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40
阅读量收藏保富法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保富法 》

下篇

去春,予作《保富法》上中两篇,登入《罗汉菜》月刊。旋患咯血失音,迄未起床,故其下篇未能动笔。今春,荣柏云、黄警顽两君将此文送登《申报》,颇蒙阅者嘉赏,多有出资集印单本者。然以未得见下篇,为有不足。予之原意,下篇专录古人利人积善致后人贵显事,以资印证。近因编先母崇德老人纪念册,谨述数世先德,撰《先乐山公医药济人之报》一篇。舍己利人,二百年来子孙受其福荫,是即《保富法》文适当之资料。虽止一家之事,而其事其人,见于府县志;其文刊于简编,为名贤所推重;其数代事实,亦有史料可考证,足以征信于社会;即以之印于《保富法》两篇之后,作为下篇,或亦为读者所许可乎!予自维闻道既晚,知过已迟,回溯生平,疚愆丛集,愧对祖宗父母天地鬼神之事,不胜缕举;而衰病迟暮,更无晚盖[1]之力。深惧先人德泽自我而坠;故敬述先德,以告后人,使自警勉,以补予之过。初非敢出以问世;因友好之督责,命续保富之文,遂以此塞责云尔。

三十二年六月云台卧病书

先乐山公医药济人之报

先七世祖乐山公,讳继模。本江西籍,祖父起龙公始迁居衡山。公生于康熙十一年,绩学能文,而未应试。从祖父学医,设小药店,医名大著。然公好善乐施,药店被窃,以至闭歇,质去住屋,暂居乡间。当地官绅因公以医济人,助资赎回原居,另赁屋开小药店。康熙四十二年,衡山大疫,乞药者昼夜不绝,全活甚众。对于贫民禁犯[1],救济尤多。县官葛公以公盛德博学,聘入县幕。谓公曰:翁存心救人,吾无以报公,当教汝子读书成名,即所以云报也。即送公子先焘入雯峰集贤两书院肄业。先焘旋中举,成进士。

公六十六岁,率子入京会试。过滠口,严冬有疫,公施药治之,皆愈。七十四岁,率子入京铨选[2],由运河北上。粮船多染疫,公给以药,皆愈。诸帮号呼于船侧,系公舟,使不得行。公不忍舍去,命子先焘雇骡轿,从陆路先行,公迟数月,候疫止,始抵都。(按:放下自己要事,以救他人,最为难能。)

时先焘已选得陕西镇安知县,公偕赴任。指示山民,就地采药,以资生产。次年返衡,寄书训子,教以治民教士之法。陈文恭公时为陕西巡抚,见其书,大为称赏,刊发通省官厅,以资策勉。此书后刻入《皇朝经世文编》[1],为世传诵。

公在衡,常入县狱,为禁犯治病。及公子贵显,公年亦八十余岁,仍照常入狱视病。县官使人辞谢。公曰:“我自乐为之。”

八十四岁,子先焘丁继母忧[2]归,以公高年,遂不复出。一日深夜,雪中来敲门乞赴诊者。子先焘起应门,告来人曰,老人年高,深夜不能惊动,候天明来,可也。公已闻声,披衣起矣。即呼子入内曰:“此是生产危急,何可迟误!”遂著屐偕行。其舍己济人之心,如此真切,殆医界所罕有也。

天之报施于公者亦至厚。公寿至九十三岁。孙肇奎,乾隆壬子乡试亚魁;曾孙七人:镐敏、铣敏,皆翰林,历任主考学政;鏸敏、钰敏,皆举人,历任知县;镜敏,拨贡,军机处行走;镇敏,即先曾祖,优增生[1],任京秩;钑敏,优增生,举孝廉方正;当时称为衡山七子。先高祖妣康太夫人七十寿辰,阮文达公有贺联云:“南岳钟灵,南陔衍庆;七旬介寿,七子成名。”亦人间之佳话矣。

玄孙即先祖父,讳尔康,号亦峰,咸丰癸丑翰林,历任广东石城新会知县、高州府知府、奏奖道员。居官廉洁,尽心民事,造福地方。办理械斗巨案,保全多命,积德甚厚,人民立生祠祀之。当另为文叙述。

