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中庸智慧心得 》
妙在恰到好处(1)
《中庸》蕴涵着无数人生的智慧,它十分讲究凡事妙就妙在恰到好处。
这种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为人处世过犹不及。
那么,什么是过犹不及呢?
我们可以通过孔子和他的高徒子夏的一段对话,来加以理解。
据说,有一天,子夏跑来向孔子求教道:“老师,您觉得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啊?”
孔子回答说:“颜回呀,他在为人的诚信上要高于我。”
子夏又问道:“那么,子贡这个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贡嘛,他在思维的敏捷度上要超过我。”
子夏再问道:“老师您觉得子路这个人怎么样啊?”
孔子耐心地回答说:“子路,他的勇气,是绝对超过我的。”
子夏追着问道:“那么,老师,您觉得子张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这个人,在态度和举止的庄重上,是远超过我的。”
听完老师的回答,似乎早就按耐不住的子夏,说出了他内心真正想要问的问题:“既然这四个人,在各项德行上,都要超过老师您,那么他们四位为什么全都要拜您做老师呢?”
孔子看子夏说出了内心真实的疑惑,微笑道:“子夏啊,你坐下吧,让我来告诉你原因是什么。”
等子夏跪坐下来之后,孔子缓缓地向他解释道:“在众多弟子之中,颜回是最讲诚信的。可是,他虽然为人十分诚信,却不知道在有些时候,还不能过于讲诚信;
而子贡,是所有弟子之中,头脑的思维最敏捷的,因此,他才能做成大生意。但是,他却不知道,一个人在世上,有些时候,还不能过于伶牙俐齿;
至于子路,他肯定是当世最英勇的猛士,可是,他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不知道还应该有害怕的时候;
所有学生之中,子张在言行举止上,是最庄重的。可是,他却过于严肃了,严肃到忘记了还应该在与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诙谐亲近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四个人才认我做了老师!”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让四位高徒心甘情愿地追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在为人处世上的恰到好处。
换句话说,无论是孔子的哪个高徒,颜回、子贡也好,子路、子张也罢,都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讲究诚信是可以的,但是过了头,就成了迂腐;
一个人在世上没有敏捷的头脑,自然吃不开,可是过了头,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就变成了狡猾、奸诈;
一个人肯定是需要勇敢一些的,可是过了头,勇敢就只是匹夫之勇,那就成了鲁莽;
一个人是要将就一点行为举止的庄重,这样才会显出气魄来。可是,一旦过了头,庄重得太严肃了,就失去了亲和力和幽默感,那还有什么人愿意跟他交往呢?
因此,在《中庸》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就是凡事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的“中”的智慧。
所谓的“中”,实际上就是恰到好处,凡事不做过头,也不会做得不够。而凡事恰到好处,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一次,像子夏询问孔子关于其他几位同门的看法一样,子贡也来向老师请教。
子贡见到孔子之后,就问道:“老师,在您眼中,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一个要更好一些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
这句话里面的“师”不是老师的意思,而是指的子张,师是他的名字,因为子张全名颛孙师。同样的,“商”则是子夏的名字,子夏叫做卜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妙在恰到好处(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