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08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我就是这样的活佛 》

第五章、慈悲待自己

轻生或自杀这一现象的產生是有多种原因的,它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也是不可原谅的。因為它极大地伤害了生命的尊严,在佛法中与杀生同罪。
  我们都知道,自杀是由某种心病导致的,人们的心病五花八门,精神上的绝大部分痛苦都来自於这些心病。很多人寻找了一生也没找到治疗心病的良药,最后虽然不一定选择自杀,却仍死於这些心病。那麼世上有没有治疗这些心病的良药呢?有。佛法就是良药。
  佛法的一切法门都是因病施药,可以说是对症下药,都是属於方便法门。而佛法的修行,就是治疗心病的过程。
  因此,对於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理应用佛法的修行法门来解除内心的顽疾。
  一、自杀是一种罪孽
  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没有人能替代,而佛教的自我关怀正是对生命的关怀。
  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因生活的压力所產生的焦虑、抑鬱、困惑等诸多不良情绪以及人生遭遇到的挫折与失利,都可能导致人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其极端的表现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
  自杀早已成為了现代社会的一大隐患。在我们国家,自杀也成為了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自杀现象正呈上升趋势。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统计出的自杀人数时感到十分震惊——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这个数据只是抽取了全国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為样本计算出来的,实际上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超过百万。另有资料证明,死亡者只佔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人是经救治后留下后遗症或终生伤残。这些数据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许多有爱心的人不断地呼吁人们要远离自杀的念头。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53万人死於自杀,自杀未遂者大约是这个数的10倍至20倍。这些数据表明,平均每秒就有一个自杀未遂者,平均每20秒就有一个人死於自杀。这不得不让我们忧心忡忡地去思考。看到自杀正在被更多的绝望者所选择,实在令人担忧和痛心!
  為什麼会有那麼多的人选择自杀,或总是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呢?这当然免不了社会的因素、情感和经济的原因。心理学的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丧失作為个体存在的基本体现,诸如个人自主意志和发展愿望等;或者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被压抑,觉得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他们对自身生命的自我价值感完全丧失,从而导致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绝望。他们很少有快乐的体验,或者从来未曾体验过。他们所拥有的全是人生的痛苦。所以他们退缩,他们逃避……从佛学的角度来讲,自杀根本就是一个可怕的罪孽,因為结束一个生命便是一个极大的罪行。他们将无法得到生命的延续和轮迴,将永远在痛苦的地狱受罪。
  二、坎途何其难
  自杀在某种意义上是极端悲观的表现,自杀者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了悲观主义的思想,既然是悲观主义者,就不相信一切,那麼,也不该相信自杀会带来什麼解脱。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经歷一些生离死别,或许昨天还在一起谈笑风生的两个朋友,今天却是阴阳两界永不相逢;或许昨天还是风华正茂、如花似玉的纯洁孩子,今天却已被自杀心理的阴影所笼罩,不能自拔;或许昨天还是身边共事的同仁,今天已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再也看不到他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们还常常发现,生活中有些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流露出对生命的绝望,不能构建健康的心灵、构建成功的人生,这些都是轻生的前兆。
  有的人会很浅薄地脱口而出:「死是一种解脱痛苦的最好方法,会让自己忘记一切忧愁和不愉快的事情。」是的,死仅仅对自杀者本人来说是一种最快捷的解脱,而留下的人呢?这些自杀者难道不知道自己一时的衝动会将关心著自己的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吗?因為自己错误的解脱带给他们的痛苦要远远大於自己生存时的痛苦。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為,属於自己的痛苦就要由自己勇敢地承受和坦然地面对,不该用愚蠢的行為把痛苦强加到别人的头上。无论是生还是死,都不能把痛苦转移到关爱自己的人身上,即使是在正常的生活中偶尔遇到挫折和打击也不该让亲人和自己一同受罪。用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做最好的处理,相信一定能够做好,人只要还没有完全地丧失信心,成功的几率就远远要大於失败。
  一个人的后天努力将会决定今后人生的成功与否。在走过了这麼多的风雨歷程后,却要在生命将要大放异彩的时候,像是一把剪刀断然地剪断了风裡的风箏,除了世人的流言蜚语和不敢面对现实的软弱印象外,没有留下任何的光彩。难道我们就愿意用这种方式走向生命的尽头吗?
