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2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中国僧伽的生活 》

五、一瓶一钵越千山

  清晨,天未亮,九位僧人穿好袈裟赤足从寺中走出,沿著山路,鱼贯而静默地走向山下村落。他们脚程不慢,然而仍需二个多钟头方能抵达第一户人家,开始今天的托钵。沉默著没人开口,因为托钵的过程中是不可说话的,街道市集绕了一圈,走走停停好几次,钵中的食物刚满一餐的份,便又默默地转出村落,走回原路。
  回程太阳□光高照,虽然每天走过这么一回,上坡路段还是让人微微喘著气,抵达寺里满头汗水,挥挥汗、洗洗脚或冲个凉,略事休息之后已十点多了,大家围坐,在静默之中,进食这天唯一的一餐。餐后便依各自的习惯,在树下禅坐、经行或讨论佛法。
  这是现今南传佛教国家中,僧人行脚托钵的真实景况,他们仍维持著佛世时僧人赤足步行的传统。

  ◎步行与修定
  [安步当车]
  佛陀与弟子们游历恒河两岸传法,皆以双足步行。在那个时代,人们以象、马、驴、骡、骆驼及牛做为骑乘,而佛陀为了培养弟子们的慈悲心,规定他们不得为了快心恣意而畜养六畜车舆。并告诉他们步行的五种好处:能走路、有力气、除睡意、饭食容易消化而不生病、易得定。
  但是对于老病比丘,佛陀慈悲地准许他们骑乘,只是不能骑坐雌畜,而应坐雄畜。若一定要乘车的话,则必须由净人驾车才可乘坐。
  在行走时,则要注意行步威仪,不能跳著走、叉腰走、摇身走,更不能左顾右盼、边走戏笑。托钵时,脸色必须和悦,眼、耳、鼻、舌、身、意诸根均应静定,还要注意衣服的整齐及脚步的次序,这样才不失威仪。

  [经行修定]
  在佛陀教导比丘步行的五种好处中,提到步行易得定,那就是一种以步行为主的修行方法──经行。于树下或露地选一个静僻处,在一定的距离内来来回回地行走。这时,不得晃动身体,也不得太低头,要收摄诸根,心不外缘,直直地行走。
  经行通常配合著禅坐来修行,坐久了容易昏昏欲睡,因此禅坐与经行交替练习,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义净法师西行求法,在他走访印度鹿野苑及王舍城等圣迹时,还曾看到佛陀经行的步道。在斯里兰卡和泰国,亦有寺院在经行步道尽头筑一小屋,置放直立的人骨,以帮助比丘观想修定。
  由于气候与风俗民情不同,中国僧人的禅修多在室内进行,而室内空间有限,加上共修的僧众人数众多,所以中国禅堂发展出另一种经行方式──绕佛、行香与跑香。绕佛是印度的古礼,右绕佛像三圈、七圈或千百圈以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在禅堂里,以燃香来计算时间,一次坐完一炷香,称为「坐香」,随后僧众排班在禅堂内绕佛,称为「行香」,用以振奋精神,约莫半炷香的时间,若大众的步伐稍快则称为「跑香」。

  ◎行旅前的准备
  [必备用品]
  僧人为了种种原因,离开常住的地方,四处旅行。旅行途中,必须携带六物──三衣、钵、卧具及滤水囊。滤水囊用来过滤生水,排除水中的虫类,以免伤害生命;走在草原上,则须用拂尘扫开蚊虫,用手杖拨开蔓延到路上的草。另外还要带伞,骤雨来时不沾衣,炎炎热天可招凉。
  唐朝贯休法师有首诗:「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万山得得来」,就是以瓶与钵来指云游僧的生活。两者各挂在两肩,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特别说明:带子不必太长,刚好穿过两臂挂于腋下,若交挂在胸前,会令人气急。
  唐朝时,僧人参游行脚还须带著度牒──是僧人的身分证明,上注德号、隶属寺院,外出时随身携带,以备查验。

  [观念态度]
  除了准备随身物品外,僧人行脚前也要作好心理准备,莲池大师在《沙弥律仪要略》中就提醒想要参方的沙弥,应先随师受教,实在不宜远行,如果真要远行,也必须要有良朋为伴,不得与恶友往来。
  另外,须确定参方是为寻师访道,追求真理,绝不是要去观山玩水,好向人夸耀自己的见识,如果这样,只有徒增我慢心,对明了生死大事并没有什么助益,倒不如蛰居本寺,拜佛阅藏。

  ◎行旅的目的
  [弘法利生]
  「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一直是僧侣的志业,因此学业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多为弘化而旅行。佛灭百年,阿育王派了大批传教师,分赴各地弘法。所到之处包括今天的克什米尔、孟买、苏库尔、阿富汗、尼泊尔、缅甸及斯里兰卡等地。经过这些佛弟子的努力,佛教跨出印度,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佛灭后六百年,汉明帝年间,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僧人由印度携经书与佛像至洛阳,是汉地初传佛法的开始。历代从印度及西域等地来的僧人不可胜数,除了携入大量经典之外,更从事传译的工作,佛教才得以在中国流传受。
  唐代以后,更有许多僧人东渡,将佛法传入日本与朝鲜。如监真和尚于日本创建「唐招提寺」,寺中长传《四分律藏》,又设立「律学院」,并传授菩萨戒法,从此日本佛教的律仪渐趋严肃,整个佛教为之改观。

