毗舍离等处。

 [安居结集经典]

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结夏安居是在佛陀入灭那年的夏天。
在《游行经》(长阿含经卷二)中所记,那年佛陀八十岁,游行至拘利村,因当地饥荒,居士们并无多余粮食可护持比丘结夏。佛陀便嘱付比丘分别往毗舍离及越只国安居,自己与阿难则留在拘利村安居,而在后安居中,身体不支生病了,不久便于拘尸城外的娑罗双树间进入涅盘。
佛陀入灭给弟子们带来了无比的哀伤,为使佛陀的教导不随佛陀入灭而消失,在同年的夏安居里,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罗汉,聚集于摩羯陀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中,开始结集三藏,那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也称为「五百结集」。

  ◎结夏安居在中国
中国的结夏安居开始于姚秦时代,当时《十诵律》、《广律》刚传译至中国,详细记录了安居作法,我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荆楚岁时记》记载:「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禅刹挂褡,谓之结夏。」

  [普行原处前安居]
据《百丈清规》(注)所说,中国「地广暑寒霖潦,气候之弗齐,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四、五、六日,因地随时,惟适之安,或曰坐夏。」可见在中国结夏时间是弹性调整的,一般寺院习惯举行前安居,即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首日、七月十五为终日,原则以三月为一期。十二月指的应是结冬。
中国寺院在建筑之初,大都已将佛陀所制不宜安居的因素列入考虑,因而僧人平日即定居于寺院自耕自食,并非游行方式,结夏期间所需的一切用品、食物找人供养,即可在原处结夏。当然也有寺院人数不足,而未举行安居仪式,则僧人只好选择另一合适的寺院结夏。

  [严树规矩策精进]
有些丛林平日广接游方僧挂单,但安居期间就将平日供行脚僧休息的「旦过寮」锁上,不接受外来僧众参学。喜欢云游参学的僧人,此时也须晒起草鞋,放下锡杖,收摄身心,闭门修道。有一首诗:「今朝四月十五日,行脚师僧念头息,草鞋干晒待秋风,金锡云游留靠壁……平生肝胆向人倾,相识犹如不相识。」正说明安居期间僧人须警策身心、约束入禅。为了帮助僧人安心修道,这时的规矩也格外严格,《百丈清规》:「凡夏中严禁杂话,并出入等事,犯遮逆者不共住,破重戒者依律制……凡不随众者依规罚。」安居期间除为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不出界外。

  [禁足加行护生灵]
在中国,安居生活是偏重于加功用行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修行要靠细水长流日日恒持的工夫,但也须密集时间的加行,克期策进心行。僧人每年以三个月安居为期,潜静专注修行,藉著时空范围的设定,来收摄身心。
这种安居加行进道的行径,是来自护生的慈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二明白指出:「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即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坐,故知护命为重,佛深制之。」僧人于夏中精进坐禅,避免蹈踏生灵,也由这种对众生的慈愍,更引申出对自己、对他人慧命的关怀──九旬安居专心办道,积集弘法的资粮,利益自他。
因此,丛林也会订出密集加行的相应功课,以下是百丈清规中记载的结夏课程,可分为解门、行门两类:
  一、行门   
  (一)坐禅:原本已习禅者仍照往例坐禅。
  (二)念佛:若不坐禅,即便以念佛为常课。早晚课、小食止静、午饭后,加念佛号五百声,黄昏止静后,念十六观经、佛号千声。
禅宗主张禅净双修,《百丈清规证义记》更认为「结夏讲经学律等皆夏中所有事,而以念佛为首务也。」

  二、解门
  (一)讲经:通常由住持开讲,或住持授命某人代讲,为庄严慎重起见,间有迎请、唱赞、鸣钟鼓、回向等一定仪轨。
《百丈清规》〈讲堂规约〉规定:讲经期间不许看其他经典,并要预习经文,有不解处,下课后提出,如懈怠不看,听讲时昏沉、放逸或虚应故事等情况者,也要被赶出堂。
为促进听经者的学习,每日轮流复讲,若有人复讲时出现错误含糊的地方,亦不得戏笑轻慢。每日早粥后,听经者还须到大殿诵经、礼忏,以求消障增慧。
  (二)讲律习论:佛制僧人五夏以前应专精戒律,结夏期间很多寺院请律师讲解戒律,也有寺院以研读论典为功课,仪轨与讲经相同。
除解、行门外,安居期间也有译经的行事,《出三藏记集》卷三记载,「初耶舍于□宾诵四分律,不□胡本而来游长安,秦司隶校尉姚爽欲请耶舍,于寺中安居,仍令出之。」
今日台湾的结夏仍以讲戒、打七为主要的加功用行。因应现代大社会的时间结构,也有僧人运用这个期间,展开密集的弘化活动──以僧人的威仪细行等推及于现代的社会人群,对结夏精进用功来说,这又是另一种思考方向。

  [消暑清凉烦恼尽]
三个月的安居生活,僧人度过夏季的溽热,当秋风送爽,正是结夏圆满的来临。圆满日称为「解夏」,又称「自恣日」、「佛欢喜日」。
这一天,所有参加结夏的僧人云集法堂,分享自己结夏期间的修学心得,同时自己举出须检讨改进之处,也请求同修者提出见、闻、疑等建议,故曰「自恣日」。经过真诚的发露,众僧烦恼涤除、身心清净,佛陀自然欢喜。每位僧人的戒腊又称夏腊,因结夏解夏而增长了一岁,所以这一天也是出家人的过年欢喜日。

  [由结夏进而结冬]
安居制度在中国发展出更广阔的天地,时间不再限于夏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二说:
  「春冬有缘则听,夏月有无俱制,又夏有结法,春冬则无。」说明在中国结夏是必须的,结春、结冬则视情况而定,不过普遍的情形是结夏、结冬并进。
禅宗兴起后,禅堂规则以结夏、解夏、结冬、解冬为四大节,《百丈清规证义记》提到:「今丛林结夏以四月望,解夏以七月望,又结冬以十月望,解冬以正月望……成规久立,化在随宜,千余年来,周旋规矩。」可见结冬在中国之普遍及受重视的程度。
冬安居最重要的行事是「禅七」,即以七天甚或七七为期坐禅。冬安居有的广邀游方僧前来修禅,甚至居士们也被允许参加。
清代甚至曾有结冬不结夏的情况,但一般寺院仍是维持结夏讲经、结冬坐禅的惯例,「冬参夏学,相须而不相违」正是此意。

  ◎结语
佛陀入灭已二千多年了,每届雨季,佛教不管南传北传,大抵仍奉行佛陀遗教结夏,雨安居成为僧人必遵循的规则。这其中蕴涵著佛陀的智慧与悲心,更有僧人步佛脚迹的追寻,这份源于对自他生命的关怀,将在每年雨季中不断的绵延流传。

  注:本文所指《百丈清规》,乃依据《百丈清规证义记》所对之原文。

【参考书目】
  一、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主编,《大正藏》第一、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册,白马精舍印经会发行。
  二、宋·元照律师著,《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续藏》第六十九册。
  三、清·沙门仪润注,<百丈清规证义记>,《□续藏》第一一一册。
  四、释圣严,〈论安居〉,《佛教的制度与生活》,东初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十一月。
  五、王景琳,〈寺院宗教仪式活动〉《中国古代寺院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六、魏承恩,〈中国佛教僧侣的生活方式〉,《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九月。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