窃尝思之,孟子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先乐山公,子孙曾玄,四代科第。至亦峰公,为第五世,复能勤修令德。至先君中丞公而更贵显。不肖兄弟为第七世,至今食其遗泽。乐山公之泽,可谓久矣!医术能活人,已难;术精而能轻视财产,诚心济人,则难之又难。吾所见各地名医,积资至数十万或百万者,不少其人,能传至三世者甚少,偶有之,必为医术精而又好善者也。如此之人,何时不有,吾不禁馨香祝之,幸愿遇之。近日生活既艰,医药尤昂,贫病者无力延医服药,此为最好行方便之时矣。故敬述先乐山公事,以为业医药者劝。先乐山公医术,活人甚多,药店被窃,至于质屋还账,其无钱可知!八十余岁,子作县官归来,雪夜著屐赴诊,其到老清贫可知!

大学曰:“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医生药店,皆可发财。然对于贫家,赠诊赠药,则不能发财矣。然而公虽不能发财,而竟能发身。德誉盛于当时,名声传于后世(公之行谊,载于陕西镇安县志、湖南衡州府志、衡山县志。),子孙五六代科第贵盛,此所谓以财发身者也。

按:乐山公及子,皆清贫。孙肇奎,即先太高祖,作教官,掌书院,门生甚多,而亦清贫。闻先辈言:先伯曾祖点翰林,捷报由京到家,先高祖母康太夫人手抱第七子哺乳,即入厨,自治馔以款报子。其寒素可知。先曾祖任京秩,殁后无遗产。故先祖亦峰公,少孤而贫,读书山斋,自炊而食,四十二岁始入翰林。后任广东大县十数年,廉洁自誓,又屡捐廉俸,提倡地方各种善举,如育婴堂种牛痘、修路造桥、购义地埋露棺等事,故殁后宦囊亦薄。先君早年,即须谋薪水以供家用。先慈为曾文正公季女。文正嫁女娶媳,限用二百金。先慈出阁在文正公及夫人逝世之后数年。有奁金三千,旋为家用,及代赔垫先祖慈被某钱号倒款,致私蓄一空。离湘东下时,先祖慈给川资银六百两,此外空无所有。先慈中年,道及当时情况,每每泪随声下。以侯相之女,嫁于数代科第仕宦之家,艰窘如此,言之令人难信。

吾所为琐琐述此者,盖以见上文所述仁者以财发身,不以身发财,实有深意。其应注意之点,即虽数代皆清贫,而子孙旋即发达。较之多留财产以害后人,助长其骄奢淫逸、种种堕落者,不亦有天壤之别乎!曾文正公自号所居曰求阙斋,为文以记之。其大旨,在持满戒溢,居安思危。谓世间无十全美满之事,丰于此者,必缺于彼,故欲保精神上之圆满,宜先使物质上常常欠缺。所谓精神上圆满者,如父母俱存,家庭和睦,子孙贤智,天伦之乐,道义之乐,皆精神也。物质者,衣服饮食,车马宫室,乃至官阶财帛,一切享用,皆物质也。文正屡举此义以教家人,言家计不宜宽裕。此与常人见解,恰相反背。公常言: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盖花全开,则将谢矣;月已圆,则将缺矣。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岂古人好为此不悦耳之言哉。从古今社会观察,此言历历不爽。俗谚云,世无三代富;又云,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君子知之,故预为之计,不求其满,不使太盛,而早为善散之法。常念自己享用之丰,而连想及街头冻饿以死之人;思各善堂掩埋露尸之数何其多,当以我过分之娱乐,救彼将死之饿殍。此一念仁慈之心,即能使天地间发生一种祥和之气。此念见诸实行,则此种祥和之气,常环集于我四周,而一家及子孙,皆受其福庆。此古今事实,历历可证者也。

若惟知谋一己之娱乐及子孙之享用,不顾及他人之生死苦乐,权谋巧算,百计经营。如此之人,积钱可以甚多,势位亦可极盛,谀者满前,羡者环后,一时诚为得计!然天道盈虚消长,有一定不可移之转变。三五十年,转眼已过,时代发展,景物迁移。陋巷寒微,忽然崛起;豪华门第,瞥尔凋零。盖世间无一坚固不坏之物,亦无一长久可靠之业。巧取力致者,悖出尤速。惟有孝弟忠厚之家,修德积善之后,乃确有可久可大之道。社会史料,满目皆是,明眼人自能见之。

