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佛教的法器 》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舍利容器)
舍利容器
⊙舍利
舍利(梵语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安置佛舍利之宝塔,则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在《浴佛功德经》中,将舍利分为二类,1、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2、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法苑珠林>卷四十则分为三类:1、骨舍利,其白色。2、发舍利,其色黑。3、肉舍利,其色赤。
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佛陀入灭时,波婆国(巴利文Pava)之末罗(罗利文Malla)民众欲分得舍利,于本土起塔供养,乃备四种兵至拘尸城,遗使者请分舍利。但拘尸王却以世尊于该国灭度为由,国内之土民当自供养,遂拒分舍利。
于是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迦毗罗径国、毗舍离国、及摩揭陀国亦各备大军进渡恒河,请分舍利,拘尸王亦以同理由拒分舍利,诸王不惜战争夺取,后乃八分舍利与八国,八国皆得舍利而归,各起塔供养。
八分舍利后,至阿育王时,开启罗摩伽国以外之七塔,取其舍利盛於八万四千宝箧,建立八万四千宝塔。另据高僧法显传师子国(锡兰)条载,该国王城中有佛齿精舍。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亦有相同之记载,谓僧伽婆罗国(锡兰)王宫之侧有佛牙精舍。
西域地方亦盛行供养舍利,如法显传载,那竭国界醯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载,该国有龙王所建之窣堵波,其中供奉如来之骨肉舍利;在王城西北之大河南岸有旧王伽蓝,其中供奉如来顶骨一片。又据《西域记》卷十二载,玄奘归国时携回如来舍利一五O粒。《宋·高僧传》卷一则载,唐代义净归国时携回舍利三百粒。
⊙舍利塔
舍利塔即安置佛陀舍利之塔婆,或安置一般遗骨之塔。又作舍利浮图、骨塔。佛陀涅槃后,由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分为八份,分与迦毗罗卫等八国请回起塔供养。其后,阿育王并建立八万四千塔以供养佛舍利,于法显、玄奘至印度时,仍可见到阿育王所建之塔,其形或近似于山琦古塔,可惜该类舍利今已不存。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提及:“印度僧侣或俗人以土作支提或佛像,或者在绢、纸印上佛像,随处供养。有时将土堆做成佛塔,而以砖围。(中略)或者以金、银、铜、铁、泥、漆、瓶、石或沙雪作佛像支提时,将二种舍利,亦即大师之身骨及缘起之法领纳入。”
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九也说:“依印度之法,以香末为泥,做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名之曰法舍利。”可见印度亦有此种小型舍利塔的建作。
我国素来盛行舍利之崇拜,故历代所建之舍利塔、舍利殿极多。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载,三国吴·孙权之时,康僧会感得舍利,孙权令人以铁槌击之不碎,乃建塔供养,是为造立舍利之嚆矢。
随文帝之时,天下诸州建舍利塔之风气极盛。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记载,仁寿元年至二年(公元六O一至六O二年),文帝并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中,蒋州(江苏南京摄山)栖霞寺所立之塔极为著称,塔高约十六公尺,八角五层,基坛每面约十七公寸,全塔系以质地精细的灰黑色大理石所筑成,然今所存者或系唐末改建而成。其后,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之事。
在韩国,全罗南道金山寺也设有舍利塔,为新罗末期之石造建筑,立于二重方坛之上,坛之四面有天人浮雕,四隅为兽形,塔身呈炮弹状,上置九头龙,并冠以莲花及宝珠,极为壮丽。于日本,则盛行以金铜造小塔,如四天王寺御手印缘起所载,在金铜舍利内置舍利十三粒。另如西大寺、法隆寺、唐招提寺之舍利塔亦极著名。
⊙舍利容器
为盛装舍利之器皿。又作舍利瓶、舍利壶、骨壶,即今一般所指之小型舍利塔。材质多以金属、石器、陶器、木材等制造,形状不一。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记载,佛涅槃后,荼毗遗骸,诸国遣使欲得佛舍利,时有香姓婆罗门,乃将佛舍利八分,分与八国,婆罗门则自得舍利瓶而归。
今健驮逻出土之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个舍利瓶,而诸国代表围绕其旁之相状。又于吉希尔(Kizil)摩耶洞(Ma Ya-hoble)壁画中,上半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将受舍利之像,下半则有八国代表骑马参集,各于马颈缚舍利瓶之图像。与《佛般泥洹经》卷下所记载吻合。
我国有关舍利瓶之记录,如梁高僧传卷一康僧会条载,僧会潜心祈请二十一日,果于铜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历代三宝纪卷九载,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五一六),灵太后造永宁寺,立九层木浮图,浮图之上复有宝刹,刹上之金宝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
韩国曾于庆尚北道尚州发现金铜舍利壶,为新罗时代所造,呈圆筒形,高约十一公分,直径长约七公分,瓶盖上有狮子纽,瓶身阴刻四天王像。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舍利容器)
正序 倒序
- 1. 出版缘起
- 2. 序
- 3. 第一章 总论 (法器的种类)
- 4. 第一章 总论 (供养用的佛具)
- 5. 第一章 总论 (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 6. 第一章 总论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 7. 第一章 总论 (密教的法器)
- 8.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佛坛)
- 9.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须弥坛)
- 10.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幡)
- 11.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幢)
- 12.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盖)
- 13. 第二章 庄严道场的佛具 (经幢)
- 14.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洒水器)
- 15.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灯明)
- 16.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
- 17.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华鬘)
- 18.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衣祴(花笼))
- 19.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 20.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涂香)
- 21.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香 炉)
- 22.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饮食器)
- 23. 第三章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 (镜子)
- 24.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木鱼)
- 25.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钟)
- 26.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大鼓)
- 27.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磬)
- 28.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引磬)
- 29.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铜钹)
- 30.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戒尺)
- 31.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犍稚)
- 32.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云版)
- 33.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钵)
- 34.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三衣)
- 35.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澡 豆)
- 36.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头巾(僧帽))
- 37.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手巾)
- 38.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齿木)
- 39.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净瓶)
- 40.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漉水囊)
- 41.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尼师坛(坐具))
- 42. 第五章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 (念珠)
- 43.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锡杖)
- 44.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拄杖)
- 45.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戒刀)
- 46.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拂子)
- 47.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如意)
- 48.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香板、竹箆等警策法具)
- 49.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蒲团)蒲团
- 50.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曲彔)
- 51. 第六章 禅门的法器 (界 尺)
- 52.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舍利容器)
- 53.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佛龛)
- 54.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经箱)
- 55. 第七章 置物用的法器 (戒体箱)
- 5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曼荼罗)
- 5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铃)
- 5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杵)
- 5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羯磨杵)
- 6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盘)
- 6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錍)
- 62.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象炉)
- 63.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阏伽桶)
- 64.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螺)
- 65.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线)
- 66.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炉)
- 67.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护摩杓)
- 68.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宝瓶)
- 69.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丸香)
- 70.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橛)
- 71.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法/轮)
- 7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唐卡)
- 7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哈达)
- 7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食子)
- 7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八吉祥)
- 7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轮王七宝)
- 7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六拏具)
- 78.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祈祷石和摩尼旗)
- 79.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摩尼转和转轮藏)
- 80.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五佛冠)
- 81.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曼达盘)
- 82.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手鼓)
- 83.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钺刀)
- 84.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颅器(嘎巴拉))
- 85.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金刚降魔杵(普巴杵))
- 86.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黄铜号角)
- 87.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嘎乌)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