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04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净宗要义 》

第七

 

四、愿愿钞
 
  《大无量寿经》卷言

  第十一愿    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 不住定聚 必至灭度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生彼国信心欢喜之念佛众生,皆悉于一念欲生之刻,住正定聚。何以故?佛言:「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我等往生之正业决定者,依此愿之成就也。应知。

  第十二愿     设我得佛 光明有能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 诸佛国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弥陀如来,因位之昔,为法藏比丘时所誓也。然此愿既已完成,名阿弥陀佛。此愿成就之文(卷上)言:「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又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第十三愿   设我得佛 寿命有能限量 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弥陀如来,尚为法藏时所誓也。然此愿既已完成,故名阿弥陀佛。此愿成就之文(卷上)言:「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

    凡十二、十三愿若不圆满,则虽念佛往生之本愿成就,而为生因,亦难达成念佛众生往生之愿望。何以故?光明无量之愿若圆满,方能摄益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机。此机被遍照光明所培育,信心欢喜者,成为机法一体,能照所照,似二而不二。

    次寿命无量之愿成就,此亦至要也,何以故?虽言念佛往生,若非彼安乐净土是报身报土者,凡夫之出要则不足也。然四十八愿,酬因正觉之阿弥陀,寿命无穷尽之期,此事当然也。即彼永无生灭之弥陀报身所居之土,亦是报土,此义亦当然也。

  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 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此愿之意者:法藏比丘,欲以名号,普救众生,故先誓愿,使十方诸佛,赞叹我之名号。即愿成就之文(下卷)言:「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此是其证也。

  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此愿之意者:凡四十八愿虽广,此愿独为生因。今时造恶不善之凡机,更不可能有此至心信乐之念。然而,偶然发得欲往生之深信者,皆依法藏因中之强缘与正觉弥陀之智力,内熏密益,成一念归命之往益。故至心信乐者,非凡夫自力之心,悉是佛心也。下之乃至十念,应知亦由愿力所成,故此愿成就文(下卷)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然而,「闻其名号」者,被善知识所开悟之时分也。

  问:今之文何不言称名号,而言闻乎?
  答:不可以称名号之功成就往益。闻者:遇善知识,闻本愿生起本末也。因得闻而决定欢喜之一念,正当此时,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至心回向」之四字者,谓之成上起下也。成上者:引起上之「信心欢喜」,从法藏因中之至心所生;起下者,通达下之「住不退转」之前途,亦由至心回向之如来大悲之无缘慈悲所成也。故言:「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大经》卷上)。

    诚然,发起愿乐欲求之心,若非佛愿难思之发起者,更不能不谓不可理解也。

  十一愿成就文
   其有众生 生彼国者 皆悉住于 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国中 无诸邪聚 及不定聚
 
  十二愿成就文
   无量寿佛 归命显赫 照耀十方 诸佛国土 莫不闻焉
   佛言我说 无量寿佛 光明威神 巍巍殊妙 昼夜一劫 尚未能尽
 
  十三愿成就文
   无量寿佛 生灭长久 不可称计 汝宁知乎 假使十方世界 无量众生 皆得人身 悉令成就 声闻缘觉 都共集会 禅思一心 竭其智力 于百千万劫 悉共推算 计其寿命 长远之数 不能穷尽 知其限极
 
  十七愿成就文
   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 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议
 
  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
 

 
 
五、最要钞
 
 

  《大无量寿经》言: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同《经》下卷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此愿成就文中言:「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此信心者,读为「真实心」也,非凡夫之迷心,全是佛心,此佛心授于凡夫之时,谓之信心。若以为凡夫之真实心者,虽似发起一念,实则不能完全彻底也。故光明寺(善导)之释(《观经疏》序分义)亦谓:「纵分清心,犹如画水。」虽谓之易破亦不及也。似如往生之一大事,非以易破之凡情所能决定。然释(善导《观经疏》玄义分)云:

