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17:2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静思语》第一 》

静思晨语(上卷)


第一篇《说时间》 现在就是最好时机
  [做人的开始]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成就一切]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时日莫空过]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为善竞争]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蒙蔽的自由]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微无觉知。
  [时间如钻石]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生命在呼吸间]
  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住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么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补充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是否发挥了良能?]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时间无法遮挡]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且一无所成!
  [停滞不前,终无所得]
  人都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充分利用生命]
  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不当睡中人]
  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会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堕落,良知良能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毅力安排人生]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自我掌握时空]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前脚走,后脚放]
  人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今天该做的事。
  [不执着过去]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守住当下]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谨守本分]
  未来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有历练的强打者]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第二篇《点然我们的心灯》 如月·如镜·如水
  [心如明月]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用心观、用心听]
  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境转心不转]
  心如明镜。虽然外在景物不断转变,但镜面却不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若心随境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镜子的良能]
  镜子,是用来鉴照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散,方能清澈映照。
  若物体点镜或尘封境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心如明镜]
  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点燃心灯]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远离人我是非]
  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保持开朗的心念]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人心似水]
  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播下好种子]
  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若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天堂和地狱]
  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正邪不侵]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时时好心,时时好日]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心中时时保持正念,任何时间、方位都是吉祥的。
  [心志守持于道]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纶,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心无定性]
  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绯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散乱的心]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多用心]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患得患失]
  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心病难治]
  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以佛心看人]
  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
  [心无挂碍]
  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凡夫心]
  所谓凡夫心,即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断贪]
  凡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佛心清澈无碍]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双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界尘埃染着,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色彩的心]
  众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佛性。

第三篇《关于慈悲》 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宽容与悲悯]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
  [喜舍得欢喜]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
  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子乐拔苦]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而言: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济贫。
  [清净的大爱]
  慈就是爱,是清净的大爱。
  “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非亲非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清净的大爱。
  [同体大悲]
  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以爱心仁德为体]
  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慈悲形象化]
  把慈悲形象化,付诸具体的行动。
  [慈眼视众生]
  要慈眼视众生,把无形化作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悲智双运]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妙法是:是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
  [一日菩萨]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化无形为有形]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第四篇《开启“智慧”,播“善”种》 清净的莲华
  [心中的莲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自觉与自性]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与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与智慧。
  [戒定慧]
  学佛必须尊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有情众生]
  有智慧的人,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
  [学佛要学定]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严敬自强。
  [聪明与智慧]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得失与舍得]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能舍就能得]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慧。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福慧双修]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双手万能]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一念之间]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日日行善]
  心田多播善种,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杂草必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只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尽本分,做好事]
  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没有分别心]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会爱得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或不投缘的人,则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

