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生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医生、医药,在患者眼中,医生往往显得非常高大,因为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似乎都由他们操纵。如果医生都能了解患者的这种心态,并进而以佛教的慈悲发心去对待病人的话,那病人则可获得真正的利益。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病人在患病时,特别是得了重病时,对死亡都特别恐怖。而在这方面,一个训练有素的佛教修行者则可坦然面对种种疾患,因为佛法的广大无边早就给他提供了正视、乃至超越人生各种痛苦的良方妙药。为了避免得病后的手忙脚乱、免除对死亡的不必要的恐惧,不论你以世间法还是佛法作工具,对生老病死提前做好各种准备都应该算是明智之举。一位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智者曾经说过:“人们都希望看到美好的前景,但从心里更需要准备对付最大的不幸。”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倘能时时忧虑着最大的不幸,那么在较小的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可以安之若素了。”不过,要想彻底去除身心疾病的困扰,恐怕唯有佛法才能满足这一愿望,否则,人们也不会公认佛陀为大医王了。
我就认识一位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的佛教修行者——圆空,与他也有相当长时间的一段接触。平日就能感觉到他对佛法及医道都有一定层次的研究,故而被诸烦恼、疾病折磨的人们,不妨认真倾听一下这位医生的开示,也许他的话就正对你的病机。
医如其人,相信每个医生的医德、医风都与他的信仰、德行、学识有关。
在医疗工作中,我本着为医以“仁慈为本”、为学以“勤求古训”、为人以“求善求真”的原则,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疗风格。
大凡了解我的患者都知道,我几乎从不使用动物药,这一点是受佛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影响,而在古代名医先贤的著作中,亦能反映出这种体物长仁的思想和教诲。
《楞严经》中说:“无有食众生肉而名佛子。”更何况用众生之血肉来滋养自己的身体呢?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之《大医精成》中也说过:“杀生求生,去生远矣。”即就是用动物药也“必市有先死者而后用之”。他还讲出了这句非常接近佛法真谛的话:“虽曰贵人贱畜,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其实只要慈悲为怀,就一定能想出替代动物性药品的良方。《千金方》中就曾这样说过,“药有善代之品,而无善用药之医。善用药者姜有桂枝之用也。”这就提醒我们医生用药可灵活互用,从而尽量避免使用动物入药。
“医乃仁术,非仁者不能达之。”医生如果没有仁慈博爱之心又怎能于社会有益、对患者负责?我从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时,有位我最尊敬的老师就告诉我,“为医要有菩萨心肠和精湛的医术,才能谈得上济世利民。”
现今社会中的人们为追逐物欲,对伦理道德、因果报应不屑一顾。医疗行业也受其熏染,发生的恶劣事件比比皆是:河北某医药公司竟用玉米面伪造抗生素;哈尔滨某市立医院为提高经济收入,一些科室主任居然带头添改化验单;更令人发指的是某些医生竟在患者病危之时,勒索红包。究其根本原因,皆由不信因果故而才敢胆大妄为、颠倒错乱。也许有人会说,这因果报应只不过是子虚乌有。且不论佛教认为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就在《千金方》中也能找到相似的观点:“人行善则鬼神佑之,神明庇护;人行恶则鬼神毁之,神明抵之。”我在南京中医学院实习时,病理老师说:这里的外科医生,几乎60%在晚年都患有痴呆症。这难道仅仅是偶然吗?