  [寻师求法]
  师能授业解惑,高僧传中,有著许多千里寻师的动人故事。智(岂页)法师从著名的律师受学,二十岁时已精通律学,想进一步习禅,但那时南方鲜少有修禅观的人,当他听说北方有位著名的慧思禅师,便不顾当时陈齐边境战线的兵荒马乱,而前往习禅。
  神会禅师出家之后,听说慧能在广州传法,于是千里迢迢地到南方参问,衣裂足跛,都不改其志。法显法师二十岁受具足戒,常自慨叹律藏的不足,立誓寻求经论,于是在东晋年间,以六十五岁的高龄,横渡沙漠,西行求法。
  玄奘法师早岁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但对当时摄论、地论两家所说法相各异,无法获得解答,所以生起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想法。他冒著九死一生的艰难辛苦,才到达那烂陀寺跟随戒贤长老修学。

  [为国出使]
  僧人东渡日本,除了弘法之外,还曾负有政治的外交使命。元世祖两次远征日本,都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他听说日军上下服膺佛法,并有南宋高僧在幕后策动,力主抗元,于是改变策略,放弃以武力征服,改取外交途径。本想派遣外交使节,但有鉴于以往派遣六次使节都被日方斩决,因此改派佛教僧人前往,一面观察日方实际情势,一面以禅宗说服日本,于是有一宁等十三人负著双重使命,东渡赴日。

  [避兵祸天灾]
  中国曾经充满著各种乱事,僧人也为了避兵难及教难而行。东晋道安法师在河北立寺传教,遇北方五胡十六国大乱,又有天灾旱蝗,寇贼横行,于是便率众人栖居深山,数百人衣粮无著,以草木充饥。最后道安法师在自己颠沛流离的经历中,深切体会要弘法就须广布,于是分遣徒众前去各地,这个措施,对于佛教以后在江南等地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北魏太武帝下诏普灭佛法,所有佛像经典全部焚毁,沙门不分老少皆活埋处死,远近听到消息的僧人多逃亡藏匿,得以免杀身之祸。北周武帝下令并废佛道二教,于是僧人有的寄迹幽谷,有的逃窜南地,有的隐于聚落。明朝的智旭法师自从明朝灭亡之后,便隐逸山中,不愿与清朝政界交往。

  ◎行旅的限制
  唐朝的律令对僧尼有许多限制,在行的方面,规定僧尼午后不可出寺院,外宿的日数也有设限制,如须参游行脚,必须先由住持开具,然后报告僧官,再由僧官报告有司,颁给通行公文后才能出行。
  度过边关,也必须申请通行公文。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法师正式上书向朝廷提出赴印度取经的申请,未获批准。第二年,长安一带闹饥荒,朝廷准许僧俗到丰收的地方去谋食,玄奘乘机随大批灾民离开长安,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西行求法之路。到了凉州,由于玄奘未持公文,凉州都督便阻止他出关。当时慧威法师为其求法精神所感动,便派遣两个弟子将他秘密地送出凉州,昼伏夜行,到了瓜州,捉拿的访谍也到了,玄奘匆匆逃离,此后便孑然一身,孤游沙漠。

  ◎行旅的障碍
  史籍传记里,僧人行旅常常遇到种种困难。如果没有坚毅的决心,无法突破这些自然或人为的阻碍。
  [穷山恶水]
  法显法师为西行求法横度沙漠,当时的艰辛,有这样的记载:「沙河(漠)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皆死,一无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极目遍望,欲求渡处,则拟无所知,只以死人之枯骨为标帜。」攀越山路艰危、壁立千仞的葱岭,徒行数万里,在路上走了六年才到达印度。此时同行的人中,或死或留,只剩下法显一人而已。
  昙无竭法师受法显横越印度的壮举所激发,发心前往佛国。与同志僧共二十五人攀葱岭、度雪山,遇到瘴气千重、层冰万里。下面的河水急流如箭,只有在两山之间系索为桥,他们约定一个人过到对岸,便燃烟做记号,后面的人看到烟就知道他已顺利度过了,如果久久没看到烟,那么必定已被暴风吹落江中。三天后到了大雪山,悬崖壁立,没有脚踏之处,只好一人拿著四个木桩,插入壁中,先拔下桩,手攀上桩,辗转相攀。到了平地,发现同行者丧失十二人。
  鉴真法师赴日弘化,他五次开缆,都遇海难而折回,或遭海贼,或遇飓风,或被陷入狱,或因漂流航向错误,终于在第六次出船时,成功地到达日本,在日本设立第一座戒坛,并为天皇、皇后受戒。

