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中庸智慧心得 》
妙在恰到好处(2)
孔子的这句“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就是说,子张这个人呢,做事情总是做过了头;而子夏呢,则又总是做不到火候。
听老师这么回答,子贡追着问道:“那您的意思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
孔子答道:“过犹不及。”
这就是这句千古名言的出处。
过犹不及,表面上是说,做事情做过头,还不如做得不够火候。而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做事过头,还是做事不够火候,都不是好现象。
因此,子张和子夏,谁也不比对方好到哪里去。那么,怎样才算是最好的为人处世方式呢?
很显然,就是《中庸》所讲的“中”,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恰到好处。可是,这个道理虽然明白易懂,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得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做过了头的事情。
比如,在一个政府管理部门,这几天来了一个刚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小伙子。
要说这个小伙子,也确实是十分的懂礼貌。见同事十分热情,抢先打招呼,一脸笑容,客气得不得了。
不仅如此,来单位不久,这个小伙子就开始请客吃饭,甚至还买了一堆小礼物,分送给各位同事。
对于领导,小伙子更是尊敬有加,不仅常常送礼,而且还经常去领导家帮助干家务。那叫一个厚道和热情!
然而,很快,领导和同事都对他的热情起了疑心:小伙子这是要干什么呢?怎么热情得十分外道?
没过几天,领导开始找他谈话了。
小伙子刚坐下,领导就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你是不是对现在的位置有什么想法?”
小伙子听领导这么说,大吃一惊,觉得自己原本就是想混个好人缘,没想到却让领导起了疑心,以为自己想快点往上爬呢!
这下子,小伙子可说是难以辩解了,后悔得不是一般。可是,谁叫他一来新单位,在待人接物上,就热情得过了头呢?
我们经常说,“礼多人不怪”,这话是有道理,因为人际交往无外乎就是一个“礼”字。可是,一旦做过了头,太讲究礼数了,往往就会惹人生出疑惑来。这个时候,那就不是礼多人不怪了。搞不好,就会像上面那个小伙子一样,吃了过犹不及的亏,让领导起了戒心,就划不来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很笨的人。
一天,他到朋友家去做客,朋友准备请他吃饭。
等到饭菜端上桌来,这个笨人品尝之后,觉得不是很有滋味,甚至就是淡而无味,很难吃。
看客人吃得不是很高兴,主人于是就叫仆人,在菜里面又加了一些盐。
这样一来,这个笨人再吃菜的时候,顿时觉得满嘴生香,十分可口。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奇怪的事情出现了。
这个笨人心想,既然这个叫盐的东西,刚放了一点点,就能让菜变得如此可口,那何不多放点?
于是,他让主人拿来了盐罐,把整灌给倒在了菜里。
结果可想而知,等他再去吃那菜的时候,简直咸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没有笨到如此地步的人。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明白凡事恰到好处的意思所在。
所以,我们说,《中庸》的“中”,强调的就是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而且妙就妙在这恰到好处。
就像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的那样,“天下万事不可过”。
比如雨水可以滋润大地,可是多了就会变成水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可是太多阳光,就变成了干旱。
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智慧,又怎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人事之中,做到通达和圆融呢?
难怪朱熹在解释《中庸》的时候,会说“中庸”其实就是无过、无不及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妙在恰到好处(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