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57
阅读量收藏安祥禅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安祥禅 》

安分守已


          一 安分守已就是“不二法门”
  为了庆贺共修会的圆满,我以四个字来供养各位,这四个字非常普通,就是人人耳熟能祥的——安分守已。
  各位也许认为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世法而已,毫无新义。各位要知道,禅,是不二法门的体现,而不二法门是一亦不立的,如果我们存有世法,佛法的差别见解,那就背离不二法门了。
  既是不二法门,原本就没有什么真假、画龙点睛邪、是非、有无、世法佛法、烦恼菩提……等计执,如果有,那便是二分法——是二元的对立分别心的产物,就不再能让我们的心灵由统一而升华了。
                   二 素位而行 安守本分
  什么是安分守已?首先说安分。安分就是严守做人的分际、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贯的风范,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如果我们不能安分,就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尽到做人的责任、义务,而妄起分外之想,又岂能理得心安?
  每个人都有他的“分”。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物体,每件事都有它的“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只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它的存在就形成多余。我曾说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种事物,当它消失了存在的作用时,它同时也便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存在的可能。比如这只茶杯,因为有它存在的作用,所以能摆放在这里,若是放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在这里。那会有什么意义呢?它可能存在吗?
  我们做人也是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分际,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人体精神的基本特色。儒家讲“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就是做人的分际。
  《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这意思即是说:你若一向过的是富贵生活,就应该保持谦虚、有礼的风范;你一向过的贫贱的生活,就应该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你如要是生活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不要冒充绅士,只要保持简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素位而行。  
  所谓素位而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我行我素。我行我素不是坏事,而是说我是什么人,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风范。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唱好你所扮演的戏。一个裁缝师一天到晚给人做衣服,偶尔看到泥水匠的工作那么简单,一天就赚进一千几百元,于是就丢下剪刀、针线去做泥水匠,这样对吗?不对,这就叫做不安分。
  在一个分司的组织时胡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以及各部门的主管和职员,假如经理想当总经理,只要安分守已地干下去,是有可能的。如果一个小职员不安分地工作,妄相不董事长,那就太离谱了。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扮演好你现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创造、累积你的价值。如果开会,分司决定要实行民主,谁想干什么职务,大家来个大搬家;企划部的经理到推广部,推广部的经现到会计部……如此一来,岂不分崩离析,能免于天下大乱?
  所以,做人要素位而行,如安守本分。
  尤其做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安于安,就会妄想,有妄想使会有错误的欲求,而陷于求不得之苦,沦为欲望的奴录,丧失心灵的宁静,偏离做人的本分,又如何能修行呢?所以要落实修行,就必须以安分为起点。
  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少了一个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人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
  修行人如果存着羡慕别人、嫉妒别人、追求分外……那就没有办法修行了,除了让非分之想招来烦恼、酿造错误、破坏内心的安祥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能过分——安于本分。
              三 我是什么 我就做什么
  我们知道,老子曾是个管理果园的小吏,孔子曾替人家管理年羊。人的中心使命在净化自已、提升自己,而不在追求虚荣、权利,人若不肯放弃虚荣、权利,不但没有办法修行,势必会在支配、占有、享乐的欲望迷失了自己。
  所以说,安分守已才是修行的基础。
  在第七期禅学季刊上,随云和仰云专访蔡志忠先生,文中有几句话讲得很好,蔡先生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我认为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这虽然是他个人的夫子之道,却也显示了蔡先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闪烁性灵的温画家的所以然。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羡慕或嫉妒别人,所得到的除了烦恼和人生的负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做人要安分。我们能够安分,就能发挥生命力,创造人生意义与价值,也方能提升自己的角色,如果扮演不好现在的角色,那也就无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
