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19:0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父母恩重难报 》

亲恩


  一个人在母亲体内经过十月怀胎,到出生人间的这段过程,除了必须经过十个月的挣扎外,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更是扯母心肝,踩母亲的跨骨,如千刀搅割、万箭穿心一样,使母亲痛苦不堪,受尽折磨。
  除了母亲怀孕、生产时所受的苦难以外,子女出生后,父母又用什么样的心来养育子女呢?
  如斯重苦,此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母亲怀胎除了有上面所说的那些苦难外,再深入分析,遗有十种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
  母亲为保住肚里的小生命,必须战战兢兢地悬着一颗心,深怕一不小心,胎儿会保不住。所以从怀孕第一个月起,就必须付出全部的心力来保护胎儿。
  第二、临产受苦恩。
  我们的生命能来到人间,是因为与父母结了很深的缘,有些是善缘,有些是恶缘。如果是恶缘,从怀胎第一个月就开始折磨母亲,尤其到快生产的时刻,有人阵痛了好几个小时、甚王几天还无法顺产,做母亲的为了保住小生命,不惜拚着自己的生命,挣扎在死亡边缘上。
  中国人看待亲子关系,大都归诸于密切的因缘,尤其佛教分析亲与子的因缘更是深入。也因为亲与子有了这分深切且奥妙的因「缘」,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孝」道。而西方人认为父母与子女就如同种树,把种子种下,随后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后就脱离树木。所以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讲的是一个「爱」字。
  西方人的孩子出生后,就被训练得独立自主,等到孩子长大,让他们受教育,做父母的尽完应尽的责任,对孩子就完全采取自由放任及独立自主的心态,所以亲子之间的感情通常较为淡薄。正因为这种心态和这种社会环境,所以子女对父母也没有扶养的义务,父母年老了,只好自己到老人院居住,还好西方国家的老人福利制度办得很好。
  反观中国人,孩子出生后,大多数的母亲就一刻也不离手,双手怀抱着孩子,好像母子之情永远都无法分开,这分浓郁的亲情让孩子们在长大成人后,转化为一分孝思。
  其实,东西方的女性在怀胎时并无两样,但是他们的观念、习惯与我们有所不同,父母有爱子女的责任,但子女是不是能爱父母,那就要看他们的心了!
  佛陀说人性本善,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时刻体念父母恩啊!亲与子是因缘,承过去的业因牵引,结下了父母子女的因和缘。现在是承受过去的因缘、业力,未来也将承续牵引的业果,所以我们不只要有因果的观念,还要有因缘的观念,因缘果报是不断循环的。父母爱护子女是因,我们孝养父母是果,这就是善业的因缘果报。
第三、生子忘忧恩。
  过去医学不发达,每逢难产时,往往赔上一条命。妇女怀孕后,时时担心生产会有危险,连家属也是抱持一颗惶恐的心。一旦看到孩子安然出世,在迎接小生命来临时的欢喜中,也就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焦虑。
第四、咽苦吐甘恩。
  现代的人都比较讲究卫生,奶瓶用过就要消毒,吃东西也经过选择,照顾孩子也用卫生科学的观念和方法。而以前的农业社会,并没有所谓的婴儿食品,孩子牙齿未长出前,都是由母亲先把食物嚼烂后,再放进孩子口中喂食。虽然以目前的观点来看是不卫生,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则是亲情的流露啊!即使母亲肚子再饿,她总是以孩子为优先,把到口的甘美食物嚼烂,再吐出来给孩子吃。
 第五、回干就湿恩。
  现代人讲究生活质量,婴儿都用纸尿布。以前没有纸尿布,孩子的尿布都裁取旧衣服或破被单制成。孩子尿湿了或大便了,把尿布换下后还需清洗。遇到孩子半夜尿湿而啼哭,做母亲的就起床为孩子换尿布。有时候孩子不只尿湿了,把床铺也弄湿,母亲就把孩子移到干爽舒适的地方睡,阴湿的地方则自己睡。
  现代的人,已逐渐淡忘了父母恩情,大家都只晓得细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却少有人会以同样的心来回馈父母亲。子女稍微发烧、耳热,就寸步不离地整夜守护床前,不知疲倦。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亲病了却不甚关心;甚至有些兄弟姊妹众多者还会互相推拖,连父母亲的住院费,还都彼此斤斤计较要花多少钱?或是借口太忙,无法留在医院照顾。
前几天我到医院,有位老太大告诉我,她住院后儿媳都不来照顾她。我说:「年轻人嘛!太忙了。」她回答:「儿子忙,但媳妇送孙子上学后,就没事了啊!她就是不愿意来照顾我。」这位老太太每晚吵吵闹闹,弄得同病房的人都不得安宁。不过这也难怪她,因为她心理不得平衡啊!
我们初来人间,母亲为子女所受的折磨,和父亲对孩子的关怀,这分恩德可说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关心,是从怀胎第一月就开始,直到子女长大年老了,还是一样的关心。为人父母者,照顾子女那分至情至爱的心,总是比为人子女照顾父母的心恒久啊!真是令人感叹啊!
人身难得,因缘不可思议,芸芸众生,哪一位不曾做过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生身父母呢?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感恩。
学佛就是反观自性,如果是在家人,父母公婆还在堂的话,就要赶快尽子媳的本分,好好奉养孝敬;若已出家,就该利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奉献给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报父母恩、众生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
母亲的乳汁是人体所需营养转化的精华,所以古人说吸食母亲的乳汁,就好像是在吸食母亲的血一样。母乳含在婴儿的口中,这分母子之情是多么的贴心啊!现在的人大多以牛奶来代替母乳,难怪母子
间的亲情愈来愈淡薄。
  第七、洗濯不净恩。
  以前的人不像现在这么享受,纸尿布用完一丢就没事;必须把又脏又臭的尿布,洗净了再用。所以当母亲的很辛苦,随时都在清洗孩子换下的衣物,这分爱护照顾之恩多伟大啊!
