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42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学的黄金时代 》

前言.

译者前言
  邢先生深通禅学,
  其推崇如此,
  相信读过本书的朋友们,
  也都会产生同样的共鸣。
  不过甘泉虽好,
  还须自己亲尝。
  唯有真人才能识真人,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人。
  禅是不能谈的,这是禅的教条之一。历代的祖师们都主张“言语道断”,要一开口就打,因此德山禅师宣布说: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但禅又是不能不谈的,这也是禅的一个特质。历代的祖师们都在苦口婆心地谈,正如云门禅师感慨地说:“莫道今日谩诸人好,抑不得已向诸人前作一场狼藉,忽遇明眼人见,谓之一场笑具,如今亦不能避得也。”因此在这里颇令人进退为难,谈禅则不是,不谈也不是。那么究竟怎样办呢?最安全的也许是:该谈的时候谈,不该谈的时候不谈。话说得投机,千句嫌少,否则,半句也多。例如六祖慧能的《坛经》,石头禅师的《参同契》,尽管写了那么多文字,却令人觉得句句真切,毫不嫌多。相反的,某和尚只说了“若论正因,一字也无”几个字,却被隔壁的老和尚讥为:“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矢污却。”
  然而要怎样才能句句投机呢?其实要想去投机,早已错过了机。禅本无定法,当然不会有一套谈禅的艺术公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禅师的谈话技巧,却是最高的艺术。世界上任何一位演说家,也比不过禅师们那样善于说法。事实上,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奥秘,否则便不是禅了。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也曾说过:“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是说只要你自心达到了那个境界,自然你的所作所为都能恰到好处。否则,即使用尽心机,也只是东施效颦而已。因此必须自己是真人之后,你所领会的才是真知。这时,无论谈也好,不谈也好,都是货真价实的禅。
  本书的作者,吴师德生博士,可说完全符合了前面两句话,他已达不逾矩之年,而且也是一位真人。不过笔者这里所谓真人,并没有包含任何玄味,只是如禅宗所谓真正能披露自己的人。譬如说,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又衷心地喜爱禅理。这两者对他来说毫不矛盾,因为他已超越了两者的樊篱。这并不是说他离经叛道,抹杀了上帝或佛,而是说他有一个真正的自我,他的喜爱是真正从自心中流出的。
  在本书中,他曾描写六祖的《坛经》说:“《坛经》并不是一本绞尽脑汁的学究之作,而是出自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的每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喷出的泉水一样,凡是尝过的人,都会立刻感觉到它的清新入骨,都会衷心地体认到它是从佛性中流出的。”其实用这段话来描写本书,也是非常得体的,因为笔者翻译本书,能在短短两个月内,一气呵成,可见原文的深入浅出,炉火纯青。当然译稿中不免有许多与原文有出入的地方,但吴博士却笑笑说:
  “就依照你自己的文笔来译吧!译稿唯有能文如其人地像译者自己,才是真正地忠于原文。”
  这话又是何等的深刻,何等的气度啊!
  在脱稿时,吴博士曾嘱笔者写一篇导言附于书中,但笔者深感“游夏不能措一词”!这一釜大好的羹汤,岂容笔者投下鼠矢!因此特地引证邢光祖先生在《禅与诗画》文中的一段赞评:
  “吴先生所著英文的《禅学的黄金时代》一书,据管见所及,也许是台湾学术界出版的第一册好书,同时也是吴先生所著诸书中对中国学术最大贡献的一本,笔者敢于预料该书将成为禅学的代表作。吴先生是中国的铃木大拙,该书广征博引,辟析入微,并能融和各家,包罗万象,非深下工夫,不能有此成就。吴先生在该书内非仅以诗论禅,抑且文笔有诗之美,尤为难得,其中甚多系铃木大拙所未能抉发者。”(《华冈佛学学报·禅与诗画》)
  邢先生深通禅学,其推崇如此,相信读过本书的朋友们,也都会产生同样的共鸣。不过甘泉虽好,还须自己亲尝。唯有真人才能识真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人。笔者只是一个多嘴的媒婆,如果再说下去,明眼的真人们就会请笔者吃棒喝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