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2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静思语》第二 》

第二篇 宗教篇


【说因果】

  会员:「『因』是什么样子?我看不见。」
  师言:「『因』就像一粒龙眼种子,我说它是一棵龙眼树,你一定不相信,因为它怎么看都只是一粒龙眼种子,这就是有『因』而缺少缘。若将它埋入土里,经过阳光、水分的滋润,它就会萌芽、茁壮而开花结果。」
  「一分布施的心就是种子,有因缘时要赶快播种;时间一到,它自然就会萌芽茁壮。不过,必须要有一段时间,不能指望今天播种,几天后就要收成。若急着用铲子挖来看,才刚要萌芽的幼苗,会连根都被你挖断。」
  问:「为什么有些人不行善,命还是很好?」
  师言:「这就必须谈到三世因果。有些人禀性善良能干,但是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些人霸道、诗人苛刻,却一再平步青云,这是前世果报——定业。虽说定业不能转,但若能对境不生二心,时时以佛法为精神的依止,就能得到一分坦然的观自在。」
  企业家问:「从我懂事以来,就没做过什么坏事,为何最近厄运接二连三的发生,使我很烦恼,不得不去问因果、算算命……」
  师言:「没做坏事是人的本分。世间那么大,多数人都没做坏事,只是缺乏做好事。没做坏事在世间不稀奇,要积极做好事才能真正转业力与命运。心好却不付诸行动,等于没做一样。」

【说消灾】
  问:「师父,您的生日是哪一天?」
  师言:「只要能张开眼睛,每一天都是我的新生之日,都是我做人的开始。」
  问:「如何消灾增福?」
  师言:「灾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真正的消灾要靠自我修养——忍让可避免争执,柔和大爱可转祸为福。」

【说迷信】
  问:「为什么很多佛教徒喜欢在神明面前掷筊杯?」
  师言:「很多人一直迷惑于那两片木头。其实,人不怕不信,只怕迷信。不信的人表示很有理智,但只要他认识了真理,就会深信不移;而迷信的人则容易牵强附会,反而糟糕。」
  某先生说:「在美国发生车祸后,常觉得有东西缠身,长年病痛不断。但又查不出病因,到处求神问卜,心中常感惶恐不安?」
  师言:「信仰应该要正信,不要迷信民间『有信无教』的信仰。只要放松心情,静下心来,自然就不会招惹外鬼。佛教讲『因缘果报』,该来的总会来,用欢喜心接受,业报很快就会过去。」
  问:「求神问卜能解决困难吗?」
  师言:「我们要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一切逆境,不要动辄求神问卜。这样很容易招神惹鬼,苦中带迷,迷则无法自主。」
  问:「诵经能消业障吗?」
  师言:「若光是诵经就能消业障,那就没因果了!人,有生就有死。譬如:买票坐车,买到哪一站,到站就该下车;除非事先补票,否则就得下车。意思是说,业障未现前时,就要先行善积福,以破灾殃。」

【说信仰】
  问:「何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师言:「自然地念佛,时时以佛为念,不以『我』为念。」
  会员:「有人建议我拜《地藏经》,一字一拜。」
  师言:「立地藏菩萨的大愿,胜过拜经一字一拜。不要舍掉心佛不拜,而拜白纸黑字;经即是道,是通往圣人境地的道路,莫执着经典而不肯实践经义。」
  问:「有困难时,求菩萨就能得到解脱吗?」
  师言:「众生随业而转,人人心有千千结,菩萨慈悲随机教化,受教即能解开心结。佛教是一门深远的教育,能真心接受,力量即源源不断,毅力自然产生。逆境现前不能只求佛菩萨,最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信心与毅力,只要凭借这分心力,自然能破除任何困难!」
  问:「我信佛,每天都会到佛寺拜佛课诵。我是不是应该每天去呢?」
  师言:「不一定要天天拜佛。真正的『正信』应该要学佛,你若只是『拜佛』而不学佛,并非正信的佛教徒。」
  会员:「先生反对我拜佛……」
  师言:「拜佛、诵经,是我们修养知识的法门。但是如果学佛后,不仅本身修养没改进,反而加深执着、迷信,只顾拜忏、诵经,时常往寺庙跑,这就难怪家人会反对了。先生有微词时,应以他的立场来反省自己是否有所疏忽?这才是真正爱的真谛,信佛者的本分。」
  问:「有人说念佛在中午十二点以前要念观世音菩萨,十二点以后则念阿弥陀佛,究竟要如何念?」
  师言:「只要全神贯注念佛名或菩萨名就可以。念观世音菩萨是培养慈悲心,念阿弥陀佛是培养宽大心胸,不疑人、不疑事;心量大福报就大,有慈悲即有光明。」
  问:「念释迦佛与念阿弥陀佛有什么不同?」
  师言:「释迦佛乃佛教本师,亦即娑婆世界的导师,我们依佛的教言而修行;念阿弥陀佛则为放下万缘,心中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心净即国土净。如果能修持到心地一片清净,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问:「我没有智慧、不会念经,怎么办?」
  师言:「你可以念佛,但必须念得你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与佛有同等的智慧。佛心就是大慈悲心。」

