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8
19:49
阅读量收藏安详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安详 》

安祥是什么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祥是法的现量”?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维、辨说中升华出来的法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法’,是很难理解的”。法是什么?大家说它是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什么?原本没有四万个已发现的银河系,没有太阳系,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原本的法,是在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着的,这才是真实的法。这个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它的当体就是安祥。

    我们为什么说“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能力表达,充其量只是相似,并不全等。而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佛经上有盲人摸象之喻──有的人摸到耳朵,说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说它像个大锅;有的人摸到腿,说它像根柱子;……都不一样,都不能窥见全体。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

    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来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法呢?绝不是什么道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们阅读禅宗典籍,二祖见初祖最吃紧的一段对话,就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这段对话在禅宗来讲,非常重要。人为什么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祥,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我们看禅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坠石头踏碓舂米(碓,现在乡下还看得到,都市就只有碾米厂了),甚至有的人苦参苦学二、三十年,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呢?绝不是追求神秘。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祥,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三)安祥是正受的实证

    什么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经上的名词。如果我们把它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

    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的心不安宁,使我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的“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缤纷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如果一个修行者苦行了几十年,而没有得到人生的真实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看《指月录》,有位香林远禅师临到圆寂的时候,很高兴地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就是说“虽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终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出门有轿车,回家有全电气化的生活享受,饮食可以食前方丈、满汉全席,绝对不是指这个。你再有钱,给你两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你就要找医生了。可知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显然这并不是学法所追求的目标。佛法所追求的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著、一切相对”的调和、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做正受?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正修行者的真实受用。

    心灵的统一、调和,非常难。如果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的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为什么呢?因为就一般情况来说,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工夫,而能到达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心灵,也不会察觉、发现是不统一的。你认为你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各位!实际上,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意识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否定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怂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的心前一刻是喜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由此可知,我们的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的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的状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的统一、调和的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来解释。

    什么叫业障?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思想行为的总和,就叫做“业”。

    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性?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庄子说“道在屎尿”──不因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没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现成,为什么看不到?就是因为有障。什么障?业障。业障不能说是好或是坏,只能说它是一个事实,它是你从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的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的所有消极性的、破坏性的情绪的发露”。由于它与真实不同质,所以你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的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的东西去窥探真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突破了业的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反省”,靠着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的障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得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安祥。   

(四)安祥是最高的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最真的?”向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有!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一切二元的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是离诸相对的至善。我们讲“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二元”的概念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这可从两方面来讲:

    1、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象、没有烦恼、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槃经》所讲的“常、乐、我、净” ──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2、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怀有病态的心理,因为心里有阴影,看万事万物都阴森、都丑恶、都黯淡、都晦涩。但当他把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是这样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触目菩提──万物入眼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五)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有个诸侯楚武王荆尸跟他太太邓曼说“余心荡”──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你既然失去内心的安祥,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态里,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由以上各点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不用这些名相?因为研究佛法最感苦恼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义。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