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11: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森林里的一棵树 》

森林里的一棵树(上)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
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
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
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
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
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
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
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经常说:“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著,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
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阿姜查有这种
奇异而神秘的能力能接受此非语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种新鲜易解,时而幽默、时
而诗意盎然的譬喻形式,来把这种真理传播给他的听众,而且总能敲中最易受感
动的心灵深处:“我们好像蛆一样啊!生命宛如落叶,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导充满了像这种譬喻及比喻。我们以为把它们搜集成册当成一种
灵感的泉源会是一个好点子,对那些想中止世间热恼的人们,他们可以从“森林
里的一棵树”下的清凉、茂盛的树阴中得到一些休息。


第一部分

    我们必须藉由譬喻来谈佛法,因为佛法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方的还是圆的?
你说不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 查


〖流浪汉〗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在街头。这
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
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景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
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
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尊
敬啊!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
看得到他教导的法。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
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灭灭,“行”一直处於迁变的状态中。我们无法如实地
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
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么安全呢?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看不见的他,
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
在寻求快乐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
但相反地,我们却去造作这些,然后只会抱怨而已。我们会造恶因的原因是因为
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一瓶药〗

    我们可以将修行比喻为一瓶医生留给病人的药。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
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都
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
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
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
生的叮咛而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著药方按时
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
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
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
去寻求佛法做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看书的病一般吗?


〖嬉戏的孩子〗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惟之后,将会了解,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我们
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
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我们就不必要再
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
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被一个喜欢玩却会干扰我们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所以我们责打
他,但是,事后我们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们会任他去玩。
我们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
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
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
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到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
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
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
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当善的情
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恶的自
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
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
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椰子壳〗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有欲才能开始修行“道”。假设你到市场去买
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
?!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吗?当
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给包起来,吃了过后,
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壳,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壳的时候。
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
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
什么就够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