  第八、远行忆念恩。
  孩子从一出生,父母亲对他的牵挂就不曾间断,即使孩子的岁数已经七老八十了,但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个孩子。无论孩子到哪里、离家多远,父母亲挂念孩子的那分心就跟到哪里。
  现在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进修,做父母的千里迢迢轮流出国照顾他们的生活;也有人女儿或媳妇在国外生产,做母亲或做婆婆的,还要千里迢迢到国外为她们做月子。
  想想,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地困难!二者之间的心态,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
  我在慈济医院看过一幅很感人的画面。有位阿婆住院后一句话也不说,也检查不出什么病,但是身体却一天天地衰弱,好像患了忧郁症,大家希望我前去开导开导她。
  我进入病房看到阿婆的旁边围了三个女儿,她们看到我进去,都非常高兴地向妈妈说:「妈妈,你看谁来了?你想见的师父来了,赶快睁开眼睛吧!」可是这位阿婆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随后进来一位先生,看到我就说:「师父!很感谢您来看我妈妈。」他走到母亲旁边,牵着她的手说:「妈妈,师父来了,你赶快睁开眼睛看看吧!」
  我看阿婆张了张嘴,就问她:「你是不是想喝水?」她发出声音说:「免啦!」这儿子看到母亲说话了,欢喜得握着妈妈的手一直亲吻,摸摸她的脸颊说:「太好了,妈妈你终于说话了,妈妈,我好高兴哟!」
  这分出自内心的欢喜和孝心,我看了实在很感动,真是人生最美的画面!现在的社会,这样的画面实在太少了!
  第九、深加体恤恩。
  父母亲年龄大了,难免会有反应迟钝或是唠叨不绝的毛病,一般做子女的总是不知体恤、怜愍。反观做父母的,无论子女发生任何情况,他们总是会尽量为子女着想,体贴入微,甚至愿意代子女受苦。  第十、究竟怜愍恩。
  父母对子女的怜爱是恒常的,即使子女已经年长了,心念仍系在他们身上,永远疼爱关注,无微不至的怜愍护念,这种恩德是多么宏大呀!
  其实,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不应只是孝敬今生此世有亲有缘的父母,也要孝敬普天下的年老者,视他们如自己的父母来照顾,如此才是真正的大孝。人生一旦步入老年,就会惶恐来日不多,所以,不分亲疏,只要是老者,我们都应该体恤他、怜爱他,如此天下就可洋溢一片温馨,处处有人间大爱。
  第二章
  怀胎守护恩
  前面已经分析过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恩德,但并非这十种恩德,就可道尽父母的生养教育之恩。在经文中,佛陀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叮咛,无非是要我们牢记父母恩。
  为了阐述十种恩德,又另以偈文复颂。
  第一、怀胎守护恩。颂曰: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
  这是描述母亲初怀孕时的形态。
  子女与父母的因缘并非今世才缔结,而是在过去生中就已种下互相牵引的因缘。纵然现代的医学科技非常发达,可以把父精母卵放在试管中培养成胚胎,再将受精卵移植到母亲的子宫,但并非如此就可以创造人;最主要还是在于子女与父母有这段因缘,才能进一步借着现代的医学科技,形成胚胎;如果没有因只有缘,也没有办法托生于母胎。所以说亲与子的因缘,是几世之前就结合在一起了。
  随着每个月的成长,胎儿在母腹中渐渐生出五脏六腑,直到六、七个月时,胎儿的六根才具足。胎儿体重随着时日一天天增加,母亲的腹部也渐渐凸出,就像一座山一样,造成行动不便。
  经文中「动止劫风灾」中的「风」,指的是烦恼,而烦恼是随时会发生的。母亲在怀胎时,行动都非常谨慎,不论是静是动,她都抱着惶恐的心来保护胎儿。尤其过去农业社会,重男轻女,母亲不但要担心胎儿的健康,还要担心胎儿的性别,甚至担心孩子将来长大后的成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母亲所烦恼的,她随时都处在忧虑、担心的惶恐中,所以称之为——风灾。
  「罗衣都不挂」——女人爱美是天性,逛委托行、百货公司、上美容院,几乎都是女人的专利,有些妇女的年龄已经老人不小了,但为了爱美还去拉皮、修眉,甚至整修牙齿,弄成柳眉、朱唇、贝齿的模样,可见女人是多么注重仪容服饰。可是一旦怀孕,因为害喜以及一心挂虑胎儿而没精神打扮,非但漂亮的衣服不能穿了,连梳妆用的镜台上也蒙上了一层灰。
  由此可见,母亲对子女的付出是全部的心血啊!佛陀跟我们讲这些话的主要用意,是要我们不忘孝思。
  西洋妇女与东方妇女,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同。西洋妇女怀孕后,就很注重胎教,即使在怀孕期间,做母亲的还是照常游泳、打高尔夫球,随时保持开朗合群的心胸;甚至流行在水中产子,让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大自然;她们训练孩子从小独睡一房、自立坚强,杜绝孩子依赖的心态。
  反观东方妇女,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从小就让孩子养成依赖性,甚至孩子长大了还与父母同睡一房,时时缠着父母;而有些父母也有一种养儿防老的依赖心念,对子女百般照顾,就是期待年老病弱时,子女会扶养他。然而,愈想依靠子女,子女却愈靠不住。
  台湾现在有许多生活富裕的家庭,做父母的都把子女送往明星学校、贵族学校读书,为了孩子的学业,夫妻还得分开户籍,随着孩子把户籍暂时转移到别人的家里,多辛苦啊!
  我所认识的企业家中,有几位也是为了孩子的问题伤透脑筋。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不好好读书,不是被记过就是遭退学,做父母的甚至得运用关系及钱势,才能保住孩子的学业。
  曾经有位企业家的孩子,要求上学骑摩托车,当年一般上班族所骑的机车约一万多元,他就非买七万多元外国进口的机车不可。好不容易等到高中毕业,父母为了拜托他继续升学,还得答应为他买辆进口轿车作为交换条件。学业告一段落,接着是当兵的问题,孩子怕吃苦,不愿当兵;为了让孩子不致于逃兵,父母千拜托万拜托,拜托儿子去当兵,代价就是买一栋房子,让他单独居住。虽然这对父母亲在我面前一直吐苦水,但面对孩子时,他们还是不忍拂逆孩子的心意。像这种教养方式,孩子会乖吗?能期望孩子以后奉养天年吗?每次一想到这对父母及这个孩子,实在是无限的担心啊!
