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等等这些专有名词,在社会学、文学思潮等领域内都有它们特定的涵义,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用“迷茫”来形容学佛之前的梦云,以及她的那帮同样在热闹的红尘中,痛苦摸索人生真谛的伙伴们的精神状态,倒是非常贴切。认识这个女孩大约有近十年了吧,最初那一阵子,她好像才上初中。一个小姑娘,瞪着忽闪忽闪的眼睛,好奇而迷惑地看着我们这些身著袈裟的出家人,还时不时从妈妈背后探出头来,这就是刚开始交往时她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看着她从初中到迈进大学的门坎;看着她有好长时间处在“迷茫”当中;看着她拼命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以求探寻生存的意义;看着她与她的那帮伙伴们在痛苦中沉沦,在沉沦中挣扎;也看着她终于开始接触佛法……这近十来年的交往,让我几乎成了梦云精神历程的目击者。当然我最高兴的是,她总算摆脱掉迷茫、空虚、痛苦的生活状态,并最终找到了理想的生活之路。看到她也像我们——当初她并不理解的出家人——一样,趋入佛门、披上袈裟,我真是从心底随喜她的选择,并赞叹她的功德。
俗语说:“三岁看到老。”接触梦云久了,对此话体会颇深。她在上初中、高中时就不太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多接触人。尽管她上大学后曾一度频频与同学聚会,但在我看来,那也仅仅是空虚灵魂的一种宣泄而已。她甚至连家里的电话也不接,觉得那纯属干扰。
不过这个不愿与外界接触的女孩,内心世界倒十分纤细、敏感。她从小就喜欢读书,以致家里到处都是方便面——因她害怕做饭、吃饭浪费时间。她经常把从书里得到的体会,乃至后来产生的出家想法,滔滔不绝地讲给我听,也把她内心深处的疑惑与苦闷倒给我,并征求我的意见。
我们都知道越是敏感的心灵,越能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因为他往往更关注生活表层之下的深层含义。因而对那些迷惑着又探寻着的敏感心灵,我总是给予更多的时间与关注。因为我知道要塑造一个坚强而清晰的灵魂,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就这样,一直关注着这个常常自己思维人生真义,常常自叹迷茫、困惑的年轻人,一直等了近十年!十年磨一剑,现在也该扬眉剑出鞘了。
印象当中,梦云毕业于某市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专科学历,专业是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她毕业后曾在某市的一家工商银行工作了四年。家庭及她自己的工作环境,在旁人眼中都是非常优越而值得人羡慕的。但在悠闲的物质生活背后,她内心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叫梦云,四川人。平日也没别的什么嗜好,就是喜欢读书。记得海明威有部小说《迷惘的一代》,我觉得简直就是我与同龄人的精神标签。从初中开始,我和同伙便开始看各种杂书,从武打到言情,从传记到哲学,从心理分析到《圣经》,什么东西都往肚子里填。似乎看杂书是那时的我们窥探学校这牢狱铁囚之外的风光的唯一一扇窗口。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份热情却渐渐消逝。升入大学,坐在大而压抑的阶梯教室里,虽然周围坐满了同学,但我的眼里只看到一片充塞着各种颜色的虚空。
小时候看过关于苏东坡的一个故事:一天苏东坡吃完午饭,在院子里晒太阳,他问身边的侍妾:“我肚里装的什么?”有的说满肚酒饭,有的说满腹诗书。只有朝云说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听罢点头称是。其实我和我们这一代,都同样感受着“不合时宜”的无奈。读的书越多,非但不能充实自己,反而徒增痛苦与迷惑。
波蒙曾在她的作品中写道,女性一生所受到的教育,令她难以逃脱“内囿性”。但我觉得,大到整个人类历史,小到每一个众生,都逃不掉各自的“内囿性”,就像无数的小说、历史,描写得再多,也始终逃不出它自己的圈子一样。就拿《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来说吧,他广闻博学、聪明细致。虽曾遭受痛苦,但“幸福”也并未彻底放弃他。可最终呢?他还是重新被关回他那个狭窄的牢笼——他自己那郁闷忧愤的心里而不得逃脱。即就是写出这部杰作的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托尔思泰,尽管他一生都在寻求拯救整个人类社会的改良方案,确实堪称一位忧郁的思想者。但在他妻子笔下的传记里,他也只不过是个枯燥、毫无生气的糟老头而已,甚至很多作品还要由她来代笔!
我曾仔细研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很多人都会被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所打动,可我怎么看冉·阿让怎么替他悲哀。他一生东躲西藏,虽然有一颗“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但他周围,养女与女婿弃他而去,而那个卑贱的小人却仍然一往如昔!还有个沙威,也落得个投水自尽的结局。这样一个人,能拯救整个悲惨世界吗?而生活中的雨果,这个在他死后全法国为之举行国葬的伟人,却与女儿阿黛尔·雨果格格不入。女儿的感情历程,做父亲的完全不能理解,更谈不上帮助。饱受情感折磨的阿黛尔·雨果,最后在疯人院中了此残生。
而D·H·劳伦斯,写出了《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来探讨人的情感与理智的激烈冲突,自己却常常被妻子在肉体上痛打……这些闻名于世的人物的生活似乎比他们的作品更精彩。作品中的理想的人道主义色彩、悲天悯人的宽广情怀、救治社会人生的种种方案,与他们一团乱麻的个人生活竟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文如其人在他们身上何从体现?
