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1
00:44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一心走路 》

找到你的心(3)

假设你正在爬梯子,如果你爬到第四阶,并认为这已经是最高的,那么你永远没有机会爬到第五阶,那真正更高的阶梯。唯一可能爬到更高阶的方法,是抛开第四阶。

有一天,佛陀从树林里回来,手上捧着一撮落叶。他看着比丘们,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认为我手上的树叶和森林里的树叶相比,何者比较多?”比丘们当然回答:“亲爱的老师,你手上拿的只有十几片树叶,而森林里的树叶则有千百万片。”佛陀接着说:“没错,朋友们,我有许多想法,但没说给你们听,因为你们需要的是为了自身的转化与治愈而努力,如果我告诉你们太多观念,你们反而会被困住,而没有机会得到自己的智慧。”

觉知的三个特性:花永远无法只是它自己

那么,我们如何在没有这些预设观念的前提下去感知世界呢?我们如何以真实的觉知去看世界呢?有三个特性可以用来描述我们如何以不同程度的觉知去感知世界,分别是“遍计所执”、“依他起”与“圆成实”。第一个特性“遍计所执”,是我们的集体心理建构。我们的习性是相信有个坚实而客观的世界,并且视事物为彼此存在于对方之外--你在我之外,我在你之外。阳光在树叶之外,而树叶不是云。我们总是看待事物都在彼此之外,但我们所接触、看见与听到的只是集体的心理建构。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世间特性,只是“遍计所执”性。你身旁的人说他和你一样看见并听到同样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这是看世界唯一且客观的方式,而是因为他的生成和你很像,所感知的东西也很像。

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只是用眼睛看。我们的眼睛只接受会被转译为电信号语言的影像,听到的声音也会被接受与转译为电信号。色、声、香、味、触都被转译为心所能接受与处理的电信号。

佛陀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所认知的“人”或“法”,都只是心理的建构,尽管千变万化,却都是唯识所变现。了解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遍计所执”之后,接着我们将深入检视心理建构的世界,碰触第二种感知--“依他起”。

“依他起”,顾名思义,即“依赖他方,或依靠他方,才能现起(显现)”。你无法单靠自己而存在,必须和其他一切事物相即相入。看着树叶,你可以看见云与阳光;一即包含一切。若我们将这些元素从树叶去除,那么树叶也不复存在。

花永远无法只是它自己,必须依赖许多非花元素才能显现。若我们看一朵花只看到一个独存的实体,就是还在“遍计所执”的领域中。当我们看一个人,例如看着父亲、母亲、姐妹与伴侣时,若视他们为独存的“自我”,则我们还是在“遍计所执”的领域中。

要发现人与事物的空性,你需要“念”与“定”的能量。你充满正念地生活,无论接触任何事物,都深入地观察,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愚弄。看儿子,你看见父亲、母亲与祖先,你看见了儿子并非独存的个体。你视自己为“相续”,亦即从相依与相即的角度看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奠基于其他一切事物才能显现。当你持续练习时,“一”与“多”的概念将会消失。

核子科学家大卫·波姆(DavidBohm)说过,电子并非自存的个体,而是由其他所有的电子所构成,这是“依他起性”或“相即”的特性。没有个别独存的实体,唯有相互依赖才可能显现。就像右与左一样。右并不是可以单靠自己而存在的独存实体,没有左,就不可能有右。一切事物皆是如此。

有一天,佛陀告诉钟爱的弟子阿难:“见‘相即’(法界缘起)者,彼即见佛。”若我们碰触到相互依存(缘起)的特性,便碰触到佛陀。这是修行的过程。一天当中,无论是走路、吃饭或盥洗,你都可以训练自己如实地看事物。最后当完成修行时,“圆成实性”将完全展现,你不再碰触虚妄的世界,而是碰触到法尔如是的世界。

首先,我们觉知到:所生存的世界是由我们、我们的心,集体建构而成的。其次,觉知到:若深入观察,若我们知道如何使用念与定,就可以开始碰触到“相即”的特性。最后,当觉知进行得够深入时,我们舍弃想法、概念与观念,甚至舍弃“相即”与“无我”的观念,绝对实相的真实本质便可以显露出来。

修行人不使用复杂的研究工具,而使用内在的智慧或光明。一旦我们去除对于概念与观念的执著,净除恐惧与愤怒,便有一个非常明亮的工具,可以用来体验法尔如是的实相,解脱一切生灭、有无、来去,一与异等概念的实相。念、定、慧的修行能够净化我们的心,使心成为强大的工具,让我们可以用来深入观察实相的本质。

佛教里常出现成对的相反词,例如生与灭,来与去,有与无,一与异。假设你有一根点亮的蜡烛,你将火焰吹熄,然后再次点亮蜡烛,你问火焰这个问题:“我亲爱的小火焰,你和之前显现的火焰相同,或者你是完全不同的火焰呢?”它会说:“我是既非相同也非不同的火焰。”在佛陀的教法中,这名为“中道”。中道极为重要,因为中道不着两边,是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与不一不异的。科学的发现已经印证了这种洞见。

当你打开家庭相簿,看见小时候的相片时,你看见自己和相簿里的小孩相当不同。若火焰问你:“亲爱的朋友,你和相簿里的小男孩相同吗?”你的回答将和火焰完全相同:“亲爱的火焰,我和那个小男孩既非相同,但也非完全不同的人。”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