第五篇《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无染的爱
  [爱!最有价值]
  人生什么最有价值?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幸福的人]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自爱爱人]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在下的人。
  [爱人宽一寸]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大智要若愚]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柔和的心]
  把气氛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界将日益完美。
  [人人皆不可施]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人性的真善美]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自己相近者,就当作兄妹姐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杰、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无烦恼的爱]
  爱,决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
  [爱,不要想回收]
  要培养一分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会有烦恼。
  [无所求的爱]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分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对子女要放心]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爱要浓淡合宜]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若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不要沉迷爱欲]
  爱,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渴难饱足,像饿鬼一样。沉迷在爱欲中,将永远没办法满足。
  [谈长情,说大爱]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
  要说爱,就必须就说大爱——解脱的爱。
  [大我的爱]
  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人人爱我,我爱人人]
  拥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扩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之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第六篇《谦虚、柔忍、争与和》 饱满的稻穗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警惕弟子: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智慧人生]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辩善恶邪正,能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无我]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尊重自己]
  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崁在对方的心上]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崁在对方的心头上。
  [勇于担当]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无法担当。
  [看淡自己]
  看淡自己最般若,看重自己是执着。
  [忘了]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不能低头的人]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爱中有忍]
  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受人欢迎的人]
  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合宜得体。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
  [忍耐和付出]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应有的行为。
  [哪个人不苦?]
  人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世界堪忍]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经得起磨练、能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
  [忍而无忍]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宽柔待人]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真正的圣人]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事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已志。
  [常行慈忍]
  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众生,人间便会散发“透彻之爱”的光芒。
  [争是一个不安的字]
  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一旦争的对像从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时,争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伤害的因子]
  竞争蕴藏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头、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没有真正的赢家]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错,犯错就容易失败。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心胸狭窄,处处障碍]
  人们往往就是太执着,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对自己所爱的拼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因为心胸狭窄,所以处处都是障碍。
  [真正有功夫的人]
  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不争面子]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事皆安]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一字和]
  能一字“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和则是非不生]
  人能“和”,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第七篇《“逆境”、“是非”观》 “无明草”与“增上缘”
  [持宽临逆]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人生的灯塔]
  世间事要做得圆融并不容易,没有历经逆境的事,不值得作为我们人生的灯塔。
  [逆增上缘]
  逆境在佛教中称为“逆增上缘”,碰到逆境时,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人事考验]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精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静心]
  修行一定要经得起磨练,将混乱的心磨练成静心,使自己在动的境界中不动心。
  [永恒的功课]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恒不已的功课。就如做事,亦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练。
  [不要轻易被伤害]
  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能做一个轻易就被别人伤害的人。
  [摒除已见]
  人常因于已见。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变成是非。
  [看清自我]
  人最难看得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头目发睛向外看,对别人秤斤论两、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无碍]
  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相信别人]
  多一分对他人的疑虑,就少一分对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间的一切,自己的信念也将随之消失。
  [宝贵的一课]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感恩对方]
  别人骂我、不谅解我、毁谤我,反而应生起一分感恩心,感恩对方给自己修行的境界。
  [纯正的心]
  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别人的毁谤反而更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善解是非]
  非来变为是,恶来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则无是非。听到任何是非,要视为修行之增上缘,万万不可堆积在心中长无明草。
  [去除习气]
  假如每个人都能把我慢、我执、无明去除,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产生是非!
  [活的大藏经]
  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事当是非。前者能将种种不顺心的行为转化为重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会让你觉得人生很痛苦。其实,每天的琐碎事务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经。

第八篇《自“贪欲”说起》 烦恼菩提
  [去贪瞋痴]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瞋、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有得必有失]
  欲深无底,贪无止尽。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
  [填不平的洞]
  世间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横——小小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多求多变]
  多求也多变,多变也多生,多生也多灭。生生灭灭,日日年年。
  [少欲少烦恼]
  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安稳的终此一生。
  [去贪就简]
  去贪就简,可使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与解脱。
  [以理性克制欲心]
  道心亦即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烦恼由心起]
  所谓的烦恼,并非以人的生活物质作标准,而是以心境状态来分别。人若不知足,就永远处在烦恼中。
  [苦恼凡夫]
  人生的苦恼不分贫富贵贱皆有之。
  [不知足烦恼多]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和乐、安定的生活。但因“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
  [有求是烦恼]
  人都是求“有”,什么叫“有”呢?有就是烦恼。
  [别怕病痛]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心有烦恼,则无法解脱。
  [视痛为劫]
  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而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重生]
  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脱脱境界。
  [学习平常心]
  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不要将人事当是非]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
  [扩大心胸]
  把心胸放开,自然就可断除烦恼。为何人会有烦恼?是因为心胸狭窄,容纳不了不喜欢或是比自己能干的人。
  [少发脾气]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自己起烦恼,对外困扰他人。
  [转烦恼为智慧]
  透过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人生如一本书]
  将所有的病苦、困难或烦恼,当作人生最好的教育,也当作是人生另一种“再充电”。每天过日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地掀开每页纸;而每天所遇到的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一句铭言或一个警语。
  [尘境皆无性]
  禅门中有一则公案,说明凡事担心、害怕,是痴执的表现。
  有一位禅师在打坐时,忽然出现一个境界——看见一个没有头的人,禅师当下说道:
  “无头,头不痛”,说罢境界随即消失。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一个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四肢的形相,禅师言:“无腹无心,不饿也不忧”,随后境界又消失了。没多久,又出现一个没有脚的形相,禅师言:“无足不乱跑”,言罢境界全部消失。禅师因而悟到——“尘境皆无性”。
  [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是菩提。