  父母一定要感情、理智并用来教育子女,如果只是一味地溺爱,终究会害了孩子一生。总而言之,为人父母者就是这么辛苦——要生孩子时,惶恐不安,孩子生下后,又要负起一辈子的责任。
 第三章  临产受苦恩
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由此可见母亲临产时的辛苦。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宁可舍命保子,这种情形在目前的社会上,常常可以看到、听到。但是一般人看归看、听归听、感觉归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真正体会母亲的恩情?就不得而知了!
  古人说:「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父母贫。」在父母眼中,子女永远都是最美丽可爱的,即使这个孩子残缺不全,甚或低能,做父母的永远都不嫌弃,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亲情;但是做子女的对父母,是否也能抱持这分心呢?
  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出短剧,剧情发人深省。这出戏的内容是:
  有对夫妻住在乡下,他们靠种田维生,生活非常清苦,吃不饱、穿不暖,而且住的地方也很简陋,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而忙碌。他们育有一子,虽然夫妻俩非常贫寒,但却尽可能的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质,做父亲的曾为了孩子要远足而去做了三天的苦工,买了一个苹果,让孩子带出门,平日生活也样样都让孩子能与别人相比,可以说对孩子付出全部的心血。
  这对父母亲一直提供他最好的环境,从他小学、中学到大学,让孩子在求学中衣食无缺,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比其它人都富足,这个孩子也常向同学炫耀,说自己的父亲是个董事长。
  在孩子即将大学毕业时,交了一个女朋友,并论及婚嫁,女方家长要求结婚的对象须有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家世。这个年轻人为了博得女友的欢心和信赖,竟然回家要求父母亲,要父亲到学校去看他,但不能表明真正的身分,要自称是家中的佣人。做父亲的为了儿子的幸福,不得已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位父亲把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全卖了,到旧衣店买了一套半新的衣服,穿戴整齐地进城去找儿子,但儿子看到父亲这般穿着,还是不满意,因此再三地向父亲交代,仍要他自称是佣人。
  这虽然只是一出短剧,但已将人性的虚荣浮华描述得淋漓尽致,尽管父母倾尽所有给予孩子,但孩子却无法体谅父母的心,甚至不惜损伤父母的自尊,这是多么悲哀的人生啊!所以,书读得多,并不一定全然懂得道理,即使懂得道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呢?这可说是人生悲哀的一面。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母亲怀胎要经过十个月的辛苦,等到临产,又挣扎在生死的边缘。「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母亲怀胎挺着一个大肚子,行动非常不方便,加上心中的挂碍,身心都好像患了重病一样。甚至有些人一怀孕,每天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觉。
  以前我曾看过一位亲戚,她虽然怀孕了,但每天仍有效不完的家事,除了服侍公婆与小姑、小叔外,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非常忙碌,她常常一边洗衣服一边打盹,有时候趴在木桶边就睡着了。
  那时候,我就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女人实在很可怜,离开自己父母亲温暖的怀抱,投入另一个家庭之后,就必须负担起这个家庭所有的家事,怕公婆不高兴,也怕小姑小叔不满意,每天战战兢兢过着紧张的生活;即使怀孕了仍要为这个家做牛做马,身心所承受的负担,是多么沉重啊!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以前的女人都很认命,再怎么繁重的工作她都认为是应该做的,绝对不敢也无法向别人诉苦;即使因坏孕而严重害喜,也无法向别人说她有多累,因为一般人总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所以她的苦、她的累,只能闷在心中,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泪。
  以前的人重男轻女,所以孕妇的心理负担都很重,因为怕生下出儿子,怕生了女儿得不到长辈疼爱,反被人怨。尽管现代人提倡生儿生女一样好,但生儿子延续香火,却是中国人传统的想法和观念。
  我在台北就曾遇过一个例子,媳妇生了男孩子,婆婆马上送她一条钻石手炼,我问这位婆婆:「如果是生女孩呢?」她说:「那也没办法,还是要养啊!」语气中流露出无奈。现在的人都仍有这种心态,更何况是农业时代呢?所以说女人临产时都很惶恐、紧张。
  「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这里所说的亲族是指娘家,因为唯有对着自己的母亲才能诉说心中的苦楚。以前娘家的人要来探望嫁出去的女儿,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如果娘家的人常常来,会被人认为是不好的「歹外家」。
  有句话说:「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门的水。」以前新娘子出嫁时,都会伤心流泪,她们哭什么呢?很多是因为要离开从小生长的家,嫁到另一个家,前途茫茫、命运未卜,禁不住悲伤;做父母的也为女儿的前途忧虑担心,彼此舍不得这分亲情:想到离别之后,父母要来探望不容易,有心事也无处投诉,所以新娘子会非常伤心。
  做女儿的嫁到别人家去,看到娘家的人来探望就非常高兴,也会吐露内心的忧愁惧怕,她怕什么呢?怕生出的婴儿是男是女?是否四肢健康?能不能顺利生产?会不会因为难产而死去……?
  第四章
  生子忘忧恩
  第三、生子忘忧恩。颂曰: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由此,我们更能体会母亲生产时的危险和辛苦。
  孩子要来人间的那一刻,母亲的五脏六腑就像要裂开一样,血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流出,就如同在屠宰场里的血如泉涌……。而此时,不只母亲的身体要受很多的苦,她的内心也正牵挂着出生的孩子是否健康正常?
