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史记 》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①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②
注①正义年表云都临淄。
注②索隐谓其语音及名物异于楚魏。一云此时人多流亡,故使齐言者皆还齐王。
齐王,孝惠帝兄也。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①吕太后怒,且诛齐王。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注①索隐谓齐王是兄,不为君臣礼,而乃亢敌如家人兄弟之礼,故太后怒。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县。”按:后为郡也。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子襄立,是为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天下事皆决于高后。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①吕台②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③为吕王奉邑。
注①集解徐广曰:“郦,一作‘鄜’。”索隐二字并音孚。鄜,县名,在冯翊。
郦县在南阳。正义按:郦音呈益反。括地志云“故郦城在邓州新城县西北四十里”,盖此县是也。
注②索隐音胎。吕后兄子也。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济南故城在淄州长山县西北二十五里。”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韂于汉,吕太后封为朱虚侯,①以吕禄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②皆宿韂长安中。
注①索隐地理志县名,属琅邪。
注②索隐地理志县名,属东莱。
哀王八年,高后割齐琅邪郡①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注①正义今沂州也。
其明年,赵王友入朝,幽死于邸。三赵王皆废。高后立诸吕诸吕为三王,①擅权用事。
注①集解徐广曰:“燕﹑赵﹑梁。”
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待高后燕饮,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
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进饮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
若生①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
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
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强。
注①索隐顾犹念也。而及若皆训汝。
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驷钧﹑①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②闻之,乃发卒韂王宫。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
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韂韂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
勃既将兵,使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遂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
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③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西)**[乃]*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注①索隐按:舅谓舅父,犹姨称姨母。
注②索隐按:广陵人召平与东陵侯召平及此召平皆似别人也。功臣表平子奴以父功封黎侯也。
注③索隐按:服虔云“不敢离其兵而到琅邪”也。
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①灭梁﹑燕﹑赵②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③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④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将)**[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注①正义隐王如意﹑幽王友,梁王恢徙王赵,并高祖子也。
注②正义梁王恢﹑燕王建,梁王恢徙赵,分灭无后也。
注③索隐谓济南﹑琅邪﹑城阳并齐为四也。正义琅邪郡封刘泽,济南郡以为吕王奉邑,城阳为鲁元公主汤沐邑也。
注④索隐按:小颜云“言年幼也,比之于财,方未匮竭,故谓之富”也。
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
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①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注①集解张晏曰:“言钧恶戾,如虎而箸冠。”
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勃曰:
“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①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②何能为乎!”
乃罢魏勃。③魏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齐相舍人门外。相舍人怪之,以为物,④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埽,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一为参御,言事,参以为贤,言之齐悼惠王。悼惠王召见,则拜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于齐相。
注①索隐此盖旧俗之言,谓救火之急,不暇先启家长也。亦犹国家有难,不暇待诏命也。
注②索隐按:妄庸谓凡妄庸劣之人也。
注③索隐罢谓不罪而放遣之。
注④索隐姚氏云:“物,怪物。”
王既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与齐,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
是岁,齐哀王卒,太子*(侧)**[则]*立,是为文王。
齐文王元年,汉以齐之城阳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以齐济北郡①立东牟侯为济北王。
注①正义今济州,济北王所都。
二年,济北王反,汉诛杀之,地入于汉。
后二年,孝文帝尽封齐悼惠王子罢军等七人①皆为列侯。
注①正义罢音不。
齐文王立十四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
后一岁,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齐为王,齐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杨虚侯为齐王。故齐别郡尽以王悼惠王子:子志为济北王,子辟光为济南王,子贤为菑川王,子卬为胶西王,子雄渠为胶东王,与城阳﹑齐凡七王。①
注①索隐谓将闾为齐王;志为济北王;卬,胶西王;辟光,济南王;贤,菑川王;章,城阳王;雄渠,胶东王。
齐孝王十一年,吴王濞﹑楚王戊反,兴兵西,告诸侯曰“将诛汉贼臣□错以安宗庙”。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皆擅发兵应吴楚。欲与齐,齐孝王狐疑,城守不听,三国兵共围齐。①齐王使路中大夫②告于天子。天子复令路中大夫还告齐王:“善坚守,吾兵今破吴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国兵围临菑数重,无从入。三国将劫与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汉已破矣,齐趣下三国,不且见屠。”
路中大夫既许之,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三国将诛路中大夫。
注①集解张晏曰:“胶西﹑菑川﹑济南也。”
注②集解张晏曰:“姓路,为中大夫。”索隐按:路姓,为中大夫官,史失其名,故言姓及官。顾氏按路氏谱中大夫名卬也。卬,五刚反。
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闻路中大夫从汉来,喜,及其大臣乃复劝王毋下三国。居无何,汉将栾布﹑平阳侯①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齐围。已而复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景帝闻之,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乃立孝王太子寿为齐王,是为懿王,续齐后。而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王咸诛灭,地入于汉。徙济北王王菑川。齐懿王立二十二年卒,子次景立,是为厉王。
注①索隐按表是简侯曹奇也。
齐厉王,其母曰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氏女为厉王后。王不爱纪氏女。太后欲其家重宠,①令其长女纪翁主②入王宫,正其后宫,毋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王因与其姊翁主奸。
注①索隐重,直龙反。谓欲世宠贵于王宫也。
注②索隐按:如淳云“诸王女云翁主。称其母姓,故谓之纪翁主”。
