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2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静思语》第二 》

【下卷】答人间问


【说情爱】
  有位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会员,在夫婿往生后,哀思难抑……
  师言:「莫以世寿年岁算计人生的长短。妳先生这一生对事业及家庭的贡献,远超过他的年岁。妳若挂念他,应持续他那分使命感,进而超越他的成就——展现你的才华,把精力、心血投注于培育下一代,净化社会、延续我们良好的道德文化。切莫把生命局限在一个小家庭里,更不要因失去伴侣就颓废不振,要抬头挺胸、站稳脚步,敞开胸襟,扩大关怀的对象与事物,好好地发挥生命功能。」
  会员:「我会慢慢……」
  师言:「不要『慢慢』,要『马上就做』。人生无常,要把握当下。有人曾问:『师父有未来的计画吗?」不错,我是有未来的计画,也有目标,但是我的人生却只掌握在此秒此刻。未来的成就完全是在掌握分秒中造就出来,『未来』也是由『现在』累积而成,妳要提起精神好好把握现在!」
  会员:「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我一直无法克服心理障碍。上班时都只待在自己的办公室,不能面对他人,也无法参与一切会议。直到梦见他说回不来了,才明白师父所说的:要了断相思念。」
  师言:「人生如舞台,幕启幕落,每个人都在戏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戏分已尽的人自然先行下台,尚留在台上的人则必须继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妳一向很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如贤妻良母、孝媳,家庭事业皆能兼顾。此后,妳要开始扮演另一个角色——菩萨、善知识,当一位能知善解的良师益友,把自己的学问知识喜舍给学生及更多的人。」
  「文化教育是一项大喜大舍的工作,真正的教育家,在于教导人如何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人除了物质的需求外,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才会感到充足与踏实。推展文化正是净化心灵,使大家明白生命的意义,进而知福惜福,时时身心安宁、欢愉自在,此即文化的大喜工作。」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为了培育英才,为人师者,要舍出时间与智慧,对学生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不存私,就是大舍。佛心是大慈悲心,菩萨是大喜舍心;妳要发挥生命功能,时时欢喜助人。」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中不要再有任何挂碍,人生如戏,菩萨游戏人间,希望妳在新的一出戏里,欢喜地扮演另一个更成功的角色。」
  会员:「先生往生后,才发觉我在国外的那几年,先生竟然与我最要好的朋友谈恋爱。虽然先生已经死了,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很气,不能平衡……」
  师言:「妳不应该『气死人』!」
  会员:「我不是气死人,我是气活人!」
  师言:「妳为什么要回头看过去?为什么不好好认真看今天要走的路?人生就像走钢索般,如果不认真往前看却一直往后看,一定会跌下去。人还在时,就要原谅他、爱他所爱的人;何况人已死了,还在感情上计较不休,到头来又能得到什么呢?」
  多数人往往离不开感情问题……问情何在?
  师言:「一般人在结婚前常讲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但曾几何时,感情说变就变?因此,为情牺牲的人实在太傻了!人生在世,难道只为情而活吗?如果为情而牺牲,等于抹杀了父母给我们的身体、生命,这是罪大恶极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道理。」
  会员:「师父,我先生都不照顾家庭,责任都是我一肩挑,我要照顾十七个人,忍得头都痛了!」
  师言:「先生的家庭就是妳的家庭,他会将责任推给妳,是因为妳有这分能力;如果忍了还会头痛,就表示妳还不够忍。」
  「妳有十七个人要照顾,而我的双肩一边挑的是千万爱心人士:要时时祝福他们能家家平安,并以教富精神启发他们自造福缘,让生命更有意义。另一肩挑的是济贫救急的担子:除了长期照顾户的帮助外,意外的急难救助也必须及时救援。这么多人与事,难道我就没有烦恼吗?但是我认为为了众生,任劳任怨也是值得的!」
  有一位会员的先生每次在外面受到挫折,回家后总会对她发脾气,她为此十分苦恼。
  师言:「先生心理上的问题,唯有太太可以为他化解。你要多付出爱心,多鼓励他。」
  会员:「有啊!每次他向我诉说委屈,我就会告诉他:这个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我们多吃亏也就算了。」
  师言:「你错了!应该要安慰他说:我知道你的委屈,为了这个家,你付出太多了,真是辛苦你了!」
  有位会员为女儿的婚姻烦恼。
  师言:「父母能够生育儿女的身体,却无法改变儿女的福业和恶业。各人有各人的业报因缘,为人父母要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对子女只有责任,没有权利。何不发大心、立大愿?尽自己有生之年行走菩萨道,爱普天下的众生。」
  会员:「儿女都已成年了,我还是放心不下,好苦恼!」
  师言:「能放下且放下,亲情重一分,烦恼即长一分。儿孙自有儿孙福,人生无常,应当把握因缘,多为自己储存道粮。」
  问:「为儿子发心,可转业吗?」
  师言:「做好事是人的本分事,发好愿当然会增福缘。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接受,生命长短,好缘或坏缘,可以将它视为人生的警惕,因缘果报抹杀不了。任何事若是『要不得』却强『要』,反而『得不到』。」
  问:「家人反对持咒诵经将功德回向他人,怎么办?」
  师言:「信仰不必形象化,诵《地藏经》不如先了解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学习『菩萨悲愿』度众生。想念大悲咒水给人喝,试想:自己烦恼重重,有多少德能为他人消灾解厄?若能具足『德』和『定力』,只要一个心念祝福他,『业』就消了。」
  问:「听了师父开示的录音带,觉得要改善教育陋习应该从家庭开始,但不知如何做起?」
  师言:「先从家长教育起,让家长的爱心扩大范围,不要只局限于爱自己的子女。应该以妈妈心来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
  家庭主妇该如何做,才能称为佛教徒?