【说学佛】
  问:「信佛是否会破坏家庭?」
  师言:「信佛绝对不会破坏家庭幸福,也不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一个信佛、持戒的人,不仅可以修身,更可以齐家、平天下。真正持戒的人,是最冷静且理智的人,内心感情丰富,心地更慈悲。由此看来,信佛怎会影响家庭的幸福?」
  来访者:「旁人鼓励我出家,但是我的心仍有杂念,常有幻音,持咒时更糟!」
  师言:「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后,如果内心杂念不断,还是没有用。有人结婚生子、在家学佛,虽然没有出家,但能尽心奉养父母、护持佛法,这也是学佛,而且学得非常好,这就叫做『在家菩萨』。」
  「佛教是活泼自在的宗教,但要正信。打坐和持咒若没有明师指点,就不要再坐了。万一再听到什么声音,不管它就好;久而久之,幻听的现象自然消失。其实,你所听到的只是心的执着,由于执着才会有所感觉。」
  问:「如何才能彻悟道理呢?」
  师言:「唯有在佛陀的教化中,多听闻教法;听了之后,若能用心思惟、身体力行,自然就能了彻道理,不生烦恼;心无烦恼,智慧也就启发了!」
  学生问:「金山活佛的事迹是不是真的?」
  师言:「金山活佛最重要、最稀奇之处,是在他的修养。他被骂、被攻击或遇到逆境时,有一分宽大的心量——『随它去,不管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只好奇他的神奇事迹。」
  问:「师父的志业这么庞大,为千万人所景仰,对佛教是项革新,也是一种突破,对不对?」
  师言:「常常有人说我在革新佛教,其实我只是将佛教复古。因为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深奥的经论律典,他是针对当时印度人民的生活背景、心理烦恼及社会病态,随机施教!教导众生如何安身立命,扩大心胸对待人,并奉献爱心给社会,如是而已!现在的情形也是一样。总而言之,说我『革新佛教』,不如说是『回归佛陀时代的本怀』。」
  来访者:「师父所谈的佛法不是很深奥,但是很吸引人。」
  师言:「佛法并不深奥,它是很生活化的。佛陀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在人间?何种生活才具有意义?这是佛陀真正的宗教教育。」
  记者问:「宗教对社会的进步,有何功能?」
  师言:「社会需要宗教,它能启发人的良知。人的欲念如尘埃,将人性良善的一面遮蔽了;我们可以用正法洗涤人心,启发每个人的良知,再引导他们发挥良能。」
  问:「要如何才能深入了解宗教?」
  师言:「想要了解宗教,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事。佛教也不只是拜佛或办法会,而是教你了解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探讨人生的宗旨。」
  问:「为什么佛教不谈地理?」
  师言:「佛教不谈地理,并不表示没有地理。佛门谈业力,业有两种:一是善业,一是恶业。『福人居福地』,前世有这分福业,去到哪里都是好地理;如果前世业障随身,即使一方公认的好风水,无福的人也无法消受。人生在世,但求一心正念,心正气盛,心开运通,到哪里都很吉祥!」

