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佛教的法器 》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三衣)
三衣
三衣(梵文trinl civarani)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sam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梵antarvasa)。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civara)。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kasaya)。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法,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中说:“谓一类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钵,馀无所有。”戒律中并且对其形式、大小、颜色、缝制法、穿法等皆有所规定。
关于比丘常应随身携带三衣一钵之事,《摩诃僧祇律》卷八中说:“出家离第一乐,而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称衣钵。至后世,比丘临入灭时,常将此衣钵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称呼主要弟子为“衣钵传人”的称谓。
兹介绍三衣如后: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下来也称为五条,这种用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颇有异说。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衣,以别于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由相裁制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载,佛鉴于比丘众渡恺河时现杂乱相,遂制三衣之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则载,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讥嫌,故佛制比丘须著三种坏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为非法,应破坏之,染成茜、泥、木兰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数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则大衣二重、馀二衣一重;若属故衣,则大衣四重、馀二衣二重;若新故两者并用,则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衣囊
衣囊(梵civara-brsika),古代印度僧人收拾僧装(三衣)的囊袋。又作衣袋、盛衣、打包、三衣袋、袈裟袋。在佛制中,为教导僧众远离自他的执着,令以弊衣作成三衣,并令彼等善加维护,勿使破损。如《十诵律》所载,须护三衣如护自身皮肤,护钵如护眼目。著大衣时不可从事挑石、铲土、除草、洒扫等工作。三衣不同时,应收入衣囊。
衣囊的制作,《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五中说:“三衣袋法,长三肘,广一肘半。长牒两重缝之为袋,两头缝合,当中开口。长内其衣,搭在肩上,口安钩带,勿令虫入。”《五分律》卷二十一中也说,囊长,前至脐,以粗物制。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三衣)
正序 倒序
- 1. 出版缘起
- 2. 序
- 3. 第一章 总论 (法器的种类)
- 4. 第一章 总论 (供养用的佛具)
- 5. 第一章 总论 (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 6. 第一章 总论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 7. 第一章 总论 (密教的法器)
- 8.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佛坛)
- 9.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须弥坛)
- 10.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幡)
- 11.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幢)
- 12.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盖)
- 13.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经幢)
- 14.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洒水器)
- 15.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灯明)
- 16.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
- 17.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鬘)
- 18.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衣祴(花笼))
- 19.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 20.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涂香)
- 21.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炉)
- 22.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饮食器)
- 23.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镜子)
- 24.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木鱼)
- 25.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钟)
- 26.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大鼓)
- 27.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磬)
- 28.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引磬)
- 29.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铜钹)
- 30.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戒尺)
- 31.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犍稚)
- 32.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云版)
- 33.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钵)
- 34.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三衣)
- 35.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澡 豆)
- 36.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头巾(僧帽))
- 37.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手巾)
- 38.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齿木)
- 39.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净瓶)
- 40.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漉水囊)
- 41.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尼师坛(坐具))
- 42.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念珠)
- 43.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锡杖)
- 44.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拄杖)
- 45.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戒刀)
- 46.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拂子)
- 47.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如意)
- 48.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香板、竹箆等警策法具)
- 49.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蒲团)蒲团
- 50.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曲彔)
- 51.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界 尺)
- 52.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舍利容器)
- 53.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佛龛)
- 54.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经箱)
- 55.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戒体箱)
- 5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曼荼罗)
- 5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铃)
- 5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杵)
- 5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羯磨杵)
- 6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盘)
- 6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錍)
- 62.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象炉)
- 63.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阏伽桶)
- 64.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螺)
- 65.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线)
- 6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炉)
- 6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杓)
- 6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宝瓶)
- 6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丸香)
- 7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橛)
- 7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轮)
- 7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唐卡)
- 7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哈达)
- 7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食子)
- 7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八吉祥)
- 7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轮王七宝)
- 7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六拏具)
- 78.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祈祷石和摩尼旗)
- 79.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摩尼转和转轮藏)
- 80.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五佛冠)
- 81.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曼达盘)
- 8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手鼓)
- 8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钺刀)
- 8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颅器(嘎巴拉))
- 8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金刚降魔杵(普巴杵))
- 8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黄铜号角)
- 8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嘎乌)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