  师言:「人身难得今已得,既然来到人间,就不能违背做人的法则。身为家庭主妇,应先恪尽主妇的本分,才有资格成为佛教徒。家庭主妇对家庭、社会的贡献很大,必须扮演多重角色:第一、做一位好媳妇,侍奉公婆恪尽孝道,即是礼敬堂上活佛。第二、做一位好妻子,照顾好先生,减少社会色情问题,让先生除了事业还能兼顾志业。第三、做一位好妈妈,现在的青少年知识水平提高,做妈妈的必须不断充实新知,以柔和声色教育子女,使他们身心都健康。能尽到这些本分事,即堪称佛教家庭妇女。」
  弟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师言:「既然知道家家都『有』,看开了什么都『没有』。」
  问:「儿子三十六岁尚未结婚,真替他忧心。」
  师言:「不要强求,好缘成熟自会来;强求若得恶缘,婚后再烦恼就来不及了。」
  问:「女儿的结婚对象,论学历、名气都比女儿差。」
  师言:「名气几两重?『贤』不在于学识,有『德』最重要!年轻人要两情相悦而结婚,不要以名气、文凭当对象。」
  问:「我的家境富裕,独生一子,但他却百般忤逆……」
  师言:「过去生结下的业缘,业来时由不得自己,但可加强精神感化和心理转化,多为子女祝福!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社会上有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财富不仅没有带给子女幸福,有时反而带给子女烦恼与恶业。唯以智慧处理财富,才能让财富发挥应有的功能。」
  问:「明知对方存心欺骗,却甘心被骗!相见时恨得咬牙切齿,不见时又思念得心痛且想死!」
  师言:「不要为一个人生啊!死啊!痛苦难当,死是很简单的事,但要死得有价值。其实,一个人可以付出很多良能利益群众,何不善用自己的良能呢?要好好把握人生,被一个人辜负不可惜,可惜的是你辜负了人生的良能。」
  联考期间,听到许多父母的心声——很担心孩子考不上。
  师言:「母子连心,做父母的为儿女考试紧张,如果形于外,会影响子女的情绪。何不将紧张的心情转化为念佛的心,得失心不要太重,『得』在前,『失』必在后,何况『行行出状元』?」
  问:「先生气极时,每每指责儿子将来绝对没有出息;要有出息,除非是天地丕变。」
  师言:「这是一句祝福语,因为天地时刻在变动,乍暖还寒,明晦更迭,日月推移。所以,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凡事要善解,善解才能增长无量福慧!」
  问:「职业妇女应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
  师言:「女人有一股很宝贵的功能,也是女人最美好的一面,那就是母性的光辉。社会日新月异,做好一个职业妇女固然能增长知识,但是不可埋没了母性的光辉!」
  一对伤心且心怀怨忿的父母来见师父,叙述其子因在外与人发生争执而不幸遇害的遭遇。
  师父安慰道:「冤可解,不可结。如果你们真的想为孩子植福,就该原谅对方,把报复的怒心转为宽恕,多为孩子念佛,替他造福,他的业力即得解脱。其实,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开头,不要太伤心。如果孩子的死能让你们觉悟生命的意义,进而将爱心用于更多需要照顾的孩子身上,那他便能因此得福!」
  问:「太太因为儿子顶撞一句话,气得心脏病发作。」
  师言:「教导孩子要有方法。孩子乖时,要多赞扬、鼓励;不听话时,以启发或开导的方式轻轻说他几句,应机施教。社会变迁快速,教育子女的观念与方式也要跟着子女知识的提升而成长。」
  问:「随着社会变迁,人际关系复杂化,婚姻问题层出不穷。当事者该如何面对令人『柔肠寸断,痛不欲生』的外遇问题?」
  师言:「不要说是『外遇』,要说是『另外的缘』,这也是当事者的业,要勇敢地接受。妳要感谢先生,是他使妳看清世间的无常,妳才有机会调整自己,不要想成是一种伤害。如果因此自杀更划不来,因为自杀是毁了父母所赐的身体,是大不孝!没有健康的身体,怎能随缘消业呢?」

【说婆媳】
  问:「婆婆往生时,因在国外,并未按照民俗丧礼,为婆婆穿数层衣服入殓。为此,我内心很不安,觉得未尽为人子媳之孝,兄弟妯娌也经常为此事争吵不休。」
  师言:「事情过去了,就不要记挂在心,兄弟妯娌也不要为此阋墙。假使婆婆地下有知,灵会不安;只要她灵安,你们的心就安。」
  老太太:「师父,我没将家里的经济大权交给媳妇,她好怨我,但我也是为他们好。」
  师言:「既然为他们好,为什么不做好人呢?把经济大权交给媳妇,让她自由发挥,妳不但可以减轻责任,她也会感激妳。如果妳守着这些钱让她怨妳,将来有一天妳若是病了或一口气不来,钱不会听妳使唤,妳对钱也无可奈何!倒不如现在欢欢喜喜送给媳妇,她在感激之余,自然也会听妳的话。」