说起我的皈依佛门,真的是与我的学医生涯密不可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习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想到父亲患中风因医生误用药物而死,母亲腰痛多方求治无效,我就立志要终生学医。入学后,我奋志于歧黄,寝食俱忘,殚精竭虑,希望能于医理、生理、医论中找出生命本体规律的答案。由于中医涉及到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许多命题,以此为契机,我将探寻的目光扩大到道、易乃至佛教经典当中以汲取养料;又为了与西医作对比、了解西医所以诞生的西方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我又广泛浏览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代表著作,以资借鉴。
最早接触的佛教读物为《楞严大义今释》,一看到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两句话,我的探究兴趣便被激发了出来。也正借助此书,使我对佛法产生了真正的信仰。为了与《楞严》相印证,我认真研读了孔孟、老庄之说,又试图从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等人的论著中找到能驳倒《楞严》的佐证,但最终发现佛法所阐明的宇宙规律真的是颠扑不破。唯物论者,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应用心识,唯心论者也不能脱离物质世界的束缚。哲学上将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分而为二;科学认为主观而外有一客观世界存在,这些理论总是相互矛盾。唯心论者于心执有,于物执无。唯物论者又于心执无,于物执有。二者各有偏差,莫衷一是。
而佛陀在《楞严经》中指出,宇宙本体本无万事万物建立,皆是本体真心起妄而生万法。就连所谓的本体真心也不过是为了认识万事万物而假立的。以喻为例:水是心(平静状态的水),万事万物是波浪,假如根本没有波浪之相,平静假名又由何而生?安立也不过是我们随顺众生的分别念假立而已。这一观点给了我认识宇宙本体以明确的指示。
在佛法的参照下,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医。中医学是建立在传统阴阳五行学暨《易经》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认为阴阳是一切事物形成变化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宇宙人体由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物质组成,其间又存在生、克、制、化的转化与联系,以之说明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阴阳平衡则百病不生,反之就会导致疾病与死亡。依此建立的脏腑、经络、八纲辩证、气血、津液、卫生营血等理论及实践体系,经时间与实践验证,在有效性、合理性上,甚至超越某些现代科学。
但与佛学一比,其差距则明显暴露出来。中医理论只是对生命过程中某个层次的局部认识与解释,它不能解决并回答人的生所从来、死又何去的问题。比如尽管中医提到过“天地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非出入则无以生、长、状、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但对于阴阳的本性及从何而起、如何最终解脱疾病的方法,是什么动力推动“生、长、状、老、己”、“升、降、出、入”都几乎未曾提及,或者仅笼统地以“提契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地同寿”这样的叙述含混带过。而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依附于四大种性:坚性的地、暖性的火、湿性的水、流动的风假合而成。四大失去平衡,身体就产生疾病。心理五欲不遂亦会影响四大平衡。生、老、病、死是无常道理的具体表现,是一切有情的必经阶段。“遗传基因”、“阴阳变化”只是受业力因果推动而已。变易、不易等各种表示变化的名相亦只是相对而言,宇宙本体真心,实则远离一切对待。若能离诸名相,无有方所,本体自然觉悟,宇宙人生真谛现在目前,身心自然解脱。
如此再来观照世间生活,你会发觉实在是了无实义。人们日夜奔波劳碌,到头来多半是在病床上饿死的。我亲眼看见很多危重病人,不能饮食,只能靠输液维持,最后致衰竭而死。医生也不能幸免,他在死神面前同样回天无力。
因此唯佛教能让人背尘知觉;唯佛教能让人解脱生、老、病、死(不是靠药物而是靠般若空性及大慈大悲);唯佛教能救科学之偏;唯佛教能真正裨益于社会。
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钝说过:“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我虽一介匹夫,但亦发愿将佛法融会于医学中,为济世利民、自觉觉他而终生不懈努力!
现在我已来到喇荣佛学院闻思修行,又亲蒙上师开示教诲,受益难以言表。在温和的丽日下过着山居的静修生活,每每感到超然外物、神怡自悦。
圆空讲的话与医理有关,对医学爱好者来说,他的话也许会使他们也能从医道趣入佛道。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耆婆良医以巧法,以药为食治重疾。吾以随顺世间理,宣说殊胜此正法。”这个耆婆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一位名医,他治病的方法非常善巧,经常以食物入药或当药饵,在满足众生口腹之欲的同时又治了对方的痼疾。真希望人们都能好好体味一下此话的深义,特别是佛教徒。当你没法用佛法引导众生时,当人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你所信仰的教义时,我们可否换一种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设身处地的宽广胸怀逐渐让对方接受我们?文殊菩萨当初为了降服外道,也是先到外道当中以种种赞叹吸引外道本师,然后渐渐引领外道趋入佛法。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大同世界的到来并不是以“一刀切”的手段去迎取的。
不论你生存于何方,也不管你是否学贯中西,也不论你从事任何科技行当,如果你懂得了佛法的真理疗法后,则对治八万四千种烦恼病都并非难事!
