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佛教的法器 》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锡杖)
锡杖
锡杖(梵khakkara),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的锡杖,其长丈馀,以白铁作镮,旃檀为笴,盛于宝筒中。我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然义净以其为并非本制。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锡杖的意义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在《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而依锡杖的不同形状,也象徵不同的意义。同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瞋、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
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叶如来所制立也,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锡杖的功用
关于锡杖的功用可分三种:
1、用于驱遣蛇、毒虫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十诵律》卷五十六中说:“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遗毒虫。”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行于路上时,见到蛇、蝎、毒虫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伤,于是佛陀说,应做有声的锡杖来遣散毒虫。
2、比丘于街上行乞托钵时,用来警觉施主或预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苾刍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门,应摇动锡杖作声,以为警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中说:“言锡杖者,(中略)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
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皆振短柄锡杖,唱梵呗,其认为振锡杖所发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有九条、三条之分。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则是诵赞颂九条中之最初二条及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又,法会时,唱锡杖之头句,振锡杖之职众称为锡杖众。
在密教,《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中,在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此系锡杖之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另外,八臂不空羂索菩萨、地藏菩萨等亦持此杖。
⊙锡杖的故事
锡杖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许多故事。
在《唐高僧传·僧稠传》中记载说:“僧稠前往诣见怀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听闻两虎交斗,咆哮声响震动山岳,僧稠即以锡杖途中调解,于是两只老虎便各散而去。”
在《传灯录》中也记载邓隐峰禅师的故事,邓隐峰禅师冬季居住于衡岳,夏日居止於清凉山。在唐元和年间,禅师登五台山,出淮西时,恰巧遇到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人交锋,打得不可开交,未决胜负。禅师心想:“我当去解除其患。”于是禅师就掷锡于空中,飞身于两军上空,两方将士看到禅师飞于空中,无不惊讶得张大了口,一时忘了打杖,各自散去。
在禅门的戒律中,除了疯行者之外,一般的禅行者是不准显现神通的,以免惑乱众人。
邓隐峰禅师示现神通之后,即入五台山,于金刚窟前示现入灭。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锡杖)
正序 倒序
- 1. 出版缘起
- 2. 序
- 3. 第一章 总论 (法器的种类)
- 4. 第一章 总论 (供养用的佛具)
- 5. 第一章 总论 (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 6. 第一章 总论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 7. 第一章 总论 (密教的法器)
- 8.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佛坛)
- 9.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须弥坛)
- 10.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幡)
- 11.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幢)
- 12.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盖)
- 13.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经幢)
- 14.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洒水器)
- 15.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灯明)
- 16.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
- 17.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鬘)
- 18.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衣祴(花笼))
- 19.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 20.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涂香)
- 21.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炉)
- 22.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饮食器)
- 23.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镜子)
- 24.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木鱼)
- 25.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钟)
- 26.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大鼓)
- 27.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磬)
- 28.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引磬)
- 29.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铜钹)
- 30.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戒尺)
- 31.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犍稚)
- 32.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云版)
- 33.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钵)
- 34.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三衣)
- 35.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澡 豆)
- 36.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头巾(僧帽))
- 37.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手巾)
- 38.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齿木)
- 39.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净瓶)
- 40.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漉水囊)
- 41.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尼师坛(坐具))
- 42.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念珠)
- 43.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锡杖)
- 44.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拄杖)
- 45.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戒刀)
- 46.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拂子)
- 47.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如意)
- 48.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香板、竹箆等警策法具)
- 49.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蒲团)蒲团
- 50.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曲彔)
- 51.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界 尺)
- 52.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舍利容器)
- 53.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佛龛)
- 54.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经箱)
- 55.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戒体箱)
- 5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曼荼罗)
- 5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铃)
- 5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杵)
- 5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羯磨杵)
- 6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盘)
- 6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錍)
- 62.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象炉)
- 63.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阏伽桶)
- 64.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螺)
- 65.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线)
- 6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炉)
- 6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杓)
- 6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宝瓶)
- 6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丸香)
- 7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橛)
- 7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轮)
- 7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唐卡)
- 7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哈达)
- 7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食子)
- 7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八吉祥)
- 7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轮王七宝)
- 7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六拏具)
- 78.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祈祷石和摩尼旗)
- 79.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摩尼转和转轮藏)
- 80.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五佛冠)
- 81.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曼达盘)
- 8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手鼓)
- 8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钺刀)
- 8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颅器(嘎巴拉))
- 8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金刚降魔杵(普巴杵))
- 8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黄铜号角)
- 8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嘎乌)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