  经过一番挣扎,听到孩子呱呱落地的哭声,刹那间她忘却了所有的痛苦,那种初为人母的喜悦,非言语所能形容,所以说「欢喜倍加常」。
  但是欢喜孩子顺利出生之后,产后的痛苦,还是令母亲虚弱不堪。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年过四十才怀孕。我们都知道,女人的年纪越大,生产的危险性就相对提高,尤其两千多年前医学并不发达,当时都采取自然生产,如果无法顺产,就有生命危险。
  摩耶夫人虽然身为皇后,但也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在怀孕的过程中,和一般人一样战战兢兢,她期待能生个儿子继承王位。印度的习俗是女人一定要回娘家生产,摩耶夫人也不例外。
  摩耶夫人的娘家在迦毘罗卫国的邻国,她在预产期前几天启程要回娘家,经过两国交界的蓝毗尼园时,看到那个地方非常幽静美丽,所以就停下来稍作休息。
  当她走到园中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时,竟然就在树下生产了,她生下一个很健康的儿子,随从非常高兴地将消息传回王宫。由于摩耶夫人是高龄产妇,产后身体非常虚弱,尽管国王召集了全国的名医为她调治,但还是药石罔效,在生产后的第七天她离开了人间。
  虽然已回天乏术,但在弥留之际,摩耶夫人仍是露出满足的笑容,因为她生下太子,对国家、对丈夫都有了交代,尽管她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但内心仍感到十分安慰,这就是母性的伟大。
  近代佛教的高僧中,有一位虚云老和尚,他的母亲也是四十几岁才生下他,经过了十二个月的怀胎,生产时竟然产下一团肉球。本来她满怀期待与高兴,希望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当她看到是一团肉球时,内心悲恨交加,竟然因此昏死过去,从此没再醒来。只可惜虚云长老的母亲没有看到——剖开这个肉球后,里面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
  第五章
  咽苦吐甘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佛说父母恩重,不只母亲生子辛苦的恩深重,其实父亲爱子的心和母亲并无两样,就像天平一样,两边同样平等。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家庭问题,有些夫妻因为感情不融洽而闹到离异的地步,虽然他们说离婚就离婚,可是彼此的心中还是牵挂着子女。
  有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有位男士是个普通的公务员,他刚结婚时与太太非常恩爱,生活也过得很幸福,后来太太怀孕了,这位先生为了要让太太过更好的日子,也为了将来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拚命兼差赚钱。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当然拨不出时间和太太相聚,做太太的虽然能够了解丈夫的辛苦,可是时日一久,她也有满腹的牢骚。甚至孩子出生后,她愈感到忍无可忍,常常和先生吵闹,甚至要求离婚。这位先生看在孩子的情分上百般忍耐,可是他们的婚姻已经彻底破裂,最后终于走上离婚一途。
  由于孩子年龄尚幼,所以法院判决孩子归母亲抚养。虽然夫妻已经分离,但是为人父亲者的心总是时时惦念孩子。因为离婚的打击,这位先生万念俱灰,每天徘徊在公园中,怀念以往和太太带着小孩一起散步,同享天伦之乐的日子。
  而做太太的也忘不了和先生那段甜蜜的时光。有一天她也带着孩子到公园玩,当这位先生又来到公园徘徊时,眼睛一亮,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可是他又不敢相信,以为是一种幻境,没想到这个孩子一看到他就马上跑过来牵着他的手,叫他爸爸,他高兴地流下泪来。抬起头看到树下站了一个女人——正是他的太太。
  这个孩子牵着父亲的手,把他拉到树下,又以另一只手牵起母亲的手,把他们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然后他向父母亲说:「我要去玩了,你们好好谈吧!」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向孩子群中玩耍,这对夫妻则相视而笑。一个破碎的家庭,就在聪明伶俐的孩子撮合下又团圆了。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孩子不能欠缺父母的爱,只要做父亲的有真正爱子女的心,他一定会好好衡量自己的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做母亲的如果真正爱子女,即使受尽委屈,她还是愿意忍受,并想办法化解一切。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可是西洋与中国社会的父母之情都是一样的,慈济曾处理过很多类似的个案,也圆满地挽回了很多破碎的家庭。所以说,普天下父母爱子女、照顾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
  做父亲的为了子女,宁愿做牛做马、辛苦地王作,只为了让子女过得更好,而做母亲的为了抚育子女,把好吃的留给子女吃,把苦的、不好的自己吞下,连眉头也不皱一下,所以说「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父母为了子女,什么都愿意付出,即使他们心中有无限的委屈,但他们还是以子女为重,所以说「爱重情难忍」,他们对子女的恩情真的很深重。我们如果好好反省,想起来真是会感到心酸,更何况有些人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像这样的人更是「恩深复倍悲」啊!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这句偈文是说:只要子女能够温饱,做母亲的多饥饿、冻寒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天下慈母心!
  父母为子女付出的感人事迹,实在太多了,但却难得见到子女为父母付出的动人故事。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能好好回馈父母恩,利用父母赐给我们的身体,多多发挥功能,去报答一切众生恩,能造福人群,回报众生,就是行大孝,也是报大恩——身为佛弟子要多用心,不要为自我解脱而逃避人群,应该行大孝、报大恩,才是真正回报父母恩。
  第六章
  回干就湿恩
  第五、回干就湿恩。颂曰: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恩怜恒废枕,宠弄纔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从这段经文中,确实能体会出母亲爱子女是深入心扉的。
  孩子幼小时因为饿了、尿湿了,就大哭大闹,不管是半夜或天寒地冻,做母亲的即使再累,也要赶紧起床,替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和尿布,然后给他吃奶。喂饱了孩子之后,又把他安置在干爽的地方,让孩子睡得安稳舒服,而自己却睡在湿的位置。
  母亲对子女的一切作为,就是希望子女能健康快乐,所以说「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父母对子女的恩德真是重如山丘,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使子女得到快乐。