第九篇《解读“幸福”与“财富”》 觉天地之广阔
  [福中之福]
  人生的幸福没有准则。能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做个造福的人]
  这世界总有比我们悲惨的人,能为人服务比被人服务有福  
  [量大福就大]
  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最可爱也最可爱]
  一生的罪与福,都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
  [有愿就有力]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
  [自造福田]
  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苦尽甘来]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平安就是福]
  求福寿倒不如求平安,平安就是添福寿。
  [施比受有福]
  施比爱更有福。真正的快乐,是施舍出去后的那分清净、安详与喜悦。
  [做个平常人]
  最平常的人最富人。
  [有价的东西]
  世间物质的喜好只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争时期米粮衣布是宝。所以,世间所谓“有价”的东西,完全在于人心的潮流及虚荣的作崇。
  [身外之物]
  钱财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当然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
  [人生终有聚散]
  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终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
  [觉天地之广阔]
  若能从物质的爱欲中跳脱出来,心自然天广地阔,无限丰饶。
  [助人最快乐]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能付出、助人、救人,最是快乐。
  [追求真理]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一时的虚荣]
  世间一切精巧特质——色相,只不过是满足凡夫心的一时虚荣而已。
  [成功之人]
  不受贫贱击败挫伤的人,不因富贵骄奢悭吝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第十篇《言谈声色之间》 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声色要轻柔]
  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讲话是声,态度是色,因此与人讲话要轻言细语,态度要微笑宽柔。
  [说话要恰到好处]
  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使人产生排斥的心。所以,话要讲得恰到好处,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话语要谨慎委婉]
  话语要谨慎委婉。面对知音,不必说得太明显就懂;不是知音,说得再露骨也没用。
  [正确的教导]
  教导别人也要分内与外。对外要柔,对内要正。
  [你是好人吗?]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听懂话,说对话]
  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的刺进人心,创伤也就不可弥补。
  [善用自己的身体]
  不要把能说话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业;也不要把能行动的身体,用在吃喝玩乐、耽恋物欲。
  [牢牢记住好话]
  人间好话,要如海绵遇水般牢牢吸住;世间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坚固,水过则干。
  [另一种修行]
  面对恶言恶语,也是一种修行。
  [不要压到别人的心]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话语秤起来不重,但稍不慎,却会重重地压到别人的心。反求诸已,我们也要自我训练,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轧伤。
  [对人宽心,讲话细心]
  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自我反省,紧记“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如此必可化解“含毒”之心,圆融一切众生。
  [清醒的心]
  内心平静快乐,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就会清楚周全,说话就会得体。
  [用清净的心眼看人]
  用清净的心眼看,就不会彼此碰撞。声无形无量,色乃假相,不必拿声、色来压迫自己的心眼。
  [善用耳根]
  以清净的耳根,接受清净的语声;以圆通的耳闻,吸收世间的善音。
  [一言为重]
  一言为重,千言无用。言重则信重,信重则有大用。
  [人性之美贵]
  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性——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诚信不可失]
  古人说:“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

