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佛教的法器 》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钵)
钵
钵(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四分律》卷九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述。”该书卷五十二中说,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谓不使用金银七宝、牙、铜、石、木的钵,若使用金银乃至石钵,则犯突吉罗,若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铜钵,则犯突吉罗。仅准许使用铁钵、瓦钵、苏摩钵。所谓泥钵、瓦钵、苏摩钵,皆是同类之物,苏摩钵是就产地而命名的。
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说的黑钵、赤钵。《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中说瓦钵当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鸟色,或是鸽色。铁钵则作钵炉,以阿摩勒核、佉陀罗核、巨摩、竹根熏之。关于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第一:钵之“体”,材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做。第二: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颜色。第三:钵的容量,《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个人食量而定。
至于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钵的由来
关于钵的由来,根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所述,佛成道后七日(一说是七十七日)未食,适有提谓、波利二商主始献面蜜,佛时知见过去诸佛皆以钵受施。四天王知佛所念,各至须頞山上,从石中得自然之钵,俱来上佛,佛乃受四钵置于左手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合为一钵,令现四际。《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猛传>:“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钳,四边灿然。”《高僧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云:“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皆符合此说。
关于其容量,《法苑珠林》卷三十载僧伽耶舍之钵:“释迦如来在世之时,所用青石之钵,其形可容三斗有馀。”另据《高僧法显传》所载,可容二斗许。
关于其重量,《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云:“所以不听比丘畜者以其重要。(中略)问曰:侍者罗陀弥善、迦须那刹、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侍从世尊执持应器,何以不怜愍?答曰: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觉为重,又阿难身力亦大故。”
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方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置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钵的故事
相传佛成道后,二商主供养面酪时,四天王各奉一石钵,佛受之将钵相叠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将四钵合为一钵。佛度三迦叶之时,将毒龙放入钵内。佛入灭后,其钵曾被慎重安置,受信徒供养礼拜。法显《佛国记》<弗楼沙国>:“佛钵即在此国,昔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钵,既伏此国已,月氏王笃信佛法,欲持钵去,故大兴供养,供养三宝毕,乃校饰大象置钵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中略)王知与钵缘未至,深自愧叹,即于此处起塔及僧伽蓝,并留镇守种种供养。(中略)可容二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
同书<师子国>条下说,佛钵原本在毗舍离,今在犍陀卫,经数百年移至西方月氏国,再经由于阗、屈茨、师子、汉地等国回到中天竺,后至兜率天上,弥勒菩萨见之而深加赞叹,与诸天一同以香华供养七日。其后又重返阎浮提,由海龙王持入龙宫。弥勒菩萨成道之时,钵分为四,重返原地頞那山上,弥勒成道已,四天王取之奉佛。其情形如先佛一般,即贤劫千佛共同一钵。
玄奘西游之时,此国已无佛钵。《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下云:“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昔佛钵之宝台也,如来涅槃之后,钵流此国,经数百年式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剌斯。”
⊙钵支
与钵配合使用的有所谓的“钵支”。所谓“钵支”,就是支稳钵身以防倾斜、或使易于捧持的“垫子、支架”之类。(梵文pattamalaka),又写成钵枝、钵鈘、钵搘。《五分律》卷二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以钵盛食,著地而翻,佛言:‘准作鈘支,用铜、铁、牙、角、瓦、石、材、木作,然漆树除外,(中略)亦准结草著于其下。’”
由此可见钵支是因避免钵放在地上翻倒而作,钵支也被列为“随物”,即比丘、比丘尼所持的用品之一,又称作“杂物”。
日本的‘大乘比丘十八物图’列有图示,由此图示可知其边缘宽阔,为胴部朝底逐渐变细的容器形态,比钵小。
⊙鐼子
钵的附助器皿。在《翻译名义集》中说:“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子”。
鐼子也叫做“键(左钅右咨)”,大小有三个,形状如钵。平时小鐼装在中鐼里、中鐼装在大鐼里,大鐼装在钵里。用时取出,分盛不同的饮食。
鐼子的由来,根据《四分律》说:“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键(左钅右咨)、若小钵、若次钵、若杓作分’”。《四分律》又说:“乞食比丘,得饭、乾饭麨等,并著一处。佛言:‘不应尔杂著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左钅右咨)、若次钵、若小钵,面应手巾里。’”
⊙钵袋
为包钵的袋子,又称钵囊。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中说:“时有苾刍手擎钵去,在路跌倒,遂使钵堕破,因斯事阙。缘以白佛,佛言:‘苾刍不应手擎其钵。’便以衣角裹钵而去,又废阙同前。佛言:‘应作钵袋盛去。’苾刍手携,过招如上。佛言:‘不应手持去,应作举挂转持行。’”这是说比丘走时以手持钵,不慎摔破,后来佛陀教其以衣角里之,还是又摔破。最后佛陀便教其制钵袋放置。
由于钵必须随身携带,但用毕后持于手中行走,非常不便,因此而制钵袋,用于行路时装钵,挂于肩上。其材料及大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被列为尼师坛的特物(随物)之一。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钵)
正序 倒序
- 1. 出版缘起
- 2. 序
- 3. 第一章 总论 (法器的种类)
- 4. 第一章 总论 (供养用的佛具)
- 5. 第一章 总论 (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 6. 第一章 总论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 7. 第一章 总论 (密教的法器)
- 8.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佛坛)
- 9.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须弥坛)
- 10.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幡)
- 11.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幢)
- 12.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盖)
- 13.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经幢)
- 14.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洒水器)
- 15.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灯明)
- 16.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
- 17.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鬘)
- 18.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衣祴(花笼))
- 19.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 20.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涂香)
- 21.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炉)
- 22.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饮食器)
- 23.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镜子)
- 24.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木鱼)
- 25.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钟)
- 26.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大鼓)
- 27.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磬)
- 28.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引磬)
- 29.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铜钹)
- 30.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戒尺)
- 31.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犍稚)
- 32.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云版)
- 33.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钵)
- 34.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三衣)
- 35.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澡 豆)
- 36.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头巾(僧帽))
- 37.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手巾)
- 38.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齿木)
- 39.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净瓶)
- 40.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漉水囊)
- 41.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尼师坛(坐具))
- 42.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念珠)
- 43.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锡杖)
- 44.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拄杖)
- 45.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戒刀)
- 46.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拂子)
- 47.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如意)
- 48.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香板、竹箆等警策法具)
- 49.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蒲团)蒲团
- 50.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曲彔)
- 51.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界 尺)
- 52.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舍利容器)
- 53.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佛龛)
- 54.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经箱)
- 55.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戒体箱)
- 5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曼荼罗)
- 5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铃)
- 5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杵)
- 5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羯磨杵)
- 6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盘)
- 6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錍)
- 62.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象炉)
- 63.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阏伽桶)
- 64.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螺)
- 65.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线)
- 6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炉)
- 6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杓)
- 6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宝瓶)
- 6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丸香)
- 7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橛)
- 7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轮)
- 7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唐卡)
- 7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哈达)
- 7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食子)
- 7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八吉祥)
- 7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轮王七宝)
- 7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六拏具)
- 78.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祈祷石和摩尼旗)
- 79.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摩尼转和转轮藏)
- 80.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五佛冠)
- 81.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曼达盘)
- 8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手鼓)
- 8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钺刀)
- 8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颅器(嘎巴拉))
- 8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金刚降魔杵(普巴杵))
- 8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黄铜号角)
- 8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嘎乌)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