  「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过去的女人很保守,穿衣服一层层束得很紧,不让身材凸显出来,但是为了哺乳方便,也顾不得保守,只得穿上宽松的衣服,以致天气寒冷时,冷风钻过衣服缝隙而冻得发抖,只好以宽宽的袖子把哺乳时裸露的胸部掩盖起来。
  由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古代的女人解开胸衣,以双乳喂哺孩子的那分娇羞和气质,是多么地柔美。所以说,以「真善美」来形容做母亲的那分慈悲柔和,实在是最恰当不过的。
  不过这种美态现在已不容易看到,而「移湿就干」的情形也太少了,因为现代人在孩子一出生后,就让他吃婴儿奶粉、单独睡婴儿床,而尿布也改成纸尿片了。
  记得小时候看到临产期的准妈妈们,都会向人家要老人穿过的衣裤,并且把旧衣服、被单,剪成一块块当尿布。而以前老人的裤子都是半长短、宽宽松松的,孩子出生包好尿布后,把老人裤的裤脚朝上,孩子放在两只裤管中间,从肩膀以下包卷好,所以尿布一湿,连外面的这一层也湿了。以前如果经过人家门口,看到竹竿上晒着多少尿布,就知道这家人有多少小孩。当然这种景况现在已不容易看到了,因为大家流行用纸尿片,用了就丢。
  听说一块纸尿片要七、八元,一天至少也要用四、五块,算算一个月必须花多少钱呢?一个孩子每个月所花的纸尿片钱,就足够我们照顾的阿公、阿婆生活一个月了。
  所以时代越进步,东西越多也越方便,造成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消费消福;而现代的母亲,也无法显现过去那分初为人母的柔美形态了。
  除了尿布用纸代替,母乳也被牛奶取代,母亲很少再亲自哺乳,所以也不需用罗袖来遮掩裸露的胸部,现代的母亲实在轻松多了,但相对的也较少机会发挥母性爱的光辉。
  母亲与子女这分天然之爱是最密切的,现在外国已深深体会到亲子之间的代沟,是因为母子之间缺乏那分哺乳、怀抱孩儿共眠的贴切亲情,使得亲子之情日渐疏远;所以当父母年老时,子女也比较不懂得应尽扶养孝亲的责任。因此现在开始提倡:孩子出生后以母乳喂哺,让孩子能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希望能重享这分母爱的天赋美德。
  曾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位寡妇独力抚养孩子,她把所有的爱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并且溺爱得过分,不管孩子做任何事,她总是称赞有加。这个孩子很喜欢玩泥巴,他常把泥土捏成泥人,再把竹子削成剑,用竹剑把泥人的头、手、脚砍断,分为六块。做母亲的看了非常得意,还频频向人炫耀她的孩子多聪明。
  由于她的溺爱,孩子从小就养成喜欢切割的习惯,捉到青蛙、蚯蚓等小动物,他也是一块块地切割;有时在外面偷了人家东西,当妈妈的还帮忙掩饰。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的,孩子由偷而抢。有一天,他抢钱杀了人,并把尸体分割、弃置。破案后他被判死刑,在行刑前,法官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唯一的要求是想在死前见母亲一面。母子会面时相拥大哭,儿子要求母亲再给他吸一口奶。做母亲的一向溺爱儿子,想到儿子即将行刑,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没想到这个儿子竟然在牢房中把母亲的乳头咬掉,并怨恨地说:「从小就是母亲没把我教好,所以才让我走上不归路,今天我要上刑场断人头,母亲就在狱中断乳头。」这是多么悲惨的母子会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出生后,父母如果好好照顾、教育他,孩子就是将来社会的栋梁;如果爱的方法错误、教导的方式偏差,就会教出社会的害群之马,也误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为人父母的责任实在重大!当然,为人子女者也应该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情,恩重如山。如果人人都能体会父母养育的恩德,自然能够家庭幸福、社会和睦。
  第七章
  哺乳养育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曰: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孪,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世间一切万物皆靠大地承载:不论山有多高、海有多深,也不管溪河多么宽广,没有一样不是由土地承载。人依大地生活,每个人的脚都直立着地,一切的五谷杂粮也是从地上生长出来——人的生命和资料,都是靠大地而生长。
  万物有时需要雨水,有时需要阳光,气候的寒暑必须固定循环,雨露、阳光也必须均衡,才能滋生万物;良好的天候使一切生命发育健全、生长顺利。
  这段经文是比喻父母亲的恩德;母亲像大地一样承载我们、滋养我们,而父亲像天一样庇护我们,这种无怨无尤的付出,可以说是恩德配天地。
  做母亲的未结婚时,也是人家的女儿,无忧无虑地过日子,每天穿戴整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婚后有了孩子之后,就顾不得自己的形态了,尤其是那些孩子接二连三出生的母亲,她们整天为子女忙碌,哪有时间妆扮自己呢?
  我曾亲眼看过有位妇女,胸前抱一个,背后背一个,身旁再牵两个,裙子后面又拉了两个,结婚七年生了六个,裙子被孩子拉得快掉下来,也没空闲用手去整理。这决不是开玩笑,过去当母亲的负担就是这么沉重啊!
  前面所说的都是强调母亲生育孩子是多么辛苦,这段经文则说明「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父亲疼爱子女的心和母亲是一样的。
  记得不久前有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二岁多的小女儿,从台南坐夜车,赶到花莲慈济医院,为的是医治女儿的病。他的女儿患有脑性痲痹症,他为此找遍全省的名医,也从寻找医师到询问宗教。其中有位宗教人士建议他到花莲慈济看看,所以他特地坐夜车赶来。看他那分恳切虔诚的样子,可以体会到父亲和母亲爱子女的那分情完全一样,所以说「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孪」——父母对子女是不会憎恨的,因为子女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没有不能原谅的;即使再生气,他们也不断找理由原谅孩子,甚至「不嫌手足孪」,俗云子不嫌父母贫,而父母也不嫌子女有缺陷。不论孩子是否残缺不全、是否智能不足,在父母的眼中,儿女总是那么令人疼爱。
  记得苏澳有个个案:有对年轻夫妇以做小工维生,生了一个儿子罹患小儿痲痹,做父母的为了要医治孩子的病,典当一切物品、卖尽房子田地,六、七年间所付出的医药费非常庞大,对他们而言,可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终于来到慈济医院,这个孩子很乖巧而且上半身很健康,但是他的两只脚却无法正常着地,医院为他做了很特殊的开刀治疗。
  这对父母为了孩子而放下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惜一切带孩子四处医治诊疗,父母爱子女的心态就是如此啊!