第十一篇《静思“忏悔”》
  [人要自我批判]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里,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课,也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不要随便原谅自己]
  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时时自我警惕。
  [美德与损德]
  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
  [高尚的品格]
  勇于承担,是一分动人的力量;勇于承担错误,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重新面对错误]
  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就不敢再碰同一件事情;反而应该修正错误,重新去面对它,好好把它完成。
  [注意小习气]
  大错容易反省,小习气不易去除。
  [心灵的告白]
  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如何庄严自己?]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庄严此生,自尊已灵呢?唯有二个字:“惭耻”。
  所谓的“惭”,就是犯错了要赶快认错,而且以后不会再犯,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惭耻,就是有惭愧的心。
  [人人皆有良知]
  忏即“发露先恶”,悔即“改往修来”。
  人人皆有良知,能勇于面对现实、忏悔反省,始能自
觉错误。
  若能进而坦诚告白,誓愿改过,并力行正道,就能明心见性,清净圆满。
  [忏悔得清净]
  凡夫众生,孰能无过?吾人自懵懵无知而至体认世事,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忏悔。
  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
  [时时自我教育]
  当一个人没办法自我教育时,也就无法再接受别人的教育,因为他的成长实已停止。
  [慎防过失]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无不是罪。学佛应慎防过失,切莫覆藏罪恶。时时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方得安然自在!
  [常静思反省]
  人应当静思反省,以拔开心灵的洄澜,发掘智慧的泉源。则世出世间无一事不通,无一物不解。

第十二篇《成功、愿力与持志》 一粒种子的力量
  [专心一意]
  人生有如高空走索,应专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头空懊恼。
  [走对人生路]
  人生这段路并不长,但却不好走,因此必须步步谨慎,切莫迷了路,走错了方向。
  [调整自己的脚步]
  年轻力壮时,可以一口气往上冲;但冲力过猛,不免又筋力尽。于是走走停停,因顿繁劳,目标还在远方。
  [成功来自坚忍]
  成功,是依靠坚忍的力量,潜蕴蓄积长期奋斗而成就的果实;并非仅凭一点血气或一时的冲劲而侥幸得来。
  [坚定志向]
  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驰。一志向前、坚定不移,终可达成目标。
  [以愿心改变]
  命无定论,是很难理解的事。但是,命却可由自己的愿心来决定。
  [内在的圆满]
  才华洋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却因所求没有止境,不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决心]
  任何事都是从一个决心、一粒种子开始。
  [志的可贵]
  人穷,志不能穷;富有,志更要富。
  [人生要有志向]
  做人应有一分自己的志向、愿心、趣味。人生如果没有志向,即如握笔画图,不知要画什么?东涂西抹,终究不能画出完整的图形。
  [人有无限可能]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看重自己]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世间善事没有一项“做不成”,也没有一个人“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那滴水已和缸中的水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是别人的。
  [水中泡影]
  画饼不能充饥,水中泡影不能串成项链。
  [路是人走出来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路,必须从第一步开始;圣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提得起,放得下]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菩萨人格]
  菩萨的人格,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完成。
  [佛心无远近]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宏愿。
  [耕耘众生心田]
  愿效法佛陀的精神,学做大农夫耕耘天下众生心田,化荒芜成大福田。

  [利济众生]
  利济众生的事业,需具足三种力量:一是自力,二是佛力,三是众缘平等力。
  自力——以福慧因缘为自力。想得福缘要自种福因,自己播撒种子。
  佛力——有了自力以后,再祈求佛陀慈力加被、慈光常照,愿已心与佛心融汇一处。
  众缘平等力——佛与众生本性平等。恭敬供养一切众生的心,要与恭敬供养佛陀的心一样。
  [学佛如初]
  发心容易,恒心难持;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唯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恒心]
  恒心早起,是锻炼殷勤不懈的功夫之一。