【说布施】
  问:「为什么富有的人,善事反而做得少呢?」
  师言:「因为他们不明真理,缺乏勇猛的布施心,缺少断欲去爱的勇气,缺少怜悯众生的爱心。所以说,『富贵学道难』啊!」
  会员:「我玩股票如果赚大钱,就拿出来捐给慈济!」
  师言:「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个人跟着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一旦股票下跌时,你会感激师父救了你;但是股票若上涨,你又会埋怨师父让你少赚了。你每天的心情随着股票行情而起落,如何能产生智慧?又怎会有多余的精力再做其它事?这种钱财要能舍,心才能得清净!」
  有人说:「钱不好赚!我才没那么么傻,赚钱给别人用。」
  师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今天我们有力量就要赶快播种,才能舍一得万报。到底是及时行善傻,还是将钱囤积为死钱、变成业力来得傻呢?如果自以为聪明,不行善反而去造恶,才是最大的错误。」

【说修行】
  会员请示「千手千眼」的涵义。
  师言:「『千手千眼』是代表圆满的意思。千眼表示到处的苦难都看得到,千手则表示什么都可以做得到。」
  问:「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师言:「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发菩提心,培养善根福德,并且要身体力行。发心不要只发在口头上,要发在脚底;道是用脚走出来的。西方净土与娑婆世界相距十万亿佛国之遥,若不动植善根,怎能到达目的地?」  
  问:「如何发出离心,趣向佛道?」
  师言:「出家乃大丈夫事,要先自我磨练心理的健全。出家后不要先谈『弘法利生』,要先修得身心无烦恼;在僧团中能和合且相处融洽就很不容易了!」
  会员:「做济贫工作很辛苦,眼见那么多苦难众生,感觉永远救助不完,心里很是烦恼!」
  师言:「看到危困者,动恻隐心、伸出援乎,是人之常情。佛度不尽众生,仍立誓『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要随缘、尽力,见之即救。」
  问:「人们是因为造作恶业,才落得贫苦的果报。是否能在事前给予佛法的教化,使大家不致犯错受报?」
  师言:「佛法一直流布、弘传着,许多法师努力弘法,即为匡扶人心,治其根本,防患未然。有缘者,自然得闻信受。」
  问:「我不是老师,但是想从小学生的教育着乎,灌输他们正确的观念,相信他们长大后就不致偏差、堕落。请问师父:我该如何跨出第一步?」
  师言:「好好珍惜妳的幸福家庭,先用心教育子女;然后拨出时间到孩子的学校当导护妈妈,并主动到小区的育幼院贡献爱心,多接近小朋友。和他们建立感情后,就有机会传布爱心和智慧。」
  问:「何谓阴德?」
  师言:「阴德是行一切善而不求人知,一本善念而不求回报。」
  问:「供养佛、法、僧是三宝弟子的责任,师父不接受供养,是否让我们减少了布施的福报?」
  师言:「供养有三——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我要成就慈济志业,若非各位发心出钱出力,我一个出家人,哪有钱财和力量?你们以利供养来成就我千秋百世的法身慧命,更胜于供养我这副假合的身躯啊!」
  「慈济委员们『以师志为己志』,一心一意跟随师父,这就是敬供养;而大家济贫教富,身体力行于菩萨道上,即是行供养;如此利、敬、行三供养具足,我已接受了大家最大的供养。」
  问:「出家应抱持何种心态?」
  师言:「应抱持积极利益群众的心,并对佛教的精神透彻了解,再衡量自己是否适应后才选择出家。」
  问:「为什么每个人看到师父都要虔诚顶礼?」
  师言:「三宝弟子应该恭敬佛法僧三宝。僧伽代表佛陀传法,不能恭敬于形,如何能受教于心?」
  问:「拜天公要拜荤的还是素的?」
  师言:「其实你拜什么他都不会吃,这是以前农业社会的风俗,平日节省,一到年节就藉着敬神享口福而已。其实,拜拜只需鲜花、水果,最主要还是在于一念恭敬虔诚的心。」
  问:「什么叫神通?」
  师言:「真正的神通,不是你们想象中一眼能见千里、一下子能飞到很远地方或所谓刀剑不入;神通是佛教的一个形容词,神是精神,通是专心,心专神就通。我们不是常说:『我想通了!』就是这个通。」
  一位会员请示礼佛的意义。
  师言:「礼佛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恒心、耐心、清凉心,也是去除傲慢、陶冶自我身心的课程。」
  某外籍人士问:「来台湾后见过许多寺院,唯独此处是如此地简朴,不见繁复的庙堂雕刻、精美的佛像和鲜艳的色调。请问慈济如此做想保留什么?舍去什么?」
  师言:「保留佛陀的精神,舍去凡俗物质。」
  又问:「既然佛陀的精神隐含于心行,为何多数的宗教团体仍然保留它外在的宗教仪式?」
  师言:「无形的精神文化,常藉有形的外在仪式来传承。宗教仪式是一种传统的礼节,绝对有它存续的意义。」
  再问:「需要这些礼节仪式,是否因为我们个人不够强?」
  师言:「与强弱无关。人之所以异于其它动物,就在有文有礼。宗教仪式是延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礼不可废。」
  会员:「先生还未入佛门,因为怕人家讲被太太『度』了。」