  [饥寒交迫]
  见月法师发愿远赴江南求戒,一路荒凉,不见人烟,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餐,甚或全天断炊,但是他还是每天行程不减地走七、八十里。从云南入贵州,要渡过盘江时,突然暴风雨大作,雨水从颈项直下股衣,两脚举步好像跨在浮囊之上,寒彻肌骨。到了冬天住在止水庵,天天下大雪,他借到了庵中一部法华知音,每日精勤抄写,所住的屋子很空旷,北风容易灌入,他只穿著一件破衲,缩颈就案,虽然手指都冻僵了,也不曾稍停。
  玄奘法师离开瓜州孤游沙漠之时,也曾经受了四夜五日无滴水沾喉的断水之苦,几近死亡,最后才遇水得救,历尽艰难辛苦。

  [身体病痛]
  僧人在行旅当中,不仅会遇到自然地理与气候的障碍,身体的病痛也是一项严革的考验。
  见月法师在求法的过程中,曾步行于砂石尖锐的衢道上,鞋底磨穿了,就赤脚走了数十里,到晚上歇宿时,足肿至踝,好像火炙锥刺。第二天,仍勉强上路,一开始仅靠脚跟点地而行,渐渐拄杖跛足而行,走了五、六里之后,两脚麻木了,且已皮破血流,仍然不改前行的目标。法师求法的决心与毅力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挂单止宿云水僧
  行脚僧又称云水僧,为了参谒诸方善知识及寻师访道而四处旅行。当他们游方到寺暂住,称为「挂单」。「单」是指寺院中僧众的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云水僧入寺,要在上面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做「挂单」。

  [挂单的时间]
  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是云游求学期。在这六个月里,比丘在自己原住的寺院外,得到他寺挂单,寻师参道,各个寺院也只有在这六个月里,才接待前来挂单的云水僧。

  [挂单的规矩]
  任何受了戒的比丘都可以在任一个十方丛林中挂单。当他来到寺院,首先知客法师会问他的法名、剃度师的德号、受戒的处所、最近的行止以及许多其他应问的问题。若他所答有任何疑点,知客可要求看他的戒牒及钵。来果禅师在高明寺的客堂规约中规定:「江湖混杂之辈,不可留单。」又说:「如知有邪知邪见者,不许入堂。」这个作法的主要目的是为确定此云水僧确实是位良善比丘,而非他类,以维护常住的清净与安宁。
  知客问完问题后,便会问往后的打算。如他只想住一两夜,他便说「打扰常住」,若他希望住一段较长时间,便说「亲近常住」,不论如何回答都是希望能够「留单」。知客打算留单后,必对他作一番说话,并让他知道寺规,最后「送单」,领他到云水堂止宿。
  云水僧志在云游各方,因此他们在寺中停留不会多过几天或几星期。但也有在寺中挂单已久,希望正式在寺中居住下来,寺中僧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也认为可以与之共住,这样,就要为云水僧举行「安单」仪式,他便正式成为寺中的一员了。

  ◎现代弘法的足迹
  古人参方,为寻师访道、究明心地、抉择生死,所以越山涉水,不以为苦。而现代僧人假科技发达、交通方便之赐,出外参学的机会增加,外出的难度也降低了,范围更可以大大地向外扩散。
  就举南洋各地来说,民国以降,有泉州转道法师到新加坡弘法,在他的主持、影响下,新加坡先后创建了龙山寺、普觉寺等二十多座佛教寺院;性愿法师到菲律宾弘法,扩建了大乘信愿寺,并先后邀请多位僧人前往菲律宾助化;圆瑛法师则曾住持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
  一九六二年,宣化禅师赴美传教,在美国西部建立了万佛城。最近在美国拥有许多信众的西来寺,则是星云法师努力的成果。圣严法师也在纽约创办了禅中心,定期举办禅七,并到各大学举办讲座、讨论会,将中国禅法弘扬到美国。

  ◎结语
  佛法能流传至今,广布世界各地,就是由于二千五百年来佛陀及佛弟子们不停地在地球上奔走,或游行托钵,或弘道传法,或寻师求道。不论是耸入云霄的山峰,或急流澎湃的江河,都不能阻止他们奔走不息的脚步。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佛陀觉悟的纶音于是年年月月、朝朝代代地绵衍流传到我们的手中。

【参考书目】
  一、来果禅师,《高明禅寺规约》。
  二、释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华佛教文化馆,五十九年六月。
  三、马洪路,《行路难》,台湾中华书局,八十二年九月。
  四、王景琳,〈别具一格的衣食住用〉,《中国古代寺院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十一月。
  五、Holmes Welch著,包可华译,〈近世中国佛教制度〉,《狮子吼》杂志,第十二卷,第十一、十二期。
  六、黄运喜,〈国法与戒律之间〉,《狮子吼》杂志,第三十一卷,第十一期。
  七、熊琬,《高僧传》,时报文化公司,七十六年元月。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