第十篇《怎么来写“人”这个字》 在生命的白纸上
  [万物有别]
  虽一地所生,一两所润,然诸草木各有差别。
  [众生众见]
  有众生相即有众生见。
  [生命中的白纸]
  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
  [以大地为师]
  在地宇宙间,没有一项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没有一项不是佛法,也没有一项不是修心的功夫。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没有不能成功的事。
  [人不能离群]
  人既然生在世间,就不能离开众缘,修行也不能离群隐世。真正的解脱是在众缘中付出而得,也是在众缘的烦恼中解脱。
  [欣赏他人]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成佛的本性]
  其实,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发现自身的本性,自然拥有平等心,也就不会有你我高下之分。
  [心灵残缺最苦]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因为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一理能,万理彻]
  一理通,万里彻。如能子彻真理,知道路在哪里、自己在做什么,一切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才会徬徨、苦脑。
  [理得心安]
  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须先得理;理得心安,即合家平安。
  [三不靠]
  做人要做到三不靠:一不靠权力,二不靠地位,三不靠金钱。
  [熟读未来的路]
  道理是人生一条长远的路,地理不熟就会走错路。因此,今生今世要读熟未来的地理学。
  [端正自己]
  我们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须先端正自己。众生刚强,他们的心态千差万别摸不透。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感化他们:那就是“诚”与“正”,诚正可以降伏无量刚强的众生。
  [道德是明灯]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做人要踏实]
  做人要有踏实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实实地做人,心中多舒服。
  [无憾人生]
  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此趟人生即无所愧感。
  [把握时机]
  毋需抱怨世间人情浇薄、功利主义、好心没好报等不公现象。其实,这正是让我们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
  [如何自我升华]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人格若成,佛格就成]
  佛陀设教在人间,就是要教育众生回归真如本性,做个真正的人。所以说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人格若不成都市,又如何成佛呢?
  [成佛之道]
  世间苦,做人亦苦,但做人是成圣成佛唯一的道路。
  [最难写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最难写的一篇文章。唯有事事无我、无执,方能有所为。
  [照顾身口意]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文化如绿州]
  人们若少了文化,就如同处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有学识、文化,才有美好的绿洲。
  [常起欢喜心]
  大喜,就是时时刻刻都起欢喜心。喜是没有嫉妒、骄慢、瞋恚的心。
  [散发生命的光热]
  不要把阴影覆在心里,要散发光和热,生命才有意义。
  [君子和小人]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笑的表情]
  笑是一种表情,皱眉也是一种表情;呵斥是出声,说话也是出声。但是笑比皱眉好看,说话比呵斥自然。
  [转个角度看世界] 
  转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来待人处事,人事无不轻安。
  [培养真功夫]
  平时没事对别人很好,这不是功夫;当发生事情时还能对另人好,才是真功夫。
  [游戏人间的态度]
  纵然是游戏人间,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唏哩哗啦。
  [道德观的自由]
  自由,在个人要有道德观的约束;在社会应有法律加以规范。否则,就易于“野而无礼”;野则横霸——力大、声大、欲大、权大,纵情放行,心无闸栏,而“自由真义”反倒遁退难伸。

第十四篇《“做事”种种·“事理”种种》 工厂即道场
  [工厂即道场]
  工作就是运动,工厂即是道场。
  [信心、毅力、勇气]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克服难题]
  尽人事、听人命,不要把“难”放在心晨。人要克服难,不要被难克服了。
  [从失败中站起来]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立起来。
  [发挥勇猛心]
  人应有捲起裤管下水的勇猛心。如果已经站在水中了,就不必担心流汗或下雨。
  [不要怕烦恼]
  举凡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下——绝对不怕烦恼。若不怕烦恼,则任何困扰都可解决。
  [念慈在慈]
  所谓“念慈在慈”,即是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时,精神就放在嘴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做好安全的准备,以防万一。不要轻视风小、不要轻言火弱,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才智和能力]
  被人支配的人,是有能力的人;支配人的人,是有才智的人。
  [人生无常]
  人生无常!社会需要你,就必须赶快付出;今天走得动,就赶快起步走。
  [人生好比爬坡]
  人生好比爬坡。要找一个上好的目标,以短暂的人生朝这个目标迈进,中途不能懈怠。因为上坡时一旦松懈,就会倒退;也不能把目标设在峰顶上,因为一山比一山高。要选择最佳、最适当的峰顶勇往直前,日积月累,最后功德成就才会大。
  [把稳方向盘]
  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把稳方向盘,任何车都能开。当别人到达的同时,自己也到达了。
  [不要抄捷劲]
  不要走叉路、抄捷径。因为所选择的小路可能是条死巷、走不通,终究还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绕了许多路。
  [无有二念]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抱持一颗“精进”心。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意即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能做得成,无有二念才会有进步。
  [做才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不是用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不要懂理不懂事]
  现代人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
  [为正义而牺牲]
  在正义之声的呼唤下,愿意牺牲者有多少呢?
  [何谓真理?]
  何谓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以理转事]
  事不能脱离它的“理”,以“理”为中心,诸“事”绵环绕周围。要以理来转事,不是拿事来转理。
  [理圆事圆人圆]
  理与事之间需要的是人,理圆、事圆则人圆。
  [人多力量大]
  天下的米一个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个人做不尽。同样的,一个人也无法成就天下所有的功业。
  [守住原则]
  凡事要守好自己的原则,不要牵强应酬;常去应酬,往往度不到对方,反而会被下水!
  [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影响不了别人,就做自己该做好的事吧!
  [佛陀的三不能]
  即使佛陀也有三不能:一、众生定业不能转,二、无缘众生不能度,三、不能度尽一切众生。

