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5
23:0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始终心要义记 》

始终心要义疏

  始终心要义疏序
  始终心要者、修禅之要关、入道之阶渐。虽法门无量、终莫外此而为元基也。夫性本天然、体自空寂、只因无始一念妄动、九界生灭法尔顿现。境既纷然、心更杂乱。经云种种心生、种种法生、种种法生、种种心生、正斯谓也。今欲反妄归真、必藉始终觉慧。始者因也、终者果也、因果虽殊、不外乎心、所谓始终不离于当念者也。是书之要、全显谛观惑智、谛观惑智、本乎佛经、义类充廓、实演天台、天台大部广博靡涯、荆溪撮录大纲、俾境观易明、惑智无碍。是以三观观乎三谛之境、境观既融、破三惑而显三德、六即阶次、昭乎心目、虽然、亦不离乎一心者也。是书注解良多、而或阅者扞格、静修法师、教旨幽邃、详释兹文、境观了然、易令学者从始洎终、直达圣位无诸委曲。既蒙问序、余虽不敏、聊赘斯语、以弁其端云尔。
  辛未秋天台山兴慈谨撰

  始终心要义疏自序
  心要一书、乃宗法华发明自行因果解行修证之遗意也。以玄义文句与夫止观、文博义渊、理深行备。荆溪尊者诚恐学者畏繁、不事探讨、将来以何而为解行修证之轨乎。由是不得不撮大部自行因果之意、而发明心要者也。此书流行已久、注解甚希、唯宋义神智述注流行、第以文略义隐、难契时机。故吾 谛公起而着解、文详而义备、理周而意至。修也何人、奚敢置喙、乃因林居土致书邀述心要五玄、于是乎不辞庸陋、举笔拟就略具眉目。又以五义既陈于前、入文不得不继之于后。乃本一家教观之旨、疏通大义题名义疏以备初学温习云尔。 时在中华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季夏之月杭垣云居山圣水寺静修搁笔故序

  始终心要 唐荆溪大师湛然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始终心要义疏 台宗后裔沙门静修述
  将释此书、先须释题、然后入文。释题分二、初法题、次人题。常途解释经题、一家用义、不外五玄。以经例论、其则不远、遂分为五。一释名、乃至五判教。今初。
  始终心要
  今此一题、据寻常七种立题之轨、此中既非人、非譬、非复三、非具三、安得不以单法立题耶。称始终心要者、乃因果用心之关要、且以心法为题也。一题四字、今先释始终。
  言始终者、真如湛寂、绝思绝议、非因非果、无始无终、不干事物、何藉修证耶。然而性德虽自天然、非智莫解、非行莫证。既论智解行证、而始终具焉。今乃依于非因非果之理而论因果。是以无始而始、且指名字初心、圆解大开而为始。无终而终、乃指妙觉果海、智穷理极以为终。是则以因为始、以果为终。其间义蕴六即、阅者宜深思之。
  次释心要。
  心要者、心有多种。所谓草木之心、积聚精要之心、肉团之心、缘虑之心。今之所言心者、不取草木积聚精要、及以肉团为心、的指日用之间、缘虑之心以为心。此即六识之妄想也。此心乃为造诣之基、立行之本、起观之处、入理之门也。若论修观之方、斯为定境之处始自名字乃至登地、莫不以无明之妄心、而为所观之境。直至等觉、尚以生相无明、为所观境。苟无妄心、理本天然、何必观为。譬之用兵因贼、无贼何用兵为。其观心之道、不亦然乎。所言要者、一境三谛也。即上妄心为所观境。直观一念心想、圆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假中。空即真谛、假即俗谛、中即中谛。三谛一心圆具、非并非别、无前无后。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得思议也。是谓一境三谛。依此而照、便成妙观。融一念阴妄之心、顿成三谛妙境。所谓一念相应即一念归真。念念相应、即念念归真也。始从名字、终至究竟、莫不以此而为返妄归真之关要、故曰心要。心要之义、大抵如是而已矣。
  二显体。
  上来释名名为能诠。继以辨体、体为所诠。欲使寻名而得体、故须名下而显体也。体也者、乃迷悟之根源、群经之指归、万行之依止、一书之主质、匪独会之至难、而且说之不易。欲令易解、故特披露耳。然此书以何而为其体耶。乃指性德圆妙三谛为体。文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是也。夫三谛理融、一切咸徧。世出世间依正色心因果诸法、莫不全彰妙谛。今直就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以明其意焉。吾人现前一念心之理性、本具诸法。虽具诸法、觅之了无所得。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过现未来。既无色相、亦绝纤尘。一丝不挂、万虑消殒、当下湛湛。是谓之空。一空一切空、假中俱空、乃大不思议之真谛也。即此全空、点空名色。宛然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法界全彰、万德悉备。是谓之假。一假一切假、空中俱假、乃大不思议、之俗谛也。即此诸法宛然、而了无所得。正了无所得、而诸法宛然。是为空假一体遮照同时。寂照双融、绝待无余。是谓之中。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乃大不思议之中谛、也三谛既是一心、一心岂分前后纵横并别之异耶。然而性德虽自天然、迷之则为三惑三道三障、悟之则为三因三观三智三德。虽诸三三不同、而同一不思议妙谛之异名。故以性德圆妙三谛而为一书之正体也。