  平常人也许都认为生老病死是循序渐进的,以为人年纪大了才会生病、死亡。其实人生无常,而这个无常却不一定发生在老人身上,可能瞬间就降临在任何人的身上。
  有位志王告诉我一个个案:有一对夫妻,两人均做小工,生了七个子女。有一天,有个工地开工,夫妻俩很高兴地去上工,把孩子留在家中,没想到抵达工地不久,邻人就来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在家中玩鞭炮,其中七岁的小儿子被炸伤,右手断了、左眼瞎了,整个脸面目全非。这就是无常!人间的一切祸害都在瞬间发生的。
  我也曾在电视新闻报导中看到一个十三个月大的孩子,竟然得了肝硬化,必须做器官移植手术。但是十三个月大的孩子要去哪里找同龄孩子的肝脏呢?做母亲的抱着孩子无语问苍天,想到孩子的生机渺茫,只能以泪洗面。
  由此可知,孩子从出生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这个过程做父母亲的要付出多少辛苦和担忧呢?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绝对的,他们不嫌子女残障丑陋,心甘情愿为子女付出一切,因为子女是从自己的腹中孕育出来的,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时——八万六千四百秒中,分分秒秒都是疼惜与爱怜,所以说「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父母的恩德真如天覆地载。
  第八章洗濯不净恩
  第七、洗濯不净恩。颂曰: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这段经文是形容做母亲的人,在少女时代也曾丽质天生,但身为人母之后,为子女损坏身形也在所不惜,这分母爱着实令人敬佩。
  芙蓉是形容很美好、细致的意思。女人体态小巧玲珑,心思细腻,智识精明,所以说「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形容眉目都很美的意思,「脸色夺莲红」则譬喻面色比红莲还要美丽。这些都是形容词,形容一个女人为人母之前,那股少女的清新气息和美丽容貌。
  「恩深摧玉貌」——母亲为了孩子,忘食忘眠的夜以继日操劳。人一旦缺食缺眠,很快就会憔悴,所以再美的容貌也都被摧残了。
  记得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很感人的故事,也是很悲哀的人生。有位女孩子年纪到了二十几岁,选择的结婚对象受到父母极力反对,但她却不顾一切与对方私奔,第二年生了个女儿。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做先生的也很争气,努力工作,建立美满的家庭。结婚第三年妻子又怀孕了,但没想到在她怀孕五个月时,有天先生在下班回家途中却发生车祸,送医院三天后就死亡了。
  这位太太受到这种打击,哭得死去活来,她想:几年前不顾家人反对与他私奔,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先生身上,没想到他却撒手人寰!而今身心已无寄托之处,娘家能回去吗?亲友能接纳吗?……想到丧夫之痛及前途茫茫,令她感到生不如死。
  大家纷纷安慰她,提醒她要顾念孩子——为了孩子总是要坚强地活下去啊!她用手摸摸肚子,方才如梦初醒,真的坚强勇敢地活了下去。
  五个月后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她非常高兴,专心抚养这对儿女。在这段期间,娘家也已原谅、接纳她,她妈妈常常来看她、帮忙她。一直到孩子八个月大时,有一天突然发高烧,又看医生又住院,却丝毫没有起色。原来这个孩子出痲疹时并发肺炎,她变卖一切来治疗孩子的病,最后孩子还是在她的怀中往生了。
  她再度遭受重击,终于精神错乱了,整天抱着这个孩子唱「摇囝歌」,尽管孩子已经发臭了,她还是日夜不离手,甚至把孩子背在背上不肯放下来,如果有人要碰孩子,她就大哭大闹。她妈妈没办法,只好请精神科医师来。这位医师带着两位护士来向她说:「妳的孩子已经退烧了,他在笑了,把他解下来,我来帮他打针。」她听到孩子烧退了、会笑了,精神好像较为冷静下来,才把孩子解下,医师立即乘这个机会为她打针,送她到医院治疗。
  这是个活生生的人生悲剧!这个女人的生命好像全为了先生和子女而活,这分母爱的执着和真情的流露,实在令人感叹!但她却是个不孝的女儿——因为执着于对丈夫和子女的爱,带给父母长时间的心痛和烦恼;不知生命价值的真谛,到最后变成精神分裂,这是多么愚蠢啊!
  佛陀告诉我们,凡夫在愚痴和迷恋中过日子;普天之下的人群中,有多少这样不幸的女人呢?
  「洗濯损盘龙」——女人的贤慧,从她们粗糙的双手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一个任劳任怨、不嫌辛苦为家庭付出的妇女,她会毫不计较地操劳家务,双手自然会变粗变丑。
  「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做母亲的心心念念都是怜爱子女,尤其现在的妈妈都舍不得让儿女洗碗做家事,怕他的手变丑。也有人体谅子女下班下课回来,已经够累了,不忍心让他们再做家事,这就是怜爱心,时时刻刻抱持爱子女的心态,凡事自己动手,忙得没时间梳洗。如此数十年的劳苦、操作、拖磨,哪能再像少女时代那般的美丽和灵巧呢?
  天下慈母心,学佛的人应该好好爱惜身体,因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为人群付出服务的功能。父母辛苦养育我们,就是期待子女能出人头地,为人群付出力量,如果能这样才不愧为人子,才是真正的回报父母恩。
  第九章
  远行忆念恩
  第八、远行忆念恩。颂曰: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体会出父母对子女的那分牵肠挂肚之情。其实父母对子女不只是小时候关心、疼爱,即使子女长大成人了,还是一样牵肠挂肚,病在儿身、疼在娘心,这就是亲子一体。
  孔子有位弟子名叫曾参,他的家境虽然很穷苦,但却非常孝顺。有一次曾参下田帮父亲耕作,父亲要他除去瓜田中的杂草。由于瓜苗刚发芽,与杂草相类似,曾参分不清瓜苗或杂草,因此把瓜苗也都拔除了。父亲看了非常生气,拿起扁担打了他一顿。曾参被父亲责打之后哭得很伤心,回家后甚至连饭也吃不下。
  孔子知道这件事,就叫子贡去安慰他,但曾参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之外。他向子贡说:「我并不是因为被父亲打,感受皮肉之痛而哭,而是因为父亲以前打我的时候,力量很结实,表示他的身体还很健康,这次父亲打我,我发现他的力量没有以前那么结实。想到他的身体逐渐衰迈,所以我伤心啊!我是心痛而哭,心苦得吃不下饭啊!」
  这是过去圣贤者的孝思!而现代的子女被父母亲骂几句,就会马上顶撞;连骂都受不了了,何况用打的?所以圣贤与凡夫的心念境界,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古时候因为交通不方便,若要做生意或求学,出一趟门往往要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尽管子女已长大,但要离开时,父母还是依依不舍;子女在外乡,父母的心同样无时无刻随着子女在他乡外里,无法有片刻的安心。
  曾参长大时父亲往生了,他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每天上山砍柴。有一天孔子有要事派一位弟子来找曾参,当时曾参在山中砍柴,做母亲的无法找到他,心中一急,把手指放进口中一咬,有句话说「母子连心」——曾参在山中砍柴,正要捆绑时,突然觉得心中一痛,他直觉地想到,一定是家中的母亲有事情,因此连柴也顾不得拿,急急忙忙奔跑回家。这个故事也显示亲子之间心、体相连的深情。
  「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孩子出门在他乡异地,母亲的心也是随着孩子远行去了。现代有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业,不忍孩子在台湾受到升学压力,纷纷把孩子送到国外,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父母亲必须轮流陪孩子寄居国外,一个家庭分散两地,这岂只是忆念而已!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孩子出门在外,做父母的日日夜夜思念,见不到孩子的面就担心,一担心起来就哭,用眼泪来表达对孩子的思念。
  父母为子女牵肠挂肚,只为儿女将来的幸福着想,这就是「慈」;子女有任何苦难,做父母的都愿意自己来代受,这就是「悲」。父母对子女的心是大慈大悲,佛陀对普天下的众生,也就像父母爱子女的心一样,只不过父母的慈悲,是缩小在自己的几个孩子身上,爱得太狭隘,而佛陀是爱普天之下的众生。学佛就是要学习把父母心扩大为佛菩萨的心。
  现代的人很容易忘掉父母生养的恩德,我曾看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位母亲生了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但是这位母亲却是晚景堪怜。
  老太太有一个儿子是企业家,听说光是金屋藏娇就有五处;有一个儿子是医师,开了一家小型的综合医院,然而,他的母亲病倒在家乡却无人问候,也没钱看病。
  看看孩子们的成就,不难想象得出这位母亲曾经如何用心地教育子女、如何辛苦地栽培他们。没想到,到了七十几岁,人老了、病了!孩子却忘掉了母亲!
