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3:0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三论玄义 》

二、三论玄义的中道思想

  三论宗一向的宗旨是破邪显正。所谓:“破邪则下扬沉论,显正则弘大法。”在《三论玄义》的“显法正”中,有这样的一段问答,可说明三论宗义:

  “问:若内外并呵,大小俱斥,此论宗旨何所依据耶?答: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则堕在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若正观不生,则断常不灭。若断常不灭,则苦轮常运。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便坏。三论大宗,其意若此,盖乃总众教之旨归,统群圣之灵府,昧道之流,岂不栖凭斯趣耶?”

  这一段文字,以破邪显正二途,阐述了三论宗义。破邪是破有所得,显正是显无所得,有得即是邪,无得乃为正。此论只破不立,破斥计执妄见,别无所得,故破邪即显正。先从反面说,如果心中有执著,就是堕入偏斜的错误,从而丧失了中道之理,就不可产生成佛的智慧;断见常见还存在,就会在三界中不断地轮回受苦。如果对世界的一切都改有执著心,便是悟了中道实相,从而产生成佛的智慧,戏论也就不复存在了,自然也就不会在三界中轮回受苦了。但是,想悟入中道实相的前提,就是正确地理解三论宗“空”的思想。

  《三论玄义》中直接论空的地方没有,唯在批判小乘阿毗昙执“人空法有”及成实执“过未无体”的同时,略述了空义。并列举了四条大小乘空义的区别:

  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

  此中,“大乘本性空寂”一句,即是理解大乘空宗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智者见空及以不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二条,已由空转到中道实相义。而中道实相义是不能够言说的。在《三论玄义》折毗昙之初乘至道中即说:

  “乘至道者,夫道之为状也,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辨辍音,五眼冥照,释迦掩窒,净名杜口”。

  既然是不可言说,为何世尊又苦口婆心地说法四十九年呢?要知道世尊于无言处假名言说,是为了使众生觉悟,所以他不得不开口说。这其中有个问题需要认识清楚,约定俗成的一切法的假名是有的,同时这一切法又皆是空的。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切关联的,有空才有假名,有假名也才有空。所以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

  “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这即是告诉我们,看事物即不能执著有(假名)也不能执著空。执著空有都未明了解佛陀教义的真际──中道。举例来说,若有不存在的话,则空亦不存在,空是用来除去有的执著,若有执著被除去了,又有了空的执著,那么,病除药存,依然是病。又如水能灭火,若水中也起火,那就没办法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