  活著,只要在自己人生中最不堪的时候能挺过去,那麼就会化险為夷,柳暗花明。只要在绝望中再坚持一下,希望就能重生,一念之差就能改变一切。
  只要我们认真地活过每一天,往后的事情一定会云开雾散,没有什麼过不去的难关。生命对於我们是一种难得的恩赐,如果相信前世今生,如果相信轮迴,我们更不能就这样对自己的生命不公。生命不会肆意地偏袒我们,也许只会拥有这一次生命,只有一次,想一想我们曾有过的那些美丽的梦想,即使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实现,也会支撑著我们勇敢地努力下去。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的宝贵时,我们就不会再有任何愚笨的想法。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比我们生活得更惨的人们,我们的心裡会有怎样的酸楚涌上心头,我们是否也是无动於衷?生活在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他们却不屈不挠地和死亡抗争著,而且比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生命本身是一样的,它没有贵贱之分。而他们选择了善待自己的生命,他们没有因此而践踏生命。相比之下,那些怀有自杀念头的人,是否感到自己因懦弱和自私而漠视了生命的尊严?
  三、坚韧的力量
  珍爱自己拥有的一切,远离自杀的念头。人生路上总是要经歷一些磨难,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意志和培养我们的信心。阳光总是在风雨过后才会来临,美好的一切总是在不远的地方等著我们。我们经歷的每一分鐘都有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正如父母的精子和卵子在亿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结合的时候,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才会诞生。从出生的一刻开始我们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们的身上具备了宇宙中最神奇的力量,所有的梦想也从那时开始一一呈现在自己的脑海裡,我们的聪明才智将会揭开世界的面纱,让我们成為新一代的世界的主宰者。一切的梦想随著我们的成长,随著我们的不断努力都会像出水芙蓉一样,慢慢地浮出水面。
  我们具备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而人生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战胜我们自己,战胜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最终会衝破一切障碍,连自杀这两个字的概念都会荡然无存。我们的内心若要变得不再脆弱,就要有超乎想像的承受能力,要让我们的神经和意志像钢铁般坚固,再大的狂风暴雨都不会惧怕;我们也可以像高尔基一样宣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因為我们已经做好了準备。
  佛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一般世间人说「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裡埋」。佛教的看法是:自杀也是杀生,而自杀的罪过比杀人更重。
  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都具足。对世间有透彻的认识,自然对世上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都能放下。
  《金刚经》第十四品讲的「忍」,颇能令人醒悟:「……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应生恨。……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在佛法上,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到的一切痛苦就是「辱」。上述经文中的「辱」,并不局限於世人所认為的「侮辱」。
  这是佛跟须菩提两人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忍是最难做到的。所以佛便以自己為例,对须菩提说了从前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一段往事。当时,歌利王要杀释迦佛,他对释迦佛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恨?」释迦佛说:「此身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心,你把我四肢分割掉后,我就不能復原。」然后歌利王把他一节一节地割了,释迦佛没喊一声痛,心裡也没有產生一丝恨,只用一种慈悲心怀对待这件事。结果他立刻復原了,又活了。释迦佛说,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
  所谓忍,包括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一切烦恼,忍到不知道自己在忍,忍到没有什麼可忍,这时才会解脱。当时他已经感觉不到这个生命是属於「我」的,这就是「无我相」。因為「我」只是暂时停留在身体裡,身体并不永远属於「我」。那麼身体被肢解了,又与我有什麼相干呢?以此类推,其他「相」也是这个道理。这便是智慧的解脱。忍难忍之忍,才是大乘佛道的忍辱精神。
  「应生无所住心。」若是有所「住心」,你只能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所以,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如果明白佛法的话,自然会彻底消除一切忧烦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