目录
行医与学佛
正序 倒序
- 1. 《智海浪花》前 言
- 2. 索达吉堪布简介
- 3. 飞向全世界的佛法.
- 4. 我的佛教科学观.
- 5. 还生命以本来面目
- 6. 因指见月
- 7. 生活的沉思
- 8. 心中的佛教
- 9. 念佛感应见闻
- 10. 学佛念佛的利益
- 11. 生命之光
- 12. 慈悲的魅力
- 13. 斩断情缘
- 14. 从中校到佛子
- 15. 佛学伴我人生路
- 16. 我的转变
- 17. 放下包袱
- 18. 人到暮年方回首
- 19. 永 生
- 20. 征 途
- 21. 人生三步曲
- 22. 苦难让我清醒
- 23. 心中的香格里拉
- 24. 我的未来不是梦
- 25. 抉 择
- 26. 启 航
- 27. 唯有佛法不可思议
- 28. 寻找偶然的答案
- 29. 浪子回头
- 30. 快乐之源
- 31. 历 程
- 32. 印 迹
- 33. 取 舍
- 34. 莫道女儿娇
- 35. 心中的启明星
- 36. 心路漫言
- 37. 精神的力量
- 38. 常随佛学.
- 39. 富贵学佛
- 40. 佛光普照
- 41. 步出困惑
- 42. 雪域情怀
- 43. 心中那片蓝天
- 44. 我以科学论佛法
- 45. 故 乡
- 46. 发现真理追求大乐
- 47. 入佛因缘
- 48. 一生何求
- 49. 发现安详
- 50. 突破重围
- 51. 在人间
- 52. 永远的路
- 53. 心灵的超越
- 54. 归 家
- 55. 选择信仰
- 56. 以佛法指引人生
- 57. 心 迹
- 58. 神游宇宙奥妙之门
- 59. 发现心灵的归宿
- 60. 在痛苦中觉醒
- 61. 我走的是坦途
- 62. 物理与心理
- 63. 菩提路漫漫
- 64. 感受佛法
- 65. 我的心得与体会
- 66. 净化心灵的甘露
- 67. 红蓝白的变奏
- 68. 学佛心路
- 69. 走过的路
- 70. 妈妈带给我的佛缘
- 71. 出家之缘
- 72. 珍贵的眼泪
- 73. 心 声
- 74. 欢喜海洋
- 75. 为了心中的理想
- 76. 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吧
- 77. 走进佛门
- 78. 关爱生命
- 79. 解铃还需系铃人
- 80. 平等的世界
- 81. 学佛之路
- 82. 走在光明佛道上
- 83. 撞击灵魂
- 84. 人生定位
- 85. 在求索之中
- 86. 品味人生
- 87. 漫漫人生路
- 88. 千金散去品佛味
- 89. 以思辨求真
- 90. 对于生命的感悟
- 91. 最终的依怙
- 92. 日出东方
- 93. 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94. 佛法让我懂得生活
- 95. 四海求真
- 96. 不爱西装爱僧装
- 97. 超拔尘世的佛法
- 98. 飘扬的经幡
- 99. 学佛有感发誓愿
- 100. 我的学佛经历
- 101. 哲学引我入佛门
- 102. 电话铃响了……
- 103. 潇洒学佛
- 104. 在求真的旅途上
- 105. 学佛之路.
- 106. 幸福人生
- 107. 天涯咫尺
- 108. 惠我以真实之利
- 109. 光明在前
- 110. 行医与学佛
- 111. 明明白白我的心
- 112. 人生转折
- 113. 理智之道
- 114. 动脑学佛
- 115. 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 116. 音符间跳跃的佛法妙音
- 117. 感悟人生
- 118. 设计灵魂
- 119. 再回首
- 120. 心路历程
- 121. 真实与虚幻之间
- 122. 迷茫的一代
- 123. 学佛随想
- 124. 新生命
- 125. 再 生
- 126. 悲欣交集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