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2:42
阅读量收藏净宗讲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净宗讲 》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题。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净宗大德:
  (1)执持名号,至心恳切,可以带著惑业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释尊悲智双运,为头出头没、速生速灭、浮沉于生死大海的迷妄众生,指出一条出路——横超三界,使一切利钝诸根,都得度脱。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经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莲池大师说:‘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经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极乐。但正像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么二位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又如果罪业都消,往生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么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已作了具体表述。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可名为带惑,阿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所说虽是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自心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正像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音,立即就在当前。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去’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正像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正像一座大圆镜中,显现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禅净二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明,妙用恒沙。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么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