书后

近日社会奢侈之风,影响及于政治者甚巨。关于此点,顾亭林[1]先生尝有文引证历史事实,录之足资研究政治者之考虑。其文如下:国奢,示之以俭。(礼记文)君子之行,即宰相之事也。(谓匹夫行事,亦可影响国政。亭林有言,天下安危,匹夫之贱,与有责任,即是此意。)汉汝南许劭,为郡功曹。同郡袁绍,车马徒从甚盛,至郡界,屏去徒从,单车归家。曰:我之舆服,岂可使许子见之。(按:袁绍为一代英杰,曾举兵讨曹操,而对于一郡曹小吏,敬惮如此。)晋蔡充,好学,雅有誉望。高平刘整,车服甚奢丽,尝语人曰,纱乃我之常服耳,遇蔡子尼在座,而经日不自安。北齐李德林,父亡,徒步归葬博陵。崔谌将赴吊,随从数十骑,沿途减留,至德林门,仅余五骑。云,不可令李君怪我熏灼。(谓气焰也)李僧伽隐居山中,朝命简任,不赴召。尚书袁叔德往访,先减仆从,云,见此高贤,令我羞对轩冕。所以君子高行,居官可化一方,在朝廷可化天下。唐大历间,拜杨绾为相,绾性贞廉,车服俭朴。御史中丞崔宽,家富于财,池馆台榭,当时第一。闻绾入相,即日潜行毁撤。郭子仪闻绾拜相,座中音乐,撤除五分之四。(郭公收复两京,封汾阳王,威权震世,对于一廉俭宰相,惮之如此。)李师古,拥兵跋扈,不受朝命。惮杜黄裳为相,命一干吏,赍数千金,毡车一乘。使者到门,见一舆自内出,侍婢二人随行,青衣褴褛,言是相公夫人。(宰相夫人应有车马随后,侍婢当有华服,不至褴褛步行。可想见其廉俭。)使者遽归告师古,(见此情形,礼物不敢呈入,急归去也。)师古折其阴谋,终身不敢改节。由此可见廉俭与政治关系之巨矣。古人云,惟俭可以养廉。其对面,是奢则不能不贪。贪的结果,必至于乱。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乃经济学定律,亦如数学公式,不能移动。今日社会人物,西装价值千万,丝袜、高跟鞋各价数十万,钻饰、金表更无限制,其他社会交际,饮食铺张,揣摩欧风,崇尚华丽。若论政治正本清源,比如疾病,细菌毒素即从此等处发出。鄙见,我国本为俭朴民族,旧德古风,亟宜保存,此等文明,不宜接受。虽人骂我为开倒车,然值路不通行之时,前进即有危险,必须速开倒车以保性命。然乎否乎,望当世贤达教而正之。

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聂云台

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弃疾

自从《申报》刊载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以来,一时家传户诵,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不过目前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富翁能身体力行。因为说说容易,临到了实行的时候,就不免有困难。所谓“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这个我们不必去谈它,日后自会见分晓的。我现在要介绍给诸位读者的,是远在明朝时代的一位《保富法》实行者。他的行为,很值得研究。

在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西蜀某宦官按察,生五子,各立中下产,仅给饘。已身服御,亦绝不使有余。既老寿,乃出生平所积奉羡[1],可万金,愿佐公帑[2]之不给。吏告帑金不缩,亦无公事须助。宦乃请令穴废院而窖之,题石版云:“还诸造物。”既百年,窖如故。万历辛酉,奢酋扇乱,劫掠公私物殆尽。成都府士民所得食,岌岌不守。有知其事者,白之官,用免残破。此老高义,直贯无千古无论,即其时宦兹土者,与兹土士民,皆廉吏廉夫矣。

读者或许要笑这位老先生太傻,何必把金钱窖藏起来。我的意思,那时或许没有什么慈善机关的组织,他本要捐给公家,公家又不接受。到这个时候,换了别人,或许要改变初衷,仍旧把财产分给子女。人们也不能说他出尔反尔,因为那笔钱实在无处可放。可是这位老先生,见了这笔款子,就好像毒蛇猛兽,无论如何不容许它留在子女的手里。宁可请令穴废院[3]而窖之,不可贻子孙以百世之祸。我们看了,真不能不佩服他的卓见,实在非普通有钱人所及得到。他对《保富法》的原理,真是明白透彻到万分,而不是只知道一点皮毛,所以一旦打定了主意,便决不改变。