  三明宗。
  宗者要也。上文既能寻名识体、圆解大开、了万法无非三谛、达森罗咸是一心。从此全性起修、名之为因。直至妙觉、修性冥一、宗与体会、名之为果。其间解行修证虽复多途。但举宗之一字、摄无不周。文云、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此即名字后心。称性圆修一心三观、以历观行相似。无明豁破、入证初。住即三观成三智、分证三德。乃至妙觉。三观圆极、究竟成乎三智、证乎三德。其因果修证之功、毕兹辙矣。以是而言、岂不以三观因果为宗乎。
  四论用。
  用者力用也。上来苟能全性起修、用乎三观、观乎三谛、则内慧明了。故止观云、通达渐顿诸教、如破微尘、出大千经卷。恒沙佛法一心中晓。是则诸佛利物之方、设教之意、焕然于心目之间焉。岂非明识教网、而为此书之用耶、故文云、大纲如此、网目可寻、正此书之力用也。
  五判教。
  教相者常途判教、不外五时八教。且置不论。然而此书、为何时何教所摄、亦不可不辩。此书本宗法华、乃与法华同时同味。若论五时、则非前四时。若论八教、与而言之、则非七教。夺而言之、总非八教。以法华开显之圆、诸经所无。可见出乎四时之外。超乎八教之表、正以无上醍醐为教相也。
  次人题。
  唐荆溪大师湛然述
  荆溪地名。属江苏常州。民国并入宜兴县。以世居其地、乃至出家行道、莫不由之。时人尊其道、因以为号。故曰荆溪。大师者、后人所尊称也。师讳湛然、姓戚氏。家本习儒、故幼学夙成。在儿童中、超然有迈俗志。年十七、访道浙右。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时年二十岁。至天宝七载、始解儒服、披僧伽梨。久之、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行东南。谓门弟子曰、道之难行、我知之矣。古之人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余谁归。于是大启妙法、傍罗万行。摄诸法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为记、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于正。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杨墨之辞、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永沉矣。天宝大历、朝廷三诏、并辞疾不起。晚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建中二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等谈道而决。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柱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汝其志之。言讫隐几而化。寿七十二。夏四十。门人受业身通者三十九人。缙绅先生高位崇名而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吴越王请谥圆通尊者。广如统纪。
  入文为四。初明谛理本有、二明妄惑所覆三明返妄归真、四结示修证。初又二。初标示、二解释。今初。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上句标显、下句的示、夫是发语之词。三谛者、真俗中谓之三、审实不虚名谛。斯三谛也。诸经之滥觞、万法之根源、众行之归趣果德之理本。至真至实、至重至要。诸佛悟此。乃成正觉。而荆溪所以立为心要者也。言天然性德者、的示三谛乃性具之德本、故曰性德。此之性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染非染、在净非净。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非因造作、本自有之。故曰天然。言其如天之自然也。读者幸勿以、外道之自然、滥兹法尔之性德。故先德云、外道所执、已为三藏所破。那忽谓同圆顿谛理。以外道乃妄计所生、与此安可比乎。
  二解释。分二。初正释体相、二明圆融妙趣。今初。
  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
