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00:44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一心走路 》

找到你的心(1)

心的所在:无在,无不在

当我们的心散乱无法集中时,常会说我们“心不在焉”。但心不在这里之前,心在哪里?之后又去了哪里呢?流行于越南与中国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陀与弟子阿难讨论如何“征心”。心究竟在身内,在身外,或在身体与外在世界之间?最后,经上说,心是无在、无不在。换言之,你不能说,心在身内,在身外,或在中间。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

不只心是无在、无不在,一切事物皆是如此。今天早晨我从地上捡起一片柔嫩的绿叶。这片树叶是在我的心内还是心外?这真是个大题目!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却很难回答。外在与内在的概念无法运用在实相上。

我们都倾向于认为心“在里面这里”,而世界“在外面那里”,将心视为主体,而将世界与身体视为客体。佛陀教导我们,心与心的对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即的--若无此,则无彼。通常当我们想到心时,只是想到意识。但心不只是意识,同时也是末那识与藏识。

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将身体视为一条河流,将心视为河流的一部分,一直在流动,一直在变化。根据佛教心理学的说法,我们无法清楚洞见实相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很容易陷入主客互异与互斥的概念中。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变成影响我们的思考与行为的模式。

当我还是年轻的沙弥时,学习到识有三个部分。第一与第二部分是:“能见”(darshsna)与“相”(nimita,即“所见”),亦即主体与客体。主客相互依恃才能显现。若你认为主体可以没有客体而独立存在,便是最大的错误。我们皆倾向于认知的主体,也就是我们的心,可以个别独立存在于认知的对象或经验的对象之外;并且相信,认知的对象,在那外面的,是独立存在于认知主体之外的事物。佛教中有“名色”(namarupa)这个术语。“名色”即相当于“心身”(psychosoma)。实相以心与身或心理与生理的双重面向显现,两者缺一不可。脑与心是一体的两面,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将脑视为识,而非将识视为完全个别独立存在于脑之外的事物。

当你点燃火焰时,可能认为火焰是完全有别于火柴的事物。但你知道,火焰是内蕴的,隐藏在火柴头的燃料中,隐藏在空气里的氧之中;火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所在。当因缘和合时,火焰就会显现。识的本质也是如此,无在、无不在。我们知道识总是关于某件事的识,主体与客体总是在一起的,当你看见这个部分,便看见了另一个部分;当你看见另一个部分,便看见了这个部分。这便是相即的本质,此蕴含在彼之内。

双重显现:能知与所知

显现总是双重的:主与客,或能与所--能知与所知。因此“显现”,vijnapti(译者按:即“唯识”,乃“唯识所现”之意,现代也有人译为“唯表”),是双重的。任何显现都是双重的,都有它的能与所。在中文里,识的性格有两个部分,一是指能知,一是指所知。但若更深入地观察,我们会看见第三个部分,即作为前两个部分的基础。检视硬币,你会看见正反两面,正面是一部分,反面是一部分,两者是分不开的。认知硬币有两面是显而易见的,但若你深入观察,会看见有个东西使两面的显现成为可能,即金属,即梵文中的svabhava(“自性”)。我们的识里的每一个种子:喜悦的种子、悲伤的种子、恐惧的种子、愤怒的种子、正念的种子、禅定的种子,每个种子里面永远都有这三个部分。

当我看一座山时,可能认为那是能独立存在于识之外的物体,而这是根本的错误。当你将云看成客观的事物,看成存在于外的实体,与你的识毫不相干时,那是根本的错误。云与山都只是你眼识的对象,而你的识,由能知与所知组成,乃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有了它,识才可能显现。这个基础即是第三个部分:自性。

波浪与海水:给实相一个揭露自己的机会

佛教里经常使用的一个例子,是关于波浪与海水。波浪从海洋涌起,当你观察波浪的现象时,看见有个开始以及有个结束。你看见涨潮与退潮,看见波浪出现与消退。波浪生起前,似乎并不存在;波浪消退后,我们也不见波浪的存在。我们区分一个波浪与另一个波浪:一个波浪可能比其他波浪更美、更高或更低。因此在考虑现象世界时,我们有各种概念:生、灭,高、低,美、丑,这便造成了许多痛苦。但同时我们知道,波浪也是海水。波浪的一生可以同时既是波浪也是海水。身为波浪,它属于现象世界:有开始与结束,涨潮与退潮,它将自己与其他波浪区分开来。但若它有机会坐下来,深入地探究自己的本质,那么将会了解,它是海水--它不只是波浪,也是海水。它不再害怕涨它不只是波浪,也是海水。当它觉悟到自己是海水时,一切痛苦皆消失了。潮与退潮,不再担心存在或不存在。海水代表本体世界,不生不灭与不来不去的世界。

若你再深入一点,将看见我们一起做的事,一起说的话,一起想的想法,都将在现在与之后影响我们与世界。在佛法中,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个别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集体的。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