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读《保富法》有感

马荫良

最近读了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心中有很多感触。聂先生虽然说保富,可是口口声声劝人不富,并且更进一步劝人把富一己的心思,移到富大众方面去。我说,聂先生的真意,只有两点:第一,保富不如不富;第二,富群方能富己。

财富是没法子保守的。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说:“多藏必厚亡。”这是理论,说的明明白白。至于事实,聂先生说得更清楚,最后结论是:“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因为私人财富是一种罪恶。聂先生说:“贪财不贪财,关系别人的利益幸福甚大。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所以富家的必贫,等于罪犯之难逃法网。财富没有绝对的标准,替财富下定义很困难。不过财富至少含有两种意义:一,有;二,有余。可是因为你的有,就发生人家的无;因为你的有余,就发生人家的不足。并且因为少数人的有,就有多数人的无;少数人的有余,就有多数人的不足。这是明白的事实。所以天道要损有余以补不足,使世界上无形中有一个制裁。惟有不富的人不受这个制裁。所以聂先生说:“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林文忠公的禁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他不愿因为个人的发财,贻害全国的国民,死时家无积蓄,死后子孙代代书香不绝。可见保富不如不富。

但是人生下来就有欲望的,任何人都有欲望永久地吃饱着暖,住好房子,有好娱乐。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说,很简单。只有大家能够吃饱着暖的时候,你方才能够永久地吃饱着暖。只有大家能够住好房子,有好娱乐的时候,你方才能够永久地住好房子,有好娱乐。只有大我的利益是小我的永久利益,小我单独的利益是不能够永久的。《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聂先生说:“欲求得福,须多造福于人。”又说:“有官极大,发财的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范文正公不愿把苏州南园做私人的家园,而捐作苏州的学宫,使苏州子弟都能够念书,同时他的子弟也就永久能够念书。这就是儒家所说“独乐不如众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道理。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看来,更觉得亲切有味。可见得先要使大家发财,个人方才能够享受财富的乐趣,所以说:“富群方能富己”。

读云老居士《保富法》之管见

佛子

窃读大著,揭出天道、天理、中道示人,以为存心做事的标准。初中后善,无容赞辞。但为学佛同志,于术语不同处,似亦有应予说明者,以期佛儒同而不同之点,不致常人误会,混而不分。姑就所见,表示一二。是否有当,仍请高明裁之。

儒者之称天道,或可作大道解。谓一切事物,都该括在内也。在佛经,则谓之业果,即一切由造业所得的果报,所谓有为法也。有为法,以生灭为相,与儒书言天道之阴阳消长相类。此业果有共、不共。关于个人者为不共;关于世界者为共。

一切有为法,范围广大,故称大道。业因无常,果报亦无常。世间苦乐,人事兴衰,势不能久。此心生灭门,所以令诸有情轮转不息。然心性本不生灭,从无始来,无明妄动,遂有生灭。儒者未窥不生灭之源,而但会到此阴阳消长,本来平均。平均,即是生灭之交点。此交点常静,有似不生灭。儒者未能达证不生灭理,但能观察此一交点。即以此交点,为阴阳平均之界限,认为定律,故称为太极,名为天理。其实过此交点,依然生灭。此为佛、儒教人方法之所由判。

盖佛则了此生灭,以达不生灭,故得究竟。儒但望此交点相似不生灭以为标准。其实业力所趋,决无真得平均之事。所以循环往复,穷千古而未有已,不过暂得补救耳。佛言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故可就心识以立言。造业唯心,结果亦唯心。故曰:“一切唯心造。”而果之苦乐,全依业之善恶以为断。欲得何果,皆自心所得做主,不必委诸心外之天命。

儒家则不然,先于心外懔天,再以心为天君,或称天公,以示人之良心,本与天理合。苟本良心做事,即同依于天理。此不若佛家直接会法归心之为愈。盖儒未出世,犹以天在人上,足以主宰我人耳。故徘徊于天心二者之间,而不作直接痛快之语也。试观天作孽,与自作孽对讲,即可知矣。至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唯天福善祸淫等语,若不将佛法会归自心作解,则简直是心外之天。大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之慨,则所谓天道者,不几类于外道之天律哉。