  此正释三谛体相。常途随顺观便、无次第之次第。乃名真俗中。今特就体而言。例如一法之体相用也。中者、不偏之谓也、即二边是中道故。谛如上释。统者、总也。一乃、尽际之意。切者该罗之义。法者、的指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并真俗二谛是也。法界之内、诸法虽多、依正虽广、以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摄之无遗。文云、统一切法者、乃举法界之全体。或真或俗、当处即中。是则统二边悉是中道。无真无俗而不中。岂非三谛皆绝待乎。真者无妄之谓也。泯者、亡也。一切法者、仍指百界千如、及以俗中而言、俗中皆泯亡、所谓无俗无中而不真。岂非三谛悉归于无相乎。俗者随世之谓也。立名建立。一切法者、亦即三千性相、与夫真中而言。即三谛悉立。所谓无真无中而不俗。岂非三谛皆建立乎。如此妙谛、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则高、竖之则广。非言说可通、非心缘可到。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具。唯在心领神会耳。
  次结示圆融妙趣。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先正显圆融、含生下发明妙趣。言举一即三者。乃承上三谛、皆云一切法、正显三谛、一一莫不宛然具足三谛。故云举一即三细派成九、会之则不外乎一念、故云言三即一。是以终日绝待、而二边总自宛然。终日泯亡、而俗中任运备具。终日建立而真中绝待、法尔全彰。非纵非横不并不别。非前后者正显三谛非纵横并别也。非谓中谛在前、后有真俗。亦非前有二谛、后方有中。若落前后、即有纵横并别是可思议。今明圆融不可思议故云非前后也。然兹妙谛、不可高推圣境。但有血乞之属。含识之徒从本以来、莫不圆具。无欠无余。实非天降、亦不地生。复非人与本自有之。不从修证而后有、故云非造作之所得也。是谓指粗、即妙。科云妙趣、意在此焉。
  二、妄惑所覆三。初总明覆理、二别示覆理。三结显虚妄。今初。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悲夫乃发叹之词。三谛理微、幽玄莫测曰秘。法无不含、德无不具曰藏。承上含生虽具、奈何终自不觉、故云不显。其犹怀宝迷邦、衣珠作丐、枉受轮回、迷不知返。岂不悲乎。三惑者、见思、尘沙、无明谓之三。昏乱妙谛名惑。然群生具而不显、咎在何之、推原其始。乃三惑所使然。故云盖三惑之所覆也。又复应知、所云覆者、以不了名覆。不如前之三教、实有能覆之惑。所覆之理、必须惑破而后理显。今圆教所明理惑同体。故云无明即法性。安有能覆所覆哉。
  二别示覆理。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故字是承上起下之词。上来总明三惑覆理。总明未爽、所以起下别示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现前森罗万象、全是中道法性。人皆不了。即此不了、全是无明、由此无明、乃与中道法性、不隔而自隔。故曰无明翳乎法性。尘沙者、从譬得名。化导群生、必须上识诸佛法药、下知众生惑业之病。又能应病与药、令药服行。是名悲智双运、不被尘沙所障焉。其若劣慧无知。以慧劣故、不识法药。无知故、不辩群生惑业。以群生惑业之多、不可以算数。如尘若沙、故用尘沙喻之。所以尘沙乃以劣慧为体也。如其不破尘沙则化导不行。而俗谛之理、非障成障。故曰尘沙障乎化导。见思者、分别曰见从法尘起。贪爱曰思、从五尘起。见思非惑、乃从解得名。以见道位中能断此惑、故云见所断惑。名曰见惑、从见道后、重虑缘真。名曰思惟道。亦名修道。思惟道中能断此惑故曰思惑。亦名取相惑。于事事物物、皆生分别贪爱、而取着不舍。其于真空寂灭之理、非碍成碍。故曰见思阻乎空寂。
  三结显虚妄。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然者转语词。此文结显三惑都非真实。上文一往似乎实有三惑、障乎三谛。今明三惑全体是虚、无有真实。乃依三谛体上幻妄而成。犹若水月空华。求其实际。了无所得也。三明返妄归真二。初感佛叹、二立三观。初又二、初明佛兴叹。二明真绝离。今初。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
  大觉者、辅行云、大明也。晓也直也。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三惑顿尽、大夜斯晓。二死永除、无复回曲、又觉满等、名为大觉也。佛为大慈悲父知者莫不尊敬、故曰慈尊。世尊既然三惑顿尽、二死永除、犹如大梦斯觉。于是乎回顾群蒙、内怀至理、与佛不异。但在二死长夜之间、无明大梦之中、未悉何时得觉。由是喟然而兴叹也。喟然者、发叹之音声也。
