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偈语三首
偈一: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实堪悲;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这首偈语可说是让人惊心动魄!
“日落西山”就是太阳下山,好比人生由青年、中年而进入老年,犹如日落西山。
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去的苦乐,已经过去;现在苦尽甘来,应该能安享晚年,可是却无常逼近。
无常是不选择对象的,并不是病了、老了才会死,无常一到,人就会死。
“暮鼓催”,佛门都有晨钟暮鼓,鼓声一开始是缓慢的,然后愈敲愈快,好似在催迫着我们。所以一个进入暮年,光景无多的人,就应该对世间的事情放下,包括家业等等,该交代的交代,该传承的传承。一旦无常到来,自己早有准备,就可以撒手而行,了无系累。
“娑婆苦趣实堪悲”,“娑婆”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可说是纯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恶道固然是苦,但阿修罗、人道、天道,也同样是苦。若说在三恶道纯粹是苦,在天界纯粹是乐,那么人间就是苦乐参半。但推论起来,最后都是苦。
佛陀开示说,人的感受有三种:一种是苦受,一种是乐受,一种是不苦不乐受。
所谓“苦受”,就是所面对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包括身体病痛、感情不如意、事业不顺利种种,因为本身就是苦的,所以叫“苦苦”。
“坏苦”即是“乐受”。乐受怎么说是坏苦呢?现在我们身体健康,人生美满如意,但终将面临生离死别,最后一定是“从前恩爱,至此成空;昔日荣华,而今不再”。到那时候,就是深切的痛苦。
再来“不苦不乐受”,就是既没有苦的境界,身体健康,没有挫折、逆境,也没有特别快乐的感觉──不苦不乐。但内心隐隐有一种孤独、寂寞、无聊的、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迁流”,念念迁流也是苦。
这样推究起来,人生无时无处不苦,所以“娑婆苦趣实堪悲”。这个“苦”,就是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苦”一个字。
“世出世间思惟遍”,这里有两个“世”字,第一个“世”,是“世间法”;再来的“世”,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是五戒、十善;“出世间法”是四谛、十二因缘,还有三学六度。亦即整个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世出世间法”。
详细的分别、甄选这所有的法,结果怎么样?
“不念弥陀更念谁”。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还学什么法,还念哪一尊佛,还持什么咒呢?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学不成,这样我们岂不是永无出离之缘吗!
道绰大师解释这段法语时说,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我们根本想都不用想。那么,退而求其次,“念”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包括出家人或在家人,也都没有份。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是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报,但能够成就五戒、十善的,却又非常稀少。
这样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道绰大师说: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也就是说,“五戒、十善”我们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论我们造罪造恶的话,就如刮大风、下大雨那样的猛烈。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自觉:世间法都不能圆满了,更何况出世间法!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救度的话,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后都是很激烈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没有希望。
我们都是必堕地狱,常在轮回,无力解脱的;而弥陀愿力无穷,毫无条件的救度我们。诸佛、诸法中,唯独弥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们!
弥陀是我们的无量生命,无量光明。在世上有苦难,在佛里有平安。在弥陀怀抱中,我们旧事已过,重获新生;黑暗永离,光明常照。
{@@page@@}
偈二: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
福报天宫犹有死,神栖佛国永无生。
“人间苦乐事纵横”,人间之苦,有所谓四苦、八苦。“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除此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恩爱的人终究要分离;求不得苦,当我们追求的时候,患得患失,即使求到了,最后终将失去。
小时候,为求学而苦;长大了,为求偶而苦。独身,觉得孤独,很想有个伴;有了伴侣,不能恩爱,不能和谐融洽,所以结了婚的又想离婚,也是苦。此外,儿女不成就是苦,家庭不美满是苦,事业不顺是苦,人事不和是苦,是非得失、恩爱情仇都是苦。天气太热、太冷是苦;尤其现在天灾地变,有地震、海啸、风灾、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甚至人世间的诈骗、抢劫、放火、绑票、杀人,还有最近的SARS、禽流感等等,这些天灾人祸,充满人间。
再者我们本身,烦恼炽盛很苦,业障深重很苦,妄想多是苦,念头杂也是苦。
所以说,“人间苦乐事纵横”。“纵”是直线,“横”是横线,纵横就像一张网,人生之苦是如此错综复杂。再者,这个“纵”是时间,“横”是空间,也就是说,人生世上,无论何时、何处,都是苦。由于人生的本质是苦,与苦同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讲经说法,就说“苦、集、灭、道”,而不是说“乐、集、灭、道”。
当然,人间之苦有一个根本的苦,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将来会如何?无明是正体,我们现在看不到,临终时,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业浮现了,含藏着无量无边的罪恶、黑暗、无明、不安;临终的时候整个黑暗现前,而且充满罪业,成为火团,堕落地狱,那个就是无明的正体。
我们平常孤独的时候,不苦也不乐,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无聊的、寂寞的,略微不安的感觉,那就是无明正体所显现的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正体在临终时才会浮现,那个就是根本的苦。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达”,就是通达的人。通达什么?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
当然,这个“达”以世间来讲,就是聪明智慧。一个人,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佛菩萨的感应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很有兴趣,愿意深入,可称为“达者”。这种人才会进入宗教,寻求真理,走向解脱之道。而这种人往往也比较有佛缘,就会来学佛;进一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如果他选择净土法门,那就是真正的“达者”。
“达者须寻径路行”,“径路”就是快捷的,安稳的,容易到达的途径。
有一首偈子也说: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也就是说,修行,只要找到解脱的法门,生跟死当下都能一齐了断。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
“福报天宫犹有死”,就算有福报往生天宫,还有天人五衰的现象。
“神栖佛国永无生”,人生是苦,死后入三恶道,也是从苦入苦,从一个黑暗进入另一个黑暗。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了生死轮回,已超越人间的苦,从苦入乐,转苦为乐。
{@@page@@}
偈三:
但得莲中托化来,纵教经劫未华开,
华中快乐同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
“但得莲中托化来,纵教经劫未华开”,只要阿弥陀佛带着莲花来,接引我到极乐世界,即使经过几劫花还未开,也没关系。
“华中快乐同忉利,不比人间父母胎。”在莲花当中,是跟忉利天一样的快乐,这跟我们在父母胞胎十月怀胎,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虽然在九品的莲花里面,就算等待莲花开的时间很漫长,身心仍然是自在的,比起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受苦,要殊胜得多。
其实经典上讲,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其快乐是胜过第三禅天的。第三禅天的禅定身心踊跃之乐,超越世间任何快乐,但这还比不上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的菩萨。
相形之下,我们当然要求生极乐世界了。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就会有我们的莲花;只要我们愿生之心不变,我们念佛之行不变,这朵莲花永远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永不凋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着我们这朵莲花,来到我们面前,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我们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这真是奇妙,不可思议。
可见我们念佛,每一句都功不唐捐,每一句都使得我们在极乐世界的那朵莲花,在盛放,在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