  当初接到这个个案时,我们曾问过她的儿子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去同住?他说老人家很固执,喜欢住在家乡。问他为什么不常回去看她?他回道:「我太忙了,我和太太两人要轮流出国去照顾孩子啊!」
  这就是现代的社会现象:照顾自己的子女是责任,但对父母亲却是抱着「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子女」的心理,互相推诿。所以有句话说「多子饿死爹」,这种世态炎凉的人生,真是令人感叹生子何用?
  佛教中有个故事,有位猎人抓到一只猴子,把牠剖肚取骨,要熬「猴胶」,母猴一路跟随在后,当牠看到小猴子被猎杀剖肚抽肠取骨时,伤心地一直哭一直叫,最后竟倒地而死。这位猎人心想;为什么这只母猴会来送死呢?于是将母猴开膛剖腹,竟然发现牠的肝肠已寸寸断矣!这就是「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畜生的母爱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类母爱!子女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母亲那分爱子的慈心,就像母猴忧子一样安不下心来,欲哭无泪、投诉无门,所以她肝肠寸寸断啊!
  父母对子女的开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子女长大成人、离乡背井,做父母的一颗心还是牵挂在孩子的身上啊!  第十章
  深加体恤恩
  第九、深加体恤恩。颂曰: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父母对子女真是恩深情重,我们要报答父母恩,实在是难报于万一啊!
  也许有人会感慨现在懂得报父母恩的人太少了,其实,不只是现在,过去也有不孝的人啊!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他尚为太子时,他的父王频婆娑罗王是佛教一位虔诚的护法者。当时佛陀的身边有一位弟子名叫提婆达多,他一心想要超越佛陀,成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新佛」,因此千方百计地想要杀害佛陀。
  提婆达多为了达到目的,就去勾结阿阇世太子,唆使他说:「你如果灭除你的父亲,就可以为新王;我灭除了佛陀就可以成为新佛,如此天下就是我们的。」阿阇世由于欲心蒙蔽良知,就真的把父王囚禁到牢中,篡位为王,并对父亲断了水粮,他的母后无法忍受儿子这种逆行。但阿阇世自立为王后,下令任何人都不能送东西给父王,母后无可奈何,只好天天沐浴干净,然后把蜜汁涂满全身,利用到牢中与国王会面时,把衣服脱掉,让频婆娑罗王用舌舔食她身上的蜜汁。
  经过了七天之后,阿阇世发现父王没死,深感奇怪,打听得知原因,就把母后软禁在宫内。如此再经过七天,频婆娑罗王竟活活饿死在牢中。
  母后心中又恨又痛,但终究是自己的儿子,又能奈之何?阿阇世本身也有儿子,有一天吃饭时,他儿子要求要让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狗与他们同桌共食不可,阿阇世无可奈何地答应,并感慨地说:「我身为一国之王,却要顺着儿子,与狗同桌吃饭。」
  那时候母后听了说:「这没什么啊!你知道吗?小时候你的手上长了一个疮,生了脓,你痛得一直哭,你父亲为了让你减少痛苦,竟然不怕脏也不怕臭,用嘴把脓血吸掉。」
  阿阇世听了如梦初醒,心想:我为了爱孩子,竟顺从儿子的心与狗同桌吃饭;父母疼爱子女的心应该都是一样的,我父亲甚至用嘴吸吮我的脓血,这种恩德我如不知报答,那我还算人吗?
  他赶紧跑到牢中,看看父亲是否还有救?但是太慢了!父亲已经死了,想要孝顺也来不及了,这时他心中的忏悔悲痛可想而知。
  即使是与佛同世,也同样有人迷失人性、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何况现在世风日下的社会?我们学佛,应该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及时知恩报恩?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我们要报答已经很困难了,如果还等到孩子长大、父母也年老时才想到要报答,那时已经为时不长了,所以说恩深报实难。
  「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父母亲为子女辛劳工作,如果子女生病受苦,父母宁愿代替儿女受苦,只要孩子平安无事,父母即使再累再苦都愿意。有些孩子较体贴,想替父母分劳,父母就会考虑很多,怕孩子太辛苦;女儿要帮忙做家事,怕她双手变粗变丑,儿子要代替父亲去做工,怕他力气不够……,种种顾虑,都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有些人外出去求学闻道,天寒了,做父母的就担心孩子身上穿的不够暖和,赶快想办法寄去暖厚的衣服;甚至过年过节,也要寄去些年节的物品给异乡的子女。
  有个慈济委员,她的女儿在日本念书,端午节前几天她就开始包粽子,我问她:「怎么这么早就在包粽子了?」她说:「我要赶快包好,明天叫先生搭飞机送到日本给孩子吃,让她们也过过端午节。」无时无刻地关心孩子,这就是父母心啊!