  师言:「『度』是好事,『度』字是佛教的术语,是谓感化。要度人须先自度,改变自己、以身作则,方能感化他人!」
  记者问:「信佛和不信佛,有何差别?」
  师言:「信佛和不信佛,就如同人性与佛性没差别,但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就有不同了!『学佛者』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退缩,牺牲小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学佛者』则对得失看得很重。二者差别在于宗教情操的有无——只为众生付出,没有私心。」
  问:「学佛的过程中,『行』的重要性如何?」
  师言:「佛是福慧两足尊。想要修得福慧必须在众生中修,亦即必须身体力行;所以,我常说:『佛』是凡夫的目标,『凡夫』是成佛的起点,中间要经过菩萨道。力行菩萨道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如此才能达到成佛的目标。」  问:「密宗为何要打手印?」
  师言:「密宗的修行法——『口持咒、手结印、心观想』,其用意是收摄『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中若有一业不相应,就失去摄心的功能。」
  问:「『阿弥陀佛』的意义为何?」
  师言:「阿弥陀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智慧的意思,一句『阿弥陀佛』包含无限祝福!」
  学生问:「菩萨有很多种,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拜观世音菩萨?」
  师言:「因为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众生较有缘,他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专门听世间苦难众生的声音,以众生的苦为自己的苦。苦虽要『堪忍』,但是在堪忍中需有慈悲心的关怀,才能解脱身心的痛苦。观世音菩萨的悲愿适合娑婆世界,所以大家与他较为亲近。」
  《金刚经》言:不能执「有」,也不能执「空」,究竟该取何相?
  师言:「不执『空』也不取『有』,取中道而行就对了!否则就会像失衡的天平般,有一边会往下坠。文字虽是假相,但要依假显真,比如:人顶天立地、用脚走路,人生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中,总不能执理而废事吧!做人若能事与理均衡,就不会走偏了人生的方向,亦即不执空或有。」
  问:「七月拜拜,到底是佛教随俗化呢?或是世俗从佛化?抑或神道诸杂教的流讹?铺张及奔忙于各处拜拜,是否合于佛法?」
  师言:「以佛教的正规,七月十五日的法会,其实应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是印度语,译为『倒悬』,是一种比喻。人死后若堕落三恶道中,尤其是饿鬼道,喉细如针,腹大如鼓,饥饿难堪,如被倒悬之痛苦。佛弟子用盆器盛着百味供养佛僧,承仗三宝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悬的痛苦。所以『盂兰盆会』,也就是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供品,奉施佛僧之法会。」
  「正信的佛教徒,应该用智慧分辨法会的起源,千万不要盲目地奔忙;若无意义的铺张浪费,不但违反佛教本质的教义,也不合政府提倡扫除迷信、节约浪费的政策。」
  问:「佛教徒为什么那么注重临终前的助念?」
  师言:「人在临终前,各种神经功能濒临散坏,最为痛苦。不但身体上、精神上痛苦,加上累世的冤亲全找上门,心中更加恐慌!此时若能在旁助念,让他内心有所依靠,可以使他精神集中不散乱。而念佛声则能形成一股气势将他护持住,使他的灵魂得到安慰,不会昏昏沉沉跑到地狱、饿鬼或畜生道上。」
  问:「为往生者作功德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师言:「抱持无限虔诚感恩之心为往生者作功德,所作功德大部分由生者承受。而往生者所得到的是遗爱人间及助你入佛门的功德,可谓『生、亡』两利。」
  弟子问:「要怎样修习定力?」
  师言:「把专心变成一种习惯,心不散乱就有定力。」
  委员:「我不怕身体劳累,只怕有人事是非。」
  师言:「行菩萨道,除了不怕身体苦,更不要怕心苦。学佛必须在人我是非中修学,不能遇到逆境就退转。众生都有成佛的本性,佛陀只担忧众生会起退道心。」
  某居士请示:「在家居士修行,如何才能抛开执着?」
  师言:「在家居士谈修行,不如先修心。心若放不下,无明烦恼将会障碍修学;明知不该执着还要执着,如此烦恼就难断除。」
  问:「修行的路好难走,老是遇到挫折,怎么办?」
  师言:「将佛法看透彻一点,世间法看开一点。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凡夫,有人就有事,有是就有非;应当学习身动而心不动,时时坚固道心,安心行菩萨道。」
  一位会员请示如何忏悔?
  师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只要把握现在不再犯错,并且力行善道即可。」