  一个人若是不肯挑五十斤,而却去妄想挑百斤,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习惯于挑五十斤,然后挑六十斤……一百斤。所以说安分很重要。
  在家庭中,是儿女就该孝顺,孝顺是子女的本分,至于说父母值得教顺,那是他们的事,与你尽孝的本分无关。是做妻子、做丈夫的,就要彼此讲道义,家庭要靠道义和责任来维系,要包容而不是苛求,如果说一定要怎样才地满意,那是苛求,你将永远不会满意,因为大同的理想尚未实现,人间净土尚未建立,如果以主观的执着,去追求所需,那从生到死所能彰显的只会有一个字——苦。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
                    四 要确认真实的自己
  什么是守已呢?守已必先认知自己,哪个是自己?谁若能认知了真实的自己,他就参学事毕了。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很多人以个性为自己,说我就是这种个性,这是不对的,那不是真实的自己,那是偏离了真实的自己,那是虚假的伪我。以姓名、籍贯、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性向……等所累积的,也不是你真实的自己。  
  修行的目的的就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
  禅宗教人参究“本来面目”,认识了“本来面目”就能亲到“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如果没有认识真实原本的自我,既没有证入真实,就只能活在二元的相对里,一切理与事,只是分别心的产物,绝非真实。
  要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要想认知和确立真实的自己,有两句话很重要:
  (一)、真实的必定的原本的,原本的才会是永恒的。
  (二)、原本不有,最后归空;无常、短暂,绝非真实。
  如此对照凸显,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你只要仔细参究一下,应该不能水落石出,从而肯决真实的自我。
               五 知已 守已
  一个人可分为身、心两部分,身是肉体,每个器官各有其功能,是我们活在这一生中必需的工具。主宰肉体的是心,孙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不过心有真假,只有向内心深处发掘,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个心,有太多的区分,不要认错。人从小到大,接触到对心的描述,多到不可胜计,简单地说有凡心、圣心,有人心、道心……
  什么是凡心?凡心是众生心,众生心生灭不停,原要不有。什么是道心?道心是真理之心,是原本的心。
  《大禹谟》上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特色就是具有危险倾向,而道心的特色在于微妙、难明,也由于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发现、证得。
  “人心惟危”,所以大多数人都具有一种毁灭的倾向,人心亿含有的占有、支配、嫉妒、愤恨、抱怨、不满、怀疑……都蕴含着破坏、毁灭的倾向。人的自我我欲,对欲的追求,不仅会迷失自己,也会走上毁灭之途。
   今天的社会,其所以会这么混乱,正反映出人欲的泛滥、横流。私欲的泛滥,正由于大多数人不肯守分;不耕耘只要收获,不努力只想成功,不付出硬要获得,所以才形成今日社会的险象环生,这样下去,岂不人人自危,这不是非曲直“人心惟危”的毁灭倾向是什么?
  我们要找自己真正的心,就要从原本的心去发掘,溯求从婴儿、托儿所、幼稚园、国小、中国……成长的过程时奢了是根尘相对,眼睛看东西就把它“录影”,耳朵听声音就把它“录音”,六根对六尘不断采集、累积下来,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味触法,根尘相对所吸收的六种尘垢,交织散落到我们心的表层,就形成了表层意识的分别心,这表层意识原本不有。《心经》上讲生命的原态,原本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的实相,原村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这个分别的心,并非心的原态,不是直产原本的自己。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如果没有一块画布,如何能构成一幅画面呢?表层意识是一幅画面,本心如同画布,如果说脱离这个表导意识,就没有真实的心,那是断见。如果我们能认清、整理,并借着表层意识寻回自已那真实原本的心,摩诃般若就会发露,心的觉受就会提升,瞬有存、自有养地把这种正受继续保持住,动静不失,就是禅者天行的保任。从此以后,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管带信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守已。
             六 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
  能够做到安于本分、守住真心,才是真正实在的修行,也唯有能安于本分,才有统一的心灵、集中的心力去发掘真实的自己;发掘、认知、肯定了真实的自己,又能瞬有存、息有养地保住它,使自己不理迷失,秒秒自觉不再忘失,才是安分守已的真实义。从引那个分别的、原本不有、终归幻灭的表层意识,便会黔驴技穷地不再兴风作浪,从此河清海晏,野老讴歌,心国升平了。这不仅是理性的诉求,而且是立竿见影的实证。修行如果不从这个地方着手、参究,便是假修行,就会因虚伪的因,得幻灭果而落空。
  有些人虽然找到了原本的自己,却又造成了天大的误会,他很忌讳起念,每起一念,就跟它对抗,其实这也不必。我们生活在这个现象界,有个基本使命,就是完成自我,兼利他人;完成自我即是找回迷失、埋没有真实自我,然后帮助有缘,找回他失落了的真我,这是我们的使命。
  大家也许会问:佛法讲无我,老师为什么总是要找回真实的自我?这是否矛盾?告诉各位,不矛盾,各位读经要善读,在《楞严经》上,世尊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明、暗、通、塞……都可以还,那个不能还、还不掉的、无法归类的、最后剩下的,不是你真实的自己又会是什么呢?