  「男女暂辛苦,常使母辛酸」——做子女的如果暂时稍微辛苦一些,做母亲的就日夜难安。
  第十一章
  究竟怜愍恩
  第十、究竟怜愍恩。颂曰: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人与人之间相处都会有感情,但也会因一点小事磨擦而记恨在心;但是父母却不一样,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是绝对的,总是时时抱着怜爱的心来照顾子女。子女再怎么坏、怎么不孝,父母还是抱着怜愍宽容的爱心来对待他们,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难,都会让父母痛彻心扉。
  莲池大师曾说过「父母恩重如山丘」,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像大山那么高,像大海那么深,不管任何时候,他们对子女的爱都不曾停歇。所以说「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
  「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当孩子学走路时,父母就跟前跟后的,随着子女的身子晃动,父母的心也无法安定。子女一天天长大了,父母亲的关心和爱念,并不会随之减少,即使子女已长大成人,甚至离家在外,他们的心还是跟随在孩子身上,无法安宁。即使子女年龄已到七、八十岁,但在一百岁的母亲眼中,他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曾听过这么一则小故事:有位忙碌的企业家,他很喜欢打高尔夫球,每天一大早出门打球,晚上又要应酬到很晚才回来,早出晚归,做母亲的想见孩子一面都很难。每次看到孩子打球回来,一身大汗淋漓,肩上还背着重重的球袋,她看了非常心疼。
  有一天她起早了,正好看到儿子背着球袋又要出门,她拦住儿子说:「孩子啊!你何必这么辛苦呢?不要再打球了,如果非去不可的话,倒不如请一个人代你去打吧!」
  这就是慈母心,虽然这个儿子已经是好几十岁的大企业家了,但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个尚未长大的孩子;这就是父母爱子女的长久心,所以说「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那么要到什么时候,父母才放得下爱子女的心呢?要等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分爱才会终止啊!
  人的感情很脆弱,尽管平常感情很好、爱情很深厚,但稍微有些让对方不顺意,所谓的「爱」很快就会消失。真要问世间情爱是何物?只怕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恩情是永不减损的。
  父母对子女的爱,犹如细水长流、绵绵不绝,而子女回报父母的,总是极其有限。须知「百善孝为先」,过去如果曾疏忽这分孝念,要赶快弥补,从现在起及时孝敬父母还不迟。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我们能时时对父母克尽孝道,就是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将来有一天自己年老时,子女也会学习好榜样来孝顺我们:这就是身教,也就是爱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究竟有多长呢?经文说:「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要等父母对子女的宏恩长情!
  子女对父母的情,经常是情薄如纸。有需求时,总认为父母给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们付给自己的子女也认为是应该的;可是稍微回报父母一点点,就觉得已经付出太多了,甚至还计较兄弟姊妹应该分担一些,这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一次我到医院去,病房中有一位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把头趴在椅背上,我拍拍她的肩膀问她:「阿婆,妳怎么了?」她说:「我很难过!」隔床正好也住了一位老太太,她的媳妇坐在她身旁正在替她擦脸,婆媳之间就像母女那么亲密。
  隔床的媳妇向我说:「那位阿婆好可怜!医师说她没什么病,可是她却从白天呻吟到半夜,又从夜晚呻吟到天亮。」
  我回头问这位老太太说:「妳怎么了?儿子媳妇呢?」她说:「儿子在上班,媳妇也没来看我。」我说:「现在都是小家庭,媳妇也有她的事要忙,所以无法来看妳。」她听了,忿忿不平地回答:「孩子都请人带,哪有什么好忙的?」
  婆媳之间有这分代沟存在实在令人慨叹,做媳妇的没想到今天能够请人带孩子,日子过得这么好,是因为先生的庇荫;而能有这么好的先生,则是婆婆生养给她的啊!如今老人家病了,她认为把婆婆送进医院,就算尽了子媳的责任,可见子媳对父母公婆的这分孝思实在太淡薄了!既然孝思亲情这么淡薄,当然就没有什么亲恩好谈的了!
  佛陀视所有众生如罗睺罗——罗睺罗是佛陀的独子,他在皇宫被佛陀度化出家。佛陀认为人在社会人群中,不断地造业;人与人之间斗争不息,国与国之间也不断地战争,而一个国家为了成就一个国王,不知要损伤多少人命。
  看看现在的世界,战争一直不曾中断,牺牲的人命不计其数,战争不知何时能了?说实在的,两国交战,人民之间并没有仇恨,但是一声令下,彼此开战,无辜的人民便在炮火中牺牲了,辛苦建立的家园也摧毁殆尽,追究其因,只不过是几个执政者的权力争执、贪心欲念罢了!
  佛陀出家,就是因为看透众生弱肉强食的情况。因此放弃权力、地位以及荣华富贵而出家修行。他透彻了生命的真理,再来度化他的父亲、儿子、妻子、姨母,让他们脱离世俗间的贪欲烦恼,他希望大家都能抱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胸,视普天下众生都如自己的父母、子女、亲人。
  在世俗中,人们永远无法割断私我的感情,即使是再贤慧的母亲、贤明的父亲,他们还是私情难断——心心念念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些都是有色彩、有污染的爱,又怎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呢?
  佛陀就是希望他的儿子罗睺罗能够去爱普天下的众生,而不只是把他的爱局限于一个国家中,所以度子出家,这就是最深刻的大爱。
  一般做父母的,爱子女只是这一生、一世,但佛陀爱天下的众生却是累生、累世,而这种爱就是长情大爱。
  我们都是佛教徒,既然要学佛,就必须以「父母心」来关爱普天下的众生。视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们累生累世的父母——像佛陀看到一堆白骨,就很恭敬地礼拜,并且开示弟子:这些白骨是他生生世世父母的骨骸。
  佛陀以累世累劫的慧命,不断地来回于六道中;然而倒驾慈航于娑婆世界,就必须藉父母所生之身才能来到人间。所以佛陀不只感恩过去生的父母,也感恩未来世的父母。
  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福子,而往生忉利天;佛陀将入灭时,思母恩未报,因此到忉利天为母亲讲述《地藏经》,使她能闻法得度。而佛陀的父亲也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得到初果,这就是以父母生育的生命来回馈、长养父母的慧命。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应该以智慧来启发父母的慧命,更应该视一切众生如己子,时时抱持为人父母的心怀来爱护众生,以及为人子女的孝思来礼敬众生,这才是真正以大孝回报父母恩。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