  第二个月,老太太见到师父时说:「多谢师父!我现在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一来不必担负责任,二来媳妇每个月都会给我两万元,要做善事也够了。以前我连两万元都没有,因为我不敢超出预算。」

【说病痛】
  一位肝癌末期的病人请求皈依三宝。
  师言:「人的命有两种,一种是有生灭的命,它污秽、肮脏;另外一种是清净长久、永生不灭的慧命。这分不净、无常的生命既然已败坏,我们不要勉强去修补。修修补补的屋子不太好住,不如重新盖一间更理想、更安全的处所。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接触佛法的机会,在有限的生命中播种一分爱的菩提苗。现在赶紧培养菩萨心,将来才能带着这分爱的精神去寻求理想的好地方。我们要有信心,舍弃了苦短的身命,还有一个恒久长远的菩萨慧命」。
  「身体上的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先病了。人生有几何?我们应该提起精神与勇气,舒展眉头,欢欢喜喜地过人生。病不可怕,要病得快乐、病得自在。」
  「想皈依要听师父的话,必须放开生死烦恼。有的人一听到自己的病情就神经质地乱投医,结果病情愈医愈严重;当完全放下时,反而出现奇迹。所以,不要给自己心理压力,凡事随缘顺其自然!」
  问:「学佛多年,佛理虽懂不少,但是面对病魔时,依然惶恐、无法自在。我该怎么做,才能求得佛的感应?」
  师言:「学佛并不是要求得佛的感应,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勇气。佛言『定业不可转』,应以一分坦然的胸怀及因果观,勇于接受随身显现的业报,这才是学佛的真谛。」
  有一老居士因糖尿病影响视线,虽然眼睛昏花,还是每日拜佛、念佛从不间断。他感慨地对师父说:「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师言:「不会呀!你得到了佛法、智慧,有这分觉性也不虚此行了!」
  有位老居士因身体欠佳,自觉来日不多,一心只想尽快往生极乐世界,换个「干净身」再来度众生:但又怕来生迷了路,失却菩提道心,因而苦恼不已。
  师言:「一切随缘!身体能早日康复,就能面对现在的众生。现在的众生需要我们,不管三人、五人,将来都是菩萨道上的伴侣。若今生此世都度不了,还谈什么来世?学佛不可以舍离众生,世间缘还在就要多多利用,以便具足众生缘。不要一直把自己当成病人,要放松心情,以健康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会员:「师父,您要多保重法体呀!」
  师言:「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人人都有病——有的是心病,有的是身病。病障并不可怕,我虽然身病不断,却宁愿以病障来替代事障(因为事障会使人烦恼丛生),以求慈济志业早日完成。娑婆世界是个堪忍的世界,众生栖身于此就要有堪忍的精神。再说色身只是假相,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顾自己的慧命。」
  有位就读医科的学生,因亲人往生,心情很哀伤。
  师父安慰他:「学医的人,将来需面对许多病患,因此对生死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死』在佛教来说是『往生』,亦即开始另一段新的生命。生死是循环的,所以死亡并不可悲,我们要为往生者祝福,并为他念佛。」
  学生又问:「我现在能为往生者做些什么?」
  师父再言:「你现在要用功读书,把医术学好,将来以此身体发挥救人的功能。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遗留的血肉,若能好好地发挥良能,便是最好的报恩方式。」
  一位老先生受胃癌折腾,痛苦难当。
  师言:「十分病,有三分是身病,其余七分是心病。痛时,呻吟一声和念句佛都是出声,何不念佛?苦时,皱眉和微笑都是一个动作表情,何不微笑?愉悦的声音和表情会让家人得到宽慰,自己也能安详自在。」
  问:「我患心绞痛多年,最近感到世缘将尽,生存的意志愈来愈薄弱!」  师言:「你应该尽量恢复正常的作息,该到医院作检查就得检查,该就医就得就医,决不能失去生存的斗志,要把身体交给医生,把心灵交给菩萨……」
  客问:「不知师父对生命有何看法?」
  师言:「人的生命本来微不足道,但是有一样东西却重于泰山,那就是——慧命。它可以不断延续,发挥良能,让后世的人循着这个脚步不断前进。」