总之,此篇言天道有三处:一为一阴一阳之天道,似言其相;二为太极阴阳平均(中和)之天道,(又称天理、阴阳定律、中道)似言其用;纯粹以儒学教人,(间有引《华严经》语)自成一家言,不容参加佛学道理。今因著者,既引有佛经语,姑据佛理以相发明,读者幸勿勉强和会可也。

《保富法》的应用

杨郁生

何谓富?富为丰厚有余之谓。昔严复译述《原富》一书,系引演西哲经济学理,而非指一身一家之富。而各国学者对于富的解释,亦不一致。常人只指有形之富,不知“富有才学”、“富有同情”更为重要。财富的观念,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所造成。不论伦理的、宗教的、经济的、美术的一切,因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每每决定其价值,在社会平衡的估计上,获得数量。金银钱钞,不过为计算上之筹码而已。贫富乃比较上的名称。在富有之邦,衣食足亦不得谓富。如吾国频年战祸,民不聊生,正是国父所谓“只有大贫小贫”,即号为富者亦未必真富也。

何者为富之标准?人人有利己之心,富贵观念牢不可破,以为不做官不投机无以致富,不富无以为荣,不荣无以生势,此庸俗之概见。试问何者为富之标准?当此生活奇艰,富之标准亦最难定:

一,以钱钞为标准乎?钱钞为通货,其价值常在变动之中。

二,以货物为标准乎?值此物资缺少,囤积居奇故可致富,漫藏诲盗,古人所戒,即使隐藏而保持其富有,不知勤勉生产而坐吃山空,亦不可恃也。

三,以身家性命为标准?世俗之人,但认血肉之躯,以为我身;妻妾儿女,以为我眷;金玉珠宝,以为我富;贪痴妄念,以为我心。将此身心作标准而作千秋万岁之计,遂以之造种种之业,忙忙碌碌,烦烦恼恼,无非是苦。不知血肉之躯为有形之物,变化无定也;妻妾儿女为身外之眷,聚散无常也;金玉珠宝稀世之珍,别人可攘夺也;贪痴妄念为无明之性,更不可捉摸也。合而言之,生灭无常。如依生理学或解剖学以观察肉体,分析至于极,则知肉体非真我;依社会学以观察眷属,则知个体各自存;依心理学观察精神,则感觉及情绪皆不外乎刺激反应等诸作用。一切的一切,亦找不着真正财富之标准。

谁是富?富如何可保?古今来多少富翁,在生前虽赫赫一时,而食惟三餐,睡仅一榻,亦无幸福可言。石崇之富,以奴辈利其家财,不得善终。象以齿焚,豹以文戮,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处乱世以财富召祸患者,何可胜道乎?故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古人以勤俭致富者均莫能守。忆马荫良先生在《申报》上谈到人生问题,说:“保富不如不富,富众方能富己。”确是至言。

按《保富法》之原意,聂云台老居士已详言之,参乎天道盈虚消长之说,佛学因果报应之理。其《聂氏家言》有:“南岳钟灵,南陔衍庆;七旬介寿,七子成名。”之佳话,为“先乐山公医药济人之报”,正如大学所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行善积德,更可为医药界同仁所借镜也。

保富无他法,“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人为之富,是自私的;天然之富,是大公的。而物质之富,仅夸耀于当时;精神之富,可留芳于将来。所以道德文章,功勋事业,比之金玉珠宝,田产房屋,各有因缘。今日从事于精神劳动者,若教师,若廉吏,有读破万卷书而不能领数升米、数尺布,其贫寒可想。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孔子称其贤。人各有志,尚精神之乐,不欲保有形之富也。我国老聃之学,“无为守真”,佛陀之说,“观空妙有”,不贪人为之财,而欲保天然之富也。

科学方法,亦不外乎循天然之原理,尽人力之精究,可以造就种种财富。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氏发明蒸汽机,斯蒂芬孙发明火车,使全世界增加无量财源。然应用科学方法,从事各种企业;或如合作社之组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减轻大众生活之艰困;或如保险公司之联营,“从统计上预防损失,从互助上分担危

