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19:5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圆觉经略说 》

圆觉章


丙四  行方便──圆觉章

  本经言行,前有普贤、普眼之设疑请问,后有威德、辩音之单复异同,义无余蕴,已可依之直达觉境。然而干里之程,始于跬步,则入手方便,尤应抉择。譬诸建屋,基础先固,大厦斯成。大抵法门深处尚易贯通,而特殊工夫,转在入手。本章开示道场加行,不特身心知所安顿,即初修之如何设备及环境之所关,并皆详明。使末世求道,心无纤疑,盖为本经扼要之法门,亦即圆觉法门之特殊点。故发起本章之问者,正为圆觉菩萨。

丁一  长行

成一  启请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本章专明入手之方便,故问意重在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所问有二:一、问如何安居修圆觉行?二、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如何安居者,谓应如何建设道场,安置净居,乃为合法。

戊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戊三  正答

己一  道场行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佛灭后者,概指正法像法之世。法末时、即末法之世。言法末者,如云末法世之末。有诸众生者,谓不论于何时。一切众生之中,有一类之人大乘性者,约习所成性而说;谓宿有闻熏之种,已具大乘信心之根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者,大圆觉心乃生佛本有,但众生为无明所蔽,虽具圆觉而不自知,惟佛乃能发见、乃能证知、乃能究竟,如佛独得之秘,故称佛秘密。此就众生边说,若就佛边说,则佛果境上圆觉既已显露,即为非秘密。且大圆觉心,虽云生佛同具,若无诸佛发见,则终成秘密,以非至佛地不能证知,故云佛秘密大圆觉心。信者,虽未能自己证知,而能依教信入。欲修行者,即发上求菩提之心而将从事于修圆觉行者。此数语,单为指明此一类未悟之人。意即谓:一切众生之中,不论佛住于世之时,成佛灭后正法、像法乃至末法最远之时,有一类之人,宿有闻熏之种,已具大乘根性,虽未得悟圆觉,而能信佛秘密大圆觉心,发心欲修圆觉行者。若在下、结前已说。梵谙僧伽蓝,乃和合僧众同住之园,即今寺院丛林之义。谓此类欲修行者,若在伽蓝中,因为有安处徒众等众人缘上之事,不能专心修习,即可随其自己可能之分量,将三种法门思维体察。如我已说者,如普眼章所说。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自此至随往无碍,正示云何安居,修圆觉行。此节示道场期限。他事因缘者,指前安处徒众及诸利他之事;成有兵燹等亦名他事。道场即行道之场所,建道场即结戒坛,乃就空间上立界限。当立期限,乃就时间上立界限。既庄严空间,又规定时间,乃使时空均有限制,得以精神贯注,誓必成就。如释迦牟尼佛,以菩提树下为道场,自发誓愿,不成正觉,不起于座之类。立期久近有二意:上根力胜,可任长期百二十日之限;中根次之,可任中期百日;下根力弱,可任下期八十日?过此恐非所能胜,此一意也。又上根智力敏锐,修下期八十日可证;中根次之,须加二旬,百日乃证;下根智力赢劣,非长期百二十日,难期其证;此又一意也。然就经文若立长期云云,则世尊定此三期,亦有随人乐欲之意。不过示下期八十日不可再少,长期百二十日不必再多耳。安置净居者,于道扬内另结小界,安置修净之处所,使内外清净也。

