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24
阅读量收藏佛国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国 》

附录


  《佛国记》中记载了与法显一起游历天竺的十位僧人,其中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与法显一起由长安出发;智严、慧简、僧绍(即随胡道人由于阗往罽宾的僧韶)、宝云、僧景五人在张掖加入;慧达出现于法显一行在于阗时,何时加入不详。连同法显共十一人。
  十一人或中途分手,或死于路途,或留在了天竺,法显独身一人返回汉地。智严、慧简、慧嵬在焉夷返向高昌求行资,僧绍(韶)一人随胡道人往厨宾,慧达、宝云、僧景三人由弗楼沙国返回,中途返回者共七人。慧应死于弗楼沙国佛钵寺,慧景死在小雪山,死于途中者计二人。道整留在了巴连弗邑。法显由海路返回,十一人下落大体如上。
  以上诸僧人中,法显在《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中都有传记。法显的传记足以补充《佛国记》的不足,自不待言。即使其它同行僧人的传记也有助于我们对《佛国记》的了解。例如法显出发长安的时间,各本都作「弘始二年」(当东晋隆安四年),但《法显传》及其它诸书均作「隆安三年」(当后秦弘始元年),《高僧传》卷十一〈慧嵬传〉也作「隆安三年」,为考订出行时间提供了有力的佐夸。
  除了法显和死于途中的慧应、慧景外,还有八人,章巽先生说:「八人中有传记可考的,唯智严、宝云两人。」(章校本第一六六页),在「补记」中,章先生又根据史苇湘的研究(〈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文物》,一九八三年第六期)认为敦煌遗书《刘萨诃和尚因缘记》(页二六八0,三五七0,三七二七)中之刘萨诃与法显的同伴慧达是同一个人,即《高僧传》卷十三之刘萨何(慧达)。其实除了以上三人外,慧嵬在《高僧传》卷十一有传,章先生漏收。我们将法显、智严、宝云、慧达、慧嵬的传记附录于后,以供参考。
  另外,在《高僧传》卷八〈释僧盛〉传中曾提到僧韶其人,文中说:「时有末熙寺法欣,延贤寺智敞、法冏,建元寺僧护、僧韶,皆比德同誉。欣、敞并善经论,法冏兼精律部,韶、护以《毘昙》著名。」此僧韶与法显年代大体相当,不知与《佛国记》之「僧韶」(绍)是否是同一人,此姑存疑。
  我们还根据法显的行程时间顺序,编制了〈法显行程年表〉,以助于读者对《佛国记》内容的了解。

1法显法师传
  释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法显三兄并龆齓而亡,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差,不复肯归,母欲见之不能得,为立小屋于门外,以拟去来。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顷之,母丧。至性过人,葬事既毕,仍即还寺。
  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谷,诸沙弥悉奔走,唯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言讫即还,贼弃谷而去。众僧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洁,仪轨整肃。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度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
  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仍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云:「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号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至北天竺,未至王舍城三十余里,有一寺,逼暮乃停。明旦,显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崄,且多黑师子,亟经噉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宁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崄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
  显既至山中,日将曛夕,遂欲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覩圣仪。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汝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去。」师子良久乃去。明晨还反,路穷幽深,榛木荒梗,禽兽交横,正有一径通行而已。
  未至里许,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须臾进前,逢一年少道人,显问:「向逢一老道人,是谁耶?」答曰:「头陀弟子大迦叶也。」显方惋慨良久。既至山前,有一大石横塞室口,遂不得入,显乃流涕致敬而去。
  又至迦施国,精舍里有白耳龙,与众僧约,令国内丰熟,皆有信效。沙门为起龙舍,并设福食。每至夏坐讫日,龙辄化一小蛇,两耳悉白。众咸识是龙,以铜盂盛酪置于其中,从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辄一出,显亦亲见此龙。
  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毘昙心》、《挺经》、《方等泥洹》等经。显留三年,学梵书、梵语,躬自书写。
  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旅十馀,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停二年,复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本,并汉土所无。
  既而附商人大舶还东,舶有二百许人。值大暴风,舶坏水入,众人惶怖,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商人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大风昼夜十三日,吹舶至岛下,治舶竟前,时阴雨晦冥,不知何之,唯任风而已。若遇伏石及贼,万无一全。行九十日,达耶婆提国。
  停五月日,复随他商侣东趣广州。举帆月余日,中夜忽遇大风,举舶震惧。众共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欲推弃之。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商人相视失色,僶侥而僶。
  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蔾藿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小舶入浦寻村,遇猎者二人,显问:「此何地耶?」猎人曰:「是青州长广郡丰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返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跋陀,于道场寺译出六卷《泥洹》、《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綖经》、《杂阿毘昙心》,未及译者,垂有百万言。
  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杨都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异,杨州共传,咸称神妙。
  后到荆州,卒于新寺,春秋八十有二,众咸恸惜。其所闻见风俗,别有传记。(原文载于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慧皎《高僧传》卷三〈释法显传〉全文转钞《出三藏记集》,虽间有改窜,但往往甚误。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二章〈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上册,第三八四页夹注。)