  佛说“无我”,是说不要把能分别、善嫉妒、生贪欲、起瞋恨……活在愚昧、错误中的表层意识当成真我,并非说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生命。各位可以从“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是个什么?”去参祥、突破,一旦断惑到不疑之地,就会肯定你真实的自己了。
  还有人以为“凡性成佛”很难,其实并不难,佛者觉也,当你的灼然澈见生命的属性时,同时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觉醒了。
  对于不落实修行的人而言,确实是人生如梦,到死一场空。一场空跟人生如梦是对你的表层意识来说的,对真实的、永恒不变的的真我来说,它既不是梦幻,也不是顽空。
  楞严会上,佛陀上处征心,八还辨见,要你找回失落的本心,找回你那真实的自己,以完全的觉醒。
  佛陀在临涅槃前,更指出了“常、乐、我、净、”,以彰显生命的实相与真谛,本无伪我,岂是本无真我?须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我是伪我,真我是生命的共相、心底原态,自他不二,本无差别,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各位可以“见性”去探寻,什么是见性?性就是属性,找到生命的根本、共同的属性时,就是见性成佛,佛者觉也,当下你便完成了生命的觉醒,这是很容易的,因为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呢?你从这儿着手,把它浓缩、归纳到自己生命的属性,锲而不舍地参究下去,直到“哦”的一声,原来如此,你找到原本的自己。见性而又肯决了真实的自己,就会放弃假我——表层意识。放弃、否定了表层意识,只此便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从此与那个恩爱缠绵、怨恨蚀骨、贪瞋痴爱、七情六欲……的假我,毫不留情的与它豁席断交,这就叫做断命要根。
                七 四种类型心
  说到这里在家别误会,以为既然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就要把伪我丢掉,证到了真心就指导表层意识扬弃。要知道扬弃表层意识是涅槃,在你尚未涅槃以前,表层意识仍然是你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岂能丢弃不用?只要它能恰如其分地作为你扮演一种角色的工具,不许它喧宾夺主的来篡夺心国,驱使、主宰你就够了。
  事实上,你也不能完全放弃、排斥你的表层意识,只要珍惜它、善用它、爱护它而不放纵它,经常洗涤、保持清净,让它安全、好用,不出故障就可以了。
  我常说:从虚假的表层意识到真心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
                (一)颠倒梦想心
  什么是颠倒梦想心?明明说要收获必先耕耘,想怎么收获得先怎么栽,但人偏不肯耕耘、不肯栽,只想收获。
  坐在办公室里手拿着公文卷宗,心里却在盘算着;我若是中了六合彩,那就三子临门——妻子、儿子、房子都有了。如果加上车子,那更圆满……这就是想想,像这样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喜欢妄想的人很多,长久以后,会变成妄想症。所谓颠倒梦想不一定是指睡着做梦,而是瞪着眼珠大作白日梦。
  还有一种人,对于希望获得而又得不到的东西,借着幻想来自慰,想到明年升级加多少薪,加了薪以后,透过某种关系再升一级又加多少钱……尽打不切实际的空算盘。
  或者说将来我自己发展某种事业,有个怎么样的构想……愈想愈兴奋,想了一夜,第二天一出门,一点儿也用不上。
  还有些人习于狂想、乱想,任何事都只是想而不求结论,久而久不神经衰弱了,想这个事那个事却来了,想那个事这个事又掺进来了,到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时,就菜成多头意识,于是精神便分裂了,这都是颠倒梦想所惹的祸。
                 (二)二元对立心
  一天到晚离不开利害、得失、人我、是非、黑白、好环、善恶、美丑、功过……久而久之,心就倾向了两个极端,而脱离不了边见。有时想去做坏事,自己的良知又允许,于是就展开人天交战。有意期待某项投资,想获得又怕受损失,于是又有了利害交战。
  许多人在一生中,心始终无法安顿,不得安宁,修行人能发露摩诃般若,摆脱这种二元心,便可到达第三种心。
    (三)处胎纯我心
  此种心态,就你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只有单独的自己存在,现在心理学上叫做独头意识。  
  以前的参禅人,参话头参到得力时,首先便会凝成此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把一切二元的、分裂的、妄想的……统统凝结成一个疑团,只有一个混混沌沌的我,煞似个活死人,没有分别,只有知觉。有此人修行至此,以为这种是宝所了,其实还未到。这种独头意识如果触机遇缘,撞碎、打破,便可破壳而出,到达无我意识。像虚云和尚参禅,参到走路好像踏在棉花上,白天忘了吃饭,晚上不智能睡觉,倒开水不知往茶杯里倒,却倒向持杯子的手上灼烫之下,蓦然觉痛,于是杯子碎了。独头意识也打破了。
               (四)客观无心
  纯客观的无我意识,就是真实原本的心态,也就是无我之真我体现,这个无我之我,就是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到此只凸显生命的属性,到达绝对无执、无漏,克享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大觉圆满。
  这四种心,前两者属表层意识,第三种是表导意识被压制,真我尚未抬头,尚未到“最后牢关”。第四种心才是真我凸显,也才是纯客观兼纯主观的真实自己,找到了自己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安分而过已了。
    八 在尘不染 随缘不变
  古人在大彻大悟之后,生活也是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非常平衬安分而守已(此时是不守而全守)。我们看二祖,他把衣钵传承给三祖以后,到茶馆里、到闹市里去炼心、调心。五祖把法传承化六礼貌到后,在东山寺后盖个茅屋,奉母而居,生活都是那么平实、平淡。