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①皇太后有爱女曰修成君,修成君非刘氏,②太后怜之。修成君有女名娥,太后欲嫁之于诸侯,宦者甲乃请使齐,必令王上书请娥。皇太后喜,使甲之齐。是时齐人主父偃知甲之使齐以取后事,亦因谓甲:“即事成,幸言偃女愿得充王后宫。”甲既至齐,风以此事。纪太后大怒,曰:“王有后,后宫具备。且甲,齐贫人,急③乃为宦者,入事汉,无补益,乃欲乱吾王家!且主父偃何为者?乃欲以女充后宫!”徐甲大穷,还报皇太后曰:“王已愿尚娥,然有一害,恐如燕王。”燕王者,与其子昆弟奸,新坐以死,亡国,故以燕感太后。太后曰:“无复言嫁女齐事。”事浸浔*(不得)*闻于天子。
主父偃由此亦与齐有却。
注①索隐谓王太后,武帝母也。
注②集解张晏曰:“王太后前嫁金氏所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及’。”
主父偃方幸于天子,用事,因言:“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①人觽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于是天子乃拜主父偃为齐相,且正其事。主父偃既至齐,乃急治王后宫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引王。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后。
注①索隐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觽而且富也。
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之短。①天子亦既囚偃。公孙弘言:“齐王以忧死毋后,国入汉,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
遂诛偃。
注①索隐谓偃挟齐不娶女之恨,因言齐之短,为轻重之辞,谓言临菑富及吴﹑楚﹑孝王时事是也。
齐厉王立五年死,毋后,国入于汉。
齐悼惠王后尚有二国,城阳及菑川。菑川地比齐。天子怜齐,为悼惠王頉园在郡,割临菑东环悼惠王頉园邑尽以予菑川,以奉悼惠王祭祀。
城阳景王章,①齐悼惠王子,以朱虚侯与大臣共诛诸吕,而章身首先斩相国吕王产于未央宫。孝文帝既立,益封章二千户,赐金千斤。孝文二年,以齐之城阳郡立章为城阳王。立二年卒,子喜立,是为共王。
注①正义年表云都莒也。
共王八年,徙王淮南。①四年,复还王城阳。凡三十三年卒,子*(建)*延立,是为顷王。
注①索隐按:当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正义年表云都陈也。
顷王二十*(八)**⑥*年卒,子义立,是为敬王。敬王九年卒,子武立,是为惠王。惠王十一年卒,子顺立,是为荒王。荒王四十六年卒,子恢立,①是为戴王。戴王八年卒,子景立,至建始三年,②十五岁,卒。
注①集解徐广曰:“甘露二年。”
注②正义建始,成帝年号。从建始四年上至天汉四年,六十七矣,盖褚先生次之。
济北王兴居,①齐悼惠王子,以东牟侯助大臣诛诸吕,功少。及文帝从代来,兴居曰:“请与太仆婴入清宫。”废少帝,共与大臣尊立孝文帝。
注①正义都济州也。
孝文帝二年,以齐之济北郡立兴居为济北王,与城阳王俱立。立二年,反。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孝文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二年,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章﹑兴居自以失职夺功。章死,而兴居闻匈奴大入汉,汉多发兵,使丞相灌婴击之,文帝亲幸太原,以为天子自击胡,遂发兵反于济北。
天子闻之,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①击破虏济北王,王自杀,地入于汉,为郡。
注①集解张晏曰:“柴武。”
后十*(二)**③*年,文帝十六年,复以齐悼惠王子安都侯①志为济北王。
十一年,吴楚反时,志坚守,不与诸侯合谋。吴楚已平,徙志王菑川。
注①索隐地理志安都阙。正义安都故城在瀛州高阳县西南三十九里。
济南王辟光,①齐悼惠王子,以勒侯②孝文十六年为济南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辟光,以济南为郡,地入于汉。
注①正义辟音壁。都济南郡。
注②索隐勒,汉书作“朸”,并音力。地理志县名,属平原也。
菑川王贤,①齐悼惠王子,以武城侯②文帝十六年为菑川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贤。
注①正义年表云淄川王都剧。故城在青州寿光县西三十一里。
注②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平原。正义贝州县。
天子因徙济北王志王菑川。志亦齐悼惠王子,以安都侯王济北。菑川王反,毋后,乃徙济北王王菑川。凡立三十五年卒,谥为懿王。子建代立,是为靖王。
二十年卒,子遗代立,是为顷王。三十六年卒,子终古立,是为思王。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为孝王。五年卒,子横立,至建始①三年,十一岁,卒。
注①正义亦褚少孙次之。
胶西王卬,①齐悼惠王子,以昌平侯②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注①正义卬,五郎反。年表云都高苑。括地志云:“高苑故城在淄州长山县北四里。”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昌平故城在幽州东南六十里也。”
胶东王雄渠,①齐悼惠王子,以白石侯②文帝十六年为胶东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雄渠,地入于汉,为胶东郡。
注①正义年表云都即墨。按:即墨故城在莱州胶东县南六十里。
注②索隐地理志县名,属金城。正义白石古城在德州安德县北二十里。
太史公曰: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及后分裂,固其理也。
【索隐述赞】汉矫秦制,树屏自强。表海大国,悉封齐王。吕后肆怒,乃献城阳。哀王嗣立,其力不量。朱虚仕汉,功大策长。东牟受赏,称乱贻殃。胶东﹑济北,雄渠,辟光。齐虽七国,忠孝者昌。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正序 倒序
- 1.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 2. 卷二·夏本纪第二
- 3. 卷三·殷本纪第三
- 4. 卷四·周本纪第四
- 5. 卷五·秦本纪第五
- 6.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 7.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 8.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 9.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 10.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 11.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 12.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 13.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 14.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15. 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 16.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17.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 18.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 19. 卷十九·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
- 20.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 21.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22.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23. 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 24.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 25.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 26.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 27.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 28.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 29.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 30.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 31.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 32.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 33.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 34.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 35.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 36.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 37.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 38.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 39.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 40.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 41. 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 42.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 43.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 44.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 45.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 46.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47.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 48.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 49.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 50.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51.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52.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53.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54. 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 55.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56.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57.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58.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59. 卷六十·王世家第三十
- 60.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 61.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 62.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63.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64.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 65.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 66.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67.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 68.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 69.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 70.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71.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 72.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73.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74.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75.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76.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 77.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78.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 79.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 80.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81.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82.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83.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84.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85.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86.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87.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88. 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 89.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 90.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91.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92. 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 93.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94.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 95.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96.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97.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98.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99.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100.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101.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102.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103.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104.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105.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106.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107.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108.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109.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 110. 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111. 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 112. 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 113. 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114. 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115.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116. 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117. 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118. 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119.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 120.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121.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122.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123.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124.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125.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126.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127.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128.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129.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