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19:5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 》

第二卷(下)

  
  在佛法里面三学、四摄、六度,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个孝字,世出世间的正法决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道场的建立,大众在一起薰修,为什么第一部要讲《地藏经》?道场硬体的设施建立了,建立之后我们得到这个硬体,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软体,心理的建设。心正则行正,与道就相应,与心性相应,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特别殊胜之处,孝从度母亲做起,一个人在世间最亲密的是母亲,父亲还次一等。一个婴儿出生下来时时刻刻不离母亲的怀抱,受到母亲的关怀、照顾,恩德无与伦比,所以讲孝亲第一个是母亲。这个经里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修学地藏法门的这个人,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凡是修学孝亲尊师这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凡是修学慈悲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我们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萨才能圆成佛道,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真正的意思。我们要学地藏的孝敬,要学观音的慈悲,要学文殊的智慧(我们现在讲理智),要学普贤菩萨的落实,这不是一个身具足了四大菩萨。四大菩萨再要细分就是无量无边一切菩萨,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
       
  从这个地方诸位也就能体会到,《华严》、净宗经典里面所讲‘一即一切’,一个法门决定含摄一切法门。地藏孝敬,孝敬里面当然有慈悲,孝敬里面有理智,孝敬落实,一个地藏就具足观音、文殊、普贤,不统统具足了吗?普贤菩萨实践,实践里面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个菩萨又具足一切菩萨。所以才给你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圆融,法法无碍,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议。所以他是,我们在这里看到是为母亲发心,这比什么都亲切。教给我们孝顺心怎么样生起?度母亲。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无论我们在那一个地方、在那一个时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为报母恩,不但我们不可以做错事,连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为什么?对不起母亲,这不是母亲对儿女的期望。每年举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扩展孝道,用意在此地,是利他。念念断恶、念念修善,这是孝母亲这个心约束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你说这个孝的力量多大!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
  
  从孝母亲使我们联想到教导我们的老师,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所以老师的恩德不能忘。朴老提的‘知恩报恩’,这四个字是世尊在《大般若经》里讲的,二地菩萨修学的法门。二地菩萨在《大般若经》里所说主修有八个科目,知恩报恩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在这个时代特别值得提倡,现在社会忘恩负义的人很多,忘恩负义是罪行、是过失,苦报;知恩报恩是正行、菩萨行,果报是乐报,不一样。今天社会这些大众犯些什么过失,我们要针对过失来加以辅导、来加以帮助,这样就对了。所以是因母亲发心,这太亲切了,这样的教学使我们体会到,世尊高度智慧、圆满智慧,极其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达到了极处,让我们听到、接触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学。所有一切善法、一切善行,都是从孝顺母亲、救度母亲而衍生出来的,这真正是根本。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胜,对母亲的孝敬就愈是圆满。所以我常说孝道做到究竟圆满的只有一个人,成佛;圆教的佛果,这是达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
  
  我们为什么要发心度众生、为什么要发心断烦恼、为什要发心学法门、成佛道?为报母恩。我们不这样做,对不起父母,特别是母亲。如来的正教大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愿、本愿。地藏菩萨特别以无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众生,众生受的苦难愈多,菩萨的悲心愈重,所以经上称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狱,菩萨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极处。地狱这个苦难的地方,一般人不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的,他去,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头,他肯吃。在地狱里面一定要现地狱同类身,不现同类身,怎么能教化众生?要修同类行,地狱众生受那些苦,菩萨在里头也要示现受那些苦,不能特殊,不可以例外,才能够感化地狱众生觉悟,忏悔回头。所以是忍苦忍难,大慈大悲,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让我们修学大乘初发心的人要学地藏菩萨。我昨天给诸位提示,‘幽冥’另一个意思就是谦虚卑下,永远在别人下面,认真努力修学教化众生,名闻利养种种一切享受,奉献给别人,自己永远处在下位,这是幽冥的意思。经题的别题就介绍到此地。
  
  末后有个‘经’字,经是通题。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我们都尊称为‘经’。这个称呼是顺着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佛法没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训都称之为‘经’。像儒家有《十三经》,道家老子尊称为《道德经》,庄子尊称为《南华经》,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这样称呼。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人对它尊敬,同样也称之为经典。根据经典里面的解释,梵文原文称为‘修多罗’。修多罗它的本意是线,因为过去佛经是用贝叶写的,写好之后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所以叫做线。中国人对这个线不尊重,中国人尊称为经。
       