  契入到心的第四阶段,那是真正的无我之我,诸天觑不透,诸魔难窥迹的。有此未到的人,当他谬以为到达绝对客观,证得无我、真我以后,就要把属于伪我的统统丢掉,其实个然。这四种意识的过程,是要互相涵的,第四种真心一旦开显,就把前三者涵摄融合、相互冲淡而不起其个别作用,但当用到它的时候,是不分彼此的,不有它时,也不会作怪而喧宾夺主、兴风作浪,只这便是真实的“中道”,离开了这种心态,就绝不可能契合于中道之行。
  由此可知,找到真实原本的自我以后,只须安分守已地和光同尘,在尘不染,随缘不变就够了,有不着隐居深山,而且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的。
  上次讲《牛的礼赞》,说到最后圆满、成熟的人干什么呢?只是“入廛垂手”不舍众生,随缘应化。所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是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六尘不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
  各位在共修期间,大家所努力从事的应该就是这桩事,追求永恒,发掘真我,也就是各位参加共修会的中心课题,落实地说:即是如何净化自己的表层意识(真心原本就是在尘不染的,加上个‘修’字),如何净化、整理我们的表层意识,如何发掘,肯定真实原本的自我,这是我们共同课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有的已经有很好的收获,虽然没有到家,但都如入芝兰之室,由共修者相互熏习,而得到了安祥的觉受。
  归纳一句话,各位来参加共修,修个什么?修心,借虚假的心,发掘出真实的心,泯众生心而彰显菩提心。
                 九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每说到心,总会想到一个小故事:
  禅宗出名的“德山棒、临济喝”。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学都在四川,年轻时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经论,对《金刚经》尤其积有功力,别有会心,著有一部《青龙疏钞》,如果用现在的五号字排印,也不过只是现在的一本书而已,但那时是用毛笔写的,体积就很大,他闻听南方的禅宗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真指人心,见性成佛。”他认为绝不可能,气愤地说“修行人千动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尚且不能成佛,为什么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说‘以心专心,见性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捣毁他们的巢穴,扫除他们那些败类,以报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着一担注疏《金刚经》的《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当他起到湖南澧阳,下当肚子饿时,看到了一个卖饼的老太太,放下担子向老太太买饼作点心。老太太看了他一眼问:“你这个担子挑的是什么东西啊?”德山答:“《金刚经·青龙疏钞》。”老太太一听是《金刚经》,便对德山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我施与点心;若答不得,我这饼也不卖给你了。”德山说:“老人家,你请说吧!”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
  这么一问,把德山头号愣住了,弄得哑口无言,问得灰头土脸地走了。就这一问,行山的锐气就挫掉了一大半。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在法堂上转来转去地说:“久响龙潭,到了龙潭,潭亦不见,龙亦不现。”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潭亦不见,龙亦不现。”崇地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这么一问一答之下,德山就在龙潭安顿下来,跟随崇信禅师参学。
  有一天夜晚,德山站在崇信禅师身侧,久久不去。崇信禅师说:“更学了,你该下去休息了!”德山向外走了几步又回来说:“外面太黑。”崇信禅师拿个纸捻子点燃了交给德山,德山刚要去接,崇信禅师却又把纸捻子吹熄了。德山因而大悟。
  崇信问他悟个什么道理?德山说:“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
  德山怎么悟的?悟了个什么?在此不讨论。那个老太太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得德山灰头土脸,有苦说不出,有冤难倾吐,在座的各位有人肯替德山答一句吗?答错了也没关系,谁能帮德山出一口气?(稍停)我告诉各位,德山是研究《金刚经》的,他为何答不出来?理障。如果是一个真正解脱、我法二执、理事二障已断的人,这个话很好答。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德山只要说:“谢谢才太太的供养!”挑起经担,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他就不必吃瘪了,吃瘪的应该是那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老太太了。
  刚才我叫你们答一转语替德山出出气,你们都不肯,我替德山出气了,大爱可知道这落在什么地方?谁能答得出来,虽然不必发文凭,我敢承认;你已经毕业了。如果答不出来,那就还要继续努力用功啦!
  如果你头号我这一转语落在哪里?我只能告诉你: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参!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