梦云讲的对这些名著作者的质疑,也引起了我的同感。在我的学生时代,在美丽的宗塔校园里,我也曾读过部分以上的著作。等到后来出家。却发现它们都不究竟,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所拥有的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不过言归正传,还是让我们接着听梦云的人生自述吧:
这世间智慧就像一个沉于一个无边的大海中,无有舟楫,甚至连根朽木都没有的无用之人。“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为谁而做?”这个简单又让人痛苦的问题,我却怎么也回答不出来。有一段日子,我和我的同学们经常泡在网吧、书吧、的吧中,我们甘愿被各种形色所包围、所填充。但那就像吃迷幻药,药性发作时,可以迷糊又兴奋地快活一阵,药性过后又怎么办呢?空虚是可以令人发疯的,若想不沉醉过去,便得像一具活尸体。“酒后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所以必须一再地醉,最好长醉不醒。看过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和《玩笑》吗?它令你窒息吗?当我读到《笑忘录》中葬礼的那一段时,我竟放声大哭。因为那一刻我极为清醒,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生活是场多么大的笑话;所谓的“美丽与幸福”是如何地具有欺骗性。所以我才哭!哭我的沉沦,哭我的麻醉,哭我的无路可逃!
但有时,不,应该说常常,我都在希望——梦总会有醒来的那一天吧!就这么在痛苦中希望着,希望着。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那一线曙光竟就这么来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当时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今生从此就扭转了方向。只是坐在法王的身边,竟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平静。每次上师开口说话,即使话不多,但却让我从心里发出笑声。常常他的一句话就足以让我欢欢乐乐一整天。这种快乐与平静交织的感情,为什么我以前从未体会过呢?我真的有点儿想弄明白了。
接下来,我又看到了《百业经》。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是它叙述的世尊前生的许多事迹。我不解,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当他受到他人的危害,甚至要他的妻、儿、王位乃至活生生的血肉时,他竟能欣然接受?在成就自己善业的同时,对于伤害他的人,竟也发起不可思议的大愿:宽恕造成伤害之人的所有恶行,并帮助他早证菩提!以前看过的无数小说中也有无数视死如归的英雄,但却从未见过如世尊这样的勇士——他为善不是出于任何私人的目的,而是以广大、温柔同时又坚强得无法表述的心,将这份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善果完全地、谦卑地,却又无比高贵地奉献给别人。当时我就想,经文中叙述的佛陀,有着无比的庄严相好,一见就能令人生起无比喜悦而坚定的信心。这些即就是一种赞美之词或文学夸张,那也毫不为过!这样的一个人,仅凭他的这颗心,我都甘愿匍匐在他的脚下,接受他的教言。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理解上师的“魅力”所在了。我还感到,以前看过的所谓“万卷书”和佛书相比,竟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
没过多久我又看到了《入菩萨行讲记》。刚开头就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修行的最大障碍就是傲慢与脆弱。”这说的不就是我吗?于是,我立即就将“是否傲慢?是否脆弱?”贴在了床头。又往下看,读到“除往昔感受,吾今复何余。然因执著彼,屡违上师教。”时,更是唏嘘不已。没错,我所做的一切事,最终只会有“往昔感受”留下来,但自己却屡屡因执著那时的感受而自我折磨、自我痛苦,一再重复过去的故事乃至创伤。越往下读,越觉得在我以前接触过的所有作品中,从未见过这等的旷达、智慧与慈悲。在世间,你可曾见到过被流放的犯人还在欢乐地唱歌?而在佛教历史上,就有人在被押送到批斗场的路途中,安祥地端坐于马鞍,念着经文而死去!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中苦行,无衣无食,最后连赤裸的身上都长满了绿毛,但他还能唱出“艰苦越深乐亦深,比较无病更快乐。一切苦痛变成乐,稀奇稀奇甚乐哉。”的道歌。这些正是无数佛教徒所真实实践过,并正在且还将继续实践的路。
也正是看到了佛学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洞悉,感受到佛陀及佛的追随者们不可思议的善良、勇敢、无畏的品格,使我终于能抛开过去多疑、痛苦的心,而皈依了佛门。唯有佛,而非世间的任何财产、地位等等,可作我们真正的依怙。无论何时何地,甚至我们一瞬间的心念,佛陀都会给我们作最详细的明确指导,引领我们那狂躁不安的心逐渐踏上调柔之道,直至安住安乐之境。关于这一点,我可以用我的生命作担保!