害”,可以保障一切灾险之意外。凡此种种,皆有保富意味。

东方道义精神,比之西方种种科学,可保富于久远。盖西方物质文明之流弊,看重私利,但知互相剥夺,互相侵轧。古人所谓“居心不仁,则父母兄弟可以成异国;居心而仁,则天物人物皆可为同体”。人人求私富,遂生荆棘于坦道;人人为公富,则化干戈为玉帛。尤望贤明当局,发挥古圣之精神。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利,一国作乱。”是故人人欲贪私富,则大乱永无宁息之时也。

夫贫病交逼,最为人世之惨。必先求世人之不贫不病,而后自家之财富可保。况财富不是单独的定形的存着,而是交遍的互贯的变化无常的融通于社会。如心为财役,则为财奴。我能施财,则为财主。以社会之财用之于社会,方见智慧。保富法之应用,仍当以人群福利为前提。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欲谋社会人群之福利,当先解救众生之地狱生活。大众多贫病颠连,少数人之富贵,亦无幸福可言,所以为社会服务,是人人应尽之义。当此非常时期[1],福利事业,头绪纷繁,兹大别之如次:

一,安三失。失学、失业、失恋,三者为社会不安之源。如青年失学,易入邪途,或不能成才而图建树。《申报》社提倡助学金,意至善也。失业则为游浪而不生产,且影响治安。希望资本家多开工厂,收容流民,政府设救济,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方可谋真正之平和也。失恋是精神上最大痛苦。希望贤明师长及宗教家循循宣导,能使爱情升华,更可振作文化事业。例如歌德因失恋而完成大著作,尤可效法。

二,救三苦。老、病、死,三者为人世之大苦。如养老院、医院及疗养院,施材会、掩埋队及火葬场,已为社会慈善机关所努力办理。近有信佛居士及医师们拟发起佛友疗养院,可以养老,可以养病,并设佛堂,可以虔修。即临终之时,喜闻佛号,心不颠倒,必往生极乐,冀普度三苦。其宗旨仰佛慈悲,即非佛教中病人,不拘何教,亦引为友,随缘疗养,身心兼治。此事愿宏,希望海内大德鼎力赞助。

三,求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为古今人所祝祷。福是气量宏大的意义。要享福,必须经练修养功夫。希望家政学者及硕学鸿儒多办修福讲座,教导大众有礼貌,有气度,有享福的资格。寿是康健长寿的意义。凡德高望重之尊长祝寿时,应请卫生家讲演长寿法,请主妇讲述康健生活,并用素食,以不杀生而推广行善为准则。多男子更为世界所最需要,民族主义之基础也。倘患伯道无儿,应视他儿如己子,或捐助家财,赞助孤儿院及难童教养院。“多难兴邦”,尤望“多男兴邦”也。近世男女平等,妇女为家庭之主干。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家中主妇,有教育儿女,调度财富之责,即三多亦须由妇女为出发点,所以欲“保富”,应先“保妇”,“妇贤”是“富缘”也。提倡妇女修养,亦属人群福利之事业。

上海静安寺星期学术讲座恭聆张一鹏先生讲演市民福利,与《保富法》之意义不谋而合,将福利二字另立正当见解,语语中的,可资借镜。

人民福利正解

张一鹏

申报前载杨君郁生所撰《保富法的应用》一文,当因聂云台先生所撰之《保富法》,而推阐补充其意义。惟文中引鄙人演讲市民福利之大意,多溢美之词,非敢所承。鄙人演词,无非从正当之福利,促市民之认识,故有“无祸即福,无害即利”之结论,此皆老生常谈而已。

就福字言之,《四书》除孟子引诗“自求多福”外,绝无此字,最显明者惟《尚书》九五福一语。所谓五福者,一曰寿。人之年龄,究至何时,始可称寿,依俗例,非六十在花甲,不应为寿。且生命之寿与名誉之寿,并无分别,是以颜回之三十二亦寿,盗跖之大年亦非寿。今有三十四十做寿者,岂非以三十四十为满足,而就此而止耶?二曰富。富不独指金钱而言,读书多则学问富,朋友善则情感富,图书足则收藏富,子孙贤则人口富。若但知为守财奴,世之公卿降为皂隶,巨室鞠为茂草者,亦得谓之福乎?三曰康宁。固以无灾无病为极乐,然手足健而懒于动作,体骨强而习于斗狠,必至祸患丛生,有同废物。四曰攸好德。好德何以列入五福,实有妙理存焉。譬如救济贫病,我有力为之,即我之有福,反之即我之无福。世之力足以助人,而弃之不顾者,是不啻自绝于福也。五曰考终命。人之不得善终者,厥有二端。其一遭祸,含冤受屈而死是。其二闯祸,为非作歹而死是。皆不得称之为福,固矣。然如文天祥、史可法,一则被杀,一则自杀,因其出于自愿,且身虽死而流芳千古,其名不朽,较诸寿考终命者,其福为尤大尤久。