  “若佛现在,当正思维。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明著手修习之行相:既设道场,复立期限,即可著手修习。佛现在者,即佛住世时,行者既入道场:不能往礼,应当正念思维,心存想处,即为佛在。因为法身遍一切处,不以空闲为碍也。若佛灭后者,即无论正法、像法乃至末法之时,佛既去世,即应设备佛之形像,以为心目专注之标的,对此形像心存目想,而生起正忆念。正忆念者,如观佛相好,明记不忘之类。形像虽是雕塑绘画,应当视同如来现在,须知法身常住,不以时间为碍也,故云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华者,即将所设之坛场,悬旛悬华,庄严尽善,以作外缘。经三七日者,初修之人,恐戒基未固,心未得净,不能遽修定慧,故以开始入场三七之日,礼佛忏悔。忏者,除去前愆,悔者,誓不再造。稽首十方诸佛,乃求哀悯加被我此忏悔之心,此如涤器令净,备盛醍醐。三七之中,一心行此,理可感应而得心净。如在三七之中,遇善根发现,即可自见瑞相而心得轻利安和。善境界者,如梦中见佛,或礼时光明等类,做云遇善境界,得心轻安。此入坛最初三七之事;遇此以后,即可一直修习三种法门,故云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明结期遇夏,不能入众安居,不为犯律。夏首三月安居者,佛制出家众应每日巡化,出外乞食;但至夏季溽暑多雨,巡化不便,故在夏季三个月中,集合一定人数结界安居,同修禅定,而在家信众则从事供养。夏首、即初夏,以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为三个月,故云夏首三月安居。及三月既满,大众出而聚会,各人有过,自行披露,亦可指出他人之过,重在忏悔,不可包藏。此安居制度,毗尼明定,声闻必须遵守;而菩萨则不拘此律,现因结期修法,故为辩明。意谓所立期限未满,若遇夏首,即是声闻三月安居之期已届,行者既发菩提心而修圆觉,即当为菩萨之安居。止住、即安居也。清净者,菩萨则心性清净,声闻则境界清净,故云当为清净菩萨止住。不必复念声闻律制集众安居,故云心离声闻,不假徒众。但至夏首安居之日,应对佛陈词,以明其意;我比丘下,即所陈之词。某甲者,将欲白佛先自称名也。若已出家,男则应称比丘某甲,女则应称比丘尼某甲,在家者男称优婆塞某甲,女称优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性清净之安居,不同小乘,故许在家二众得与。今我所依是大乘菩萨之法,故云踞菩萨乘;所修是真如本不生灭之行,故云修寂灭行。真相者,即真如实相,在本经即指圆觉。以契入圆觉为安居,故云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假定大圆觉性为我修行证果之处所,故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指前五识身,心、指第六意识,既住持于清净实相,用五识不妄缘外尘,六识无妄想分别,故云身心安居。五识身安即成所作智,六识安即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者,第七识,内计第八识为我,违平等理,与前六识如浪翻动,今则前六安居,第七亦转为平等性智。七识波浪既不翻动,而第八识亦归真如清净实相,于四智中则为大圆镜智,亦即为我伽蓝之大圆觉性也。涅槃自性,即本来不生不灭之真如自性。系属者,小乘安居,必著意于处所之清净,而涅槃自性别无系属。故者、总上自踞菩萨乘起至此而言。以此之故,今我于佛前敬请,不依声闻之律,我当与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同作三月安居之法。我所以不假徒众者,乃为欲修圆觉妙行之因缘,是以不拘小节,故云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结示仍以三期为限。因菩萨示现安居,本不同于小乘依律之安居,故不必以夏首至三月为限,只以三期中自立之期限为准。过此期限,即使未到夏限之七月十五日,不妨随意他往,故云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己二  加行修证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节先示诫取一切邪证。行者誓志克期,加功用行,固以求证为事;然若贪取境界,不辨邪正,则易招魔,故所证必须与所闻之境界相应,方名为正。所闻者,亲闻于佛或善知识之教,以及经教所载者是也。夫求道之人,无非因闻生信,因信起修,因修有证,故所证者,即是所闻、所信、所修之果,亦必与所闻相应。若不相应,则无论发见一切善恶之境界,皆为魔事,故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此于将示修证之前,谆谆诰诫,良有以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明修止。先取至静,乃示修止应如何入手。不起思念,乃示修止应如何用心。静极便觉者,即由澄诸念,静慧发生,乃示此观初成之相。奢摩他以静为体,以觉为用,观初成时,体上之静先从一身静而至一世界静。觉亦如是者,观初成时,用上之觉亦从一身觉而至一世界觉。静与觉虽别为说,但约体用,非关后先,以一身静时当体即觉,即名一身觉也。善男子下,详明发起功用,如文可知。又大疏云:“知众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非彼所闻以下,重言以诫邪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明修观。先当下二句,乃示修观应如何入手。前修止是无相之观,故先取至静;今修观是有相之观,故当先忆想一切诸佛及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者,乃示修观应如何致力。此节无观成起用之文者,道场克期自修,故但约大智上求而说,然当广发大愿自熏成种,则大悲下度,自在愿中,限满对缘,即起化用。非彼下,重诫邪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明修禅那。先取数门,乃示修禅那应如何入手。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乃示修禅那应如何用心。如是周遍二句,乃示此观初成之相。渐次增进三句,详明发起功用。非彼下,重诫邪取。数门者,即数息法门,乃调和息之出入而明记其数,详如台宗所说六妙门。生住灭念者,念、指心中之妄念,念初生为生,既生为住,念将灭为异,既灭为灭,心中每有一念,必有生住异灭四相可以观察。经不言异者,或纳异于住以顺三世。分剂者,如长短久暂之分限。四威仪:即行、住、坐,卧。此节大意谓:求道者若修禅那,先取数息法门入手,于静坐时调和气息,从一至十数其息数,因调息而心可净,因数息而念可知。故心中一切粗细妄念,可以了知其生住灭之相,及其始末分剂,多少头数。初修者静坐时之用心如此,及此观初成,则周遍于寻常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换言之:即一切动止之中,分别生念住念灭念,及其分剂头数,无不了知。观成之后,渐次增进,则功用所至,虽在百千世界之远,而有一滴之雨之微,亦且得知。非但仿佛得知,且系分明了知,犹如目观所受用物。

  “是名三观首初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首句结上三观,以正答以何为首之问,故知前三节重在显示入手方便也。若诸下,明遍修。遍修、即前之圆修三观。克限期中,若能遍修三观,勤行不舍,精进不懈,即是圆觉之行已备。如此之人,名观行即佛,故云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上节明遍修三观,此节更明钝根互修三观以足答意。修行不得成就者,多由宿昔业障,故当勤修忏悔。常起希望者,即发上求之愿,决心欲证。憎、爱、嫉妒、谄曲,妨道最甚,故当先断。断惑忏业,乃除障道因缘。胜上心者,胜进增上之心。障道因缘既除,希求心愿复切,即可于三观之中,随其乐欲修习一观,故云随学一事。如所修此种法门不成,再改修彼种法门,故云此观不得,复习彼观。然随学有二义:一者、专修,谓于一期之中,专修一观,期满不成,即于次期改修另一观。二者、试修,谓即于一期之中试取一观修习,经相当时日,自知此观未合,不得成就,即复改修另一观。如是三观互修,不少退堕,则时至机熟,必可成就,故云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丁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维。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