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3:0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三论玄义 》

三、三论玄义对教判的批评及主张

  教相的判释,是把释尊一生所说教法的形式、方法、顺序、目的、内容等,予以判定,并且解释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地位等特征。然《三论玄义》中,慧观的五时教判,却是吉藏大师所不能容纳的。他坚决地反对这种教判主张,并说:“以经验论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慧观的五时说为何?《三论玄义》卷上,呵大执中说:“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般,名常住教。”

  吉藏大师为什么不同意慧观的这种主张呢?《三论玄义》一开头便对此做了最好的回答:“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佛陀的教法是无碍自在,适应各种根机的人来学习的,因此他的救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佛陀教育方法的最大特色便是能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能力而予以巧妙的教导,即所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极力地批判慧观五时教判之说的不能成立,同时主张只有声闻藏与菩萨藏的划分,也就是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区别。他认为“教理多门,理唯一正”。佛说法的目的,无非是让众生尽皆得悟。但从另一方面讲,他又说:“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同异,故有诸部差别”。这就是说,佛陀的言教,既然有各自所对机宜不同,就不妨有诸部的差别。吉藏大师的这种思想主张,在《三论玄义》卷上,归结为:“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此语道出三论的宗要即是“无得正观”,这是不同于其他宗派的根本点。  教相的判释,是把释尊一生所说教法的形式、方法、顺序、目的、内容等,予以判定,并且解释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地位等特征。然《三论玄义》中,慧观的五时教判,却是吉藏大师所不能容纳的。他坚决地反对这种教判主张,并说:“以经验论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慧观的五时说为何?《三论玄义》卷上,呵大执中说:“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般,名常住教。”

  吉藏大师为什么不同意慧观的这种主张呢?《三论玄义》一开头便对此做了最好的回答:“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佛陀的教法是无碍自在,适应各种根机的人来学习的,因此他的救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佛陀教育方法的最大特色便是能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能力而予以巧妙的教导,即所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极力地批判慧观五时教判之说的不能成立,同时主张只有声闻藏与菩萨藏的划分,也就是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区别。他认为“教理多门,理唯一正”。佛说法的目的,无非是让众生尽皆得悟。但从另一方面讲,他又说:“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但约方便同异,故有诸部差别”。这就是说,佛陀的言教,既然有各自所对机宜不同,就不妨有诸部的差别。吉藏大师的这种思想主张,在《三论玄义》卷上,归结为:“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此语道出三论的宗要即是“无得正观”,这是不同于其他宗派的根本点。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