  二明真绝离。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无伪曰真、不异名如。三谛至理、从来无伪千古不异。横无边际、竖绝始终。包法界而无余、安有内外之异乎。今随文便名界内耳。然则真如无为、离名绝相、既非诸佛洪名之可名、那有九界众生之可号耶。故曰绝生佛之假名。上句约理名如、下句约智明慧。究其所以、理智一如、二而不二。约如生佛假名既绝。约智高低阶级奚存。故曰平等慧中。以佛为自、群生为他。理智自来平等、将谁相形相待、以成自他耶。故曰无自他之形相。此中慧字、有本作会。谅必文字关系、或抄写之讹。若从义便、应是慧字。上文理虽天然、非智莫解。下文由理发智为下文三观之张本。观成证乎三智、由智成乎三德。理智复本、实基于斯。况复考察多本、皆作慧字。幸愿阅者、依议为是。二立三观三。初结前生后、二正示三观、三结显圆融。今初。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上来理智原来平等。但因九界众生在迷、将全三谛之真如、以成三惑之妄想。故云众生妄想。由是以妄逐妄、从迷积迷。弥沦长劫、谁识衣珠原在、自非种觉提携接引、安有返妄归真之日耶。故曰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承上如来兴悲、乃对见思尘沙无明之妄想、以设空假中之三观。故曰由是立乎三观。观成惑破、即三观以证三智、即三智以成三德、是为还源返本、克复真如。可见欲破妄惑、出生死、除非如来出世、及三摩地、岂有余法耶。一家所立三谛、文在璎珞仁王两经三观文品。三惑准大品大论而开。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中。三德备在大涅盘经。
  二正释观相。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释此观相、先随文次第解释、然后发明圆意。言空观者、璎珞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天台圣祖释云、所言二谛观、假为入空之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二谛。会空之日、非但见空、亦复释假。如云除障发。上显下明、由真假显、得是二谛观。今由假会真、何意非二谛观耶。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若从所破、应言俗谛观。若从所用、应言真谛观。破用合论、故言二谛观。云云破见思惑者、空观观于真谛之境。境观相应相冥、则见思二惑自尔消殒、能观自尔成智。故曰证一切智。言一切智者、谓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故曰一切智也。即了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也。成般若德者、即前所观真谛之境。至此惑破理明、照了无遗。真理究竟显、又复理体清净、故即般若体也。具常乐我净、故称为德也。假观者、璎珞云、从空入假名平等观。圣祖释云、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假可入。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非真、方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而无差谬、故言入假。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也。前观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为平等、后观破空病、还用假法。破用即均、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今当譬之、如盲初得眼开、见空见色。虽见于色、不能分别种种卉木、根茎、枝叶、药毒、种类。从假入空、随智之时、亦见二谛、而不能用假。若人眼开后能见空色、即识种类、洞解因缘。粗细药食、皆识皆用、利益于他。此譬从空入假、亦具真俗。正用于假、为化众生。故名为入假。复言平等、意如前说。言破尘沙惑者、既能入假、分别药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化导得行、则尘沙惑破、而俗谛理明焉。证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名曰道种智。言解脱德者、解缚名脱、即化导门中得其自在也。自在即解脱之体也。亦具四德故名德也、中观者、璎珞云、二观为方便。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进入。云云圣祖释云、中道第一义观者、前观假空、是空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盘。