【说心境】
  客问:「看完《静思语》,觉得师父有一套完整的哲学观。亚洲周刊形容您是一位『攀山的人』,请教师父这数十年来,在攀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转折?」
  师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确立目标之前,应有一番冷静的考虑和抉择;目标确立之后,即要一心向前迈进。我常常拿走路作譬喻:从精舍到医院,可以走大马路,也可以走乡间小径,两条路殊途同归,都能抵达;但我却常常选择后者,原因无它——喜欢这条路纯朴、宁静的风光。」
  「数十年来,在修行或处事上面临挫折、困境时,我总把它们当成通往目的地的沿路风光,以欣赏风光的泰然心境去面对。攀山,目标应放在山顶,所以就不该为沿路风光的美丑而动心、停滞不前。」
  客问:「如果有人喜欢做济贫的慈善工作,又喜欢欣赏沿路的美丽风光,您认为二者会有冲突吗?」
  师言:「只要心安理得就不会冲突,端看个人心态。」
  客问:「您出家前所经历的事物,是否对您思想上具有影响性的帮助和启发?」
  师言:「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回顾过往,也无暇憧憬未来,只是很尽心地掌握现在,谨慎地处理此时此刻。」
  客问:「慈济是千秋百世的志业,该如何维系它历久不衰?」
  师言:「佛法讲因缘,只要是种好因、结好缘,必能得好果。慈济是个好因,此时此刻就是好缘。我之所以强调要把握此时此刻,是因为过去种的因呈现于当下这一刻,而未来的成就也端看此刻的努力。因此,不要空想未来,要有计画地把精力投注于此时此刻。比如慈济医院及静思堂等建筑,也是在一刻不停的累积下而完成。」
  来访者问:「为何众生会这么苦?」
  师言:「心迷就会苦,心悟就自在。佛陀说:『人人平等,本具佛性。』只要肯精进并力行菩萨之道,一定能成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苦乐自在即无所谓苦。」
  会员:「感谢师父救了我,使我改掉送信的观念,心念一转,果真家庭和睦,先生事业也顺利。」
  师言:「凡事从自己做起,人的习气不同,各如其面。俗谚云:『山可移,性难改。』其实『性』不用改,每个人都有『佛性』,改掉了『佛性』,我们像什么呢?所以,只要改『习气』即可。」
  问:「有没有天堂与地狱?」
  师言:「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
  一位会员请师父开智慧。
  师言:「心地黑暗,智慧就难开!所以,心要安分,莫生烦恼;如果心生烦恼,无明即起。无明会遮掩心地的光明,如云掩月,以致智慧不能显现;拂掉无明黑暗,即智慧无碍。」
  问:「如何破『我执』?」
  师言:「『无我』有两种境界:
  一、将自己缩小到零点,无孔不入,穿入人人的瞳孔,再嵌入对方的心版最微细处。
  二、将『我』扩大如虚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则何事不包,何物不容?道理说来很简单,实行起来可不容易,所以老话一句:时时刻刻要『藉事练心』。」
  有位居士喜谈风水地理。
  师言:「佛教谈心理,不谈地理。」
  会员:「什么样的东西最美?什么样的东西最毒?」
  师言:「最美的是善良的心,最毒的是色欲心啊!」
  会员:「师父,我全身都是病,病得没办法工作,可是每位医生都说我没病……」
  师言:「你有病,而且病得很重,连医生都没办法治疗。」
  会员:「真的那么严重吗?」
  师言:「是呀!你得的是心病,医生没办法治疗,唯有靠你自己转化心境才有办法治愈。心病久了,会变成身病,届时就没药可医了!」
  某会员在一次聚会中与师父面对面时,觉得很不自在,即随手拿起身边一本书遮住脸孔,那本书的封面正好是一尊佛像。
  师言:「希望你遮住了凡夫面,露出佛祖面!」
  客问:「我很容易分心,经常在做事的同时操心下一刻的事务该如何处理?请问师父:要怎样才能用心?」
  师言:「知道利用时间、能够把握当下此刻,就是用心。做事要专注,胸怀要如海天一般广阔清明。好比大鹏鸟,专注地蓄势待发,一阵风来,即全力冲飞,气势磅礴。用心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刻意造作。」
  再问:「既然用心是无挂碍、不执着,但又必须全力专注,二者是否有所矛盾?」
  师言:「专注用心时,根本无心可用。心只是一个名相而已,众生大都被名相所缚。走路、吃饭时,你刻意用心了吗?它是那么自由自在地走得好、吃得顺。所以说,用心而『不用心』。」