第十五篇《因缘、感恩与死生》 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
  [对机就是好]
  凡事对机即是好。
  [及时播种]
  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种入土中,并且给与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和空气,才能顺利成长。
  [不要空过因缘]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不要错失良机]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就会稍纵即逝!
  [充分使用物命]
  一件东西能充分使用时,就会突显它生命价值的存在;如不加以爱护恒用而任意毁坏丢弃,就如同扼杀了它的生命。
  [人生如舞台]
  人生如舞台。定业来临,会演出令人料想不到另一出戏。
  [活得心安意足]
  人生在世,一切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对物要心存感恩、爱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安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
  [不要辜负一切众生]
  每天要感谢父母与众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负父母与众生。
  [感恩付出]
  一个人面临绝境时,还能心存感恩很是难得。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较不会陷入绝境。
  [有心才能点燃]
  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暗好。
  [肤的力量]
  一滴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凝结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问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肤”。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来,突然被“肤”
  [死又何曾死?]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生死死,本来就同在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第十六篇《“道”与“性”、“信”与“迷”》 有限的人生,无限的世界 
  [事世皆虚迷]
  世间言语、文字或名位,缤纷迷离,姿影绰约——因其多彩名变,故不真实。
  [修行的工具]
  变动的道非真道、只是修行的工具而已;故须能取、能舍、能善用而不执迷。
  [舍船就道]
  对修道者而言,语言、文字皆如渡船。为达彼岸,自须善用此船;既达彼岸,即应舍船就道,勿再恋栈。
  [道不能“说”断]
  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非“言语”所能“道断”;尤其潜心向道者,真正的说法、传道。如果只靠语言、文字,“道”即断了!真道须心会意解、躬身实践,不能徒靠文字或语言来传达。
  [真道须力行]
  实实在在的道不是看来的,也不是听来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确切去实践,才能表达出真道。
  [形实如一]
  无“形式”则不足以显“内容”。然形式要取诸“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乱,尤其不可轻忽“形实如一”的掌握。
  [有与无之间]
  事事皆“有”则会迷,样样皆“无”则会断;言“有”则执常,言“无”则执断。
  [不要迷信自己]
  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天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着。
  [贪之迷]
  有些人,没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狱,一直为贪图欲念享受,造作很多损人不利已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狱而贪图功德,这二者都是“迷”
  [必须智信]
  无信与迷信二者,宁愿“无信”也不要“迷信”。信必须智信,不可捕风捉影。
  [勇敢面对现实]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神问卜。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作主。
  [迷信不如无信]
  迷信不如无信,学佛一定要转迷为智,离开众生的烦恼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信。
  [做个智信者]
  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正信]
  人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人的观念如果不正,就不能正业;观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易于出错。
  [心正则气盛]
  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则气盛,气盛方能自在。迷信就会疑心生暗鬼、问神卜卦,取信于籖诗、茭杯,而无法真正深入教理。
  [唯心是佛]
  正信的佛法,不说感应、不说神通,唯心是佛。