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为方便道、得会中道、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菩若海。又、初观用空、后观用假、是为双存方便。入中道时、能双照二谛。故经言、心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前之两观、为二种方便意在此也。又以中观、观于中道、第一义谛。境观相应、障中之无明、任运脱落、故曰破无明惑。言一切种智者、谓能以一种智、知一 切道、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也。成法身德者、即中谛境、究竟穷尽、究竟无为名法身。具足四德称德。以上所明观相、文似次第、义实圆顿。以其语落前后、意不顿彰故也。言圆顿观者、以观观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观、则一观而三观。如天之三目、而一面三目。虽具三目、而是一面。境观亦然。观三即一、发一即三、不可思议也。如或欲修圆顿妙观者、预知定境修观之方、始如有入手之处也。所言定境者、如阴界入皆可为所观境。若欲入道、须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是以圣祖于止观中简去入界、但取五阴。如去丈就尺。五阴又多、但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尺就寸、如灸病得穴、斫树伐根、灸一穴则众病皆愈、伐其根则枝叶自枯。所言识阴者、即日用之间缘虑之心也。此心不起则已、起即有三、谓意根法尘意识是也。行者于念起时、当下回光。不照意根不顾法尘。但照能分别法尘者、即是六识妄想。此之妄想被照、当下湛然不动。既无形相、亦无方所、不落时节。此非真心、正是识阴妄想耳。亦名无明心。以其无所明了、似如黑漆、故曰无明。斯为定境。然后从此下手用观。顿了此心无性。以无性故即一切诸法性、亦即诸佛性、亦是一切众生性。荆溪所谓他生他佛尚与己同。况己生佛、宁乖一念。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念圆具、无欠无余。即空即假即中。是名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境观相应。如是渐增、三惑不破而破。一心中破。三智不证而证、一心中得。三德不成而成、一体中成。是谓从始至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也。若修圆顿止观。须备知十境十乘、此中举其大略而已。若欲广知、非此可尽。
  三结显圆融。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上示观相、文似历别意实圆融。是以此处结显一体。虽有惑观智德之殊、究竟不外乎一体也。义神智云、是故当知三惑一念中破、三观一心中修、三智一念而证、三德一心而成。惑观一如。智德无别。苟非性具。宁免异殊。山门教观、永异诸家、超过众说、良在兹焉。
  四结示修证三。初结示理具天然、二结示迷悟证成、三结示纲要。今初。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
  上文云、天然之理、具诸法故。斯处结明、无论在迷在悟、三谛具法、终竟不改。故曰性之自尔。问性具三智三德则可、何以具兹三惑染法耶。答性德本融、染净一如。何染净之抗分耶。是以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者、良有以也。
  二结示迷悟修证二、初总示迷悟修证、二别示圆顿。今初。
  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 、智成成乎三德。
  此乃结示迷悟修证也。初两句结示上文三惑覆理。惑破下结示三观与夫三智三德。文虽五三、只是一三。是谓修证理同、果因一辙。圆顿解行、更无殊途也。
  二别示圆顿。
  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因、上文修证语似渐次、行诚圆顿。仍恐误会、是以结示行理悉是圆顿。义神智云、性德之行、异乎历别、言不顿彰、故有前后。理在刹那、奚落次第耶。
  三结示纲要。
  大纲如此、目可寻矣。
  诸经理体虽多、总之唯一三谛。故曰大纲如此。若明斯文之谛德宏纲、即达诸佛之设教目、故曰目可寻。然此谛德、乃诸佛究竟之所证得。经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故我世尊初成正觉、即欲说此。何如众生无机、不堪领受。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然后调熟机宜、乃于灵山高会、特畅本怀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云云天台圣祖、灵山亲承、悟佛心传秉佛心而自行化他。嗣后宏其道者、莫不秉斯以为心宗。荆溪立为心要者其在斯乎。