更就利字言之,孔子罕言利,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孟何以藐视利,则以利有广狭二义:狭义之利,谓之利己;广义之利,人己两利。况利之本质,随人之立场而异。士以修业为利,农以丰收为利,工以制造为利,商以贸迁为利,故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譬如乞丐,必以彼为大利,然使巨商日获多金者视之,则十金不值其一盼耳。世人不自量力,忘其本分,而贪得无厌,其亦知所返矣。以上摘录鄙人演词之一节,藉以质诸读者。

《保富法》跋

自春秋以迄战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人忧之,思有以拯斯民出诸水火也,故孔氏言“善人为邦百年”,孟氏言“善政善教”。方今天下滔滔,干戈扰攘,世道人心较昔尤为激变。时人忧之,于是慈悲为怀,发愿劝世。

余近得聂居士云台所著《保富法》一文,本救世救人之旨,援引善行实例,警觉社会不浅。商得本报陈社长同意刊布后,作家撰文响应,日多一日。本馆社会服务处同仁对此更加重视,每日虽分段披露,惟恐读者注意力未能集中,特为发起集资另印单行本。告之苦斋主人,慨然捐助巨资,承印五万册;而荣柏云、沈眉荪两居士,亦愿襄助一切。因而闻风嘱托附印者,达两万以上。以今日印刷纸张之腾贵,几千百倍于战前,而各方贤达本济世宏愿,慨斥巨资,足见感人之深,号召力之大。此册出版,凡现代人士,各宜手置一篇,以资广劝。

慈祥恺悌之云台居士,为聂中丞仲芳公哲嗣,曾文正公外孙,世为湘中望族。居士幼时,随侍大德大寿之慈母曾太夫人。日夜课读,深得仁义礼智四端硕训,并领悟文正公《忮求诗》对己待人要义。国学有根底,科学有深究。中年游历东西洋各国,考察纺织工业。返国后,办理纺织工厂,且造就纺织人才不少。晚年皈依佛法,湛通各宗学派。乐善好施(施财、施粥、施衣、施药、施棺等,并印送善书百余种。),信守不渝。其于《保富法》中,尤多阐发一切史料实例,力为证明。(往岁在《罗汉菜》杂志,及《觉有情》与《弘化》月刊,分期披露,读者何止数十万!)最近本报刊布,其受感召者,几遍全国。(惟该文因聂氏中途患病,致使千万读者未获研读全豹,辄引为遗憾。如蒙通儒硕彦,将其授意古代善恶的人的结果续成全璧,当于再版时补入。)

本报读者,近组正智印书会,集大多数资财,印大多数善书,以广流通而利众生。盖吾人觉得最大善行,莫若印善书。善书流通,劝善益世,化民成俗,普及六合,远逮百世,其功垂于无穷也。

今日刊此小册,为诸君郑重言之,旨趣有六,要约有二。六者何?觉世牖民,期于潜移默化,有裨社会教育,一也;激发良知良能,养成佳子弟,有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二也;发动大悲宏愿,救贫济急,藉以振兴社会救济事业,三也;劝人随意布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四也;注重公益,修积公德,务期于消极不为恶,(郑板桥诗云:“闲来写幅丹青画,不受人间造孽钱。”)五也;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为慈善最高原则,若必欲有所取偿,则为子孙积福,乃保富之不二法门,六也。二约者何?凡手此册者,转相赠阅,广为流转,幸勿束之高阁,此要约一也;凡阅读此册,不妨向文盲宣讲,使大众发慈悲心,自动向各慈善机关,慨解仁囊,共襄善举,此要约二也。谚云:“保富莫如济贫,济贫莫如济急。”又云:“个人福,不如社会福。”