  修多罗里面它有些意思,通常讲有五个意思。第一个是‘涌泉’的意思,像泉水从地上往外面冒出来,这是取佛所讲义趣无穷;我们现在讲很有摄受力,愈读愈有味道。不像世间人文字,世间文字诸位要是看报纸、杂志,看一遍不会想再看第二遍,为什么?一遍的味道就尽了、就没有了,这个味道很淡,不浓。世间好的文学作品,大家喜欢看、喜欢读,可是如果读到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不再想看,它这个味道就比报纸、杂志浓得多,它可以让你看个十几遍、几十遍。可是经典那就不一样,经典的味道永远不会衰退,我们可以做个比较。在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四大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中国著名四大文艺小说;你能看多少遍?看个十遍、二十遍,不想看。给诸位说,我看过十几、二十遍,我那是做学生时代。那么大的书,我告诉诸位同学,这本书我从头到尾看一遍顶多一个星期。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中国古典文艺小说,我看到初中一年级以后就不看了,这东西没味道了。可是《四书》、《五经》、《古文》,你从小学念到胡须白了还有味道,还是津津有味,不一样,意味无穷。佛经的味道就更浓了,诸位如果能够契入到佛的大乘经典,世间的典籍不再想看。我过去在初学的时候,对于心理学很有兴趣,找不了不少心理学中国、外国的这些名著,没看完。以后接触到佛法,接触到佛法的法相唯识,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学跟法相唯识来作比,那差得太远了。佛法的味浓,像泉水往外涌。
  
  第二个意思是‘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佛经读了之后,你的心善,你的行自自然然就善,把你的性德引发出来,所以这个善不是学的。第三个意思是‘绳墨’,绳墨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标准,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的一个决定的标准、绝对标准。绳墨是比喻,大概在中国现在还有,木匠锯木头用个墨斗拉一条黑线,然后跟着锯;现在西洋人已经不用这个东西,它的意思就是标准。第四个意思是‘显示’,它能够显示真理。第五个意思是‘结鬘’,结鬘就是贯穿诸法,要用我们现在讲就是科判,就是章句之学;它的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有条不紊,取这个意思。文字结构严整,它思想体系就很清楚。修多罗里头有这五个意思。
           
  还有多意,多意是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就讲十个意思,《华严》是以十代表圆满。可是我们通常解释经的意思多半是用‘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这是普遍也讲得很好。‘贯’就是贯穿,就是结鬘的意思,就是佛的说法很有条理、很有层次,有条不紊,这就是科判之学。中国在后期学术界里面有所谓章句之学,实在讲章句之学就是从佛经科判之学变过来,佛法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很深。拼音也是从华严字母里面学到的。这贯的意思。‘摄’是摄受,就是刚才讲涌泉的意思,这里头其味无穷,能摄受人心,让你接触到、读到之后欲罢不能,你会非常欢喜,它有这个力量。而且这种法味永远不衰,愈深入愈浓厚,这是世间任何书籍都办不到,它有这么浓厚的摄受力。‘常’是说它所讲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超越时空。古时候三千年前,遵循这些理论、方法修学得成就,现在三千年后的现代人,用这个方法、用这个理论,同样能成就,超越时间。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能成就,现在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能成就,超越空间。超时空的作品,这是真理。‘法’就是法则、规矩,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决定成功。经典具足贯摄常法四个意思。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合起来经的题目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我们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成就自己地藏法门。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建立净土的佛法;离开这个基础,给诸位说,无论什么佛法统统不能建立。所有大乘法、净土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离开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真正学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这个法门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去修学。古德在讲经之前还有玄义,玄义里面的内容也非常之美满,我们限于时间这个部分我们就把它省略,好像我过去曾经讲过。是不是留著有录音带,我也记不清楚,留的东西也很多,如果有,诸位可以找出来作参考。
  