  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

    金刚志之发起者,今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之心也。非我之贤,能起信心。「闻其名号」,「闻」者:遇善知识,详闻「以如来他力,决定往生」之道理,谓之闻也。《大经》下卷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又此经之「流通分」亦言: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宗师(善导)之释(《礼赞》)云:

  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又祖师亲鸾大师之释(《信卷》末)亦有:

  闻本愿生起本末

    经释既以「闻」为要诠,由能闻故,获得往生之心行,甚为显然,应知。又《教行信证》(正信偈)曰: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此文之意者:忆念弥陀佛本愿之时,立即入必定。必定者:即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也。自然者:以如来本愿力,使决定往生之意也。不仗来迎,不期临终之义,甚明也。故经释共言「正当得闻本愿生起本末之时分,证得往生」等文,甚显明也。

    人皆以为:若果缚之秽体不至亡时,往生之行业则不能成,然此谬论也。何以故?善恶二报不如此也。性相所定之恶业,亦是依平生造作之时分,即以确定必堕三恶道之业因;待至最后终焉,始牵引受报。故造恶受报,非临终方决定,其义必然。善恶是相对之法,故善业亦如是。因此平生之时,若已获得往生之心行,则临终时,有「即得往生」之义。假令身心是二,命终之道理岂不同欤?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求出离之迷情自力心,闻本愿之道理而谦敬者,岂非心命尽耶!其时亦蒙「摄取不舍」之益,亦定于「住正定聚」之位,此言「即得往生」。决定善恶生处者,是「心命尽」之时,非身命尽之时也。故不可期临终之义,道理、文证共明也。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之时,「即得往生」之义决定后之称名者,为「报谢佛恩」也,更非增长机之往生正行。故释为「应报大悲弘誓恩」,应知。宜以此善加思择。

  
 

六、本愿钞
 
 

  《大无量寿经》(下卷)言: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又(《大经》下卷)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同《经》(下卷)流通分言:

  佛语弥勒: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又同《经》(下卷)言: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济生死流

  光明寺和尚(善导、《礼赞》)曰:

  设满大千火 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 皆当得生彼

  同释(《礼赞》)曰:

  弥陀智愿海 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私云:任此经释之文,依黑谷之法然上人及本愿寺之亲鸾大师所相承,往生报土之他力不思议之信心,有善知识弘传教授,行者得闻,而如文所言,起「一念欢喜」之念,往生立即决定,亦言「住正定聚」之位,亦言「必至灭度」,亦言蒙「摄取不舍」之益。此时即凡夫自力之心尽时,故言心之终。故不待再度临终,不仗来迎;信心决定时,往生亦决定故也。凡来迎者,属诸行往生,非阿弥陀之本愿。故以闻本愿生起本末,不隔时、不隔日,立即往生决定。故依闻而决定往生,经释共劝闻之一念。故黑谷、本愿寺两上人之化导,符合经释之事,有文为证,甚明也,应知。

    法然上人(《选择集》、三心章)言:

  当知: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本愿寺大师(《正信偈》)言: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私云:此释之意者,依善知识闻弥陀佛之本愿,「忆念」者即时往生决定。「唯能常称」者:知往生既已决定之后,称名报谢如来之恩德,应知。

    《显净土真实信文类》三曰:

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心也。

    私云:此文之意者:
    「真实信心,必具名号」者:从善知识之口闻本愿之生起时,被弥陀之心光所摄取,以摄取之力,自然称名号,此即报谢佛恩之勤。
    「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心也」者:欲以称名号,以此名号功力往生净土者,思以名号为我善根,以名号为我所造功德而倚仗之,由不仰如来他力之罪,不能生真实之报土。故释为「名号未必具愿力之信心也」,应知。

 
 
七、教行信证大意
 
 

  抑、闻高祖大师(亲鸾)真实相承之劝化,思欲汲其流之辈,必须入其正义之心肝。然而近代,令人慨叹,法义亦无领解,时而使用怪异之文句,强号实语,而污法流,岂非大不应该耶!此宜慎之。