附录
  台宗起自龙树尊者终至法智尊者凡一十七祖依佛祖统纪第六第七第八录出
  高祖无畏论主龙树尊者一相大禅师 入楞伽经云佛灭后七百年南天竺比丘号龙树得欢喜地
  二祖建立中观北齐尊者圆悟大禅师 慧文 不知何许人俗姓高
  三祖圆证法华南岳尊者止观大禅师 慧思 豫州武津人(今河南汝南)俗姓李寿六十三夏四十九
  四祖天台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 智顗字德安颍川人(今河南省)俗姓陈寿六十夏四十
  五祖结集宗教章安尊者总持大禅师 灌顶 临海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俗姓吴寿七十二夏五十二
  六祖传持教观法华尊者圆通大禅师 智威 处州缙云人(今浙江丽水)俗姓蒋
  七祖传持教观天台尊者全真大禅师 慧威 婺州东阳人(今浙江金华)俗姓刘
  八祖传持教观左溪尊者明觉大禅师 玄朗字慧明 同上 俗姓傅寿八十二夏三十一
  九祖天台记主荆溪尊者圆通大禅师 湛然 晋陵荆溪人(今江苏宜兴)俗姓戚寿七十二夏四十三
  十祖天台兴道尊者大法师 不知何许人
  十一祖天台至行尊者大法师 广修 东阳夏昆人(今安徽天长)俗姓留
  十二祖国清正定尊者大法师 物外 闽之候官人(今福建闽候)俗姓杨
  十三祖国清妙说尊者大法师 元琇 天台人
  十四祖国清高论尊者大法师 清竦 天台人
  十五祖螺溪净光尊者大法师 义寂字常照永嘉人(今温州永嘉)俗姓胡寿六十九夏五十
  十六祖四明宝云尊者大法师 义通字惟远高丽人(今朝鲜)俗姓尹寿六十二
  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师 知礼字约言四明人(今浙江宁波山名)俗姓金

妙观初机序
  静修法师。据大部止观之观法。制此短篇。嘉惠后学。意甚殷也。少湖居士。谋于云韶居士。刊印传布。广植佛因。并嘱为之序。性澈欢喜赞叹。义不可辞。兹就平昔所知者。述之如次。法师精研台教。数十余载。三观相应。时在定中。曩者讲筵遍东南。闻法获益者。难以算计。近年息影杭州圣水寺。领众讲习。晓夜精勤。督策綦严。虽道粮未充。衣食单薄。而诸大弟子。皆法喜充满。道味弥甘。兹更出其平日所讲习者。公诸于世。作大法施。且字字皆从法师自受用中说出。迥非数他者可比。当此佛法衰微之时。诚济世之筏也。性澈于民十二。归依谛老法师前。创闻台教。如饮醍醐。老人更亲切指示曰。尔等用功。须在第六意识处着手。此识念念现前。即所谓妄想也。但不可强制之。如石压草。根实未断。若能善用之。即可由此转为无尘智。不善用者。则是遍计分别。当知此识。是功之首。亦罪之魁。惟在人之如何用耳。性澈于语下有省。嗣又于法师座下。亲灸两载。久闻法要。三观四教。得知门径。深感佛祖宏恩。从此遂专心台藏。如贫人获宝。不忍释手。年来于摩诃止观。虽圈三遍。意未厌足。誓更深求。但信知此法。的是五浊恶世。散乱之人。洗心涤虑之圣典。安身立命之胜处。舍此无他求矣。然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心学人。未易领受。今法师以此少文。直传妙观之精要。俾有心向道者。由斯知所措心。得所受用功德岂有涯哉。梁敬之内翰曰。止观者明道治世之书也。杨仁山先生曰。止观法万世师。性澈曷敢赘一词乎。惟有拳拳服膺愿尽形寿。有未来际。以此观法。自利利人耳。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闰三月初五日受业弟子性澈黄健六序于春申护国寺东牕之下。

妙观初机 台宗后裔静修述
  夫修观习禅。原通四仪。唯初心修观。以坐为宜。是以略明坐仪。而作初心习观之前方便耳。若欲修观。须预置坐位。坐下时。须宽衣带。再用衣包两腿。使无缓急之敝。然后脊挺起。勿可伸腰仰首。亦不可垂头曲背。必端其身。俾无偏邪之敝。次则两手结三昧耶印。近身置于脐下。即将自身上下摇动数次。使周身血脉融通。不致发生其余诸病。是为略明调身相。次宜调息。开口吐气。想身中所有浊气。随之而出。次乃闭口。舌点上腭。遂于鼻中。纳三口清气。若气息和顺。可以不劳调息。倘气息不顺。须以数息方法。调之令顺。是为略明调息相也。息既调已。次乃调心。即将两目收起。断绝外缘。复不可紧闭。闭则易昏。略开三分而已。观察己身。自来执为我身者。今日观之。唯有四大。所谓四在者。地。水。火。风。也。即周身皮肉筋骨。发毛爪齿。脾肾心肺等。凡是质碍之物。莫非地大。周身融流。上而涕吐痰涎。下是大小便利等。总属水大。周身上下。所有暖气。悉归火大。气息上下。以及浑身毛孔。气分出入。筋转脉摇等。都是风大。作是观已。乃知从来误认四大为自身相。因之起惑造业。招苦无穷今日始知。非我所有。一概放下。所谓内放四大根身是也。然后即将身外。凡是动用器物。房廊屋舍。远洎山河大地。以及男女异类。若依若正。六尘等事事物物。向计为我所者。今日乃知与我心无甚关系。亦一切放下。所谓外放世界是也。内外既已放弃,复将能放之心。亦以放下。有以放下。放下而再放下。当是时也。觉知略有湛寂。昏散双遣。浮沉均调。此乃略明调心之相。是为习坐之前方便。初心之人。不可忽也。