第十七篇《修养、修行、禅》 浸润在人性的源头里
  [整体美]
  整体的美,在于个体的修养。
  [四威仪]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地显露出来。走路有走路的风度,站立有站立的姿势,坐有坐的形态,睡卧有睡卧的姿态……。
  [培养气质]
  有人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人缘并不在于色身,而在于气。气氛则由修养中培养而得。
  [显于外,修于内]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看得见,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
  [何谓修行?]
  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专用名词,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时时退让一步]
  退让一步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修行靠自己]
  修行得自己下功夫,靠自己的精进来启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望无修自成的果实。
  [了知人性的本然]
  修行不在于长篇大论,也不是高深难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实、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身心如一]
  静座是为调身、调心、调气,要调得身心如一,动静一致。
  [静坐的用意]
  静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养壑蓄精,反观内心自性,反省过去,慎思现在,警惕未来。亦即:止恶——诸恶莫作;持善——众善奉行。静坐不离此意,即是真修行。
  [活着往生]
  活生生的往生(注),当下即是净土。(注:死后在宗教上来说,为新生命的再启发;是舍掉旧的、更换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曰“往生”。
  [当下转凡入圣]
  修行不是在最后一口气才往生西方,而是当下活生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把凡夫心换成慈悲清净心。
  [两种修行人]
  立志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脱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因为他找到了自我。对后者而言,生活体验与挫折只会使他更加坚定信仰。
  [医院也是道场]
  医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所以,医院应该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力行四摄法]
  修持菩萨道,须力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萨,要不断付出而无所求,将心力、劳力、财力、物力等皆欢喜施舍,则人生自然幸福安乐。
  爱语——柔声悦色,令人闻之欣慰、见之敬爱。诚恳的爱语,可扫除一切人我烦恼,解开心结郁闷,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为祥和。
  利行——摄持身、口、意行善,利益众生,慈悲济世,即无上功德。
  同事——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身处苦难娑婆,应先自我净化、以身作则,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众生一起力行菩萨道。
  [心净意诚则气静]
  一般人常误以为“打坐”才是禅,其实禅修打坐,目的是要修得心净、意诚、气静。禅、静、诚三者不能分离。
  [禅定]
  一切言行举止能精神统一,心念一致,就是禅定。
  [三昧正定]
  正信佛教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磨练所成就,属修道的方法之一。
  [心住于一境]
  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能集中精神一、一心不乱,往兹在兹、念兹在兹,使心住于一境。
  [善用时间]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无时无刻不是修行参禅的好机缘。
  [参活禅]
  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参禅,要学活禅。能使平常生活中的举止动作无不是禅,才是真正的活禅。
 
第十八篇《走向“学佛”之路》 无声的说法
  [无所求的奉献]
  无所求的奉献,及为一切众生而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
  [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不只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教我们如何包容人、不与人计较。
  [极致的修养]
  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都没有丝毫委屈感。 
  [爱心加耐心]
  不先培养“爱心”和“耐心”,则佛道难成。
  [做人是成佛之基]
  成佛不成佛,端在做人。
  [人人皆有佛性]
  信佛不是信一个偶像,而是信仰佛陀的人格,再反观自性,相信自己与佛陀有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人人都可发挥真如本性。
  [做自己的主人]
  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了彻此理,才能来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迈向光明的境界。
  [简单就是法]
  教法不必听太多。若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就是真法,就能启发真正的善根。
  [三理四相]
  人生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生理有生、老、病、死。这些道理我们若能透彻,就不会在人与人之间计较;不在人我是非中计较,自然能专心于道,不会在现实的人生中随意起心动念。
  [如来的形象]
  学佛若学得心在宁静中,意在微细分析中,则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是如来的形象。
  [学佛三心]
  学佛要有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学佛前后]
  学佛之前,生命像一张白纸,横写竖画,随心所欲。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写字,要端正规矩才能给人看。
  [无声的说法]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比有声更为深刻。
  [一贴欢喜良药]
  法譬如水,能洗净众生被污染的心;法譬如药,药无贵贱,能应病即是良药。欢喜心即是一贴良药。
  [妙法贵在应用]
  若众生需要,满山遍野的一草一木无不是药;若非众生所需,则再珍贵的材质也不是药。佛法亦如是,无经不深,无经不浅,无高无低,无大无小。众生的心若能吸收应用,即是微妙大法。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