  客答:「很有道理,然而知易行难。」
  师言:「大而化之怎会难?是你觉得它难才会难。」
  为何目前的社会这么乱,一有风吹草动,人心即惶恐不安?
  师言:「因为缺少正知正见的关系。人的观念不正,就不能正业;观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会错误。」
  问:「师父,您对台湾的信心如何?」
  师言:「对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既知有部分不完美,如果我们再放弃它,这分不完美就会更加扩大。不要为了一个小家庭,反而忽视了大家庭。」

【说人生】
  会员问人生观。
  师言:「正确的人生观是说话要负责,并注意现在规画的一切,不为明天以后的事迷失人生的目标;只为『未来』计画,为『现在』负责。」
  问:「事情繁多而忙碌,记忆力消退了许多。」
  师言:「很多人无所事事过一生,岁月同样会消磨他的体力,消退他的记忆力。人生并不是因为做事才消退功能,而是因岁数增加而消退了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时间及时付出。」
  问:「什么是圆满的人生呢?」
  师言:「就是对上有礼、对下有爱。对人如果无怨无恨,相信别人对我们一定也会心生敬爱,能够人我互相敬爱,就是圆满的人生。」
  问:「怎样才能自救救人?」
  师言:「改善自己就是自救,影响别人就是救人。」

【说忍辱】
  问:「师父,我很想做一个听话的好弟子。可是,我发现越是忍让,对方越是得寸进尺。我的瞋恨心随时可能爆发,怎么办?」
  师言:「把对方看成佛菩萨,把那些逆境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学佛的人,怎能对佛菩萨生气呢?
  问:「如何圆融人事?」
  师言:「圆即圆满。待人处事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锐的方法;用尖锐的方法会伤害人且让对方怀恨你。所以,我们要避免用此方法。然而对恶人要以包容之心待他,却也要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员请师父开示「忍」的重要性。
  师言:「人事之间所以有重重困难,都因不能忍。六度首重『忍』,布施、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也都需要忍才能成就,尤其为造福众生不能不忍。众生有不同的习气,要等待因缘成熟时,才能像去除浮油层一样,轻轻地瓢起众生无明尘垢习气。菩萨六度万行,若能忍,即得人圆、事圆、理圆:六度功德不彰自显。」
  会员:「师父,什么样的人您不能原谅?」
  师言:「每一个人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实的人是我比较不肯原谅的。做错事在所难免,但是若一而再、再而三说错话,就不可原谅了。所谓的说错话,就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说慈悲】
  一位八十岁的老先生说:「孙子说我愈来愈年轻,真的吗?」
  师言:「那是因为你心中有爱。心美就能净化人生,孕育人与人之间的快乐,美化彼此的身心。」
  一位会员常祈求三宝加被世界吉祥。
  师言:「不能只是祈求,而要人人力行善事,遵守人伦,敬老爱幼,如此天下就会吉祥。若诸善不行,天下如何吉祥?」
  问:「『慈悲』和『博爱』有何不同?」
  师言:「『慈悲』的含义较宽广,慈遍无缘,悲至同体,于蠢动含灵,无微不至;而『博爱』却只限于人类。」
  客言:「我从二十岁开始,就一直在宗教的领域里探索,却总觉得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属。有幸得到您的教诲,让我看到了那分宽广的包容力,以及那股为了追求理想的坚毅信念。师父能够不受世俗标准的羁绊,突破宗教界限,使得有缘者都能参与善业,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我认为这比眼前所创造出来的事业更伟大。」
  师言:「对我而言,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没有所谓『包容』的感觉。」
  客问:「这正是我第二个感动。您在谈到所做的一切时,态度是那么自然。」
  师言:「鱼活在水中,是自然;人呼吸空气,是自然;包容人事物,也是一种自然。生活在人群中,本就应该互相关心,接受彼此。现代人因为有太多的不自然,才会视自然为奇事。」
  年轻人喜欢开快车,怎么办?