  下面我们看人题,就是翻译本经的人。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佛经里面翻译的人很重要,也是让我们生起信心。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拣别它不是伪造的,它不是架乩扶鸾、神仙来降的,不是的,那个不能够令人生信。扶鸾这桩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好像是念小学的时候,在福建,我看到福建扶鸾的风气很盛,我看他们那个作法我有信心。因为扶鸾的人,扶鸾在沙盘上,那个也很考究。这个鸾笔,也叫扶乩,叫乩笔;他们刻一个龙头,龙的舌头撑下来的时候就是那个笔杆。用一个小畚箕,也装潢得很美观。扶鸾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卖柴的,那个时候在抗战之前,一般家里面没有自来水,买水,专门有挑水卖的,这些人不认识字;有卖柴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就在马路上随便找他们来,请他们来扶。所以沙盘上写的字我们在旁边我们都认得,他写的是规规矩矩的,一点都不潦草,一笔一画写出来,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再把它记录下来。我对那个很相信,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不认识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随时找来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台湾看到那个扶鸾,我就不相信。为什么?扶鸾的人是一定的一个人,扶乩的是固定的一个人。而且乩盘一开动的时候,那个里面动的我们怎么看一个字都看不出来。而且他口边念的时候,半个小时候念一、两千字就出来,所以我看到那个我不相信。那个大概是伪造的,不是真的。佛经不是这些鬼神鸾笔,确确实实是从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所以有翻译的年代、翻译的场所、有翻译的人,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译人这个题里头,朝代是代表时间,这是唐代,唐朝的时代。翻译的法师,我们也要知道。古时候的译经不是一个人,所以有译场;译场是国家建设的,就是译经的场所。参加译场工作的人很多,它里面的执事也分配得很细。译人是译场的负责人,好像译经院他是院长,所有这些翻译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负责任;像一个机构里面的长官一样,做这个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里面法师、居士都很多,参加译经的工作;经译成之后,用他的名字,他负责任。正如像政府组织一样,政府里的长官,一个市长;市长发布所有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秘书、科员、科长替他拟的草,他看过发布,他盖印,书他的名,他负责任。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这位法师在“于阗国”,于阗在我们现在的新疆,在唐朝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小国。这是说明法师的籍贯,他是那里人,他出现在什么时代;唐是代表时代,于阗国是代表他的籍贯。“三藏沙门”是代表他的学历。通常称为三藏法师,他老人家客气,不敢称法师,称沙门。沙门是个很谦虚的称呼,要用现在来说就是学生,是在学习的,不敢称师,称为学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们同学。‘三藏’,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翻经的法师一定是通达三藏,才有资格翻经;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沙门’是梵语,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称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罗门教、瑜伽、数论,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称为沙门。沙门这个名称传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佛家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就称之为沙门。这是法师谦虚的称呼。
   
  “实叉难陀”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称为喜学,欢喜学习。“译”是翻译,这就不多说了,是实叉难陀大师译出这部经。法师在中国还有一部就是现在大家所读诵《八十华严》,八十卷《华严》也是他老人家翻译,所以对于中国佛教很有贡献。我们在此地读经,对于传法的人这种大恩大德,我们也不能够忘记,没有他翻译,我们就读不到这部经典。没有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我们也没有缘分见到这部经,所以对于历代祖师我们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感恩一定要报恩,报恩就要认真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上报四重恩’;能报恩,必定能‘下济三途苦’,所以报恩度苦是一桩事情。你这个报恩之行,让众生看到之后,能够生起感发,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改过自新,就收到度化众生真实的效果。
  
  本经经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题叫《忉利天宫神通品》。在这品经里面佛为我们说明,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他在这个世间示现修学、成道、教学,所谓是转法轮、度众生。教化众生的缘分,快要到终结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要示现灭度,在这个之前特别为我们示现报母亲之恩。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世尊出世之后,他的母亲就过世了,母亲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在忉利天住了三个月,为母亲说法,就是说的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这一次的法会非常非常殊胜,世尊为我们说出地藏菩萨过去因地当中,度母亲的这些公案因缘,我们一般讲故事。希望我们听了之后能够感发,学习效法地藏菩萨,奠定大乘修学的基础,这是这一品经的义趣。
  
  现在我们看经文。经文一开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这跟其他经典开端有一点不相同。“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简单的讲,是集结经的人他说的,阿难尊者说的。‘如是’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我’,我是阿难尊者自称,亲自听佛所说,不是传闻,亲自听佛所说。就像李长者在《华严经》里面所说,阿难尊者为我们复讲这一部经,字字句句如佛所说、是佛所说,决定不敢掺丝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这是‘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的意思。“一时”,实在讲这个时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灭度之前的三个月。但是还是用‘一时’好,一时有感应道交的时候,师资道合的时候,所以一时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浓、非常非常的圆满。如果记载年、月、日、时,这个法门就算是过去,不会再来;一时是个活的,它不是死的。像过去天台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读《法华经》,不知不觉当中他入定,定中他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在那里坐了听了一会儿。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法会没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华》里面所说:‘世间相常住。’
  
  近代爱因斯坦也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现在问题在那里?就是过去跟现在跟未来,这个时间如何把它突破。现在科学家是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没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过去,也能够进入到未来,换句话说,过去、未来什么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们不晓得用什么方法突破,像用科学机械。而实际上我们佛法用禅定,用禅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面愈广。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智者大师这个禅定可以能够突破两千年,他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样子,距离释迦牟尼佛应该是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样子。他能突破这么大的一个时段,能够看到世尊依旧在灵鹫山说法,现在人所说时光倒流,他能够回到过去,这证明一时有味道。一时是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心不乱就是禅定。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够走到过去?不能够走入未来?我们的心杂乱,妄想、分别、执着太多,所以这个能力就失掉。诸位要晓得,这个能力是本能,应该有的;应该有的本能,现在没有了,这是失掉了。所以佛教我们修禅定,净宗法门教我们念佛,一心不乱。你得一心不乱,实在讲你能够得事一心不乱,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后没有问题,你决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乱,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的事情,你统统都晓得,你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差不多。所以‘一时’是正确的,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第二卷(下)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