  然本宗大师一义者,立「教行信证」一段之名目,以作一宗之规模,而开此宗。

  亲鸾大师造一部六卷之书,号《教行信证文类》,详明此宗之教相。然而此书甚为广博故,末代愚钝之下机,难辨其义趣,故一部六卷之书,简约之,拔出肝要,成为一卷,号为《净土文类聚钞》。应将此书,常清眼目,以明辨此宗之大纲。
  
  所谓《教、行、信、证、真佛土、化身土》者,第一卷显真实之教;第二卷显真实之行,第三卷显真实之信;第四卷明真实之证;第五卷明真佛土;第六卷明化身土。

  第一、真实教者:说弥陀如来因位果位之功德;教安养净土依报正报之庄严之教理也。即《大无量寿经》是也。虽总亘三经,别以《大经》为本。此即说弥陀之四十八愿,其中以第十八愿为众生生因之愿。明如来甚深之智慧海,说唯佛独明了之佛智故也。

  第二、真实行者:前之教卷所明净土之行也,此即「南无阿弥陀佛」也,显于第十七诸佛咨嗟之愿。名号者:摄诸善法,具诸德本;众行之根本,万善之总体。行此者得西方之往生;信此者获无上之极证也。

  第三、真实信者:前所显南无阿弥陀佛之妙行为真实报土之真因,信此之真实心也,第十八至心信乐愿之意也。此言选择回向之直心,亦号利他深广之信乐,释为光明摄取之一心,亦判为证大涅之真因。必至真实报土者,依此一心也,应知。

  第四、真实证者:依前之行信所得之果,所开之证也。此即酬报第十一必至灭度愿所得之妙悟。此言常乐、亦言涅、亦言法身、亦言实相、亦言法性、亦言真如、亦言一如,皆是得此证悟之名也。诸圣道门等教理之意者:以此父母所生之身,欲在此土开甚深之证悟;今净土门之意者:乘弥陀之佛智,至法性之土,自然契此证悟也。此土得道与他土得生虽异,所得之证者,唯一无二。应知。

  然虽谓往生,实是无生,此无生之理,至安养而证。指此位谓之真实之证也。

  第五、真佛土者:真实之身土,即报佛、报土也。佛者: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无量光明土。此即酬报第十二、第十三之光明、寿命之愿所得之身土也。诸佛之本师者是此佛也;真实之报身者,即此体也。

  第六、化身土者:化身、化土也。佛者:《观经》之真身观所说之身也;土者:《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又《大经》所说之疑城胎宫也。此即从第十九修诸功德愿所出。然所依之教义中,有以《观经》真身观之佛为真实之报身者。和尚(善导)之释即明此意,和尚名之为真身观者,即显然也。故判此为化身者,非常途之教相也。为领解此理,应知《观经》之十三观为定散二善中之定善,彼定善之中所说之真身观故,彼就观门所见而显现之身故;若比对乘弘愿,信佛智之机所感见之身时,彼身者尚是方便之身,即指其六十万亿之身量,明其分限,以显示非真实身之义。依此,大师(亲鸾)判此身为化身;土者谓之懈慢界,亦言疑城胎宫,其意易知也。深信罪福,修习善本,不能决了不思议佛智,怀有疑惑之行者所生之处故,非真实报土,名此为化土。此大师独明之教相也,不可漫然形于口外。应详对彼一部之文相,以得本宗之深义。

  然此「教行信证真佛土化身土」之教相者,大师之己证,本宗之肝要也,不可轻易对他人谈也。

  谨依《教行信证文类》意记之,盖依愿主之所望也。于时嘉历三岁戊辰十一月廿八日,今日者高祖大师迁化之忌辰也。短虑以之令拟报恩之勤;贤才披之莫加诽谤之词。谨言谨言,不可及外见者也。既为吾宗秘禀教趣;又恐他人造破法罪也。n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