2智严法师传
  释智严,不知何许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为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志欲广求经法,遂周流西域,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染三年,功踰十载。佛□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问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①)遇禅师佛□跋陀罗,志欲传法中国,乃竭诚要请,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踰涉雪山,寒苦崄绝,斲冰茹木,频于危殆。绵历数载,方达关中。常依随跋陀,止于长安大寺。顷者,跋陀横被秦僧所摈,严与西来徒众并分散出关,仍憩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二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克捷旋斾,涂出山东。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志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三人开眼,不与交言。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积年,未尝出山。」
  恢即启宋武,延请还都,莫肯行者。屡请恳至,二人推严随行。恢道怀素笃,礼事甚备。还都,即住始兴寺,严性虚静,志避嚣尘,恢乃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即枳园寺也。严前还于西域,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到宋元嘉四年,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耀》、《广博严净》及《四天王》凡三部经,在寺不受别请,远近道俗敬而服之。
  其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谘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谘弥勒,弥勒答称:「得戒。」严大喜跃,于是步归。行至罽宾,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
  外国之法,得道僧无常与凡僧别葬一处,严虽苦行绝伦,而时众未判其得道信否。欲葬凡僧之墓,抗举严丧,永不肯起,又益人众,不动如初,众咸惊怪。试改向得道墓所,于是四人舆之,行驶如风,遂得窆葬。后严弟子智羽、智达、智远从西域还,报此消息讫,俱还外国。
  (原文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注释:
  ①《出三藏记集》无本段内容,此据《高僧传》卷三《释智严传》补。

3宝云法师传
  释宝云,未详其氏族,传云凉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动有学行,志韵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直方纯素为名。而求法恳恻,忘身徇道,誓欲躬睹灵迹,广寻群经。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涉履流沙,登踰雪岭,勤苦艰危,不以为难。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剎之野,闻天鼓之音,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云在外域遍学梵书,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贯练。后还长安,随禅师佛□跋陀受业,修道禅门,孜孜不怠。
  俄而禅师横为秦僧所摈,徒众悉同其咎,云亦奔散。会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共归杨州,安止道场寺。僧众以云志力坚猛,弘道绝域,莫不披衿谘问,敬而爱焉。云译出《新无量寿》,晚出诸经,多云所译。常手执梵本,口宣晋语,华梵兼通,音训允正,云之所定,众咸信服。
  初,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于符、姚二世,显出众经。江左练梵,莫踰于云,故于晋、宋之际,弘通法藏,沙门慧观等咸友而善之。
  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遂适六合山寺,译出《佛所行赞经》。山多荒民,俗好草窃,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恶,礼事供养,十室而八九。顷之,道场慧观临卒,请云还都,总理寺任,云不得已而还。居岁余,复还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卒,春秋七十余。其所造外国,别有记传,征上豫章雷次宗为其传序。
  (原文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4释慧达传
  释慧达,姓刘,本名萨何。并州西河离石人。少好田猎,年三十一,忽如暂死,经日还苏。备见地狱苦报。见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师。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杨、会稽、吴郡觅阿育王塔像,礼拜悔过,以忏先罪。既醒,即出家学道,改名慧达。精勤福业,唯以礼忏为先。晋宁康中至京师。
  先是,简文皇帝于长干寺造三层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达上,越城顾望,见此剎杪独有异色,便往拜敬,晨夕恳到。夜见剎下时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西中又有银函,银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甲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叹异,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剎,施安舍利。晋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
  又,昔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无有光趺,而制作甚工。前有梵书云:「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载像还王长干巷口,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径趣长干寺。尔后年许,有临海渔人张系世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即取送县。县表上台,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应。
  浚有西域五僧诣悝云:「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置河边。王路既通,寻觅失所。近得梦云,像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悝即引至长干,五人见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照于堂内。五人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亦寻当至。」
  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晋简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悬同,光色一种。凡四十余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达以剎像灵异,倍加翘励。
  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此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浮在吴松江沪渎口。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时有奉黄老者,谓是天师之神,复共往按,飘浪如初。
  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闻而叹曰:「将非大觉之垂应乎?」乃洁斋共东灵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稽首尽虔,歌呗至德。即风潮调静,遥见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铭志:一名惟卫,二名迦叶。即接还,安置通玄寺。吴中士庶嗟其灵异,归心者众矣。达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昼夜虔礼,未尝暂废。
  顷之,进适会稽,礼拜鄮县塔。此塔亦是(阿)育王所造,岁久荒芜,示存基墌。达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因是修立龛砌,群鸟无敢栖集。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道俗传感,莫不移信。后郡守孟头复加开拓,达东西觐礼,屡表征验。精勤笃励,终年无改。后不知所终。
  (原文载《高僧传》卷十三)

5释慧嵬传
  释慧嵬,不知何许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既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堕言遣之。
  后冬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说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凌云而逝,顾而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
  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
  (原文载《高僧传》卷十一)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