  师言:「开快车不是行家,能礼让才是有修养的绅士。为了保护自我心中这尊完美的菩萨,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说事理】
  问:「为什么慈济人口口声声谈慈济、赞叹慈济?是否自赞?」
  师言:「在佛教里,每一尊佛都有佛国土,譬如阿弥陀佛发愿度众生,只要持念他的圣号,心不颠倒,临终时必蒙佛接引,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药师佛发十二大愿度众生,也是如此。慈济世界是个很美的世界,确实值得『自赞』,但是并不『毁他』。」
  (注:慈济世界中,人人心存善念,口说好话,身行好事,在善的循环中,缔造真善美的人间净土。)
  问:「我想在假日的时候带孩子去探访贫户(照顾户),不知是否适当?」
  师言:「很好啊!这是很好的机会教育。很多慈济人在访查照顾户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富足,因而生起感恩心,也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以,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也很好;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要叮咛孩子到照顾户家时,应以亲切的态度对待他们,不可以有怕脏或厌嫌的脸色。」
  问:「慈济人好像都很有钱?」
  师言:「不一定都很有钱,但都很『富有』——富有爱心、富有智慧、富有感情!」
  问:「师父,我很想多参与慈济的工作,但是又怕树大招风……」
  师言:「树大有树荫可供别人乘凉,而且根深柢固,不易被风吹倒,它的周围也不易长杂草。如果怕树大招风而改植小灌木,将永远只是一棵小树,又有什么大用?要避免树大招风,就须在平时多修剪枝叶——也就是多修养自己。」
  问:「师你,慈济志业那么大,您『走』了之后怎么办?」
  师言:「只要好好珍惜、把握此刻自己该做的事,哪须担心谁什么时候走?」
  (注:人生无常,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对师父的健康表示担心!二十多年来,比师父年轻、健康的弟子,多少人在慈济道上来了又去;有的凋零,有的隐没;只有师父仍然孜孜不倦地推动慈济的志业,这期间不知挽救了多少迷茫的众生,开启了多少人的智慧。世间事哪有什么定数?佛陀的精神,二千多年来,不就是靠有心人这样传了下来!)
  问:「如何接引众生入佛门?」
  师言:「佛陀为众生而设教在人间。为了让大家了解佛教,必须先为众生服务。慈济所作的一切,就是先利益众生,然后再接引众生入佛门。」
  问:「医院盖在花莲,那么远,我们赞助它又用不到它,不是很可惜吗?」
  师言:「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建设慈济医院是因为东部医疗设备缺乏,才用心费神去完成它。佛教徒应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宽大胸怀,何况发心捐建医院是为了解除众生病苦,种下健康的福因;如果能不用到它,不是更好吗?」
  会员的先生:「感谢师父帮我调教太太!自从她加入慈济的行列后,变得很温顺、勤快,也很体贴。」
  师言:「其实不是我调教她们,而是委员本身投入济世工作中看到芸芸众生病、死的一面,进而体会到人生无常,无形中时时警惕自己,修正自己偏差的行为。尤其团体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找到学习的对象和自我教育的机会。事实上,我更要感谢委员们的先生对太太的支持,让我减轻不少担子!」
  客问:「师父有一个原则:所有捐输善款全部用在济世工作,精舍生活所需则一律自理。请问这是您刚出家时就有的决定吗?原因何在?」
  师言:「未出家前,我一向奉持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决定出家时,我仍然抱持这分理念延续至今。『自力更生』与『为人群付出』,都是我人生的目标。因此,功德会成立后,我就公私分明、十分清楚地处理各项捐款。因为诚正信实,慈济才有今日的建设;也唯有如此,才不会损伤慈济庞大的善业。」  问:「师父的愿如此大,弟子们该如何效法随行?」
  师言:「蜈蚣有百足,前后左右相互协调就能前进: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步伐一致,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地。」
  师言:「我常关照医院的医生们只管治疗,不必管病人有没有钱?因为那是我的事。家贫的病人由社会服务室处理:家境不好的可以打折;合乎医药费全免的则全免;家庭经济暂时有问题的则鼓励他站起来,日后有了工作再慢慢还钱。
  问:「师父,慈济很好,我很希望能够多做一些,可惜我的身体已不行了,障碍很多……」