升平之世,人民安居。慈善家往往夏季施茶,冬季施衣,年终施米,疾病施药,点夜灯以照行人,修桥铺路,解纷排难,戒杀持斋。抑或倡办孤儿院、育婴堂、贫民医院、残废院、养老院等。其间虽不乏积极事业,然皆济贫非济急也。值此争战未已,浩劫当前,暴户与纨绔,麇集大埠。今日入跳舞场,明日进俱乐部,放肆挥霍,不知百物狂涨,民不聊生。而石米涨到千余元,不问也。饿殍横倒路旁,不顾也。骄奢淫逸,地黑天昏。贫富太殊,苦乐特异。按照佛家三世因果而论,今日受苦之人,即过去只知自己享乐,不顾他人痛苦之辈。现在只知自己享乐,不顾他人饿死,定是将来受饥受苦之人。因果循环,丝毫不爽。今日我救人,他日人救我。若明乎此理,各人自应节省奢侈之费,移作救人苦难之用。富裕者自动举办施粥、施衣、施药、施学、施住,或劝人助人,其未来福报,当有百千倍于所施。所谓福田广种,福泽自长也。

上文写竟尚有许多感想,拉杂附于后。

我生于上海,服务社会垂卅年,看见许多亲友,变幻无常。有钱人之心,是不可捉摸的。试问近年来市场上掀风作浪,升斗小民苟延残喘,社会道德沦丧,皆是有钱人辣手所干。

上海最近粮食缺乏,米价每石千余元。马路饿殍,触目皆是。同时舞场、戏院、茶坊、酒家,仍到处客满。同为人类,何不平等至此?

因果循环,一定不易。今日我救人,他日人救我。所以布施要在福田里,一粒种子下去,有很多的收获。救济难民,是最大悲田。学仙佛学圣贤之人,想修福种德之人,应努力救济难民。

做事不惰曰勤,用财有节曰俭。苟以勤俭所得者,广积阴功,培植子弟,即可致富。故曰“勤俭生富贵”。

凡爱人爱物,皆谓之慈;利人利物,皆谓之善。慈善事业,贵博施而济众,非有财者不能。故曰“富贵生慈善”。

慈善有益于人谓之道,慈善无愧于己谓之德。故曰“慈善生道德”。

用妥善方法,使无法生活者,可勉强生活,使财产超过生活所必须者,散出过剩的一部,为社会谋福利,则人心因钱过少或过多所生痛苦,都可减除不少,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功德无量的不世之业。

三三友朋节发起人黄警顽书于《申报》社会服务处

卷后留余七律一首

新刊保富法法通,夙具慈悲有聂公。

择取名言彰古道,引援善例纪高风。

倾财建学谁为勇,舍药医贫得报隆。

更见儿孙多慧福,千秋史册著宏功。

癸未春,黄子警顽热心集资,排印《保富法》八万册行世,卷末补白丐诗,谨以现拙,无垢庵主识。

读《保富法》后感怀

岭南逸士初稿

现在能修德,将来可勿谋。“家无三代享,世有百年仇。”

知足贫犹乐,贪多富亦忧。风前花若语,雨后鸟何愁?

烦恼非增减,战争是予求。目穷天下满,力竭地中遒。

纵欲情狂乱,清心性善流。守真耶释路,免堕恶魔沟。

万有轮回在,吾生往复还。今朝诚灿茂,昔日尚凋残。

废木成煤炭,乌泥伴玉兰。鱼鲜水草发,虎老烟尘翻。

百变何由易,全良自择难。同胞物与众,一体人为繁。

进化分工作,图存共济餐。勤能宜补缺,仁义以超凡。

平等沿因定,自由立己能。天材用有别,地利义无庚。

犬马供驱使,牛羊便宰烹。月明心共赏,瓜熟计调羹。

命运随时止,生阶几度登。形神从上下,教养按行层。

长者如标榜,儿侪必力耕。利人人我利,衡学学为衡。

读《保富法》感赋

南通瞿镜人于中国孔圣学会

仁者胞与量,何有一己小。宏愿期大同,春台乐熙皞。

慨自世之衰,矛戟相索人。绕各逞其私,富者谁长保。

石家金穴空,邓氏铜山倒。倘来梦一场,朝露风前草。

取固不如予,积亦散宜早。不然供子孙,酒色岂云好。

不然身发财,思量绝可恼。从来天下事,历久归于扫。

悖入者悖出,毕竟逊天巧。聂侯保富法,平实殊了了。

苦心委婉陈,譬证亦不少。一言以蔽之,惟善以为宝。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