  次明进修妙观者。须预先明识定境。而后始可论其进修妙行。境若不立则趣向无由。入路无门。从何而修定慧耶。故止观中。先明拣境。次论十乘妙观。拣境具如止观中。兹不烦述。然五阴界入。皆可以为所观。而何独立识阴。以为境耶。盖第六意识者。乃吾人之妄想。日常现前故。惑业则是滥觞。生死以此为本。罪福之主宰。众病之根源。是以喻如斫树伐根。灸病得穴。根伐则枝叶自枯。穴得则众病皆愈。立识阴为境。意在斯矣。且识阴者何。即吾人诸缘放下。湛湛寂寂时。欻然介尔念起。此中便有三法俱起。所谓内而意行者即于能分别处。当下回光一照。则湛寂不动。虽湛寂不动。但切勿于此。误认为真。此正是识阴妄想。亦名无明。虽曰湛寂不动。实乃阴盖。自性闇然。无所明了。但有对尘。不对尘之殊。原是一妄耳。古德云。参禅之人。不识真。错在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是也。苟或认此为真。乃自塞断起观之处。入理之门。更从何处下手。而用止观耶。是以初心之士。不可不明真妄源头。以作返妄归真之阶渐也。上来观境既定。始可从境以修妙观。复应知有性德。修德之殊。所言性德者。指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性自本然非因修有。即现前一念介尔心起。于十界中。必落一界。既落一界。必具十界界界互具。乃有百界。而百界各有因果因果无非十如。是则百界即有千如。而复各有五阴寔法世间。众生假名世间。依报国土世间。乃有三千世间。此三千世间。摄法界诸法无遗。吾人日用之间。介尔有念。三千具足。无欠无余。所言具者。非心能生三千为具。亦非心含三千为具。非一念在前。三千在后。复非三千在前一念在后。全心是法。全法是心。即法即心。即心即法。犹如一尘具十方分。岂有前后之可辩哉。是名性德不思识境。任运即空假中。非关推检而成也。
  所言修德者。即于性德不思议境。起三观之修。修无别修即性具三千。用横竖四句推检。入空假中。乃名修德也。应知性具三千诸法。或心具耶。缘具耶。共具耶。无因而具耶。若云此心具。此心不起则已。起必藉缘。设无前缘。心且叵得。何能具诸法耶。心既不具。而缘具耶。缘属前尘。纵然具法。与我无涉。况缘不自缘。因心故缘。缘无自体可得。曷得具诸法耶。既不因心。复不因缘。乃心缘和合。共同而具耶。但心缘未共之前。既各不具共时何由而得具耶。既非因心。因缘。因共。乃无因。自然具诸法耶。自然之体。同于虚空。而虚空应具诸法。空若不具。何得自然能具诸法耶。以是四句推之。尚无一法可得。何三千诸法之有耶。若四句中能于一句相应入寂可不再用余句推检。是名横推四句。若俱不入。然后更以竖及双亦双非推之。必期入寂而后已。若果能相应。则当下湛湛寂寂。凝然不动。了无一法当情。而诸相俱荡。所谓寸丝不挂。是名一空一切空。假中俱空。之不思议空观。照不思议真谛境也。恰恰湛寂当前时。即便顿了此中。诸法宛然。以出此之外。无复有法可得。即所谓点空名色相。故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岂非德无不备。法无不具。而法法全彰耶。是谓一假一切假。空中俱假。之不思议假观。照不思议俗谛境也。又复恰恰诸法宛然。而恰恰当体全空。即照而寂。乃照空而遮假也。恰恰空寂现前。而恰恰诸法全彰。即寂而照。乃照假而遮空也。是为遮照同时。而二边绝待。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不思义之中观。照不思议中。谛境也。夫此三观者。一念圆照。奚有初后之殊。且言不顿彰。而次第历然。故说时非行时。行时非说时。行起解绝。唯寂唯照。即寂而照。诸法宛然。蓦直照去。则三观任运现前。即所谓寔心缘寔境。寔缘次第生。寔寔迭相注。自然入寔理。奚劳次第安排。而始名三观哉。是以寂照相应。则终日荡相。而终日立法。即正双照。而二边绝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唯可以智照。不可以言说。是所谓不思议妙观也。以上所说。特为初心。略明一心三观。入手之途径而已。广谈观相。非此可尽。当深穷摩诃止观。十境十乘修证之宏轨。始可深入法华三昧之妙门也。
  佛历二五四九年秋 伏愿
  干戈永息 万民免无妄之灾
  世界和平 四众登寂光之土

附录
    南无阿弥陀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覩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岁次大辰九月晚晴院沙门胜髻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始终心要义疏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