  师言:「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障碍多、病痛多,才要赶快发挥它的功能。身是载道器,尽心尽力慢慢拖、慢慢拉、慢慢载,也可让我们搬运一些东西到彼岸。
  问:「很多人发愿下辈子到慈济当医生,有那么多的病人吗?」
  师言:「人并非只有身体上的病痛,各种疑难杂症也很多,需要如菩萨般的大医王来开解他们的心理症结。
  问:「慈济四大志业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师言:「慈济的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不能离开『事与理』。慈善与医疗属于事,教育与文化属于理,其最大的意义就是『事理双运』。」
  「慈济志业要顺利发展,必须事理圆融。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力行,等于是空话;再好的事,如果不按正理而行,难以竟其功,由此可见事理双运之重要性!」
  问:「师父,我有一位朋友很有钱,一直想向他介绍慈济、让他做好事,他却说没兴趣。」
  师言:「做慈济要抱持平等心,不能只向有钱人介绍。众生平等,不论有钱、没钱,都要让他们知道世间有这么好的善业,有这么美的福田可耕。他们若肯发心,要为他们恭喜;若不肯发心,要为他们生起怜悯心,不要失望。」  问:「佛教讲『少欲知足』,慈济志业却愈做愈大,这样不是变成多欲吗?」
  师言:「欲望有两种:一种是向上求——追求圣贤的足迹;一种是向下求——追求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

【说学习】
  问:「何谓『方便法』?」
  师言:「『方』是方法,『便』是便利他人。以各种方法感化他人而不为难他人,谓之方便法。」
  问:「学佛如何学得不执着?」
  师言:「既然知道不要执着,就应放下。人都是因为太聪明了,分别的事多,矛盾也多,才会执着看不开。」
  会员:「『学』必须如何学呢?」
  师言:「当然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进一步要『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亦要即用心思考,再把道理活用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上。」
  问:「近来勤于奔走大街小巷劝募善款,而疏于阅读经典。」
  师言:「现实的人生百态,每天的人事物,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经,除了可增长我们的智慧,又可藉外境将心修练得如如不动。『道』不是在文字上求,应在日常的人事中磨出那分『定力』,由『定』而发『慧』。能在菩萨道上自利利他,即是依经典所教而行,福慧双修。」

【说时间】
  会员:「为什么师父常警惕我们要过『秒关』?」
  师言:「人生无常,人命只在呼吸间,一秒间过不了关,生命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会员:「师父,您对将来有什么计画?」
  师言:「我有一个目标摆在前头;但是,我只做好今天此时该做的,把握分分秒秒,很谨慎地过。我一天必须过八万六千四百秒的秒关!」

【说管理】
  问:「重视伦理、仁治、礼治,是中国历代的传统观念。但是,当今社会上有许多混乱的现象,无法只靠传统的精神力量制衡,必须有一套合乎正义的法律规范来管理社会,以弥补传统的不足处。目前我正在写作一本有关法治国家的书籍,想请师父给予指教。」
  师言:「人离不开法。法令是法,道德的法则也是法。法令治末,道法治本;政令法则用于犯罪后的惩治,道德法则用在本性的自我统御管理。以法治国,就看你从哪个角度下功夫了。」
  问:「师父,您用什么方法管理慈济?」
  师言:「其实,人不需要别人来管,也无法管别人,因为人都不愿受别人管制。重要的是,让人人发挥『自我管理』的心态。」

【说做事】
  问:「师父走过三十多年的『慈济之旅』,对自己可曾下过定论?」
  师言:「我对自己的定论,只是尽本分做事,不回想过去,也不妄想未来,但是要有个蓝图,即是把握时间朝目标前进。」
  问:「我常常行善,为何还是事业不顺、道业未能精进?」
  师言:「为善也要选择。佛经里的十魔军,有『善根魔、信心魔』,若缺乏选择的智慧,就容易被善根魔所混淆。为善乃本分事,不要常惦记着:我做了许多好事,一定能赢得事业顺利。这种为善带有烦恼,也称为『善根魔』,道业又怎能精进?」
  问:「有人说师父是中国的德蕾沙、史怀哲,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您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师言:「我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做事而已。」
  某会员在团体中工作认真,受到众人的赞叹而沾沾自喜……
  师言:「那有什么!一个能挑十斤的人只挑八斤,与一个只能挑一斤的人竟挑了一斤半,哪个功能大?」
  (注:在慈济有一些老菩萨,识字不多,却紧守着师父的教示,默默地做,精神令人感佩!)