我曾经照顾过一位生病的上师,当时她全身上下到处都肿着,脚上轻轻一按就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窝。但当她站立行走时,她的那份仪态简直令我震惊!不带一丝病态,也没有故作坚强,平和而坦然地用我无法描述的步态向问候她的人们走来。步步寂然无声,却又步步踏在我的心上。她随意而放下万缘的神态给了周围的人们以无比的安慰与力量。当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放弃一切,只想拥有与上师一样的伟大!这不是“自我”的伟大,而是“我”痛不再痛,“我”乐不再乐,只愿众生皆乐皆坚强!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没有过多犹豫我就出家了。我真正学佛的时间并不长,因而我也讲不出太多高深的理论。只是我开始慢慢明白,也希望还在“迷茫”的一代也都能明白,在世间如波涛般汹涌的苦痛之海里,要想不沉溺于其中,只有追随佛陀的足迹,去找寻心中那片乐土,才能达到永久的大乐之境。
很高兴从迷茫的人群中站出了梦云,很希望更多的迷茫者们都能赶快清醒。每当我站在熙熙攘攘的都市街头,看着身边南来北往的人流匆匆而过时,心中就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强烈的愿望:人们要是都能像梦云那样摆脱红尘羁绊,用心寻找生命的本真意义,那这个世界该减少多少无谓的争执与烦恼啊!即就是做不到这一点,我也由衷希望人们至少都能做一个贤良正直的公民。
一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曾说过:“我以前希望所有的人都来学佛,其实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狭隘观念。现在我并不希望人们都皈依佛教,只要他们是一个善良的人就足够了。”
那就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目录
迷茫的一代
正序 倒序
- 1. 《智海浪花》前 言
- 2. 索达吉堪布简介
- 3. 飞向全世界的佛法.
- 4. 我的佛教科学观.
- 5. 还生命以本来面目
- 6. 因指见月
- 7. 生活的沉思
- 8. 心中的佛教
- 9. 念佛感应见闻
- 10. 学佛念佛的利益
- 11. 生命之光
- 12. 慈悲的魅力
- 13. 斩断情缘
- 14. 从中校到佛子
- 15. 佛学伴我人生路
- 16. 我的转变
- 17. 放下包袱
- 18. 人到暮年方回首
- 19. 永 生
- 20. 征 途
- 21. 人生三步曲
- 22. 苦难让我清醒
- 23. 心中的香格里拉
- 24. 我的未来不是梦
- 25. 抉 择
- 26. 启 航
- 27. 唯有佛法不可思议
- 28. 寻找偶然的答案
- 29. 浪子回头
- 30. 快乐之源
- 31. 历 程
- 32. 印 迹
- 33. 取 舍
- 34. 莫道女儿娇
- 35. 心中的启明星
- 36. 心路漫言
- 37. 精神的力量
- 38. 常随佛学.
- 39. 富贵学佛
- 40. 佛光普照
- 41. 步出困惑
- 42. 雪域情怀
- 43. 心中那片蓝天
- 44. 我以科学论佛法
- 45. 故 乡
- 46. 发现真理追求大乐
- 47. 入佛因缘
- 48. 一生何求
- 49. 发现安详
- 50. 突破重围
- 51. 在人间
- 52. 永远的路
- 53. 心灵的超越
- 54. 归 家
- 55. 选择信仰
- 56. 以佛法指引人生
- 57. 心 迹
- 58. 神游宇宙奥妙之门
- 59. 发现心灵的归宿
- 60. 在痛苦中觉醒
- 61. 我走的是坦途
- 62. 物理与心理
- 63. 菩提路漫漫
- 64. 感受佛法
- 65. 我的心得与体会
- 66. 净化心灵的甘露
- 67. 红蓝白的变奏
- 68. 学佛心路
- 69. 走过的路
- 70. 妈妈带给我的佛缘
- 71. 出家之缘
- 72. 珍贵的眼泪
- 73. 心 声
- 74. 欢喜海洋
- 75. 为了心中的理想
- 76. 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吧
- 77. 走进佛门
- 78. 关爱生命
- 79. 解铃还需系铃人
- 80. 平等的世界
- 81. 学佛之路
- 82. 走在光明佛道上
- 83. 撞击灵魂
- 84. 人生定位
- 85. 在求索之中
- 86. 品味人生
- 87. 漫漫人生路
- 88. 千金散去品佛味
- 89. 以思辨求真
- 90. 对于生命的感悟
- 91. 最终的依怙
- 92. 日出东方
- 93. 三宝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94. 佛法让我懂得生活
- 95. 四海求真
- 96. 不爱西装爱僧装
- 97. 超拔尘世的佛法
- 98. 飘扬的经幡
- 99. 学佛有感发誓愿
- 100. 我的学佛经历
- 101. 哲学引我入佛门
- 102. 电话铃响了……
- 103. 潇洒学佛
- 104. 在求真的旅途上
- 105. 学佛之路.
- 106. 幸福人生
- 107. 天涯咫尺
- 108. 惠我以真实之利
- 109. 光明在前
- 110. 行医与学佛
- 111. 明明白白我的心
- 112. 人生转折
- 113. 理智之道
- 114. 动脑学佛
- 115. 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 116. 音符间跳跃的佛法妙音
- 117. 感悟人生
- 118. 设计灵魂
- 119. 再回首
- 120. 心路历程
- 121. 真实与虚幻之间
- 122. 迷茫的一代
- 123. 学佛随想
- 124. 新生命
- 125. 再 生
- 126. 悲欣交集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