【说业障」
  问:「何谓『毒』?」
  师言:「指贪、瞋、痴三毒。人生在世,多因你争我夺,从痴起贪起瞋,进而毒害众生。」
  问:「什么是魔道呢?」
  师言:「一个人虽然修行得很认真,表面上看来甚有修持,但内心若还无法离开执着烦恼,这就是魔道。」
  问:「什么叫『业障』?」
  师言:「就是受阻碍之意。别人之所以阻碍我们,是因过去生中,我们曾经阻碍过别人;亦即过去结了不好的缘,现在想做一件事时,障碍就现前,称之为『业障』。」
  一对忧心忡忡的父母,带着腼腆忧郁、年仅十来岁的儿子来见师父。他的儿子自从学习「打坐、练功」之后,每天失魂落魄,只想求神通,想成「仙」……
  师言:「幻影就像电视屏幕一样,你一执着某种幻象,就如同接上电源,幻影立刻就显现。年轻人精力充沛,应该多与大自然接触,不要整天关在屋子里练功打坐、求神通,这样很容易在脑海里积存幻影。有病要吃药,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过踏实的人生。如果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正常运作,只去注意那些虚幻的声音、境界,人生将会变成一片空白,也会造成精神紧张。其实,不去理会那些幻音、幻影,它们自然就会消失。」
  问:「有人说女众的业障比较重,是吗?」
  师言:「不见得。各人随业转生,若肯发心,女人的力量也不小啊!如观世音菩萨,即常以女身化迹人间。女人较柔和慈悲,而慈悲可以产生智慧,推动救世工作;因比,不要轻视自己。」

【说皈依】
  会员求授皈依。
  师言:「『皈』是反黑归白、舍弃黑暗投向光明之意。未皈依前可能满心黑暗,皈依后则面向光明的道路前进,把过去的一切错误舍掉,把握现在和未来的每一刻,用信心毅力和勇气去实行真善美的人生。」「身为佛弟子,要学佛的大慈悲心,将以前的坏习气改正过来,比如:讲话语气重、爱骂人,或者人家对你不好就大发脾气、乱摔东西;对小生灵若有好杀的习气,也要尽快改掉。我们应以宽容之心包容他人,以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即使只是乱摔东西,也算是一种杀生呢!」
  「皈依之义,并不是要求佛菩萨保佑平安,而是培养真诚的爱心去帮助别人,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正的皈依。」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