  问:「要求别人做事很辛苦,但事情又必须很多人一起来做。如何让大家愿意做,而且做得很欢喜?」
  师言:「欲得应先给。俗语说:『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若是强要,就『要不得』。」
  问:「做不来的事可以推辞吗?」
  师言:「君子精进不怕困难,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君子为善不让贤,好事怎可推辞呢?
  会员:「我的坏脾气一直改不了,怎么办?」
  师言:「脾气不好,不但自己痛苦,也惹人讨厌;脾气好,不但自己快乐,也讨人喜欢。气质和修养的好坏,全看一个人的脾气;脾气不好,所有的修养都报销了。」

【说烦恼】
  问:「我常阅读经典,也懂得修行,为何仍烦恼重重,心老是放不下?」
  师言:「若是放不下,老是起心动念,就是佛在眼前也没办法;既知境界转心,就应该赶快以心转境。」
  会员:「本身从事美发工作很忙碌,但是愈忙心灵愈空虚。」
  师言:「可能是缺乏人生目标,才会有空虚感,可用佛法来充实。例如替客人洗头时,可以同时听讲经录音带。如此,不仅为客人洗头,也洗了客人的心,自己也能体悟人生的目标。」
  某大医院的护士,对一位脾气暴躁的大牌医师非常头痛!每次想到要与他在手术房共事,心里就很苦恼……
  师言:「妳以幽默的态度来对待他,让他把心里所有的怨气统统发泄出来,然后再以温言软语转化他的心。久而久之,他的心境不就干净了吗?」

【说欲望】
  企业家问:「我的事业做得很顺利,该有的我都拥有了。可是,有时候还是感到很空虚,为什么?」
  师言:「一般人都太看重自己,求无止境,心无厌足。有了温饱,还想要更享受;有了一千万,还想要二千万,心永远不满足。佛陀说:『安稳最大利,知足最大富。』如果你能将事业的成果回馈社会、分享大众,我想你会活得很充实、愉快。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分子,有群体的配合,才能成就个人的事业。因此,将成果回馈社会是应该的。何况这些有形的物质,到头来也都带不走!」
  问:「师父的毅力、勇气和信心,是与生俱来?或因诸事而不得不负起责任?」
  师言:「无欲无求,则力量不尽。人之所以缺乏毅力、勇气,是因为好逸恶劳、玩物丧志。」

【说民情】
  某居士请示师父对「股票」的看法。
  师言:「『股票』若是为融通企业间的资金,带动社会繁荣,就是正当的置产方法。如果以投机取巧的心态『炒股票』,操控涨或跌,一方面会促使人心起伏不定,甚至有人为此倾家荡产;另一方面也会让人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及贪念。以佛教的『因果观』来讲,炒股票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无异是『我不杀伯仁,伯仁为我而死』的行径。」
  律师对师父说:「社会民情混乱,常见亲戚间为了争财产而打官司,令人看了十分痛心!」
  师言:「站在宗教者的立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就是功德一桩。打官司很痛苦,一场输、一场赢,输输赢赢痛苦难当。」
  问:「复杂和简单如何区别?」
  师言:「简单即复杂,复杂即简单。吃饭最简单,但一不小心却会噎死人。」
  问:「社会现在有许多问题,但不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师言:「可能是在『人』。每个人都是人群中的个体,国家和社会要强盛,每一个『个体』都有责任。比方『垃圾问题』,并不是垃圾堆积如山才产生问题,是因为每个家庭的丢弃物太多,才会产生垃圾问题。」
  问:「如何化解劳资对立问题?」
  师言:「从前的人为生活而工作,所以工人怕丢饭碗。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变成老板怕丢事业。为了经营好事业,就应该去除我是『董事长』、你是『职员』的心态。」
  问:「慈济的责任是什么?」
  师言:「慈济委员和会员有两种责任,一为『救贫』,一为『教富』。虽然爱心人人都有,可是在习性上,大家总是存有私心,只爱自己的子女和家庭,很难去关怀别人。许多人赚了钱以后,都不会想到自己所赚的钱是社会大众付出的结果,更不会想到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极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所以,慈济委员的责任就是付出爱心、耐心,启发他们的良知,让他们把爱心发挥出来,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只要大家少花费一点,将点点滴滴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